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趙孟頫為何能終獲書法之大成?

隋中平


《趙孟頫,中國書法世界的一個奇蹟人物,一個不在唐代的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歐陽詢之後,書法功力最偉大的書法家!沒有之一!但他的職業卻不是書法家,書法僅僅是他和輔業。

一、趙孟頫書法,開啟中國實用書法的開拓者;

楷書四大家,三位活躍在唐朝盛世。但是卻有一位不屬於唐代的人士,這個人就是趙孟頫。也許因為趙孟頫的存在,後來才有了亦諧亦莊的啟功體。

啟功書法中的行楷味與實用筆法結構,筆者猜很多思想來源於趙楷的那種追求自然的思想!也許他真超脫了對人生的民利偏見,直念只為中華大眾發現一種迴歸自然的漢字書寫!

二、趙孟頫是很多書法人心中標本,但是卻少有人直書明言;

趙孟頫的《讀書樂》是幾百年中國秀才舉人少時的入門啟蒙教材。可能就因為這個原因,一代又一代和科興學子竟是一起“發明”美觀與實用、規範與秀美的“館閣體”。就這個館閣體把漢字書寫的實用性帶到了頂峰!

趙孟頫也許多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為勤奮刻苦的人,其擅書能畫,工詩精曲。其書法敢為最基層的學童寫作啟蒙教材,足見其為人的平常心、其書法藝術的大眾情懷。

也許到了市場經濟時代,趙孟頫的大眾書法精神本來應該成為一種普世精神,可是大多數書法家依然堅持其書法藝術個性化優先的原則,讓普世化的館閣體不能光明正大地流傳?

三、趙孟頫的書法成功,藝術與實用性雙頂峰的成就將帶來中國書法大眾化再深入;

趙孟頫的大眾化書法,無論線長還是筆畫筆法都走向了自然化與人性化,才帶來了近千年趙楷人人遵從。即合是今天最為流行的田英章楷書也遠遠不能比及。

房弘毅的趙楷寫得可謂與趙孟頫本人己不相上下,曾經也風行數十年。


趙楷能集古代各種書法之大成,也許在於趙孟頫的情懷境界不同,他的心思只在為中華大眾找尋一條寫一好字的快捷之道。不為錢也不為名也不需為利!

趙孟頫也許才是中國有史以來真正的書法,民族大義的書法家!


創新炎黃


趙孟頫是元代成就卓著的書畫家,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也是最傑出的大書法家之一。但也是一位頗具爭議的藝術家。趙孟頫的一生也是充滿矛盾的一生,做官,他是一個任人擺佈的閒官,政治上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因此,他崇佛好道,更借詩書畫來慰藉精神和尋求樂趣。

趙孟頫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得力於與一個字勤,超乎尋常的勤。

趙孟頫的書法是以迴歸晉唐為目的的,他對於古帖是無所不學,尤其是對二王一路的書法下了非常深的功夫。他在自己寫的《千字文》的題跋中說:僕二十年來寫千文以百數,此卷殆數年前所書,當時學褚河南《孟法師碑》,故結字規模八分,今日視之,不知孰為勝也。因思自五歲入小學學書,不過如世人漫爾學之耳。

對於《蘭亭序》的臨習,他更是用功精勤,他在自己所藏的獨孤本《蘭亭序)上先後題跋十三次,還十六次跋靜心本,其臨之勤與體悟之深於此可見一斑。元人虞集對趙孟有較為準確的評價,他說:“書法甚難,有得於天資,有得於學力,天資高而學力到,無有不精奧而神化者也。趙松雪書,筆既流利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面不可及矣。

前人說“書如其人”,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和修養決定他的審美觀念,從這個方面看,趙孟頻的書法,可以說,是在40歲左右就已經基本定型,他楷書、行書的用筆和結構後來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要說有變化,那就是筆意越來越豐富,結構越來越精嚴,字越寫越精,越老越健以至於過猶不及,被人詬病,曰“熟”曰“甜”。


翰墨書道


說實話,我對顏筋柳趙四種傳統經典楷書,原先是比較欣賞趙孟頫的字。趙字一看就非常漂亮,讓你很舒服。但是隨著學習書法的深入,不斷接觸了更多傳統的東西,更加了解趙的生平以後,審美上就有些變化了,覺得趙體是不是太漂亮,太雍容華貴了。從他的字中我確實看不出生死剛正之骨力和古拙蒼茫的氣韻。



