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東陵的順治·孝陵為何從未被盜掘成功?

小方說歷史1990


我的家鄉在東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順治皇帝孝陵確實沒有被盜掘成功,也是現在清東陵裡唯一沒有被盜掘成功完整保存下來的陵寢,很多人以為孝陵從沒被盜掘過,其實不對。盜墓賊曾多次盜掘孝陵,但是確實都沒有盜掘成功,所以不能說沒有被盜過。解釋題主問題前先來說說孝陵的基本情況。

順治孝陵的基本情況

孝陵始建於康熙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陵宮部分竣工於康熙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因為是清朝入關後修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寢,仿明陵舊制,又是清東陵的主陵,所以其餘工程全部完工都到了康熙十年之後。部分建築材料選用了明代殿宇“清馥殿”“錦芳亭”的舊料(與十三陵無關),孝陵最有名的建築包括仿木結構的無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面闊達31.35米,高為12.48米,氣勢磅礴。還有著名的五音橋(七孔橋),敲擊欄板會發出金玉般的聲音,非常像古代的五音之聲(宮商角徵羽),還有龍鳳門、大紅門以及清代皇陵中最長的神道。
▲孝陵隆恩門前

▲孝陵主神道及石像生


介紹完了孝陵的基本情況再來具體聊聊為何沒有被盜掘成功的問題,先來說說民間流傳的說法,主要有兩種:

⒈傳說順治皇帝出家,孝陵為衣冠冢。

傳說順治帝因為董鄂妃的去世,內心悲傷過度,一心向佛最後到五臺山出家為僧去了,那孝陵地宮裡是空的,只是一個衣冠冢,自然珍寶也不會多,所以盜墓賊興趣不大就沒有去盜掘。這個說法在民間流傳甚廣,加上很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不瞭解歷史的人很容易被誤導。
▲順治皇帝畫像

⒉孝陵地宮陪葬品很少。

此說法是有根據的,清代皇帝陵的神道碑上都有嗣皇帝親書的碑文以歌頌先帝的豐功偉績,又稱聖德神功碑亭(自道光帝后取消)。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這句話明確說明了孝陵為薄葬,珍寶並不多,大概盜墓賊對盜掘孝陵的興趣也就不高了吧。
▲孝陵小碑樓

以上兩種說法中,第一種為野史傳說,根本不能相信,而第二種說法確實有根據,清初時滿族還在實行火化風俗,順治皇帝也是入關後唯一一位火化後骨灰葬入地宮的皇帝,所以地宮裡珍寶不會多。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風水,孝陵佔據了東陵最好的風水位置,風水寶地自然不容易被盜掘成功。

其實盜墓賊可不理會那麼多,打開地宮才知道有沒有珍寶,所以必定會去盜掘孝陵。而盜掘不成功的真正原因我們不妨來看看當時盜掘孝陵的盜墓賊是怎麼說的:

盜孝陵,不僅有老新立、旋門子、老爺廟溝、 乾疤山住戶, 還有興隆三撥子、 四撥子、 東廠溝及平谷縣人,還是以兩杆槍為一股參加盜陵,另有三撥子人帶兩支步槍、一支六輪手槍,第一 天20人,第二天18人,第三天22人,第四天15人。因為地下洞口太堅硬,打不開,就此罷了手。 –––清史專家於善浦老師《清東陵盜案餘波》節選

看了這段文字大家應該瞭解了吧,實在是打不開地宮入口,其實之前也被其他盜墓賊挖過,也是太堅固了沒有挖通,孝陵大概被盜掘過三四次,都因為地宮入口堅固而無法打開,所以沒有進入地宮,加上地宮裡早就傳說只是個骨灰罈,珍寶並不多,而且東陵裡陵寢很多,打不開孝陵就去盜其他的陵寢,所以孝陵地宮也就一直沒有被盜掘成功。
▲孝陵石牌坊


孤竹公子


原因很簡單:順治帝的孝陵是一座“空墳”,根本無寶可盜!所以才逃過一劫。



1:孝陵為什麼是空的?

