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決戰晉陽:成戰國之勢,開三晉之基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頻仍,晉獻公為了維護政權,清洗了晉國的公族。此後晉國的國政逐漸為外姓所把持,史稱“晉無公族”。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國政已經被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世卿所把持。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智、韓、趙、魏四家聯合驅逐範氏和中行氏,範、中行兩家有齊國和鄭國的支持,四家經過數年苦戰,最終滅亡了範氏和中行氏。

決戰晉陽:成戰國之勢,開三晉之基

晉國六卿形勢圖

剩下的智、韓、趙、魏四家之中,智氏最強,把持朝政。晉出公二十年(公元前455年)智伯荀瑤以振興公室為名,向韓趙魏三家提出每家割讓一萬戶食邑上交公室。韓康子、魏桓子雖不情願,但攝於智氏的實力,先後交出了土地和人民。

隨後,智伯又向趙氏索要土地,遭到趙襄子斷然拒絕。智氏大怒!智伯請得晉出公君令,以智氏的軍隊為中路,韓魏兩軍為左右翼,傾晉國之兵大舉伐趙。

決戰晉陽:成戰國之勢,開三晉之基

趙襄子

趙襄子的父親趙鞅視晉陽為趙氏的“保障”,晉陽的官員尹鐸在當地為政寬和,輕徭薄稅,很得民心,趙鞅曾告誡趙襄子:“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趙襄子面對強大的敵軍,謹遵父親的教誨,固守晉陽。晉陽城雖不大,但城池堅固,軍民同心,奮力抵抗。晉陽軍民以一城之地對抗幾乎整個晉國的強大武裝,依然毫無懼色,抗擊智氏和韓魏的大軍達三年之久。

苦戰三年,智伯的智商依舊在線,他以晉水灌城,試圖迫使趙襄子投降。水位不斷高漲,距離城頭只剩數尺,城中爐灶被淹,青蛙孳生。百姓扶老攜幼,在城中的高處埋鍋造飯,艱困如此,城中軍民依然協力守城,沒有二心。

智伯洋洋得意,指著晉陽城對韓康子、魏桓子說:“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韓康子、魏桓子都是聰明人,互相使了個眼色(《資治通鑑》的原文是“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很是傳神),他們明白,今天智伯可以用晉水灌晉陽,明天就可以用汾水灌魏桓子的安邑,用絳水灌韓康子的平陽,面對智伯的淫威,兩人面露憂色。

決戰晉陽:成戰國之勢,開三晉之基

水灌晉陽

趙襄子見情勢危急,派張孟偷偷出城,遊說韓魏,張孟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韓魏兩家反戈一擊。韓康子、魏桓子本就心存不滿,如今一拍即合,同意與趙氏聯盟。

入夜,趙襄子派勇士出城,擊殺智氏守堤的士兵,引晉水反灌智伯的大營,智伯軍大亂,趙襄子率軍出城猛攻智伯軍,韓魏又從兩翼夾擊,智伯軍大敗,智伯本人被殺。隨後三家又聯手殺向智氏老巢,盡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晉陽之戰趙氏絕處逢生,最終取勝,看似是兵謀伐交的作用,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孫子在此戰尚未開始之時就曾預言晉國內亂,趙氏必勝。孫子的理由是趙氏的田畝要大於其他幾家,按畝收稅,趙氏的賦役負擔最輕,必得人民擁護。孫子以畝制推人心,以人心算成敗,無愧“兵聖”之名。

決戰晉陽:成戰國之勢,開三晉之基

兵聖孫武

晉烈公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三家分晉的既成事實,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自此,晉國一霸化為三雄,戰國大爭之世的恢弘畫卷由此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