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沒有李自成,明朝會不會滅亡?

文紹J


明朝的滅亡,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完全是萬曆皇帝的問題,萬曆皇帝犯下了2個大錯誤,最終導致事情再也無法挽回。

第一個就是,萬曆廢除了官營養馬政策,這在古代就是一個自殺政策。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全軍120萬軍隊,只有戰馬4.5萬匹。後來明朝開始發展官營養馬,還有官營給馬,寄養在民戶,第3個就是從關外買馬。

所以在永樂時期,明軍光是邊鎮軍隊就有40萬匹軍馬,京營部隊也有16萬匹軍民,朝廷在民間寄養20萬匹軍馬,另外就連驛站都有8萬匹軍馬。整個明朝官營的軍馬在100萬匹以上。

所以永樂時期,明軍戰鬥力非常強。但是後來呢?我們知道,民間寄養軍馬,因為剋扣壓榨,最後失敗了,還造成了響馬起義。而官營養馬呢,養馬土地,逐漸被各個藩王佔據成為各個王爺的農莊。

從遊牧民族購買馬匹,更是加錢從一匹馬36斤茶葉,暴漲到1186斤茶葉,而且還是劣質馬匹。到了,明朝邊鎮軍馬,已經從鼎盛時期的40萬匹,下降到過去的不到五分之一。導致,明軍戰鬥力銳減。

其次是,萬曆就座看,努爾哈赤的實力越來越大,而不是在其實力較弱的時候,給予打擊。平衡女真各部的實力。到了,後金統一東北,蒙古各部也開始投靠後金以後,明朝就再也打不過對手了。

明朝99%的精銳部隊都是滿清殲滅的,如果沒有滿清全殲明朝所有精銳。幾個李自成也打不到北京來。如果沒有滿清的歷次殲滅戰,李自成遇到的就是,洪承疇,袁崇煥,祖大壽,何可綱,孔有德,盧象升,耿精忠,曹文詔,吳三桂等等數十萬明朝精銳大軍,早就被滅多少次了。


烽火觀察


明朝的滅亡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小冰河的天災,內部的農民起義,外部的滿清入侵等等。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明末的黨爭耗盡了大明王朝的最後一絲力量。

談及明末的黨爭就不等不提到矛盾最為嚴重的兩個黨派,一個是以宦官為首的閹黨,另一個則是以文官為首的東林黨。


閹黨的興起

按道理明朝是不會有閹黨的出現的,因為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為了防止宦官專權而令"寺人不過侍奉灑掃,不許干與政事"。雖然明初朝廷就制定了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但是後世皇帝卻不引以為戒,屢次違反朱元璋制定的祖制。

第一個破壞朱元璋規定太監不能干預朝政的皇帝,就是那一個當過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親政後,十分寵幸太監王振。甚至在王振的鼓動之下還御駕親征攻打瓦剌,可惜的是也正是在王振的瞎指揮之下,最終朱祁鎮戰敗被俘。

在朱祁鎮之後,還有出現了憲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劉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賢等,都曾干預朝政、打擊士人官僚。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宦官干政,讓後宮的太監勢力日漸強盛,最終組成了一支強大的閹黨團隊。


東林黨的興起

閹黨勢力的強大,必定觸犯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最初文官集團只是小規模的反抗,並沒有形成黨派的勢力。

到了萬曆年間,一個人的出現讓文官集團第一次組成一個大規模的黨派。這個人就是東林黨的創始人顧憲成,其實最初顧憲成組建東林黨並不是為了與閹黨爭鬥,相反此時的顧憲成鬥爭的對象還是同為文官集團的內閣首輔。

顧憲成本身是在吏部工作,當時張居正倒臺後,朝廷意識到了內閣勢力過於強大,欲分散內閣的勢力。這時候朝廷其他的六個部門便開始了與內閣爭權奪利,其中以顧憲成為首的吏部更是首當其衝。

