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公募基金投資顧問,能否破解“基金賺,投資者虧”難題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題:公募基金投資顧問,能否破解“基金賺,投資者虧”難題?

新華社記者劉慧

“基金賺錢,投資者虧錢”常常是投資者“心中的痛”。隨著居民理財需求不斷上升,這個難題亟待破解。作為財富管理轉型的重要探索,公募基金投資顧問試點被各方認為是破題的開始。目前,試點工作進展如何?能否從根本上破解投資者賺錢難的問題?

產品多、體驗差,投資者“太難了”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基金的賺錢能力:從歷史記錄看,截至2018年底,近15年公募基金收益良好,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4.1%,債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6.9%,顯著高於市場無風險收益率水平。

然而,這個“成績”與很多投資者的實際體驗並不相符。一家基金公司相關人士介紹,該公司一款股票型基金成立後的13年中創造了12.54倍的收益。然而,這樣一款產品的投資者中,虧損比例達到31.4%,賺得1倍以上收益的持有者只佔8.2%。

“面對幾千只產品,真的感覺眼花繚亂。好基金往往拿不住,能拿住的多是那些市場高位買入後被套的產品,最後還是虧多賺少。”談起自己多年投資基金的體驗,河北的陳女士感覺很無奈。

像陳女士這樣的投資者不在少數。目前市場上公募基金超過6000只,有多種類型,除貨幣基金外都有較強的投資專業門檻。多數普通投資者面對海量產品都面臨著類似的難題,一種情況是不夠專業,根本挑不到靠譜產品;另一種情況是挑到了好產品,但是由於買入階段不合適或者持有時間過短,沒有充分享受到基金創造出的收益。

上海的劉先生去年底投資了兩隻基金,取得了不錯的收益,近來銷售渠道的客戶經理頻頻打電話建議他,“抓緊落袋為安,轉投近期更為火爆的產品。”不少投資者都遇到過類似情況,然而頻繁轉換產品後並沒有取得理想收益,一些人在追逐爆款產品後甚至大幅虧損。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基金銷售的盈利主要通過提取投資者的交易費用,因此很多銷售渠道有驅動投資者頻繁買賣基金產品的衝動。業內人士透露,這種模式下,基金產品買賣越頻繁,銷售費用也就越多,投資者利益並沒有被放在最重要位置。要走出怪圈,必須要打破畸形的盈利模式。

基金投顧試水,投資者有望迎來“代言人”

去年10月,證監會推出公募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5家基金公司或旗下子公司首批“嚐鮮”。同年12月,螞蟻基金等3家第三方銷售平臺獲准入圍。近日,招商銀行和銀河證券、中信建投等多家銀行及券商成為投顧試點新成員。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說:“傳統基金銷售是賣方投顧,本次試點的是買方投顧,強調為客戶提供基金理財規劃服務,而不是靠一味地做大銷售規模來實現發展。”

基金投顧怎麼和投資者深度綁定?黃大智認為,未來公募基金收費模式將從收取申贖費用為主,調整為按資產保有規模、收益情況等收取顧問費用為主。作為投資者利益“代言人”,基金投顧將和投資者站在一起,推動基金管理人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形成多方共贏,促進行業良性循環。

從目前已推出的三批試點看,投資者購買基金的主要渠道都有入圍,各家機構也紛紛加快佈局。目前,銀河證券已設立多部門組成的基金投顧業務投資決策委員會。招商銀行表示,正在進行投資策略和顧問服務體系建設等多項準備工作,爭取儘快向客戶推出基金投顧業務。

“在客戶授權下,可代客戶作出具體基金投資品種、數量和買賣時機的決策,並代客戶執行基金產品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銀河證券副總裁羅黎明表示,基金投顧業務試點是財富管理轉型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

破題後,市場和投資者仍需共同成長

各類機構“摩拳擦掌”同時,投資基金的費用會否升高?投資者怎樣享受到更優質服務?

招商銀行總行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董方說:“未來我們在費用安排上也會按照客戶資產管理規模進行,同時還會盡可能降低交易手續費。預計總體費用不會上升還有下降的空間。”

作為破題之舉,基金投顧不僅僅要“投”,更要“顧”。董方認為,投顧業務核心要解決如何使基金收益變成投資者收益的問題。如何做好投資者的顧問是最關鍵的,要從金融知識普及、投資理念宣導、正確投資習慣養成等方面發力。

“基金投顧是個新事物,與現有的基金銷售業務之間怎麼區分和融合,各方還需要進行磨合細化。”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認為,基金投顧在海外成熟市場有多年實踐,但對於境內市場來說,這項業務還處在探索和起步階段。

他指出,基金投顧業務要擦亮“金字招牌”就必須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投顧品牌的建立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取得投資者的信任尤其關鍵,在防範利益衝突、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面需要實質性舉措與長期的堅守。

市場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總規模已攀升至124萬億元,近5年平均複合增長率超過30%。

一邊是居民理財需求高速增長,一邊是財富管理市場加速轉型。各方期待,隨著市場建設不斷完善、機構能力不斷提升、投資者更加理性,財富管理市場能夠更好幫助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