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康熙、乾隆多次去五臺山呢?

八樓車站


民間的說法是:順治在五臺山出家,康熙皇帝乾隆帝去拜謁順治帝,情在理中。可是順治帝出家,史無記載。那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

滿洲人早先信奉的是薩滿教,後來逐漸接受藏傳佛教。滿清皇室和元朝統治者一樣,信奉藏傳佛教。而五臺山是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中心,滿清統治者朝拜五臺山,是信奉藏傳佛教的一種表現。

按藏傳佛教的說法:達賴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班禪是大勢至佛的化身,滿清皇帝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如此看來,大清皇帝就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蒙古大汗,一個是藏傳佛教的活佛。達賴、班禪坐鎮西藏,滿清皇帝在西藏之外,滿清皇帝在西藏的統治派有中央駐藏大臣代表。

滿清皇帝是三位活佛中權力最大的,只是不在西藏,所以達賴和班禪在西藏形成了地位最高者。既然是活佛,滿清皇帝少不了要按佛教規定修行,而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就是滿清皇帝的禮佛之家。可以說朝拜五臺山是一種宗教和現實政治的雙重需要。

但是,中國封建皇帝的統治思想畢竟是儒家的,歷代皇帝都是兼任儒教教主,如果儒教教主信奉其他宗教,這對於儒家來說是無法承受的。當然歷代信奉其他宗教的皇帝也不乏其例,如“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唐朝皇帝及宋真宗、宋徽宗、明世宗信奉道教,元朝皇帝信奉藏傳佛教,一次次都對儒教造成了巨大沖擊,所以儒家巧妙地提出,佛、道兩教有很多東西對儒家是有益的,但只能供皇帝作參考,絕不能改信其他宗教,否則就是離經叛道了。

元朝皇帝信奉藏傳佛教太過明顯,儒家只好將其列為異類驅逐。

滿清皇帝雖然嗜好藏傳佛教,但不象元朝那麼明顯。他們對於漢族信奉的中國禪宗,表面上還是做得彬彬有禮。這樣儒家可以說了,他們的教主對佛教的尊重是為了修心,並非是信奉佛教,加上民間順治出家五臺山一說,滿清皇帝朝拜五臺山盡“孝”順理成章,也符合儒家思想。所以歷史上有了康熙5次、乾隆6次朝拜五臺山之事。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其實標題目所說的都是帝王野史!說一說野史《康熙亂倫通姑母》。皇太極的幼女,順治的胞妹,康熙的姑母。長得娉婷俏麗,年紀大過康熙五歲。孝莊太后不捨得她出宮,所以她到二十五歲,還不曾出嫁,所以她乾脆跑上五臺山留長髮出家。康熙經常上五臺山尋找姑母,康熙平日和這位姑母最好,自幼跟著她一床同睡。後來,上了學聽完講回來,也找他姑母講解,這位大公主原也飽讀詩書,從此他姑侄兩人,常常談著學問,娓娓不倦。因此,情意越發濃厚。在沒人的時候,漸漸說些知心話,康熙卻忘了姑侄名分。這時康熙已有十七歲,情竇初開,終日和姑母親親密密,日子久了,兩人情不自禁,便做出風流事體來。女兒家到底膽怯,她悄悄地把這事告訴母親(孝莊)。孝莊太皇大後嚇了一大跳,忙把皇帝喚來,暗地裡埋怨他。誰知康熙帝年小任性,乾脆要把姑母封做妃子。孝莊皇太后怕鬧出事來,只得聽孫兒胡鬧算了。後來姑母一直跑到五臺山留長髮出家。待到孝莊皇太后逝世,康熙好幾次到五臺山尋找姑母,那有姑母的蹤影呢?原來康熙如果尋找到姑母后封她做淑妃。


茹叔敬


清朝皇帝屢次去五臺山,真的是為了朝拜嗎?答案懇定是不完整的。

我總結了以下三點,概述一下,希望能給大家幫助,不到之處還望指正。

1.首先是宗教信仰。清朝還沒入關時,當時叫滿族,是少數民族一支,它們信奉的是藏傳佛教,是從蒙古傳教過來的,後漸漸的被滿族人所接受。當滿族人問鼎中原,建立清王朝,歷代皇帝都十分重視藏傳佛教,而當時五臺山是佛教名山中唯一的清黃廟並存的漢藏佛教聖地,且離京城較近,清歷任皇帝多次巡幸,在五臺山建立護國佑民道場。不僅自已禮佛參禪,也促進了五臺山佛教事業的發展。

