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赵无恤是仁义君子的典范?还是阳亲而阴疏的政客?

姑布子卿

与智氏怎么看都不对味的家风恰好相反,赵氏的家教可以说是出了名的严苛,其前任宗主赵鞅(简子)在选择继承人时也是慎之又慎,跟智申轻率的选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根据《史记》记载,赵鞅的嫡长子叫伯鲁,按照儒家立嫡立长的原则,早先已被确立为太子人选。但有一天,赵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名叫姑布子卿,此人在江湖上很有盛名——据说还给孔子相过面,说孔子从正面看有王者之风,从背面看则像丧家之犬。如此名望之士亲自登门拜访,赵鞅自是大喜过望,急忙把自己的儿子都叫过来,让他给看看相。

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就出了大问题,姑布子卿对这些儿子们一个都看不上,赵鞅这下可就慌了:“莫非这是天要亡我赵氏?”

姑布子卿并不答话,而是若有所思地四处张望,同时有些漫不经心地问道:“你确定所有人都到场了?我刚才在外面见到一个孩子,很有将军风范,是不是你儿子啊?”

赵鞅一想,或许还真有遗漏的,赶紧命人把那些个庶子们都叫上来。等赵无恤进门之后,姑布子卿突然惊叹起来:“就是他了,此真将军也!”

姑布子卿一时情绪激动,反倒让赵鞅有点摸不着头脑。他在一旁扯了扯子卿的袖子,很是难为情地说道:“他的母亲是从狄国来的婢女,地位低贱,您会不会看错了?”

姑布子卿显然对自己的相面功夫充满了自信,他确证无疑地说道:“不会看错!如果这是上天的意志,即便是卑贱的人也可以显贵。”

在赵鞅长期的观念中,从来都是贵贱有分的,高尚的事情就应该让高贵的人去做,出身低贱的人如何能够担当大任呢?如今让姑布子卿这么一说,倒是让他有些开始怀疑人生了。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姑布子卿认为无恤贤能,那就暂且把他列为考察人选吧,于是出身卑贱的赵无恤才算是进入了赵鞅的视野之中。

赵无恤是仁义君子的典范?还是阳亲而阴疏的政客?

赵鞅择贤

与智氏颇带喜感的家风不同,赵鞅对于诸子都有着严格的标准,从小就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且还时不时要脑洞大开地对他们开展各种考核。有那么一次,他就出了一个题目,说是自己闲得没事干,在常山藏了一个宝符,让儿子们去找,谁先找到这块宝符就归谁。

拿到考试题目后,一班人马不停蹄地就跑到常山,漫山遍野地就开始找宝藏。结果找了个把月,谁也没能找到宝符,只好灰头丧气地回来了。赵鞅对这些儿子们感到特别失望,但就在这时,那个不起眼的儿子赵无恤不慌不忙地走进来说:“您藏的宝符,无恤找到了。”

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心想这人不会是带了金属探测器吧?赵鞅也很惊讶,就问:“那你拿出来吧。”

赵无恤依旧不紧不慢地说道:“无恤在常山巡查多日,发现常山山势险要,且俯临代地,以此地为根据攻取代国有如探囊取物。君父所说的宝符,可是此物?”

赵鞅听罢拍案叫绝,姑布子卿所言不虚啊!然后马上就决定废掉伯鲁而立无恤为太子。

除此之外,在《韩诗外传》中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赵鞅将写着日常训诫言辞凝练成了十二个字“节用听聪,敬贤勿慢,使能勿贱”,刻在竹简上交给伯鲁和无恤,并嘱咐他们说,一定要时刻铭记这些话。

三年之后,赵鞅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问话,询问他们是否还记得竹简上的内容。事情过去已经太久,伯鲁早就把竹简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更遑论还要记起上面的话,最后支支吾吾了半天一个字都没蹦出来。赵鞅很是生气,就问他竹简去哪儿了,结果伯鲁说丢了,这下更生气了。

轮到赵无恤的时候,他不仅非常熟练地将那十二个字完整地背了出来,还当场从袖子里掏出几乎已经磨平的竹简,显然是时时刻刻带在身上、随时随地背诵领会。赵鞅一看孺子可教啊!他对无恤的表现简直不要太满意,当即就立无恤为太子,并将赵氏的家业都传给了他。

以上这些故事不论确实与否,我们都能从中得出一些确切的信息。由于母亲是狄国的奴婢,赵无恤的从小便因出身低微饱受冷落,甚至受到歧视,这也让他养成了善于隐忍、心机深重的个性特点。过往的经历使得他总会给人一种怯懦、畏缩的观感,与出身高贵且个性张扬的智瑶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无怪乎智瑶会从心底里瞧不上他。

赵无恤是仁义君子的典范?还是阳亲而阴疏的政客?