中國書法歷來講究人品和書品的一致性。一個人的品性不好,他的書法格調也不可能好高。歷史上對趙孟頫的評價不是很高,主要是說他在元滅宋以後做了二臣,所以他的書法中有奴顏卑骨之氣。忽必烈確實看中了趙的政治才能,才讓他做重臣,這是事實。這種事情對他的書法,形成不可能沒有影響。我們從趙孟頫的書法當中可以看到,他有天賦,又勤奮,寫的字確實精到嚴謹,無可挑剔。但從他的字當中確實感受不到那種自信、沉雄、剛正、蒼茫的藝術魅力。

當然,我一點兒也不否認趙孟頫在中國書法歷史上的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重要貢獻。趙字因為本身漂亮,在大眾當中尤其受到歡迎。我認為在書法的啟蒙階段或技法層次上,趙字無疑是最好的範本。但要進入到書法文化的更高層次,學習趙字未必是最好的選擇。當我們今天來回望書法歷史,可以肯定地說趙的書法只是無數高峰中的一個,但並不是唯一最高的那一座。


高培書畫琴


俗話說,勤奮即天才,功到茅塞開。而趙孟頫是天才加勤奮,有記載說,趙日書萬字而精氣不衰,“下筆神速如風雨”。《光福重建塔記》和《閒居賦》是趙孟頫最經典的兩幅行楷書法長卷,洋洋灑灑數百字,這兩幅長卷即是趙勤奮的例證。

多才多藝的趙孟頫集各家之長。楷書承傳古韻,避繁就簡,頓挫分明,在圓潤飽滿的點畫中暗藏著筋骨的勁道,布白均勻嚴謹,結體端秀方正,以行入楷,字的筆畫間有連貫性,顯得流暢生動。自成一體,後入稱:“趙體”,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書法需要天賦,有些人習字幾十年也只是個“愛好者”、“書匠”“書奴”等,所以,天賦很重要!趙孟頫天賦高,再加上這麼勤奮,不成大家都難啊


搞垮鬱悶界


趙孟頫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書法家、成為前後五百年唯一的一位書法集大成者,實際上和趙孟頫在歷史上特殊的位置有關,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其中既有偶然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必然。

一、必然因素——二王體系中承前啟後的書法大家

(1)元代的“董其昌”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介紹了被譽為明代“趙孟頫”的董其昌,實際上趙孟頫也可以被看作是元代的“董其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趙孟頫和董其昌一樣,是二王體系的代表性的傳承人物,只不過一個生活在元代,一個生活在明代。清代有沒有繼承了二王書法遺韻、稱得上書法大家的人物呢?

實際上我認為清代雖然有些書法家涉及到了二王書法的某一方面,但是並未真正領悟到二王書法的真諦。比如劉墉的書法。

那麼近代、現當代,可以稱得上繼承了二王書法遺韻的書法家有沒有呢?實際上也很少,幾乎是沒有的,就算是有,也只能學習到王羲之某一個方面。

對於當代人而言,如果只是純粹的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想要傳承二王書法的遺韻,實際上是比較難的,能學到王羲之的一小部分其實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這當然不是說二王書法是很難學的,而是說如果我們學習書法,只是盯著一處的話,是取得不了多麼大的成就的,一定要有戰略高度。

(2)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戰略”

顯然,趙孟頫和董其昌都很懂得戰略,懂得如何去取王羲之書法的神韻而又能不落窠臼。

可以說,趙孟頫和董其昌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因為這篇文章重點討論趙孟頫,所以我們重點說說趙孟頫。

趙孟頫的方法是復古的路子,完全是追隨王羲之的腳步,筆筆取法王羲之,沒有一筆是出自他自己的手筆。

但是,真的是這樣的麼?真的沒有一筆是他自己寫的麼?我認為不是的,恰恰相反,趙孟頫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已經成為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王羲之,他寫了王羲之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寫了的書法,但是趙孟頫也能寫王羲之已經去世之後的書法,他從一個藝術家靈魂的高度對王羲之做到了完全的融合,每一筆都是合拍的,合“法”的。

這樣所取得的效果,就會讓人們很自然的聯想:這個人雖然寫的不是王羲之的書法的,但是假使王羲之在世,恐怕也就只能寫成這樣子了吧!