最終在這一次黨爭中,顧憲成脫穎而出,不僅成為了吏部的掌舵人,還扳倒了內閣首輔王錫爵。

王錫爵退出朝堂之後,萬曆命令吏部根據品望推選六七位能夠勝任首輔之職的官員聽候點用。顧憲成等人違背皇帝的意思,幾次提名的人,都是萬曆所厭惡的。最後忍無可忍的萬曆皇帝將顧憲成貶官回鄉。

回鄉之後的顧憲成,並沒有因為官場的失利而沉淪。

相反他開拓出一種新的途徑,那就是以講學為名,廣交朋友,四處活動。隨著活動量的增加,顧憲成感到有必要建造一個固定的場所,將分散的講學活動變成一個有協調組織的統一活動,從而增強社會影響力。

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在無錫城東門內的東林書院遺址重建東林書院,並與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八人發起東林大會。自此東林黨最終成立了,在往後的二三十年裡,成為了左右大明王朝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勢力。


兩大黨派的爭執

到了明熹宗時期,因為扶持熹宗即位有功,東林黨第一次擺脫了"在野黨"的身份。此時如日中天的東林黨,打擊了大量與他們作對的文官集團,擺在他們面前的政治對手只剩下了明熹宗最信任的太監魏忠賢。

說到魏忠賢,可以算得上明朝歷代閹黨裡面勢力最為強大的。當時魏忠賢號稱"九千歲",兩個勢力相當的黨派相爭,必定引起朝局的動盪。

天啟五年,魏忠賢對東林黨採取了殘酷的鎮壓行動,他借熊廷弼事件,誣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人有貪贓之罪,大肆搜捕東林黨人,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冤死獄中。天啟六年,魏忠賢又殺害了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 7 人,東林書院被限期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

崇禎皇帝繼位後,為了收攏皇權,便開始打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最終不可一世的"九千歲"倒臺了,樹倒猢猻散閹黨集團再也掀不起風浪了。

另一方面,崇禎皇帝也平反了大量天啟朝被魏忠賢陷害的東林黨冤案,東林黨人再一次成為了朝廷的決策班底。


勝利的東林黨,卻成為了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近十年的閹黨與東林黨之爭,最終以東林黨的勝利而告終。

雖然閹黨集團存在貪汙、專政的政治汙點,但是以魏忠賢為主的宦官團隊畢竟還是給大明王朝辦了大量的實事。

而東林黨雖然有著清廉的政治形象,但是畢竟都是一些理想主義的"在野黨"組成,絲毫沒有“執政經驗”。

在崇禎皇帝為了籌集對起義軍、清兵的軍費時,準備向江南的商賈士族增稅、捐款。但是東林黨卻因為這些商賈士族是自己的政治依靠,而極力的反對崇禎皇帝的增稅、捐款。最終國庫空乏的大明王朝被起義大軍給推翻了。

諷刺的是,當崇禎皇帝向東林黨人士借錢時,東林黨人以"窮"為名拒絕了崇禎的請求,但是在起義大軍搜查這些東林黨人的宅邸時卻發現了大量的金銀財寶。

本文作者煮酒君,2018年9月首發於頭條號。


煮酒君


很明顯,明朝不會滅亡,你們信嗎?說出來我都不信。算你們有福了,在我根據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還可以免費贈送你們四個問題的答案。例如,袁崇煥不死明朝會怎樣,孫承宗不死明朝會滅亡嗎?還有沒有清軍或者說沒有天災明朝會滅亡嗎?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會!一定會!