收复中牟

有对比才有伤害。跟妄自尊大、独断专行的智瑶相比,赵无恤虽说不是什么完人,可终究也是一个很听劝且能礼贤下士的典型。他终其一生都将父亲教诲的“节用听聪,敬贤勿慢,使能勿贱”牢记心间,并身体力行地践行这十二字方针。在他众多事迹当中,最常被人提起的,是他在处理中牟有关事务时所表现出的优良品质。

中牟是晋国东阳地区的一座军事重镇,东阳内战期间也曾是范氏、中行氏对抗中央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大约在战争进行到第五年的时候,中牟宰佛肸据邑反叛投入了赵氏阵营,这对赵鞅打破僵局取得战争主动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到战争结束后,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赵鞅在出兵报复卫国回国途中,竟又派兵将中牟给围了。据有关方面推测,很有可能是佛肸再次叛变了,而且这次的叛变很彻底,一直到赵鞅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平定,这个重要的任务自然就交到了赵无恤的手中。

赵无恤在安葬了自己的父亲后,旋即调兵遣将包围中牟。或许是天公作美,赵家的军队在还没有集结完毕,中牟的城墙便突然崩出个宽约十丈的大窟窿。军人们都高兴坏了,都说这是有上天襄助赵氏,若是不趁机攻入岂不是让老天爷也没面子?可赵无恤就是一个倔人,任凭左右好说歹说,他就是不想趁人之危,还下令说在对方修好城墙之前,谁也不许靠近。

军人们听了自然不乐意了,赵无恤便解释说:“我记得叔向曾经说过,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趁着对方城墙没修好不是大丈夫所为,咱们还是等着吧。”

这样的戏码不新鲜。比如晋文公伐原克阳樊,中行吴伐鼓围昔阳的时候都用过这招,而且后来的结果也大差不差,城里的人一看:“哇塞,明主啊!遇到这样的仁义之师我们还抵抗个啥呢?麻利地开城投降吧!”于是乎,老子赵鞅十五年都没办成的事,赵无恤用了短短几天就解决了,这样的君子你哪儿找去?

赵无恤是仁义君子的典范?还是阳亲而阴疏的政客?

田基不受禄

这样的叙事是不是符合实际,我们也不敢乱猜,反正书上是这么写的,就姑妄听之、姑妄信之。总而言之呢,中牟城重回赵氏的怀抱,虽说是喜事一桩,可战后事务的处理也不能掉以轻心。比如说怎么处置那些背叛你的人,如何为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平反,这里面都是有学问的,一旦处理不慎后果会很严重。

就比如说,早年佛肸背叛赵氏的时候,城里有很多人都是极不情愿的。但佛肸用了一个办法,他把全城的贵族都聚集在一起,院子里还树了一口滚烫的鼎镬,威逼到场的人说:“你们要是跟着我干,事成之后吃香的喝辣的绝对少不了你们;可如果有谁不乐意,那就是我的敌人,今天我就当众把你给煮了!”

看到鼎镬里滚烫的油水,院子里的人都被吓得哆哆嗦嗦,只有乖乖投诚的份儿,哪里敢说半个不字?可偏偏这个时候就有个硬骨头——这个人的名字叫田基,有些书里也叫他田卑——他就死活不听佛肸的话,还对在场的人说:“我听说,内心坚守正义的君子,不会因为贪图高官厚禄而动摇信念,也不会因为害怕斧钺加身而向恶魔低头。”说完就准备往鼎里跳。

佛肸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好,可也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听了田基的这番话,觉得挺有一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度,就急忙敢上前来拉住了田基。

赵无恤是仁义君子的典范?还是阳亲而阴疏的政客?