說法有兩個:第一種說法是順治帝因為迷戀董小宛,最終剃髮出家隱居五臺山。所以孝陵地宮裡根本沒有屍體和棺槨,自然也就沒有殉葬品;第二種說法是孝陵其實只是順治帝的一個“衣冠冢”,裡面只有一雙鞋子和一把扇子,也相當於是一座“空墳”。


2:順治帝的死亡真相。

民間傳說固然不可靠,根據清宮檔案的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感染天花病毒,正月初七日去世,年僅24 歲。在他去世之後,遺體被運往景山,在那裡舉行了火化儀式。而順治帝的屍體連同滿棺珍寶化為一片灰燼。


3:為什麼沒人盜孝陵?

眾所周知,從1928 年孫殿英盜掘清東陵開始,一直到1949年之前,清東陵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盜掘,整個東陵幾乎被盜空。



然而,唯獨地處正中央位置的孝陵完好無損!這是因為,無論在民間傳說還是在歷史記載之中,都明確說明:孝陵是一座“空墳”,裡面沒有任何財寶!


另外,和孝陵比起來,它的鄰居——金碧輝煌的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對盜墓賊來說更具有吸引力!



或許正是因此,孝陵才躲過被盜掘的災難吧!以上就是我自己的“拋磚引玉”,我是哎呀旅行,我在清東陵,歡迎留言討論!關注、吐槽!


哎呀旅行


清朝的帝王陵主要是清東陵、清西陵和瀋陽清朝入關前的陵墓,其中以清東陵最大,埋葬的帝王、嬪妃最多。近代戰亂紛爭,清東陵遭到軍閥土匪的大肆盜掘,除了順治的孝陵外、其餘的陵墓全被洗劫一空。為什麼孝陵能獨善其身,沒被盜掘呢?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嗎?



一說東陵大盜,我們肯定首先會想到孫殿英。其實孫殿英只盜了慈禧陵和乾隆陵,並沒有洗劫整個東陵。東陵遭到大洗劫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日軍投降、中國軍隊還未進駐的空虛期間展開的。這期間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東陵的冀東軍區15軍分區情報隊隊長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等人對清東陵進行了毀滅性的盜掘。



除了順治的孝陵沒有被盜外,其餘的陵墓都被張盡忠、王邵義等人盜了一遍。順治的孝陵沒被盜挖是什麼原因呢?民間傳說順治帝去五臺山出家當和尚去了,孝陵只是衣冠冢,裡面只有順治的一雙龍靴,也沒有金銀珠寶等陪葬品。王邵義等人信以為真,怕白忙活一場,所以開始沒有盜挖順治的孝陵,而是瘋狂盜掘其他帝王嬪妃的陵墓。



後來把帝王墓全盜完了,又轉過頭來再次盯上了孝陵,打算盜掘、有沒有陪葬品挖開了才知道。但是由於孝陵太過堅固,費了很大勁、都動用了炸藥還是沒打開墓道口。這些土匪可沒有耐心,於是放棄了孝陵、繼續盜挖那些嬪妃墓,雖然陪葬品少點,但是好挖啊。



就這樣,孝陵在一個民間傳說的庇護下完整的保存了下來,這也成為了清東陵唯一沒被盜掘的陵墓。

朋友們,您有什麼觀點,請寫在下方評論區,咱們一塊探討!


提點刑獄司


孫殿英當年只盜取了清東陵的慈禧墓和乾隆墓,只能說是清東陵的一部分。順治帝的陵墓修建於順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就是順治福臨病死當年。三年後完工,埋葬順治帝,這就是清孝陵。裡面還埋葬了順治最愛的女人董鄂妃以及生母孝康章皇后。陵墓裡的陪葬品沒有慈禧乾隆陵墓裡的多。乾隆生前生活奢華,慈禧也不例外。順治帝是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篤信佛教,崇尚節儉素食,死後火葬。

民國時期的軍隊最缺少的就是軍餉,在盜墓的時候,他們當中也有了解歷史的。知道乾隆、慈禧陵墓裡的金銀珠寶是最多的。其他皇帝的陵墓裡一定少,所以就選擇了慈禧和乾隆陵墓。他們的判斷也是正確的。


李凡軍事觀察


主要是有兩種傳言:

第一個是順治根本沒有葬在那裡,自然沒有多少寶物陪葬,當時史料記載順治在董鄂妃死後心力憔悴,幾個月後得了天花去了,可能那時他並沒有死,而是真的出家了,為了掩飾皇帝出家而對外宣傳順治已死,葬於孝陵。