你年輕的時候買了一個房子,他的使用年限是60年,假如你能活到90歲,還能活65年。在你35歲的時候,房子漏水。你45歲的時候,房子有裂縫。隨著你年齡的增長,房子需要修補的地方也越來越多。直到你85歲的時候,你還依戀著這房子。覺得還可以修,還可以住。可是在外人看來,這個房子在外面被人當成危樓,寫上了一個大大的拆字了。

崇禎還想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危樓裡住下去。可是他周圍的居民,李自成,後金和天災看不下去了。怕這危樓砸到自己,決定幫崇禎拆掉這房子,重新建一個新房子。讓你們說,這個房子最後的拆除是因為李自成?還是因為清朝?還是因為天災?都不是。是因為承包商。而這時上天就是承包商。看著崇禎可憐兮兮的住著那個危房,索性幫他一把,把明朝給滅了。而李自成,明朝,天災都是上天的指示。是因為這房子確實不能住了,年限到了。



如果李自成和清朝面對的不是末期的崇禎,而是他的祖宗,朱元璋。你讓他們隨便來,管他一個還是十個。統統打的他屁滾尿流。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正有一腔熱血不知道乾點啥呢。但是崇禎面對的是,關門的幾十萬農民軍,關外清朝的數十萬騎兵。而他身邊的臣子,為了黨爭吵個不停。再加上陝西,河南兩個大省大旱。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他卻還不得不像他們多徵賦稅去打仗。想到這些你就能明白,明朝現在其實只需要一根稻草。農業大國,怎麼會缺少稻草呢?李自成便充當了這個角色。



綜上,不管是誰,不管是天災人禍。只要單個拿出來,基本上都不行。因為明朝氣數已盡。感謝您的閱讀,覺得有什麼不同觀點,可以留言討論。


小慶聽歌


如果沒有李自成,明朝會不會滅亡?答案是肯定的,就算沒有李自成,明朝一樣會滅亡。李自成不過是導火索,加速了明朝走向滅亡之路。下面請聽有書君為你一一分解。

一、皇帝的原因

明朝的國威以永樂時最為強盛,可是導致明王朝滅亡的失當措施,也部分源於永樂年間。

首先永樂在內府開設書堂,教宦官讀書寫字;設京營提督,讓宦官監軍;設立東廠,叫宦官刺探外事,使得宦官有了司法權。於是宦官權勢漸重,最終導致宦官專權。

其次永樂因自身篡位上臺,試圖通過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以示宣揚國威,轉移國人的注意力。可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無形中也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最後永樂還把大寧送給兀良哈,使開平孤立無援,無防禦縱深,一處被突破就可直接威脅北京,使明朝完全陷入被動的地位,為北方的倫陷埋下了隱患。

到了嘉靖後期,嘉靖沉迷於煉丹嗑藥,尋求長生不老之道,二十年幾乎不理朝政。清官海瑞曾批評他:“嘉靖也,家家乾淨。”以形容百姓家徒四壁的慘狀。

而萬曆期間,萬曆想廢長立幼,受到群臣的反對。於是萬曆消極怠工長達幾十年,藉此與群臣對抗。

他不參加法定的禮儀;不遞補高級職位,讓官員看不到希望;不批示抗議的奏章;朝中派遣和官員升遷憑的不是道德或才智,而是通過抽籤,由一根無關緊要的竹籤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讓人歎為觀止。

接著萬曆皇帝還清算了張居正,導致張居正變法擱置,使原本因變法走上坡路的明王朝又滑向深淵,走向衰落。

隨後又有天啟、泰昌兩任皇帝荒淫無度,導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明朝再次滑向了更深的深淵。

最後到了崇禎時期,明朝已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崇禎徒有救國之心,卻無力挽狂瀾之能。

二、宦官的專權

作為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凡反抗他的人都被捕治,朝臣均無可奈何。

他還鼓動英宗御駕親征,導致二十萬左右的明軍幾近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經此一戰,明王朝國力受損,國勢衰落。

到了正德年間,又有宦官劉瑾專擅朝政、為所欲為、魚肉百姓、收受賄賂、殘害忠良。他還投皇帝所好,引誘皇帝沉溺於吃喝玩樂、疏於政事。

及至明朝末年,還出了個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賢。他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歲”。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他還不擇手段,大肆迫害忠良,造成大量的冤假錯案,而人們敢怒不敢言。