这件事传到了赵无恤的耳朵里,他也觉得这样的君子实在难得,因此等到攻下了中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赏田基。可没想到田基这个人太有风格了,他就连赵无恤的面子也不给,还说:“我听说,廉士不耻人。”“一人举而万夫俛首,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中牟的这些百姓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他们并不愿意跟着佛肸造反,只是面对佛肸的威逼不得不从罢了。如果我接受了你的赏赐,那么中牟的万千百姓就会因此而感到羞耻、惭愧、自责、无地自容,这不是义士所为。

田基因不愿受赏,最后背井离乡去了楚国,据说在楚国受到了重用,这件事也就算过去了。紧接着,赵无恤还有一件重要事要处理,那就是佛肸的母亲。

烈女佛母

按照晋国的法令,“以城叛者,身死家收”,实际上就是满门抄斩,佛肸的母亲自然也在处死之列。不过佛肸的母亲却是个有文化的人,她不想就这么白白地就死了,于是就跟审理她的士长说道:“你们不应该杀我!”

士长就喜欢这不服气的人,于是就拿着法律条文一条一条地念给她听,一边念还一边得意地问道:“我这念的可都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来你帮我找找,这里面哪条哪段说你不该死了?”

“我犯不上跟你讲这些道理,你把你们主君叫来,我亲自跟他说!你要是请不动他,也没什么大不了,老妇我最多不过一死而已(但你们主君的损失可就大了)!”

这士长一听这话挺生气,可听她这话好像又来头不小,也不敢把事压下去,只好乖乖地把赵无恤给请了来。老妇人不认得赵无恤,见了面之后依旧是那句话:“主君不来我不说!”

赵无恤感到很好奇,问道:“你就是你所说的主君。说吧,你为什么说你不该死呢?”

“哦,你就是主君啊?那我倒想问问你,我为什么就必须死呢?”

赵无恤一听颇有些摸不着头脑,心里琢磨了半天总觉得这话问得好像没什么道理,于是就回答说:“因为你儿子造反了啊!”

“啊!照你这么说,儿子造反,母亲就必须死啊?这什么道理啊?”

“这很容易理解啊:母亲对儿子负有教养的义务,您的儿子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说明您没把他教育好啊,这样的母亲难道不该死吗?”

赵无恤是仁义君子的典范?还是阳亲而阴疏的政客?

“咦……我还以为你能讲出什么大道理呢,没成想全是歪理邪说,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倒怪老妇我没教育好儿子,你怎么不说是你主君自己的责任呢?我听说,儿子小的时候不听话,那是母亲的责任;长大以后不堪用,那就父亲的罪过。而且你们也常说,女人要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我丈夫死得早,家里什么事情都是我儿子做主,我哪里还有教育他的义务呢?再说了,我儿子从小就是个乖孩子,我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把他交到你的手里,他就已经不是我的儿子,而是你的臣子了,这个时候你就应该肩负起教育他的责任。如今你没有把他教育好,却反过头来要怪罪老妇,有你这么甩锅的吗?”

佛肸母亲这番话吧,也不能说是没毛病,可赵无恤就是想不出反驳的理由,这就尴尬了。事已至此,赵无恤也没别的办法,只好向老妇人认错,说:“你说得对,都是寡人的错啊!”最后也只能把她给放了。

王登举贤

中牟的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因为韩非子还有话说。他在《外储说》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收复中牟后,赵无恤任命王登为中牟县令。王登走马上任没多久,便向他打报告说:“我再中牟发现了两个人才,一个叫中章,一个叫胥己。这两个人都是修身深严、博学多才的士子,您为何不重用他们呢?”

赵无恤对王登很信任,既然是他推荐的人才,那绝对没问题,于是胳膊肘一挥:“那就任命他们为中大夫吧!”

有家臣对此十分不理解,问道:“中大夫那可是大官啊,您连见都没见他们一面,就让他们无功受禄,我担心其他人会有意见。”

赵无恤对此毫不担心,他说:“我选拔王登的时候是亲自面试过他的,他这个人绝对可靠。所谓用人不疑,他的耳目就是我的耳目,他考察过的人就等于是我考察过了。”

赵无恤是仁义君子的典范?还是阳亲而阴疏的政客?