第二個傳言是當時清朝剛剛入關時實行的是火葬制度,只是後來漢化了之後實行土葬。順治帝死後依照制度被火葬,孝陵裡面的寶物自然和他一起成了灰,根本不值得盜。

之後順治的兒子,康熙則在墓碑上刻了字:“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也就是告訴盜墓賊們,這裡面沒寶貝,挖了也白挖。有了這些民間傳言和康熙立的碑,因此就沒有被盜成功過了。在順治墓在清末民國遭遇過四次盜挖,其中就包括孫殿英盜墓,但是,每次挖順治墓的時候總是刨不動,也炸不動!而且當看到康熙這15字後,盜墓賊也很輕易地放棄了繼續盜挖的念頭,因此,孝陵也就沒有被盜掘成功。





谷谷蓋蓋


清孝陵是清東陵中規模最大的,清東陵中被公認為被盜墓者盜過的黃陵,有康熙的景陵和乾隆的裕陵等多處皇陵。可是在這麼多被盜墓者光顧過的皇陵,唯獨規模最為宏大的清孝陵沒有被盜過,其原因為何呢!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寢之中是比較特殊的,其中埋葬在此的清世祖和他的兩位皇后都是採取火葬的形式,所以在陵墓地宮之中只有三個骨灰罈,而且在清世祖生前便吩咐不許厚葬,加之地宮守衛嚴密,所以才使得清孝陵未被破壞。

清孝陵是清朝統治者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皇陵,其規模宏大,氣勢宏偉。是清東陵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清朝皇家陵墓。

在孝陵的墓碑上,康熙刻下了 “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

也就是告訴來盜墓的盜墓賊們,這裡沒有寶物,挖了也白挖,就別白瞎功夫了。






MJD丶墨熊社


眾所周知,清東陵埋葬著五位皇帝,他們分別是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從1928年孫殿英盜墓開始,到解放前夕,五位皇帝陵中,有四個被盜掘一空,只有順治的孝陵完好無損。為何這些盜墓賊獨獨放過孝陵呢?

有人說是因為順治生前信佛,他們陵墓能逃過一劫,是佛祖再保佑。也有人說是孝陵修的堅固結實,盜墓賊根本打不開。這兩種說法聽似合情合理,實則純屬臆想。孝陵修的再結實,也架不住炸藥的威力。



據專家後來考證,孝陵之所以能躲過盜墓賊的毒手,不是佛祖保佑,也不是它修的如何堅不可摧!而是他的陵墓裡沒有陪葬什麼金銀珠寶。據史書記載,順治是24歲時,患天花而死的,因為是傳染病,順治的屍體 ,包括陪葬品,一起火化了。順治的骨灰是放在一個將軍罐中的,與他葬在一起的章皇后,董鄂妃還有靜妃都是火化的,孝陵地宮裡面就幾個放骨灰的罐子,根本沒有什麼價值連城的陪葬品。


在孝陵旁邊,還有一件小屋,屋裡樹了一塊石碑,上面除刻寫順治的功績外,還有順治臨終遺言,要求陵墓中不要陪葬珠寶。孫殿英這些盜墓賊,他們知道在孝陵裡面沒有什麼可盜的,誰還去做這種會白費力氣不討好的差事呢?

有些聰明的皇帝知道要想是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要陪葬品。漢文帝、隋文帝、後周的郭威、柴榮等皇帝死後提倡薄葬,順治也明白這樣的道理,讓他的孝陵成了清東陵中唯一一個沒有被盜掘的皇帝陵墓。


洛水清風


首先,順治的孝陵不是未盜掘成功,而是從未盜掘。


為什麼這麼說呢?

清東陵的首次被盜,首先是1928年孫殿英所為。

這一次被盜,孫殿英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搶奪財寶,籌措軍費。

既然是想要錢,隨便一個阿哥之類的小陵墓可不行,目標要找對。

孫殿英把目標放在了慈禧的定東陵和乾隆的裕陵,事實證明孫殿英是非常正確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乾隆年間,太平盛世,乾隆本身又及愛收集古玩。執政期間,國富民強,這墓裡東西還能少嗎?