順便說說董其昌,董其昌應該是走的另外一條路,一條巧妙的路,他注重的不是死學王羲之的書法,而是去學王羲之學習的方法,這樣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二、偶然的因素——時代大環境

(1)書法的傳承危機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政治上採取三六九等的等級制,而且滿腹經綸的文人士子失去了用途和進階的途徑,因此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受到了很大的挑戰。

這樣的危機實際上在中國書法史上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末到五代十國,這一時期混亂的朝政、天下割據,文化幾乎消亡殆盡,尤其是書法、僅有楊凝式一人算是可以取法並且欣賞的。

這樣的後果就是宋代幾乎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恢復了往日書法的盛況,出現了蘇黃米蔡等書法四大家。

到了元代初年,宋朝末年,金人、蒙古人等混戰的局面下,文化傳承很難說是順利的。這是第二次。幸好宋朝宗室後裔中趙孟頫書法堪稱一絕,善書畫,音樂詩詞等藝術無不精通。從某種意義上,他和宋朝的蘇軾是同一個類行的,屬於全才型書法家。

第三次是清朝末年,清廷備受外敵欺侮的情況下,書法要麼被當作宣傳政治改良主義的附庸工具(百日維新),要麼受到非議,幾乎面臨廢除漢字的局面。但所幸,書法仍然挺過來了。

而趙孟頫就是這樣一位承前啟後的書法家,所以說,解決了書法傳承危機的趙孟頫,相對於在他之前的書法家而言,自然是屬於書法的集大成者,對於他後來的書法家而言,他就是開創者。

(2)文人士子的風向標

趙孟頫除了是一位書法家之外,他實際上還有多重身份:他是宋朝皇室的後裔,從血緣世系的角度來說,這實際上代表了政治上的身份;他是亡國後裔,同時他又是宋朝士大夫,代表了他是亡國之臣;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這是從才華上來說的,他又是當時廣大士子才人心目中的標杆,是一種象徵,他是亡國之後的文人階層,文化界的領袖。

對於元朝統治者而言,把這樣的才子拉攏過來,給予官位和名聲,實在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首先趙孟頫一介文人書法家,不會對政權造成威脅,其次任用他,既表現了蒙古統治者對於漢文化的認可和尊重,又是對文人才子的示好,同時更利於吸納人才,維護統治穩定。

因此元朝統治者曾多次派人去請他出山,但是很多次都被趙孟頫拒絕了,原因也很簡單,他出仕有百弊而只有小利,雖然可以為漢人爭得話語權和地位尊嚴,但是元朝統治者是不會對其授予重任的,只有虛名。其次,在當時封建文化理念中,像趙孟頫這樣以多重複雜的身份去到元朝做官,實際上,按照迂腐的傳統儒家的觀點來看,是既不忠也不孝的大逆不道之舉,只會引來非議。

但是最後一次,面對好友程鉅夫的邀請,他欣然答應,而後就開始了他內心中極度煎熬的一段時光,自稱自己“誤入塵網”,猶如“籠中之鳥”。

幾百年後,一位叫傅山的人,幾乎面臨了和趙孟頫一模一樣情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他,選擇了堅決不仕清,因此對於趙孟頫大加諷刺。

但是不管怎麼樣,做了官之後的趙孟頫還算是一個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士大夫,也讓書法在統治者那裡得到了認可,因此僅就書法傳承來說,趙孟頫已經是功德無量了,何必苛求其他的方面呢!