2.政治上的需要。清朝皇帝可不止大清皇帝一個身你,其實還有另二個重要身份:一個是蒙古的大汗,另一個是藏傳佛教的活佛。在西藏,最高統治者實際上有三位:達賴喇嘛、斑禪,還有一位就是清帝。在當時西藏,清朝委派的代表是駐藏大臣,地位顯然不能和達賴,班禪相題並論,所以清王朝歷任皇帝借巡幸,朝拜五臺山,來表達一個政治信號,皇帝才是這當今的最高統治者,也是清帝在西藏三位活佛中權力最大者。

3.弘揚孝道,儒家思想需求。民間原有順治出家五臺山一說,這件事是否屬實眾說不一,如屬實,那清帝朝拜五臺山就可以當做是看望順治一或祭祀祖先,那是一種“孝道”的表現,完全符合當時的儒家精神。尤其是在清朝是以少數民族統治中原,這正是弘揚孝道,孝治天下的機會,符合儒家思想和當時中原地區的文化思想,有利於鞏固皇權統治。

以上三點,便是我的個人偏解,不足之處望見諒。





人生百味好好活著


五臺山做為佛教重地,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善男信女前往跪拜祈福。在康雍乾三朝,這裡的香火達到鼎盛。據記載,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曾多次造訪五臺山。眾所周知,這三位皇帝不是佛教徒,那麼,他們三個人多次來到五臺山,究竟意欲何為,是為了百姓祈福,還是為了到此一遊?這兩種說法有些勉強。其實,他們來五臺山的目的是為了尋根問祖,這就牽涉到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的死亡之謎。


在《清史稿》中,關於順治的死因記載的很模糊。僅有11個字:丁已,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對於順治害什麼病,因何而死,隻字不提。但在朝鮮的史籍中,卻清清楚楚寫著順治死於天花,年僅24歲。中國的皇帝怎末死了,中國人都不清楚,一個番邦朝鮮卻知根知底,這顯然太不可思議了。所以,在清史稿的編纂過程中,沒有采納朝鮮這種說法。


關於順治是不是死於天花,史學界一直存在很大爭論 。一派認為順治就是死於天花流行。另一派則認為,天花多發生在兒童、青少年身上,順治當時24歲,正值精力旺盛,抵抗力最強的時候,不可能染上天花。那麼順治既然不可能染上天花而死,那麼24歲的順治究竟去哪裡?



根據清宮滿文檔案記載,順治14歲時在遵化打獵,認識了一個在山洞中精修的高僧,從此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20歲時,順治在太監精心安排下,在北京海會寺聽主持講解佛法,遂對佛教產生濃厚的興趣。就在順治24歲那年,她最寵幸的董鄂妃因難產而死,順治一度心灰意冷,無心處理朝政。在董鄂妃死後僅僅100天,年輕力壯的順治就崩於養心殿。後世猜測,順治崇佛已久,所謂崩於養心殿不過是個託詞,早已看破紅塵的順治應該遁入空門,削髮為僧了。

當然,這絕非後人憑空猜測,根據《康熙起居住》記載,康熙繼位不久,孝莊就帶他到五臺山禮佛。這就令人大惑不解,北京有的是佛教重地,孝莊為何要捨近求遠去五臺山呢!加上後來的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多次造訪五臺山,因此,有史學家推論:順治不是因天花病死,而是到五臺山出家了。還有一個佐證,也能證明順治出家五臺山。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慈禧太后倉皇西逃,當地官員要接待她,就從五臺山借了些用具。據隨行官員回憶,這些用具與宮中的用具極為相似。試想,一個佛教淨地,哪來如此豪華高檔的用具,很可能是順治出家五臺山時遺留下來的。

綜上所述 ,康雍乾常去五臺山,決不可是燒香拜佛,而是去尋根問祖,憑弔順治皇帝。


洛水清風


康熙是順治的兒子,乾隆是康熙的孫子,他倆去五臺山去了多次是有原因的,據傳康熙的老爸順治因為他的愛妃董鄂妃因病醫治無效死亡了,順治覺得生無可戀,心灰意冷放棄大好江山,毅然五臺山剃度出家當了和尚,順治從小就是這麼任性,她的母親孝莊皇后沒少操心,大臣苦口婆心的勸阻不起作用。



(康熙皇帝)

康熙繼位後,聽到這傳說曾去五臺山朝拜,目的之一就是尋找老爸的蹤跡,據說當康熙到達順治居住的地方,發現有個僧侶的鞋子倒放在門口,其他人不解其意,康熙聰明有智慧,很快想出了答案,鞋子在當地方言發音是:“孩子”。鞋子倒放暗示說:“孩子到了”。康熙明白了父親的意思,父親不想再受塵世的打擾,始終不肯叫兒子。之後康熙大量恩賜五臺山金銀財寶,重修廟宇。

