03.05 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灭亡?

文绍J


明朝的灭亡,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完全是万历皇帝的问题,万历皇帝犯下了2个大错误,最终导致事情再也无法挽回。

第一个就是,万历废除了官营养马政策,这在古代就是一个自杀政策。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全军120万军队,只有战马4.5万匹。后来明朝开始发展官营养马,还有官营给马,寄养在民户,第3个就是从关外买马。

所以在永乐时期,明军光是边镇军队就有40万匹军马,京营部队也有16万匹军民,朝廷在民间寄养20万匹军马,另外就连驿站都有8万匹军马。整个明朝官营的军马在100万匹以上。

所以永乐时期,明军战斗力非常强。但是后来呢?我们知道,民间寄养军马,因为克扣压榨,最后失败了,还造成了响马起义。而官营养马呢,养马土地,逐渐被各个藩王占据成为各个王爷的农庄。

从游牧民族购买马匹,更是加钱从一匹马36斤茶叶,暴涨到1186斤茶叶,而且还是劣质马匹。到了,明朝边镇军马,已经从鼎盛时期的40万匹,下降到过去的不到五分之一。导致,明军战斗力锐减。

其次是,万历就座看,努尔哈赤的实力越来越大,而不是在其实力较弱的时候,给予打击。平衡女真各部的实力。到了,后金统一东北,蒙古各部也开始投靠后金以后,明朝就再也打不过对手了。

明朝99%的精锐部队都是满清歼灭的,如果没有满清全歼明朝所有精锐。几个李自成也打不到北京来。如果没有满清的历次歼灭战,李自成遇到的就是,洪承畴,袁崇焕,祖大寿,何可纲,孔有德,卢象升,耿精忠,曹文诏,吴三桂等等数十万明朝精锐大军,早就被灭多少次了。


烽火观察


明朝的灭亡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小冰河的天灾,内部的农民起义,外部的满清入侵等等。

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明末的党争耗尽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丝力量。

谈及明末的党争就不等不提到矛盾最为严重的两个党派,一个是以宦官为首的阉党,另一个则是以文官为首的东林党。


阉党的兴起

按道理明朝是不会有阉党的出现的,因为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为了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虽然明初朝廷就制定了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但是后世皇帝却不引以为戒,屡次违反朱元璋制定的祖制。

第一个破坏朱元璋规定太监不能干预朝政的皇帝,就是那一个当过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亲政后,十分宠幸太监王振。甚至在王振的鼓动之下还御驾亲征攻打瓦剌,可惜的是也正是在王振的瞎指挥之下,最终朱祁镇战败被俘。

在朱祁镇之后,还有出现了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宦官干政,让后宫的太监势力日渐强盛,最终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阉党团队。


东林党的兴起

阉党势力的强大,必定触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最初文官集团只是小规模的反抗,并没有形成党派的势力。

到了万历年间,一个人的出现让文官集团第一次组成一个大规模的党派。这个人就是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其实最初顾宪成组建东林党并不是为了与阉党争斗,相反此时的顾宪成斗争的对象还是同为文官集团的内阁首辅。

顾宪成本身是在吏部工作,当时张居正倒台后,朝廷意识到了内阁势力过于强大,欲分散内阁的势力。这时候朝廷其他的六个部门便开始了与内阁争权夺利,其中以顾宪成为首的吏部更是首当其冲。

最终在这一次党争中,顾宪成脱颖而出,不仅成为了吏部的掌舵人,还扳倒了内阁首辅王锡爵。

王锡爵退出朝堂之后,万历命令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等人违背皇帝的意思,几次提名的人,都是万历所厌恶的。最后忍无可忍的万历皇帝将顾宪成贬官回乡。

回乡之后的顾宪成,并没有因为官场的失利而沉沦。

相反他开拓出一种新的途径,那就是以讲学为名,广交朋友,四处活动。随着活动量的增加,顾宪成感到有必要建造一个固定的场所,将分散的讲学活动变成一个有协调组织的统一活动,从而增强社会影响力。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东林书院,并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八人发起东林大会。自此东林党最终成立了,在往后的二三十年里,成为了左右大明王朝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