慈禧時期,雖然大清已江河日下,但是慈禧對自己可是捨得下手,什麼好東西都往自己墓裡帶。

至於第二次、第三次被盜,所有的盜墓賊依然看都不看孝陵一眼,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孝陵的傳說。

首先是這樣的,滿族入關以前,人死以後是要火化的,並且實行簡葬。

順治就是火化以後才放進地宮的,而且此時滿清入關沒多久,國力並不雄厚,所以陪葬不多,地宮裡也就一個骨灰罈子。

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是,董鄂妃死後,順治無心朝政,決心出家為僧,後來來到五臺山出家了。

至於清東陵的孝陵,只是一個面子工程,地宮裡空空如也,甚至都沒有地宮。

真正的順治早已在五臺山出家了,死後自然也是以高僧的身份葬在五臺山了。

這也是為什麼清朝皇帝愛去五臺山的原因之一。

孝陵只不過是清朝皇室給天下人的一個交代而已。

正是因為這兩點原因,盜墓賊才沒有對孝陵動手。

雖然有些故事是民間傳說,但是盜墓賊都來自民間,很多時候更願意相信民間的傳說。


觀復一鑑


清孝陵歷史上遭遇過四次未遂的盜掘。
第一次: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孝陵被入侵;
第二次:1928年春,軍閥孫殿英東陵盜挖最富有的慈禧和乾隆墓葬。他的手下有個旅長叫韓大寶把部隊開進了孝陵準備實施盜掘;
第三次:1945年底,東陵地區的兩個土匪張盡忠、王紹義拉著幾百號土匪開進孝陵實施盜掘。這次盜掘比孫殿英還要兇,清東陵160座墳墓無一倖免,甚至動用炸藥;
第四次:1950年2月,建國後還沒建立起系統的東陵保護機制,於是有幾百名不法之徒來孝陵進行盜掘。
但是以上四次,盜墓賊在清孝陵都是無功而返。
孝陵內部暫未開放,取網圖
那麼孝陵為何能在瘋狂的盜掘中倖免於難呢?
第一,地宮堅固程度非常強
其實順治去世的時候,國家財政是很緊張的。既要趕工期要順治早些入土為安,又要節省經費,於是孝陵的修建採用了大批舊的石料木料。有限的經費並沒有花在地上建築的精緻度上,而是全花在地宮裡。
據探測,順治帝的孝陵地宮全部採用黃沙、石灰、泥土,參雜糯米漿夯築而成。這些東西幹了以後比鐵還硬,而且足足夯了十幾層。1945年盜掘孝陵最兇狠的土匪用炸藥都沒炸開孝陵堅固的地宮。
第二,地宮沒有寶物的可能性很大
《清世宗實錄》記載,順治皇帝臨終時留下遺囑要求火化入葬。順治帝火化地點在景山,史料甚至記載了當時的場景:順治皇帝的棺材起火時,棺材中的珍寶發出爆豆般的聲音和五彩光芒。順治皇帝的骨灰和燒燬的珍寶都裝在骨灰罐(大肚青花瓷壇),這個罐子就放在清孝陵的地宮裡。
陪葬在孝陵裡的董鄂妃和康熙生母佟佳氏(兩位都被追封皇后)也是以火化入骨灰罈的形式陪伴順治,所以她們也沒有完整的陪葬珠寶在孝陵。
電視劇《康熙王朝》劇照:順治帝與董鄂妃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yunfei919-)


小方說歷史1990


按照史料記載,孝陵地宮裡面葬著順治皇帝、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和孝獻皇后(董鄂妃)一共三個人。但是有傳言說孝陵其實是空的,裡面只有扇子、衣服和鞋子等寥寥的幾件隨葬品,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而順治其實是去五臺山清涼寺出家了,但是很顯然順治出家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那到底又是什麼保住了孝陵呢?或許我們可以在一句碑文中找到答案。

在孝陵大碑樓裡的神功聖德碑的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陵預於昌瑞山,不藏金玉寶器”。既然人家都說裡面沒有金玉寶器了,那孝陵也就失去了被盜的價值了。根據分析,碑文中的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根據滿清舊俗,順治和他的兩位皇后都是火化之後葬入地宮的,既然沒有遺體,那估計就沒有什麼值錢的隨葬品了。而地宮之中,主要是三個骨灰罈子,相信盜匪不可能對骨灰罈子感興趣吧。

當時滿清剛剛入關不久,全國統治剛剛穩定下來,修建孝陵又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全國的財政收入也是少得可憐,根本就沒有大量的財力去填充孝陵地宮。看來還是滿清火化的舊俗和這一句碑文才使得孝陵免遭劫難的,話說,有時候人死了少帶點隨葬品不是沒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