康熙多次去五臺山是想看望老爸順治,乾隆多次去五臺山是尋祖上的蹤跡,也是崇拜佛教的表現。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猛一看還以為是八卦呢?畢竟傳說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就是去了五臺山做了和尚,孝子賢孫去祭拜一下是理所應當的。不過,這段故事在歷史裡可是找不到依據的,所以還是當作傳說好了,沒有傳說的歷史也是很無味的,不是嗎?

康熙、乾隆去五臺山主要還是從政治上考量,這是歷朝歷代都必須考慮的,泰山封禪、黃帝祭祖、天壇種地,都是有政治含義在裡面的。

說到政治,就必須考慮宗教的因素,滿洲人早先信奉的是薩滿教,但是後來從蒙古人那裡傳來了藏傳佛教,於是清朝皇室以後就信奉藏傳佛教。

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道場的佛教聖地。明永樂以後, 蒙藏黃教屬喇嘛教進入五臺山, 菩薩頂成為喇嘛廟之首。清朝統治者朝拜五臺山,正是信奉藏傳佛教的一種表現。

清朝皇帝還有一個身份是藏傳佛教的活佛,所以到五臺山進行禮佛、頌經可以維持其在藏傳佛教地區的地位,所以,這既是是一種宗教上的原因,更多則體現了現實政治的需要。


一拍安陽


《鹿鼎記》影視劇中,康熙多次派韋小寶到五臺山,實際是為了瞭解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的狀況以及該如何治理朝政等等。

乾隆多次去五臺山,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繼承康熙的某些東西,也可能五臺山真有什麼想不到的東西。


康熙的父親順治是否在五臺山當和尚是清初的四大疑案之一。根據正史,順治帝是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那天死於天花。在王熙的《自撰年譜》中曾紀錄,事先他奉詔入養心殿,順治帝親口對他講:“朕患痘,勢將不起。”

順治帝是死於天花,沒有當和尚,那麼康熙、乾隆去五臺山幹什麼去了呢? 

康熙八歲繼位,全是他奶奶孝莊皇后一手帶大,順治是孝莊的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首先康熙去五臺山是帶著奶奶孝莊思念順治的感情;其次懷著對親生父親的想念,身為一國之君,禮服大臣鰲拜、親征葛爾丹、安定三藩之亂,光復臺灣,其中的困難和波折或許只要在面臨父親亡靈的時,傾慕訴說管理國家困難的過程,把自己柔弱的一面表現出來。

乾隆皇帝繼承王位,來源於爺爺康熙的賞識,史書記載雍正就是沾了乾隆的光,所以說去五臺山即是懷念康熙,又是給康熙靈前說我做到了,把國家治理好了。

康熙、乾隆去五臺山,是思念先輩創業不易,是精神的一種寄託,也是在先輩面前展示柔弱的一面,畢竟帝王在外人面前只能展示強大、不可近人的一面。


中原一哥


康乾兩位滿清皇帝曾多次去五臺山,總的說來有幾個原因。

首先,滿清崇拜佛教,而且信奉的是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傳入內地中原地區最早是從元朝開始的,歷經元朝,明朝的發展最終發展成以五臺山為首的藏傳教派。五臺山中供奉的是文殊菩薩,也傳說中文殊菩薩的道場,而滿清皇帝自認為自己就是文殊菩薩化身,所以無論怎麼樣都要過來。而且五臺山是靠近北京城最近的藏傳佛教寺廟。


第二就是,傳說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不管這件事情最終有沒有發生,倒是可以肯定的是順治皇帝在董鄂妃去世之後,確實有段時間像放下江山去出家。這對年幼的康熙而言是非常巨大的影響,等到康熙長大之後,無論是想去看看已經出家的父親或者去看看父親想去出家的寺廟拜訪,都是非常順其自然的。


第三,我認為不能忽略孝莊太后對康熙的影響,這位太后一手扶持了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而且也是文殊菩薩的信徒,無論怎麼樣,康熙都應該去文殊菩薩的道場拜訪祈求,為自己的祖母祈福延壽。