两大党派的争执

到了明熹宗时期,因为扶持熹宗即位有功,东林党第一次摆脱了"在野党"的身份。此时如日中天的东林党,打击了大量与他们作对的文官集团,摆在他们面前的政治对手只剩下了明熹宗最信任的太监魏忠贤。

说到魏忠贤,可以算得上明朝历代阉党里面势力最为强大的。当时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两个势力相当的党派相争,必定引起朝局的动荡。

天启五年,魏忠贤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他借熊廷弼事件,诬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 7 人,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崇祯皇帝继位后,为了收拢皇权,便开始打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最终不可一世的"九千岁"倒台了,树倒猢狲散阉党集团再也掀不起风浪了。

另一方面,崇祯皇帝也平反了大量天启朝被魏忠贤陷害的东林党冤案,东林党人再一次成为了朝廷的决策班底。


胜利的东林党,却成为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十年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最终以东林党的胜利而告终。

虽然阉党集团存在贪污、专政的政治污点,但是以魏忠贤为主的宦官团队毕竟还是给大明王朝办了大量的实事。

而东林党虽然有着清廉的政治形象,但是毕竟都是一些理想主义的"在野党"组成,丝毫没有“执政经验”。

在崇祯皇帝为了筹集对起义军、清兵的军费时,准备向江南的商贾士族增税、捐款。但是东林党却因为这些商贾士族是自己的政治依靠,而极力的反对崇祯皇帝的增税、捐款。最终国库空乏的大明王朝被起义大军给推翻了。

讽刺的是,当崇祯皇帝向东林党人士借钱时,东林党人以"穷"为名拒绝了崇祯的请求,但是在起义大军搜查这些东林党人的宅邸时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本文作者煮酒君,2018年9月首发于头条号。


煮酒君


很明显,明朝不会灭亡,你们信吗?说出来我都不信。算你们有福了,在我根据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还可以免费赠送你们四个问题的答案。例如,袁崇焕不死明朝会怎样,孙承宗不死明朝会灭亡吗?还有没有清军或者说没有天灾明朝会灭亡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会!一定会!


你年轻的时候买了一个房子,他的使用年限是60年,假如你能活到90岁,还能活65年。在你35岁的时候,房子漏水。你45岁的时候,房子有裂缝。随着你年龄的增长,房子需要修补的地方也越来越多。直到你85岁的时候,你还依恋着这房子。觉得还可以修,还可以住。可是在外人看来,这个房子在外面被人当成危楼,写上了一个大大的拆字了。

崇祯还想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危楼里住下去。可是他周围的居民,李自成,后金和天灾看不下去了。怕这危楼砸到自己,决定帮崇祯拆掉这房子,重新建一个新房子。让你们说,这个房子最后的拆除是因为李自成?还是因为清朝?还是因为天灾?都不是。是因为承包商。而这时上天就是承包商。看着崇祯可怜兮兮的住着那个危房,索性帮他一把,把明朝给灭了。而李自成,明朝,天灾都是上天的指示。是因为这房子确实不能住了,年限到了。



如果李自成和清朝面对的不是末期的崇祯,而是他的祖宗,朱元璋。你让他们随便来,管他一个还是十个。统统打的他屁滚尿流。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正有一腔热血不知道干点啥呢。但是崇祯面对的是,关门的几十万农民军,关外清朝的数十万骑兵。而他身边的臣子,为了党争吵个不停。再加上陕西,河南两个大省大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他却还不得不像他们多征赋税去打仗。想到这些你就能明白,明朝现在其实只需要一根稻草。农业大国,怎么会缺少稻草呢?李自成便充当了这个角色。



综上,不管是谁,不管是天灾人祸。只要单个拿出来,基本上都不行。因为明朝气数已尽。感谢您的阅读,觉得有什么不同观点,可以留言讨论。


小庆听歌


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灭亡?答案是肯定的,就算没有李自成,明朝一样会灭亡。李自成不过是导火索,加速了明朝走向灭亡之路。下面请听有书君为你一一分解。

一、皇帝的原因

明朝的国威以永乐时最为强盛,可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失当措施,也部分源于永乐年间。

