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激素藥就一定碰不得嗎?

激素藥就一定碰不得嗎?

今天冷醫生來給大家說一說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
相信這一篇是大家最關心的激素實用篇。

一、常見外用糖皮質激素的分類

強度是選擇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首要考慮的因素。

利用血管收縮實驗( 皮膚變白實驗) 等方法,世界各國對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了多種分級,包括日本的 5 級分類法,美國的 7 級分類法,歐洲的 4 級分類法等。

臨床上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是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強度分為四級,即超強效、強效、中效及弱效。

激素藥就一定碰不得嗎?

▲糖皮質激素外用藥分類表

二、外用糖皮質激素的適應症

外用糖皮質激素在皮膚科用途極其廣泛。

適應症主要包括

脂溢性皮炎、特應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肛門瘙癢症、刺激性皮炎的後期、銀屑病、瘀積性皮炎、錢幣狀溼疹、慢性盤狀紅斑狼瘡、扁平苔蘚、類脂質漸進性壞死、掌蹠銀屑病、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慢性良性家族性天皰瘡、白癜風、環狀肉芽腫、結節病等。

三、外用糖皮質激素種類的選擇

藥物強度是選擇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只有選擇合適強度的藥物,才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這取決於病種、發病部位、用藥療程、患者年齡、受損範圍等多個方面。

從病種劃分

強效及超強效激素

適合重度及肥厚性皮損的初始治療,如銀屑病、扁平苔蘚、盤狀狼瘡、肥厚性溼疹、神經性皮炎、足部乾裂、硬化萎縮性苔蘚、斑狀禿髮等。


中效激素

適合特應性皮炎、盤型溼疹、乏脂性溼疹、瘀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重症面部皮炎等溼疹皮炎的初始治療。

弱效激素

適合眼瞼皮炎、尿布皮炎、輕度面部皮炎、間擦疹等輕度損害的初始治療。


從部位來講


皮膚吸收率依次為:黏膜>陰囊>眼瞼>面部>胸背>上臂大腿>前臂小腿>手背足背>掌蹠>甲。


故手足、背部、項部一般選用強效激素;

軀幹、四肢一般選用中強效激素;

頭面部、會陰部一般選用弱效激素。


從療程上看


長期用藥一般採用中弱效激素,短期用藥選用中強效激素。

從患者年齡考慮

成人可選用中強效或以上激素,兒童、老人則儘量選用中弱效激素。


從受損面積方面


受損廣泛的情況,選用中弱效激素,受損侷限,選用強效激素。

四、用藥劑量的選擇


外用糖皮質激素需要結合藥物的濃度與用藥頻率綜合考慮,合適藥量非常重要,藥量過少,達不到治療效果,患者需多次就診取藥,處方藥量過大,短期會導致患者用量過大,產生副作用。

需要注意強效激素每週用藥量不應超過50g。


藥量的估量單位可以採用指端單位(fingertip unit,FTU) 表示:


即指從一個 5mm內徑的藥膏管中,擠出一段軟膏,恰好達到由食指的指端至遠端指間關節橫線間的距離長度的藥量,大約為 0.5g 左右。


各個皮膚單位的指端單位參考數值:

面頸部約需 2.5FTU,前胸後背各自需 7.0FTU,單側上肢需3.0FTU,單側手需1.0FTU,單側下肢需 6.0FTU,單隻足需 2.0FTU。

五、外用糖皮質激素封包療法


有些反應較差的疾病,如牛皮癬、單純苔蘚樣變、手部溼疹使用封包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有效率( 達100 倍之多) 。

封包使角質層水化,增加皮膚表面大約 40% ,使用後在角質層形成小的儲存庫,可停留數天之久。

封包的具體操作方法為:

①封包前浸溼皮膚;
②在皮膚乾燥之前,揉搓使藥物滲入皮損;
③一般使用保鮮膜包裹治療區域;
④至少保持2h。

六、特殊人群的用藥

兒童用藥

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是治療兒童過敏性皮膚病的主要藥物。

由於兒童皮膚薄嫩,體表面積相對較大,藥物經皮吸收量較成人為多,如果連續外用時間過長、面積過大,則較成人更易產生HPA軸抑制。

應用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①連續性治療不超過2周,嬰兒尿布皮炎尤應慎用;
②2歲以下兒童治療不超過7d;
③敷藥面積不大於體表面積的 10%;
④不密閉包紮。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用藥

由於目前還未在人體進行過外用激素對妊娠影響的研究,且尚不知道外用激素後是否通過乳汁排除,故妊娠期與哺乳期應當謹慎使用。

外用激素在FDA被列入妊娠C 類藥,在歐洲( 2011) 妊娠婦女外用激素指南中有以下幾項推薦:

①在妊娠時使用外用激素應該選擇弱效和中效激素;
②強效和超強效激素僅作為二線用藥且只能短期使用;
③避免使用含抗生素的複方外用激素,這可能會增加胎兒生長受限和死胎的風險。

看到這裡,各位朋友們對糖皮質激素應該有一個大概基礎的認識了。


實話實說,目前臨床上應用糖皮質激素存在著無指徵濫用、有指徵不敢用、錯誤選擇品種和劑量、不合理安排使用方法及療程、忽略嚴重副作用等不合理應用現象。

但是,要認識到糖皮質激素在皮膚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認識其雙刃劍的作用,用激素要做到“心中有數”,既不“濫用”,也不“畏用”,合理應用,將治療作用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

〔參考文獻〕

[1] 張建中糖皮質激素的分類及其在皮膚科的應用 中國醫學文摘 皮膚科學 2015年6月第32卷第3期 241-247.

[2] 天皰瘡113例糖皮質激素的初始劑量與預後分析 王豔青等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 2009年4月第23卷第4期 221-222.

[3] 黃慈波等糖皮質激素的合理使用 合理用藥 臨床藥物治療雜誌 2010第8卷第1期 23-27.

[4] 寧光糖皮質激素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13年10月第33卷第10期 756-758.

[5] 魯英等掌握糖皮質激素的外用方法 《中國老年保健醫院》雜誌 2011年第9卷第5期 58.

[6] 陳莉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合理使用 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第15卷第1期 39-40.

本文數據更新於2019年11月11日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

封面圖源:阿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