至於後來的乾隆,我認為除了自認為是文殊菩薩化身外,恐怕更多是為了遊山玩水。


夜月下鳴蟬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裡面介紹了一件事情,順治帝小名福臨,是孝莊和多爾袞的私生子。開始的時候,福臨不知道,當他繼位知道真相後,受不了這個打擊,跑去五臺山當了和尚。當康熙繼位時,順治曾經來看過他。而康熙去五臺山是為了看望他父親,乾隆去五臺山則是為了祭祖。

順治帝雖然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任皇帝,但是他並沒有像他的爺爺和父親那樣勤於政務,臥薪嚐膽,試圖成為一代名垂千古的明君,順治帝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更多是來源於他和董鄂妃的那段曠世絕戀,以及後來看破紅塵,披上袈裟的情景。董鄂妃的死也是他斷卻生活意念,一心出家,最後抑鬱而終的一個重要因素。



董鄂妃,俗名董小宛,秦淮一帶大有名氣的名妓。洪承疇投降清朝後帥軍攻佔江南,利用職務之便,將董小宛藏在府中,董小宛誓死不從,無奈之下,洪承疇把她當成了自己晉升的工具,獻給了順治帝。董小宛與順治帝熱戀三年,在最美好的時光,在她22歲那年便香消玉損,留給順治帝的是數不盡的相思之苦。


順治帝悲痛欲絕,命令滿朝文武都去哭靈,自己呢為董鄂妃穿了十二天的喪服,這種超常的葬禮並沒有表達盡對董鄂妃的哀悼。隨之而來的是萬念俱毀的精神狀態和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履,出家為僧的執念。

最後他選擇了五臺山。


關山明月779


康熙,乾隆為什麼多次去五臺山?有一種民間說法是順治皇帝福臨在五臺山出家,所以,大清朝後來的皇帝經常會去五臺山,也是為了祭拜順治皇帝,但這個說法則是民間傳說,我們都知道,順治是真的死了,還是出家了,在正史裡並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說法,所以,這個去五臺山的理由,咱們只能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若要拋開民間這一說法,再來解釋清朝皇帝為什麼那麼喜歡去五臺山呢?咱們可以擴大思維面積,來尋找原因。

首先,咱們先了解一下五臺山,五臺山乃是藏傳佛教的傳播地之一,雖說大清朝的滿族人最先信的薩滿教(這一詞在還珠格格電視劇裡就出現過:薩滿法師),但後來又從蒙古人那來傳來了藏傳佛教,這一佛教也逐漸被滿族人所接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看到清朝皇帝在一些節日拜佛,但不知道他們信奉的是什麼,今天咱們在這說一下,清朝皇室或者滿族信奉的就是藏傳佛教,而五臺山正是藏傳佛教的傳播地之一,所以,從宗教角度來看,可以解釋一下皇帝們為啥多次去五臺山了。



其次,我們經常在描寫清朝皇帝的小說裡看到:說清朝皇帝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對於大清皇帝來說,除去皇帝這個身份,他們還有另外的身份,一個是蒙古的大汗(博格達汗),一個是藏傳佛教的活佛(這個在皇帝微服私訪被發現身份後,經常會有一些老人家,磕頭唸叨活佛活佛),在藏傳佛教裡,有三位統治者,一個是達賴喇嘛,一個是班禪額爾德尼,還有一個就是大清皇帝,傳說這個達賴喇嘛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班禪是大勢至佛的化身,大清皇帝則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這三者之間呢,大清皇帝的權力是最大的。既然說道大清皇帝是活佛,且還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那又說回五臺山,五臺山則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你想啊,皇帝整天處理繁雜公務,總要有那麼一段時間要淨化下心靈,所以,這也是皇帝們為啥經常去五臺山的原因。



最後,在中華民族這片土地上,有一種思想比較流行,那就是儒家思想,可偏偏有些皇帝卻信奉了其他的,有信佛的,有信道的,這雜七雜八的一多,無論是皇帝對於百姓,還是百姓對於皇帝,都不太好,於是有人就開始給解釋了,說這佛和道啊,也有很多的東西可以參考和學習,對儒家思想也是有益的,佛可以修心,道可以修身,但儒家思想家們又說了,你們稍微研究研究就夠了,不要太深入,譬如元朝的皇帝,是從蒙古過來的,在信奉藏傳佛教上太明顯了,而你又想統治中原地區,於是藏傳佛教與儒家一直都是擰巴著的。但清朝皇帝就比較聰明,吸取了前朝的失敗經驗,在信奉藏傳佛教上做的不過於明顯,對外宣稱,就是修修心啥的,所以,倆者也就相安無事。而且大清朝一直以孝治天下,這也符合儒家思想。

綜上,大致解釋了大清皇帝們為啥經常去五臺山~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