首先永乐在内府开设书堂,教宦官读书写字;设京营提督,让宦官监军;设立东厂,叫宦官刺探外事,使得宦官有了司法权。于是宦官权势渐重,最终导致宦官专权。

其次永乐因自身篡位上台,试图通过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以示宣扬国威,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可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最后永乐还把大宁送给兀良哈,使开平孤立无援,无防御纵深,一处被突破就可直接威胁北京,使明朝完全陷入被动的地位,为北方的伦陷埋下了隐患。

到了嘉靖后期,嘉靖沉迷于炼丹嗑药,寻求长生不老之道,二十年几乎不理朝政。清官海瑞曾批评他:“嘉靖也,家家干净。”以形容百姓家徒四壁的惨状。

而万历期间,万历想废长立幼,受到群臣的反对。于是万历消极怠工长达几十年,借此与群臣对抗。

他不参加法定的礼仪;不递补高级职位,让官员看不到希望;不批示抗议的奏章;朝中派遣和官员升迁凭的不是道德或才智,而是通过抽签,由一根无关紧要的竹签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让人叹为观止。

接着万历皇帝还清算了张居正,导致张居正变法搁置,使原本因变法走上坡路的明王朝又滑向深渊,走向衰落。

随后又有天启、泰昌两任皇帝荒淫无度,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明朝再次滑向了更深的深渊。

最后到了崇祯时期,明朝已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崇祯徒有救国之心,却无力挽狂澜之能。

二、宦官的专权

作为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凡反抗他的人都被捕治,朝臣均无可奈何。

他还鼓动英宗御驾亲征,导致二十万左右的明军几近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经此一战,明王朝国力受损,国势衰落。

到了正德年间,又有宦官刘瑾专擅朝政、为所欲为、鱼肉百姓、收受贿赂、残害忠良。他还投皇帝所好,引诱皇帝沉溺于吃喝玩乐、疏于政事。

及至明朝末年,还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贤。他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他还不择手段,大肆迫害忠良,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而人们敢怒不敢言。

这些宦官倚仗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排除异己,弄权敛财,祸乱国事,给明王朝的统治带来一场又一场浩劫。宦官的专权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权臣和党祸

说起权臣,最具代表的是严嵩。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他权倾天下二十年,为巩固权势,不遗余力地铲除政敌。他还媚上欺下、窃权罔利,毫不将国家安危放在心上,以致鞑靼、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权臣之祸可谓误国殃民。

而党祸也是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东林党、阉党、浙党、齐党、楚党之间只顾为自身或者集团利益争斗,不顾国家大计。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而明末皇帝又大都无力干预也无法制衡党争,只能任由党争祸国。

四、天灾人祸

崇祯初年,恰逢荒年,陕西延安有食榆树皮、石块的,甚至有父子、夫妻互相交换孩子为食的。

朝廷还屡次加赋,导致民穷财尽,引发了叛乱。开始有高迎祥,窜扰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四省。后来又有李自成,张献忠扰乱甘肃。而由于地方制度不当,导致流寇不能平复,北部沦陷,南方则有诸王争相自立。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皇帝荒淫无度、朝政腐败、国库空虚、宦官专权、权臣和党祸加上天灾人祸,明朝可以说不具天时、地利、人和,如此明朝焉能不亡?而李自成不过是导火索与催化剂,加速了明朝的灰飞烟灭,仅此而已。


有书共读


个人觉得明朝的灭亡跟有没有李自成没多大关系,的确在现在人的眼里明朝崇祯皇帝会自杀及明朝会灭亡很大原因是因为李自成率领大军占领北京造成的。但是事实上李自成只是当时明末农民起义推出来的首领而已,即使没有李自成,这些起义军也会推举出其他人来带领他们推翻明朝,比如张献忠等人。可以说即使没有李自成,以明朝当时的情况不管是谁带领起义军,他都能攻进北京,只有这个首领稍微有点脑子他就能当皇帝,就能把崇祯皇帝逼死,就能让大一统的明朝失去统治天下的资格。其实明朝会亡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内有起义外有满清,两线作战终拖垮大明