這些宦官倚仗皇帝的寵信,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排除異己,弄權斂財,禍亂國事,給明王朝的統治帶來一場又一場浩劫。宦官的專權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權臣和黨禍

說起權臣,最具代表的是嚴嵩。

《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他權傾天下二十年,為鞏固權勢,不遺餘力地剷除政敵。他還媚上欺下、竊權罔利,毫不將國家安危放在心上,以致韃靼、倭寇之亂愈演愈烈。權臣之禍可謂誤國殃民。

而黨禍也是明朝滅亡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比如東林黨、閹黨、浙黨、齊黨、楚黨之間只顧為自身或者集團利益爭鬥,不顧國家大計。激烈的黨爭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而明末皇帝又大都無力干預也無法制衡黨爭,只能任由黨爭禍國。

四、天災人禍

崇禎初年,恰逢荒年,陝西延安有食榆樹皮、石塊的,甚至有父子、夫妻互相交換孩子為食的。

朝廷還屢次加賦,導致民窮財盡,引發了叛亂。開始有高迎祥,竄擾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四省。後來又有李自成,張獻忠擾亂甘肅。而由於地方制度不當,導致流寇不能平復,北部淪陷,南方則有諸王爭相自立。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皇帝荒淫無度、朝政腐敗、國庫空虛、宦官專權、權臣和黨禍加上天災人禍,明朝可以說不具天時、地利、人和,如此明朝焉能不亡?而李自成不過是導火索與催化劑,加速了明朝的灰飛煙滅,僅此而已。


有書共讀


個人覺得明朝的滅亡跟有沒有李自成沒多大關係,的確在現在人的眼裡明朝崇禎皇帝會自殺及明朝會滅亡很大原因是因為李自成率領大軍佔領北京造成的。但是事實上李自成只是當時明末農民起義推出來的首領而已,即使沒有李自成,這些起義軍也會推舉出其他人來帶領他們推翻明朝,比如張獻忠等人。可以說即使沒有李自成,以明朝當時的情況不管是誰帶領起義軍,他都能攻進北京,只有這個首領稍微有點腦子他就能當皇帝,就能把崇禎皇帝逼死,就能讓大一統的明朝失去統治天下的資格。其實明朝會亡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內有起義外有滿清,兩線作戰終拖垮大明

明末崇禎朝不但對內要面對李自成、張獻忠等帶領的農民起義軍的肆虐,還要面對遠在東北的那群滿清虎狼,而在當時明朝的精銳之師經過與滿清的幾次大戰已經所剩無幾,薩爾滸之戰九萬精銳所剩無幾,松錦大戰十三萬精銳十去九八,松山之戰十三萬精銳僅剩數萬人,可以說到最後面對滿清的大明軍隊只剩下山海關吳三桂所統率的三萬餘精銳。

而此時明朝內部農民起義軍又遍地四起,明朝又極力不願與起義軍和滿清的任何一方進行和談,就這樣明朝徹底陷入兩線作戰,試想下二戰時期曾經如日中天的德國最終陷入兩線作戰之中都只能落了個滅亡的結局,更何況是已經是日落西山的大明呢?而這對於本來就兵力不足的大明來說簡直就是雪上加霜,最終整個大明的精銳之師就在這兩線作戰中毀於一旦。

天災人禍肆虐大明,無糧無餉致大明精銳戰鬥力銳減

剛才我們就說過明末的崇禎朝是處於兩線作戰的狀態,而也就已經是致命的了。但是更為致命的是,此時的大明經過幾場嚴重的天災已經處於崩潰的兵源,整個朝廷的國庫銀兩已經所剩無幾,而大明自崇禎元年開始整個北方就接連大旱,據《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更為嚴重的是整個明朝是北方鬧旱,南方鬧水,此時的南方也洪水氾濫成災,就這樣在這數十年的時間裡大明可以說是顆粒無收,稅收就更是收不了多少。而就在這樣的無糧無餉的狀態下,明朝將士就等於是空著肚子為朝廷買命,你說一群連飯都吃不飽的士兵能打勝戰嗎?