這就是關於“趙孟頫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這個問題的闡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窮其一生,苦練書法。趙孟頫有日寫萬字的傳奇經歷。

第二,趙孟頫的書法,取法古人。集前輩書法家們之大成,他在書法方面的主要藝術成就是小楷和行楷書,他的小楷和行書主要是學習王羲之,行楷書學習李北海。他的篆書隸書也有極高的成就,另外他在繪畫方面也有藝術天分。後人評價他說,500年才出現一個這樣的人才。

被後人稱為“元代的冠冕”。

第三,他是宋朝的降臣,是宋太祖趙匡胤11世孫。元世祖忽必烈對他喜愛有加,驚呼他為仙人。對於他的書法藝術的弘揚,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水電工老路書法


天才+勤奮。

趙孟頫是個天生寫字就好的人,隨手一寫,就是一流,這是天賦,沒辦法,只有讓人羨慕嫉妒恨的份兒。

光有天才還不行,他也很勤奮。李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寫三千字文章,哪天沒寫轉天補上。趙孟頫似乎也給自己定了這個目標,最多的時候日書萬字。所以他流傳下來的寫經才那麼多。

當然,僅僅天才加勤奮,也許能促成一位大書法家,但集天下書法之大成,這源於趙孟頫的一個偉大的夢想。

眾所周知,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儘管蘇黃的字毀的毀燒的燒,但他們尚意的精神卻呈燎原之勢,橫掃了大宋江山。尚意這玩意,如果底子厚還好,但如果底子薄,就不知偏到哪去了。所以南宋末年的書壇,已經出現走火入魔的徵兆。

趙孟頫在南宋成長,親見這種現實,便立志重整書法的河山,要恢復古法,追根溯源,一掃打著尚意名義胡來的風氣。

可巧,他三觀確立的時候,恰逢宋滅元興,他被元世祖招用,更堅定了他復興傳統書法的信念。這一方面與書法觀有關,另一方面,他也想用正統書法給這幫外族蠻人看看,你們雖能打打殺殺,卻無論如何也幹不過我們的塗塗抹抹。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元代統治者百年而亡,趙孟頫書法永放光輝!


書法日課


後世對趙孟頫成就的肯定,主要集中於:集大成及提倡復古之風。

趙孟頫終獲書法大成,與其先天條件與後天因素是分不開的。

趙宋宗室,在中國書畫史上湧現出的頂級大家也是最多的,其中趙佶與趙構就是最傑出代表。也許在趙孟頫的基因中,就有其藝術天份。


趙孟頫的父親趙訔(yin),是宋太祖兒子秦王趙德芳的後代,官至戶部侍郎兼臨安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家中書畫藏品極富,常與文人墨客交往,在這種氛圍下,對年幼趙孟頫影響肯定是深遠的。

十一歲時,趙孟頫父亡,少年的他三年後以父蔭補官,授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後,他隱居家中,潛心於書畫文章,為日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修養。

至元二十三年,趙孟頫32歲時,元世祖為緩和民族矛盾,派御史程鉅夫到江南搜訪遺逸。早已在吳興當地享譽盛名的趙孟頫經他推薦,遂出仕大元,並頗得忽必烈信任,讚譽“神仙中人”。歷任奉訓大夫、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元仁宗時,更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可謂“榮際五朝,名滿四海”。。。

在此期間,他更多地接觸了元內府中的書畫藏品,條件可謂得天獨厚,為其成就打下堅實基礎。1319年,65歲的趙孟頫告官歸鄉,3年後辭世於湖州家中,走完了其波瀾不驚卻又極其耀眼的一生。。。元英宗追封他為魏國公,諡“文敏”。


趙孟頫成功的因素,除了以上兩個先天條件外,與其勤於治學與精於治學是分不開的。他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全才,善繪畫、通音樂、工詩詞、精篆刻、懂經濟、究品鑑。。。但凡數成就均為書名所掩。《元史.本傳》中稱: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而他的書法,又如鮮于樞所講“子昂篆隸正行顛草皆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


是的,縱然趙孟頫能“落筆如風而不逾縱,日書萬字而不落矩”的勤奮已為大家熟識;但他能“集大成的實踐與追求復古的思想”則更應為後人不可忽略。。。

“舊瓶裝新酒”是趙孟頫集大成的結果;“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是趙孟頫復古思想的體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社會的規律;法與韻的交替,也是書法循環規律。趙孟頫書法之所為世人所重,就在於他奪取了這種交替的制高點、站在了這其間分水領上。趙孟頫之所以能如此,天縱奇才與勤奮就是根基。