明末崇祯朝不但对内要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带领的农民起义军的肆虐,还要面对远在东北的那群满清虎狼,而在当时明朝的精锐之师经过与满清的几次大战已经所剩无几,萨尔浒之战九万精锐所剩无几,松锦大战十三万精锐十去九八,松山之战十三万精锐仅剩数万人,可以说到最后面对满清的大明军队只剩下山海关吴三桂所统率的三万余精锐。

而此时明朝内部农民起义军又遍地四起,明朝又极力不愿与起义军和满清的任何一方进行和谈,就这样明朝彻底陷入两线作战,试想下二战时期曾经如日中天的德国最终陷入两线作战之中都只能落了个灭亡的结局,更何况是已经是日落西山的大明呢?而这对于本来就兵力不足的大明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最终整个大明的精锐之师就在这两线作战中毁于一旦。

天灾人祸肆虐大明,无粮无饷致大明精锐战斗力锐减

刚才我们就说过明末的崇祯朝是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而也就已经是致命的了。但是更为致命的是,此时的大明经过几场严重的天灾已经处于崩溃的兵源,整个朝廷的国库银两已经所剩无几,而大明自崇祯元年开始整个北方就接连大旱,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更为严重的是整个明朝是北方闹旱,南方闹水,此时的南方也洪水泛滥成灾,就这样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大明可以说是颗粒无收,税收就更是收不了多少。而就在这样的无粮无饷的状态下,明朝将士就等于是空着肚子为朝廷买命,你说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士兵能打胜战吗?

明朝前期由于粮饷尚能供给军队,所以前期的明军即使是两线作战也依然能够坚持着,在此时辽东前线的明军尚能阻挡住满清的铁骑,而在内部的起义军甚至被明军按着打。1636年当时的农民军领袖高迎祥被明军将领孙传庭所杀,10余万农民起义军被孙传庭军几乎全歼、1636年李自成被洪承畴所败,数十万大军仅剩18人狼狈而逃、1637年张献忠被左良玉部击溃,张献忠落荒而逃,最终兵败降明,可以说前期朝廷在保证粮草充足的情况下,明军对付农民起义军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只可惜最后因为粮饷缺失,又加上各种原因,农民起义军还是没能镇压,明最终亡了。

朝堂内讧不断,崇祯盲目急进,名将非死即降

明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堂内讧不断,而崇祯帝又盲目急进,导致大明为数不多的名将皆数凋零。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最会打战的几个名将大概有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秦良玉、陈奇瑜、孙承宗、傅宗龙、曹文诏、周遇吉、杨嗣昌、贺人龙、曹变蛟、祖大寿等数十人,但是这数十位名将的结局却大多不好,或死于内讧,或死于崇祯的急进,或因同僚的背叛而身败被俘,或力战而死。

卢象升曾经数次击退满清对中原的进犯,但在巨鹿被清军所围之时,因杨国柱和胡大威的不败而逃,加上太监高起潜又对救援请求充耳不闻,最终卢象升力战而死;洪承畴曾经的蓟辽总督,先是败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经被他打的只剩下18人狼狈而逃,后更是在辽东抵御满清的入侵,但最终他在松山之战因松山副将夏承德的出卖兵败被俘;孙传庭一个被誉为“传庭死,而明亡矣”的当世名将,高迎祥即被他所杀,他本可不用死,大明也本可不会失去此等名将,但是最终因为崇祯帝的急进,孙传庭不得在粮饷不足的情况下出兵剿匪,也因如此孙传庭的军队不得不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出兵迎战李自成,最终全军覆没,而孙传庭也以身殉国。

可以说如果当时的明朝将领们能够同仇敌忾,崇祯皇帝也能相应的更耐心的应对民变,明朝的这些中流砥柱也就不会一个又一个的亦或战死沙场,亦或被同僚所杀,又亦或兵败被俘,而如果这些名将不死,则大明尚有机会,只可惜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其实说真的,明的灭亡不是亡在农民起义军上,也不是亡在满清的身上,而是实实在在的亡在自己的手上。在当时即使是天灾人祸不断,但是只要明朝的那些王公贵族们能够同仇敌忾,凭借着他们手中的财力还是能够应对一二,但是他们就偏偏不这么做,他们宁愿最后让这些财宝被李自成和满清所夺,他们也不愿意捐出给朝廷抵御外敌。而且最为可恶的是,这些人非但不与明朝同舟共济,甚至还要对明朝落井下石,多少的名将和将士们的性命因他们而死,他们的争权夺利非当害了大明,也害了这些将士们。