明朝前期由於糧餉尚能供給軍隊,所以前期的明軍即使是兩線作戰也依然能夠堅持著,在此時遼東前線的明軍尚能阻擋住滿清的鐵騎,而在內部的起義軍甚至被明軍按著打。1636年當時的農民軍領袖高迎祥被明軍將領孫傳庭所殺,10餘萬農民起義軍被孫傳庭軍幾乎全殲、1636年李自成被洪承疇所敗,數十萬大軍僅剩18人狼狽而逃、1637年張獻忠被左良玉部擊潰,張獻忠落荒而逃,最終兵敗降明,可以說前期朝廷在保證糧草充足的情況下,明軍對付農民起義軍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只可惜最後因為糧餉缺失,又加上各種原因,農民起義軍還是沒能鎮壓,明最終亡了。

朝堂內訌不斷,崇禎盲目急進,名將非死即降

明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堂內訌不斷,而崇禎帝又盲目急進,導致大明為數不多的名將皆數凋零。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最會打戰的幾個名將大概有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秦良玉、陳奇瑜、孫承宗、傅宗龍、曹文詔、周遇吉、楊嗣昌、賀人龍、曹變蛟、祖大壽等數十人,但是這數十位名將的結局卻大多不好,或死於內訌,或死於崇禎的急進,或因同僚的背叛而身敗被俘,或力戰而死。

盧象升曾經數次擊退滿清對中原的進犯,但在鉅鹿被清軍所圍之時,因楊國柱和胡大威的不敗而逃,加上太監高起潛又對救援請求充耳不聞,最終盧象升力戰而死;洪承疇曾經的薊遼總督,先是敗高迎祥、張獻忠和李自成等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曾經被他打的只剩下18人狼狽而逃,後更是在遼東抵禦滿清的入侵,但最終他在松山之戰因松山副將夏承德的出賣兵敗被俘;孫傳庭一個被譽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的當世名將,高迎祥即被他所殺,他本可不用死,大明也本可不會失去此等名將,但是最終因為崇禎帝的急進,孫傳庭不得在糧餉不足的情況下出兵剿匪,也因如此孫傳庭的軍隊不得不在糧草不足的情況下出兵迎戰李自成,最終全軍覆沒,而孫傳庭也以身殉國。

可以說如果當時的明朝將領們能夠同仇敵愾,崇禎皇帝也能相應的更耐心的應對民變,明朝的這些中流砥柱也就不會一個又一個的亦或戰死沙場,亦或被同僚所殺,又亦或兵敗被俘,而如果這些名將不死,則大明尚有機會,只可惜一切都已經為時已晚。

其實說真的,明的滅亡不是亡在農民起義軍上,也不是亡在滿清的身上,而是實實在在的亡在自己的手上。在當時即使是天災人禍不斷,但是隻要明朝的那些王公貴族們能夠同仇敵愾,憑藉著他們手中的財力還是能夠應對一二,但是他們就偏偏不這麼做,他們寧願最後讓這些財寶被李自成和滿清所奪,他們也不願意捐出給朝廷抵禦外敵。而且最為可惡的是,這些人非但不與明朝同舟共濟,甚至還要對明朝落井下石,多少的名將和將士們的性命因他們而死,他們的爭權奪利非當害了大明,也害了這些將士們。


澳古說歷史


哪來那麼多如果,


愛我吉林


地球沒誰都會轉,只是當時他正好出現而已


村裡最後的希望888


可能會推遲幾年,但肯定會。

李自成起義,是中國農民起義的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而在李自成之前,明朝大規模農民起義就已經達到數百次,小規模則不計其數。