造就趙孟頫的書法成就,在於他取資廣博,不固守一種書體,不囿於某家某派,轉益多師。篆書師法《石鼓》、《詛楚》,隸書師法梁鵠、鍾繇,行草書則羲、獻,他還臨寫趙構、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邕諸帖。學習傳統能窺精奧,得神趣;兼收變化於古法中,自成一體。這是他的天賦與悟性。。。

他臨《千文》盡五百紙,寫《蘭亭》不下數百本。。。這是他的勤奮。

他一生寫了大量經典傳世墨跡,也顯示了他早中晚的不同風格與傳承。33歲的草書《千文》受高宗趙構影響;36歲小楷《禊帖源流》、39歲的《三門記》,承鍾、王及智永餘緒;47—63歲為巔峰,小行書《洛神賦》、《前、後赤壁賦》、《吳興賦》、《蘭亭十三跋》、行書《萬壽曲》、《酒德頌》、大行書《煙匯疊嶂詩》;晚年大楷《膽巴碑》、《仇鍔墓誌》、《福神觀記》參李邕《嶽麓寺》等又去李書險佻之勢,化為端穆、遒健之姿。他既能參古又能入化,根據不同用場隨時變換書體,但不論書寫什麼內容,採用何種書體,他都能以相應筆法運用自如、得心應手,這是書家很難企及的。所以他的書法既有廣博深邃門傳統基礎,又有鮮明時代特徵和個人風貌,無一筆無住來處。。。是為承前啟後之宗師。



趙孟頫書追晉唐,綽然大家,同時也是書法史上爭議最多的歷史人物。其中的關鍵在於他書之氣格與人之氣格上。

在仕途上,他甚為順利亨通,但他的內心,卻始終擺不了儒家道德觀念,整個人生也陷於沉重的負罪感中,併成為時人與後人抨擊對象。就如他詩中所言:“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世事總堪慚。唯餘筆硯情猶生,留與人間作笑談”……!很微妙地概括了他一生的心境。畢竟,能留與後人作笑談的,又有幾何焉……?







臨池管窺


趙孟頫是位不折不扣的二王門徒,他之成功,一在於歷史原因,二在於他對王羲之的追摹。

王羲之在宋代是吃了敗仗的。宋人尚意,崇尚自我,由於過於輕視法度,至南宋終因技法簡單,而至書法江河日下。

此時,趙孟頫出現了,他高扛復古大旗,跳過唐宋直接取法魏晉。書法史上最瞭解並接近王羲之的,莫過於王羲之,可以不誇張地說,元明清的書法,基本上都受其影響。

所以說,趙孟頫是書法史上第三次變革的旗手。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法和時尚也差不多,有時候新的東西會變成舊的,舊的也會成為新的,它也是一個不斷輪迴的過程。

宋代的“尚意”書風,曾經在北宋時期風靡一時,它以“逸”為整體基調,清新、奔放、瀟灑,展現了宋代文人的藝術情懷和人文追求,完全解放了唐朝的“尚法精神”帶來的束縛。

但是,一旦失去宋朝寬鬆的文化氛圍,尚意的書寫方法則太過於單調、膚淺和粗糙,到了南宋末年,這種書法風格已經積重難返,書法家、文人也不滿意現狀,急於改變。

而這個時候,趙孟頫抓住了歷史時機,揮舞起了復古的大旗,主張學習晉唐書法,重新學習王羲之,並且在理論和實踐上,為復古主義書法開闢道路。

可以說是歷史選中了他。

復古主義書法,可以說是劃時代意義的,不僅影響了整個元代的書法,對於明清書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趙孟頫的復古首先是改變了自南宋以來的書法的弊端,開始以晉唐書法為宗旨,全面的學習古人,同時強調用筆的重要意義,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的理論。

使自宋朝以來,被忽略的晉唐書法再一次被重視,恢復書法的技巧和深度。再一次確立了王羲之、王獻之的歷史地位。

同時,復古主義還讓五體書法全面的復興,尤其是章草這一門古老的書法藝術,出現瞭如康裡子山等章草名家。

在趙孟頫的復古主義的大旗下,還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如鄧文原、柯九思、管道昇、鮮于樞、等等,為趙孟頫推廣他的書法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總之,趙孟頫的興起既有他的個人因素,也有時代的因素。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