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分享”的4個不等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也捍衛他的“不分享權”

分享?不分享?到底該如何分享?

關於分享的各種困擾,歷來是讓爸爸媽媽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你看,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寶貝玩具“招搖過市”時,總不免會被別的小朋友 “強行分享”;而當自己看到別人家的好玩之物時,也總會戀戀不捨、虎視眈眈。

站在一旁的父母呢,每次遇到這樣棘手的情形,大多都會一邊手忙腳亂地把孩子支開,一邊感嘆自己黔驢技窮。

“分享”的4個不等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也捍衛他的“不分享權”

究竟該怎樣看待孩子總是被搶玩具或搶別人的玩具呢?怎樣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好習慣?關於孩子的“分享”行為,我們的認識裡有木有誤區呢?對此,教育部幼兒園教師國培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劉曉曄老師,給出了關於“分享”的4個不等式,值得每一位父母琢磨琢磨。


No1. 分享意識≠分享行為

很多家長的一個困惑是,明明已經無數次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為什麼孩子還是又哭又鬧地做不到?這裡就要給爸爸媽媽們澄清一個觀念,孩子有了分享的意識,並不一定就會產生分享的行為,因為此時的孩子還處在“知行不統一”的階段。

對此,父母可以適當引導,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不是“必須怎麼做”,千萬不要指望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很慷慨。

此外,好習慣的養成其實大多數都是從父母自己開始的,父母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地給孩子樹立分享的榜樣。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孩子腦海裡關於“分享”的觀念,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後續的分享行為。

“分享”的4個不等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也捍衛他的“不分享權”


No2. 自我意識發展≠自私

一般情況下,孩子們愛搶玩具的時間段是在兩三歲以後,一直到整個學前期都會存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喜歡模仿。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別人做什麼事,他也要做什麼事,別人不做的時候,他也不做。他們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我”、“我的”一類的詞彙經常會從他們口中出現,所有的東西都想佔有的慾望,顯著增強。

所以,千萬不能給孩子這種正常的心理發展貼上“自私”、“霸道”的標籤。承認並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才能正確看待他們關於分享的種種“不合理”行為。

“分享”的4個不等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也捍衛他的“不分享權”


No3. 讓孩子自己解決≠放任不管

當真的看到孩子們因為一個玩具爭搶得不可開交時,作為大人的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應不應該干預呢?

在劉曉曄老師看來,我們成人的干預,無論結果怎麼樣,大多是不利於孩子的習慣或能力的培養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面對這樣的情境:他必然會遇到與朋友、同伴爭搶某個東西的狀況。這時,我們要相信孩子們自己的智慧,讓他們自己去解決。要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辦法。而在此時,父母的無為勝過有為,除非孩子們打起來。

看看孩子們會怎麼解決?可能是一方贏、一方輸,那輸的一方就要接受;可能是兩個小朋友協商後就一起玩了;也可能是我先玩一會兒你再玩一會兒……無論怎麼樣,孩子們最終總會有自己的處理方法。

“分享”的4個不等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也捍衛他的“不分享權”


No4. 退讓≠謙讓

和不愛分享的孩子相反,有一些孩子好像特別大方,任何時候都在分享。此時父母就需要明辨,孩子是“真謙讓”,還是“假分享”。

謙讓是指謙虛地禮讓,比如:把我的東西給你,可以讓你高興,而我並沒有不高興,而且因為我幫助了你,我也感覺很高興。

而退讓是什麼呢?打個比方:明明我自己需要,我自己很想要,但出於種種原因——比如可能會惹大人不高興,那我還是讓給你吧,其實我很不情願哦。

如果孩子是退讓,也就是“假分享”,那捍衛孩子的“不分享權”,就比教育孩子學會分享更重要了。

“分享”的4個不等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也捍衛他的“不分享權”

以上關於分享的4個不等式,有木有幫你Get到培養分享好習慣的要訣?幫孩子建立終生受益的好習慣,爸爸媽媽們,快快行動起來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