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甲午戰敗後,康有為提出一個建議,如果能夠執行,大清或許不會亡

大家都知道清朝三十幾年的洋務運動成果在甲午戰爭中得到了檢驗,結果是清朝一敗塗地,不是敗給了英法等西方列強,而是敗給了我們千年以來的學徒小日本。當時清朝屈辱地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一傳來,朝野震動。正在進行科舉考試的士子們,群情激奮,以康有為為首的士子們上書給光緒皇帝,提出“與其賠償日本兩億兩,不如用這兩億兩內修戰備外變法度,以圖振興清廷”,其中,康有為還提出了一個建議,如果這個建議能夠執行,或許大清不會滅亡。這是一個什麼建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甲午戰敗後,康有為提出一個建議,如果能夠執行,大清或許不會亡

甲午戰敗之後,康有為等人曾給光緒皇帝上過六道奏摺,其中在《上清帝第二書》中, 康有為先是向光緒皇帝分析了天下大事,痛陳了《馬關條約》簽訂的種種不利影響,並對清政府的一些錯誤的觀念進行了批駁,然後提出了:“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熱河、遼瀋,則更迫強南入汴梁、金梁,則非控天險;入蜀則太深;都晉則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當效盤庚遷殷,魏文遷洛之故事,可保江山社稷無虞也。”

也就是說,康有為向光緒皇帝提出了遷都的建議,他認為清朝在近代以來屢戰屢敗的原因就是京師離海洋太近,西方列強動輒以幾艘戰艦就可逼近京師城下,逼迫清廷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如今海防盛於塞防,而京師沒有戰略縱深,只有遷都一策,才能保證京師的安全,京師得保,則才能有與西方列強長期作戰,發揮地大物博優勢的可能性。

甲午戰敗後,康有為提出一個建議,如果能夠執行,大清或許不會亡

在奏摺之中,康有為列數了幾個歷朝歷代建都之地,北京靠海太近,不利於海防;南京、開封則,則無險可守;成都則地處一隅,不是天下之中,這些地方都不是建都的好地方。只有西安是建都的最佳之選,西安是周秦漢唐等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的都城所在,天府之腴,崤函之固,這樣的地理優勢,易守難攻,對於近代以來始終處於海洋威脅的清朝來說,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甲午戰敗後,康有為提出一個建議,如果能夠執行,大清或許不會亡

康有為雖然提出了建都西安的建議,可是因為戊戌變法短命而終,這項措施還沒來得及進一步的研究和部署。從後來的歷史進程來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攻佔北京,清朝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加速了清朝的滅亡。當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就是西逃到了西安,不知這是不是受康有為遷都建議的啟發。還有在抗日戰爭期間,國土淪喪了一大半,除了西南(川滇黔)等地之外,也就只有西北地區沒有淪陷,日本侵略者始終沒能夠打過黃河,攻佔西安。

總之,有人說,如果當時光緒皇帝按照康有為的建議,遷都西安的話,大清或許不會滅亡的那麼快,甚至還可以偏安一隅。各位讀者,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