澳古说历史


哪来那么多如果,


爱我吉林


地球没谁都会转,只是当时他正好出现而已


村里最后的希望888


可能会推迟几年,但肯定会。

李自成起义,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而在李自成之前,明朝大规模农民起义就已经达到数百次,小规模则不计其数。

很多人觉得崇祯是亡国之君,魏忠贤等阉党作乱是明灭的原因,都不是。远在明朝中期,即使是弘治中兴和隆庆新政时,整个大明朝都是不安稳的。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土地兼并极其恶劣,大量的小农阶层被迫离开了他们的土地,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在正德年间就爆发了极具规模的江西农民起义。派去镇压起义军的,就是我们历史书上的名人,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土地是农民的命,但是明朝赋税沉重,贪墨横行,朝廷规定的纳粮数额之外,还要经过乡村的族长、里长、知县、知府、布政司层层剥削,导致农民根本无法承担粮税,只能把土地卖给剥削阶级,成为佃户甚至奴隶。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唯一希望,内陆地区的失土农民就当了流民聚众造反,沿海地区的失土农民就当了海盗聚众抢劫,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没有李自成,明朝也会灭亡,李自成只是这万千受苦农民的一个代表罢了。


芈十四


这取决于崇祯的寿命,如果能够出一个像朱元璋或者朱棣的人就不会灭亡。其实当时的明朝并不是无药可救,只是崇祯太智障而已。

当时的明军有火器优势,打野战缺马不行,据城而守的话还是占有居高临下的优势的。只要两万守军,配大炮二十门,据山海关而守,清军根本攻不进城来(辽东就暂时先放弃了)。然后可以留兵10万防御国内随时可能爆发的武装起义,让其余的40万明军(当时明军的总兵力大约50万人)就地屯田,这样可以解放100万左右的徭役人口(后勤与战斗比2比1),税赋就可以降低十倍,没有那么重的徭役根本不会造成那么多饥民谋反,李自成也不可能募集到那么多兵力,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策。然后只要5年时间,明朝就可以从经济崩溃中恢复过来。

在此我们不得据吐槽一下袁崇焕,5年平辽策略才是真正让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当时的辽东距离北京1500里地,按着古代每150里地需要一名后勤徭役人员来计算,需要10个人才能保证1个战士在前线作战的后勤所需。当时的袁崇焕有兵10万人,也就是需要100万的后勤徭役人口,110万人每天需要消耗粮草5万担,军饷6万两/天(明朝汇率),一年就是1800万担,军饷2000万两。


优己


我们首先要知道,明末为什么会爆发农民大起义?万历46年,为了压制辽东的努尔哈赤,明朝开始征发辽饷。

基本上一亩地加征9厘白银,一共是520万两白银。到了天启又开始增加行盐等等,同时到1631年,再次增加辽饷到一亩1分2厘白银,加上增加的盐课等等,征收740万两白银。要知道,万历46年以前,明朝一年的收入也就300-400万两白银。

这等于是全国的税负增加了100%甚至是200%以上。再加上小冰河期的影响,收入降低,税负成倍增加,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

明军在辽东屡屡战败,就不断增加投入,增加部队。减少其他地区明军的待遇。以至于,卢象升说: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最后,西北地区的贫困农民,边军和流民就在崇祯年间,爆发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大起义。出现了众多首领,比如老回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崇祯皇帝拼命维持将倾的明王朝大厦,到了1644年,再也无法维持。1644年初,已经欠军饷达数百万两,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粮仓已经空虚。当北京被李自成包围时,明朝驻军已经5个月无饷。士气涣散。

因此,就是没有李自成,明朝也已经扛不住了。除非,明朝可以从两线作战当中解放出来,集中主力先打农民军,与后金保持岁贡和局。还有一些机会。两边都要打,两边都要抓,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场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