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京剧调门“工尺谱”和西洋音乐定调的关系

早期的京剧也就是皮黄,是以演唱声似“洪钟大吕”为演唱体验和最佳标准的,“时尚黄腔喊似雷”嘛!不止是皮黄如此,梆子,秦腔都是如此。


在大老板程长庚时代,那时候的标准调门基本上是正工调(也就是G调),我想这样高调门的历史原因,就是乱弹戏多为村野乡调,野台子,那不靠喊,台下也听不见。那时候也没电,更没有麦克风,所以艺人演唱的时候,不凭借着肉嗓子喊那是不行的,台底下哪能听不见。因此,喊出一条洪亮高亢的嗓字,也是当时艺人一项苦练的基本功和追求的目的和方向。

京剧调门“工尺谱”和西洋音乐定调的关系

京剧前辈大老板程长庚

当然,到了老生泰斗“伶界大王”谭鑫培时代,虽然越来越不崇尚“喊似雷”,演唱逐渐往细腻婉约上靠,但是艺人的调门,可是一点没有降下来,这个我们从当时留下的唱片就能一窥端倪。

京剧调门“工尺谱”和西洋音乐定调的关系

京剧“伶界大王”谭鑫培

那时候,不但老生的演唱调门高,旦角儿也同样如此。我们从当时的青衣宗师陈德霖灌制的一些唱片里就可以听到。即使“四大名旦”早期的唱片,同样调门也是不低的,例如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的一些早期唱片,都是如此!当然,他们演唱时运用的调门,比起他们上一辈的老艺人来说,已经是有所下降了,唱法也开始往细腻和婉转上改变,不像老派皮黄艺人的唱法那样直来直去,但是比起今天的调门,那还是非常高的。

京剧调门“工尺谱”和西洋音乐定调的关系

京剧旦角前辈陈德霖演萧太后

事物就是辩证的,调门高,响亮,有力量,有力度,那必然会腔调简单,平直而朴实无华,那么调门降低了,也相对的会使唱腔更多的呈现婉转,细腻,控制更加容易,层次更加丰富,但调门高亢的那些优点,势必会被抹去和代替,或者弱化。

我国古代使用乐器的定调,都是使用笛子,或者箫,一般情况用笛子的时候比较多。其实,直到今天,一些民间的京剧票房,特别天津,还保留着用笛子定调的习惯,他们定调吹的时候,称作几个“眼”儿,用“眼”儿来对应你唱多高和什么调门。

京剧调门“工尺谱”和西洋音乐定调的关系

笛子

比如:西皮(63弦):6个眼 C调,5个半眼 降D,5个眼 D调,4个半眼 降E,4个眼 E调,3个眼 F调,2个半眼 降G,2个眼 G调。

二黄(52弦):6个眼 D调,5个半眼 降E,5个眼 E调,4个半眼 F调,4个眼 升F,3个眼 G调,2个半眼 升G,2个眼 A调。

我国传统记谱的方式,也可以用文字,划分为:上、尺、工(小工)、凡、六、五(正)、乙这七种音调,这就是熟称的“工尺谱”,

至于人们常说的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对应的则是今天从西方音乐引进简谱的“1 2 3 5 6

京剧调门“工尺谱”和西洋音乐定调的关系

笛子也分为七调,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上字调:相当于西方音乐定调的降B调;要按照简谱可以对应为“1”(音刀);

尺字调:相当于西方音乐定调的C调,简谱可以对应为“2”(音瑞);

小工调:相当于西方音乐定调的D调,简谱可以对应为“3”(音米);

凡字调:或称趴字调:相当于西方音乐定调的降E调,简谱可以对应为“4”(音发);

六字调:相当于西方音乐定调的F调,简谱可以对应为“5”(音扫);

正工调:又称五字调:相当于西方音乐定调的G调,简谱可以对应为“6”(音拉);

乙字调:相当于西方音乐定调的A调,简谱可以对应为“7”(音西)。

京剧调门“工尺谱”和西洋音乐定调的关系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

京剧调门“工尺谱”和西洋音乐定调的关系

以调门高亢嘹亮著称的老生前辈大家高庆奎

由于近代西方音乐的逐渐被接受,音乐的这种记谱和称呼,也逐渐用英文的CDEFGAB七个字母所代替,传统的记谱和称呼逐渐的就被人们遗忘和遗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