这个故事很有儒家风范,作为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讲这个故事自然是有他的用意的。所谓“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国君有什么偏好,老百姓就会朝着什么方向努力,王登一日举荐了两个中大夫,中牟的百姓便心向往之,纷纷抛弃了土地、卖掉了田宅去追求私学。其结果便是国家太平的时候他们不能贡献粮食,有战事发生的时候他们又扛不起武器,长此以往国家必定走向灭亡。

法家与儒家向来水火不容,凡是儒家倡导的东西,法家多半都会反对,反之亦然。在举贤这件事上也是如此,法家崇尚军功爵制,对于带有感情色彩的推举机制向来是看不惯的,可儒家却偏偏奉为圭臬。甚至在儒家看来,一个人是否能够推荐贤人,是他自身贤能与否的重要标志。

比如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当今之世,谁能够称得上是贤人呢?”

孔子抖了个机灵,说:“我没见过。要说以前的话,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们算得上是贤人。”

这下子贡就不理解了:“难道管仲、子产还比不上他们吗?”

“你这就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孔子得意地说:“我问你,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和能推荐贤士的人相比,哪种人更当得起贤能二字呢?”

“当然是能举荐贤士的人了!”

“这不来了?我只听说过鲍叔举荐了管仲,子皮发现了子产,却没有听说后两者举荐过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啊!”

这个逻辑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若是我们认定了管仲、子产不是贤人,那么在链条的另一端,鲍叔、子皮的举贤就不再成立,他们所谓的贤能便也无从谈起。

襄子灭代

除此之外,尽管智瑶以执政之尊几乎将对外征伐的丰功伟业都包揽了,赵鞅还是见缝插针地找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便是赵无恤智取代地的故事。

代国与中山毗邻,早年与赵氏有姻亲关系,算起来其国君还是赵无恤的姐夫。赵鞅死后不久,赵无恤在守孝期之内就身披丧服北登夏屋山,提出要设宴款待自己的姐夫。

赵无恤是仁义君子的典范?还是阳亲而阴疏的政客?

夏屋山位于山西代县东北,从夏屋山向东北方向延伸,就到达了今天的北岳恒山。与此同时,夏屋山与句注山紧紧相连,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雁门关就在这一区域。代国凭借着山川形势有恃无恐,从来都没有想过晋国人还会打自己的主意;再加上两家人之间的关系,使得代君对赵无恤更是毫无防范之心,因而满心欢喜地就前去赴宴了。

然而让代君万没想到,正当他酒意正浓的时候,原本和蔼恭敬地为自己盛饭的厨子却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手中的铜勺一挥直接砸在他的后脑,代君当场毙命。紧接着,预先埋伏的甲士,以及随身带着武器的舞者也都一拥而上,对着代国的士兵一顿乱砍,最后无一人侥幸逃生。杀死代王后,赵无恤迅疾点兵伐代,将其正式纳入了赵氏管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赵无恤设计侵灭代国的举动对赵氏自然是有利的,但却苦了他那可怜的姐姐代嬴。得知代君已死,代赢独自走出城去,登上了一座高山,远望着自己生活多年的土地,哭天抢地悲痛不已。过去所有的美好生活,终究随着代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任她再如何哭泣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她将头上的簪子磨尖,刺入了自己的胸口,以此追随自己的丈夫而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多情的女子,便将她殉情的那座山改名叫做摩笄山。

赵无恤的这些故事在古代儒家士人看来,是仁义之君应有的风范,然而以现代眼光审视,这其中恐怕还是作秀的成分居多。比如讨伐中牟的故事中,正当大军准备围攻的时候,中牟的城墙突然塌了一个口子,赵无恤没有趁人之危,反而是下令大军后退,让城内的人从容地修好城墙再战。如果单看这么一个故事,或许会为其宽广的胸怀折服,然而事实是,在过去的史料中,这样的戏码在晋文公、中行吴等人的身上都用过,如今再次用到赵无恤的身上,显然已经没有新意了。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赵无恤是一个深具城府的人。在面对自己的父亲时,他是一个恭顺的儿子;面对强横的政敌时,他是一个善于忍受耻辱的臣属;在面对远方的被征服对象时,他又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政客。从这种种的表现来看,赵无恤对人的恶意都是深藏于心的,因此与总是善于当面羞辱他人的智瑶比起来,赵无恤显然更符合“阳亲而阴疏”“麁中而少亲”的性格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