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层出不穷,苏轼为何独向往周瑜?

役囟3xeh3899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作的代表,为历代评论家所激赏。词的上片咏赤壁,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身上。下片怀周瑜,着力刻画了一个少年得志、雄才大略而又风流儒雅的将军形象,表达出词人自己由衷的追慕之情。

在短短的一百多字的词作中,花如此之多的笔墨去描绘三国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这在以往的词作中似乎是绝无仅有的。苏子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周郎?

一般读者都认为作者用周瑜的典故是将自己与周瑜进行对比。

在年龄上,周瑜担任东吴中郎将时年仅二十四岁,作为大都督指挥赤壁之战时的他也只有三十四岁;而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作该词时已年近半百(笔者认为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四十六岁。另文阐释,此处不予赘述)。从外貌来看,周瑜一派英俊潇洒的儒将形象,而此时的苏轼却已早生华发。在生活际遇上,周郎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且功成名就;而苏轼的生活屡遭不幸,且仕途坎坷。周瑜的妻子小乔是孙策夫人大乔的妹妹,因此周瑜与孙策及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接骨肉之恩,他可以得到君主的绝对信任;而苏轼不仅得不到信任,此前还差一点因为“乌台诗案”而命丧黄泉。苏轼在词中着力描绘周瑜形象是为了将两人进行对比的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其实,除了将自己和周瑜进行对比外,苏轼还将自己与周瑜进行了类比,发现立志报国的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二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颇为相似。周瑜生活的时代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苏轼生活的北宋,也面对着大辽和西夏两个最大的敌人,大概三国局势已经形成,所以他对三国历史抱有特别的兴趣。(王安石还曾建议对三国历史颇有研究的苏轼重写三国历史)其次,二人同为儒雅之士。苏轼笔下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一派儒士风范。《三国志》中也曾记载:“曲有误,周郎顾。”至于苏轼,毋庸多言,他二十二岁便考中进士,诗、词、文、书、画等成就极高。身处赤壁,面对长江,苏轼联想到几百年前的周公瑾也就不足为怪。


道惟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念奴娇》

北宋时期,柳永是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他开创了婉约派,词风细腻婉转,多为儿女情长,胭脂味重,适合情窦初开的女孩,执牙板而歌;苏轼恰恰与之相反。素以雄浑、豪迈著称,彻底摆脱了莺莺燕燕的脂粉气,像一把重型武器,开天辟地而来!这首《念奴娇》就是他的代表作,尽显英雄豪气与气概。

词中的主角,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周瑜,其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一生的成就,简单概括有三,其一,娶了绝世美人小乔;其二,精音律,时人常称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其三,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只可惜,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六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大概有调侃、揶揄和嫉妒的心理,一反常态地提出假设,若不是正好刮起了东风,当年大乔小乔二位美人,恐怕要被曹操捉去,于铜雀台中金屋藏娇了吧!当然诗人并不是一味否定周瑜的才华,只是对战局的一个假想,假如真的如此,三分天下的局面便不会再有!这也是对周瑜的一种肯定。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古时的人们,评判一个人的琴技如何,通常都是以周瑜能不能从中找出技巧上的瑕疵。可见周瑜在音律方面的造诣颇深,也作为知音的象征。演奏琴的女子,为了引起心上人的注意,故意弹错几个旋律,希望借此得到他的指点,增加怎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周瑜凭借高超的琴技,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美好的象征和崇拜。

在苏轼的眼里,周瑜是千古的英雄人物。只赤壁一战,就使得英雄封神!他眼中流露出的是崇拜和羡慕,周瑜的才华得到了正确的对待和发挥,苏轼希望自己和周郎一样,能驰骋沙场,建功报国。可事实是如此残酷,在他为官的这些年,不断被排挤、被流放,他纵然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誓愿,又能如何呢?