很多人覺得崇禎是亡國之君,魏忠賢等閹黨作亂是明滅的原因,都不是。遠在明朝中期,即使是弘治中興和隆慶新政時,整個大明朝都是不安穩的。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明朝土地兼併極其惡劣,大量的小農階層被迫離開了他們的土地,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民,在正德年間就爆發了極具規模的江西農民起義。派去鎮壓起義軍的,就是我們歷史書上的名人,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

土地是農民的命,但是明朝賦稅沉重,貪墨橫行,朝廷規定的納糧數額之外,還要經過鄉村的族長、里長、知縣、知府、布政司層層剝削,導致農民根本無法承擔糧稅,只能把土地賣給剝削階級,成為佃戶甚至奴隸。

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幾乎失去了生存的唯一希望,內陸地區的失土農民就當了流民聚眾造反,沿海地區的失土農民就當了海盜聚眾搶劫,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沒有李自成,明朝也會滅亡,李自成只是這萬千受苦農民的一個代表罷了。


羋十四


這取決於崇禎的壽命,如果能夠出一個像朱元璋或者朱棣的人就不會滅亡。其實當時的明朝並不是無藥可救,只是崇禎太智障而已。

當時的明軍有火器優勢,打野戰缺馬不行,據城而守的話還是佔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的。只要兩萬守軍,配大炮二十門,據山海關而守,清軍根本攻不進城來(遼東就暫時先放棄了)。然後可以留兵10萬防禦國內隨時可能爆發的武裝起義,讓其餘的40萬明軍(當時明軍的總兵力大約50萬人)就地屯田,這樣可以解放100萬左右的徭役人口(後勤與戰鬥比2比1),稅賦就可以降低十倍,沒有那麼重的徭役根本不會造成那麼多饑民謀反,李自成也不可能募集到那麼多兵力,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策。然後只要5年時間,明朝就可以從經濟崩潰中恢復過來。

在此我們不得據吐槽一下袁崇煥,5年平遼策略才是真正讓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當時的遼東距離北京1500裡地,按著古代每150裡地需要一名後勤徭役人員來計算,需要10個人才能保證1個戰士在前線作戰的後勤所需。當時的袁崇煥有兵10萬人,也就是需要100萬的後勤徭役人口,110萬人每天需要消耗糧草5萬擔,軍餉6萬兩/天(明朝匯率),一年就是1800萬擔,軍餉2000萬兩。


優己


我們首先要知道,明末為什麼會爆發農民大起義?萬曆46年,為了壓制遼東的努爾哈赤,明朝開始徵發遼餉。

基本上一畝地加徵9釐白銀,一共是520萬兩白銀。到了天啟又開始增加行鹽等等,同時到1631年,再次增加遼餉到一畝1分2釐白銀,加上增加的鹽課等等,徵收740萬兩白銀。要知道,萬曆46年以前,明朝一年的收入也就300-400萬兩白銀。

這等於是全國的稅負增加了100%甚至是200%以上。再加上小冰河期的影響,收入降低,稅負成倍增加,百姓生活更加困苦。農民常常是傾家蕩產,也交不完這些“皇糧國稅”。

明軍在遼東屢屢戰敗,就不斷增加投入,增加部隊。減少其他地區明軍的待遇。以至於,盧象升說:西北軍人慘狀:“今逋餉愈多,飢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僕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

最後,西北地區的貧困農民,邊軍和流民就在崇禎年間,爆發了席捲半個中國的大起義。出現了眾多首領,比如老回回,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

崇禎皇帝拼命維持將傾的明王朝大廈,到了1644年,再也無法維持。1644年初,已經欠軍餉達數百萬兩,南方來的稅款只有幾萬兩,國家糧倉已經空虛。當北京被李自成包圍時,明朝駐軍已經5個月無餉。士氣渙散。

因此,就是沒有李自成,明朝也已經扛不住了。除非,明朝可以從兩線作戰當中解放出來,集中主力先打農民軍,與後金保持歲貢和局。還有一些機會。兩邊都要打,兩邊都要抓,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場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