遥想当年,周瑜此战之后春风得意,娶了绝代佳人小乔,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这样的场景,想苏轼在梦中导演过无数次了吧,即使他有杀敌的心,却没有杀敌的本事。奈何,他只是一个文人,拉不满弓,也挥不到大刀,最致命的是当权者,从来没有真正地信任过他,他只能梦里想象,在字里行间去倾诉壮志难酬的伤痛。

当苏轼来到周瑜当年大败曹操的故地,思绪满怀!想象过后,不禁发出悲凉的笑声,他突然怪自己太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发白,突然明白这人生何尝不是梦一场!酒一杯,祭奠江上的明月,一同洒下的还有对周郎钦羡的梦。











追梦小卒


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非常出彩的一段。这一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英雄辈出,而苏轼却独对周瑜赞赏有加,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仕途的反差

周瑜二十三岁时,便被授建威中郎将。三十三岁,又官至左都督,带兵与刘备共同抗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也从此成为一代名将,可谓功业早成。而苏轼则就比较惨,一生是仕途坎坷,虽然在他在当时就非常有名,但是依旧多次被贬,官运并不亨通,有几次还濒临砍头,强烈的反差让他对周瑜充满无限的向往,尤其到了晚年,政治上的碌碌无为让他感慨万千。

二、长相的反差

据史书上记载,苏轼的长相并不出众,尤其中年以后,还经常因为外貌而被人嘲笑。而周瑜一直都是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苏轼当然会拿他当偶像崇拜。

三、婚姻的反差

周瑜娇妻小乔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而且两人十分恩爱,直至生命终点。而苏轼的爱妻却是早早仙逝,苏轼多次在作词反映自己对亡妻 的思念。这也让他对有美眷相陪的周公瑾钦羡不已。

一个爱妻早死,孤苦伶仃,一个美人相伴,建盖世之功,在加上一个是帅哥,一个是屌丝,苏轼成为周瑜的死忠粉也就不足为怪了。


足下三尺


大家好,我个人认为苏轼向往周瑜,一部分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导致,另一部分二者的人文情结比较类似。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作的代表,为历代评论家所激赏。词的上片咏赤壁,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身上。下片怀周瑜,着力刻画了一个少年得志、雄才大略而又风流儒雅的将军形象,表达出词人自己由衷的追慕之情。

在短短的一百多字的词作中,花如此之多的笔墨去描绘三国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这在以往的词作中似乎是绝无仅有的。苏子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周郎?

一般读者都认为作者用周瑜的典故是将自己与周瑜进行对比。

在年龄上,周瑜担任东吴中郎将时年仅二十四岁,作为大都督指挥赤壁之战时的他也只有三十四岁;而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作该词时已年近半百(笔者认为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四十六岁。另文阐释,此处不予赘述)。从外貌来看,周瑜一派英俊潇洒的儒将形象,而此时的苏轼却已早生华发。在生活际遇上,周郎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且功成名就;而苏轼的生活屡遭不幸,且仕途坎坷。周瑜的妻子小乔是孙策夫人大乔的妹妹,因此周瑜与孙策及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接骨肉之恩,他可以得到君主的绝对信任;而苏轼不仅得不到信任,此前还差一点因为“乌台诗案”而命丧黄泉。苏轼在词中着力描绘周瑜形象是为了将两人进行对比的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其实,除了将自己和周瑜进行对比外,苏轼还将自己与周瑜进行了类比,发现立志报国的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二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颇为相似。周瑜生活的时代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苏轼生活的北宋,也面对着大辽和西夏两个最大的敌人,大概三国局势已经形成,所以他对三国历史抱有特别的兴趣

因此苏轼在写词的时候往往吧周瑜写上,词人对周瑜的追慕之情溢于言表。





创造有趣的文章


苏轼写周瑜,并非特别向往周瑜,而是境遇和心态使然。

苏轼有三大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只有赤壁怀古一词,提到了周瑜。可见,苏轼念念不忘的是赤壁,而不是周瑜。

苏轼与赤壁结缘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一生最为低落的时期,但同时,苏轼也化悲愤为文采,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作品。

除了以上三篇外,还有《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都非常脍炙人口。

而黄州有一个著名的古战场,那就是赤壁。对于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来说,赤壁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苏轼在黄州为官期间,数次泛舟赤壁,寄情于山水。

可能有人会说,苏轼好歹是朝廷官员,整日不务正业、游山玩水,像话吗?此言谬矣。

苏轼所担任的黄州团练副使,实则是大宋为了安置被贬官员而设置的。名义上是管理地方军队,实际上有名无实,甚至连职务都没有。苏轼根本无事可做。

不仅如此,他的俸禄也少得可怜。苏轼在黄州的生活非常困顿,后来得到朋友的帮助,开垦了一块地,亲自耕种。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这样的处境,哪有什么正事可干?整日游山玩水,是理所应当的。也只有游山玩水,才能排解他心中的痛苦。

因此,赤壁对于苏轼来说,是极为特别的。这里倾注了他的苦闷、乐观、潇洒和无奈,种种复杂的情感都寄托在这山水之中。

而赤壁的代表人物,又非周瑜莫属。因此,苏轼对周瑜这个人物,又倾注了别样的感情。

周瑜是苏轼的理想

《念奴娇》一词,写出了苏轼对周瑜的向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是何等人物?三十出头,就立下了惊天骇世的功劳,同时娶到了风华绝代的美女。不仅如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说明周郎的形象也是帅气伟岸,简直完美。

没有一个男人不想变成周郎!

李白、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不例外。如果让他们变成周郎,他们宁愿不要文豪的名头。

向往周瑜,其实就是哀叹自己。周瑜的年少成名,正对应自己的老大无成。

怀才不遇者,没有不爱周郎的,也没有不感叹年华易逝的,自古文人皆然。

因此苏轼才写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向往周郎,实则是恨自己的怀才不遇和虚度光阴,而周郎正是苏子心中那个完美的自己。


文史单骑


许多时候,都会用“手无捉鸡之力”来形容中国的文人,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人精力有限,一个人若想要有所成就,无论从文还是学武,只能专一门。因此,对于那种文人武将,心中还是极为向往。而且,因为中国的文化,那些文人的心中总抱着满腔热血的豪情,这些无论是李白还是苏轼以及李贺都是一样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的诗,多少可以反应出一些这样的心理。

只是现实的强大,却总会让他们抱负受挫。就像王朝云说苏轼满腹的不合时宜却是苏轼最引为知己的回答。所以,这时候那种一身白袍儒雅但在战场上却又显示出强大力量,“谈论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文人武将便自然成为了他们眼中最理想的模式。这其实和咱们现在看武侠小说中的主角是一样的心态。



时代之废


1,因为周瑜既能带兵打仗,又擅长诗赋,是典型的儒将,所以很得苏轼的至深喜爱。

2,苏轼又特喜欢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写周瑜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英雄襟怀。所以周瑜坚定了抗战的决心,指挥成功了赤壁之战!

3,都知道,当时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应该属于主要的角色,是主将,所以苏东坡不可能去怀念别的人,而是以周瑜为主的。

在当时来说,应该说他们分别碰到了不同的机遇,或者说不同的君主。周瑜当时就碰到了一位明君--孙权。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而苏东坡很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所以他更加有感慨。

4,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5,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6,苏东坡当时人在赤壁,东坡先生没读过《三国演义》(那时候还没有),他读的是《三国志》,因此他很清楚,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就是个配角,甚至是跑龙套的,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公瑾。所以深得苏轼赞赏的。

7,另外,苏东坡当时政治失意,很郁闷,周瑜人长得又帅,还有小乔这样的娇妻,年仅33岁的周郎指挥千军万马,打败不可一世的曹操,立下不世功勋,震动天下,名垂青史。不难想象,苏东坡心理那种羡慕、崇拜和向往,可以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一味沉迷进去了。

8,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千军万马苏轼不赞,他就唯独对周瑜独有情钟。




建设者筑迹


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表露出了对周瑜的向往,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以周瑜娶小乔来映射他和王朝云的关系。因为,元丰六年二月,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一子:苏遁。时间上完全符合逻辑。

第二:以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反衬此时北宋攻打西夏的失败。元丰四年,北宋反击西夏打败,苏轼忧国忧民,寄希望北宋出现周瑜这样的名将救北宋于水火。

两个原因中,以第一个为主。


武哥说文


周瑜乃三国第一才子,第一军事统帅,文武双全,俊朗潇洒!是个没有任何弱点的大丈夫!


用户2118906034210


因为苏轼的经历和周瑜正好相反,他想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可是时不待我何,所以钟爱周瑜。酒一杯,祭奠江上的明月,一同洒下的还有对周郎钦羡的梦。

战争是残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文人所崇拜的战争,大概并不是血雨腥风,而是豪情与壮志,是男儿的热血,保卫家国的心。苏轼是一个热血的文人,他既为官,却不能有所作为,满腹经纶只能写写悲壮的诗篇,且吟且啸……这是他的宿命与悲情,他不想接受,却又得不接受这样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