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荀彧的依依东望

建安十七年,荀彧对曹操的一番话“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惹怒了曹操,彻底意味着这一对君臣的分裂。

所谓的“吾之子房”,在此刻看来是那么的荒唐与可笑。荀彧或许在曹操进爵国公之时,似乎已经明白或者早已想到,殊途殊归是他们最后的结果。

当曹孟德把那个空食盒送到令君府上之时,看透天下大势,洞察人心的荀彧又怎能不明白,食盒所到之时,便是荀彧将死之刻。

或许从一开始,荀彧跟随曹操并不是忠于他,而是忠于那国祚将尽,摇摇欲坠的大汉。所有的谋划似乎都变成了“曲线救国”,真正能彰显他的志向的,也只有他自始至终,生为汉臣绝无二心的昭昭忠心。

荀彧的依依东望

荀彧

那么荀彧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荀彧的依依东望

1

荀彧的依依东望

说到荀彧就不得提及他的家族,颍川荀氏

在从开始汉武帝设立的孝廉制为选拔人才的机制下,颍川荀氏从荀淑开始,便一步一步将荀氏发展成名门望族,而颍川四大姓氏(陈钟荀庾)中,独以荀氏为佼佼者。

荀淑乃荀子第十一世孙,学识渊博而又有知人之能,曾任朗陵(今河南省确山县西南)令,被称为“神君”。

淑有子八人,世称“荀氏八龙”,其六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

随着东汉的灭亡,诸侯混战,中国进入三国时期,颍川荀氏也伴随着乱世的战火进入了辉煌时代。荀彧、荀谌、荀衍、荀悦,荀攸等人,都是盛极一时的智谋之士。

荀彧字文若,出生于颍川颍阴,也就是现在的许昌。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记载,“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他被推举为孝廉,担任守宫令。董卓之乱,他弃官归乡,带领宗族前往冀州避难。

荀彧的才能大体分为三方面,识人、对内稳固、战略谋划。

荀彧的依依东望

2

荀彧的依依东望

识人之能总得来看分为两方面,一是择主,二是求贤。

第一点,择主。

他在袁绍巅峰之时清醒的发现袁绍外强中干名过其实,非良主也,而后跟随曹操,任尚书令居中持重十数年。官渡之战前,曹孟德展现出了自己的犹豫不决与极大的情绪波动,因为此时曹操的势力东有吕布的威胁,南有张绣的虎视眈眈,更别提之前张绣在宛城把曹操打败给曹操带来的心理落差。

荀彧告诉曹操,“自古以来较量于成败之中的,如果真有才能,就算弱小也能以弱胜强;如果无能,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

荀彧的依依东望

袁绍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

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却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

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

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又有何用?”

荀彧清楚的认识到,袁绍虽四世三公,名望极高,然而他的刚愎自用,志大而少谋,虎牢关之战讨伐董卓之时,作为盟主的他无法统领十三路诸侯取得有效战果,好虚名而无作为,这样的君主又怎能成为一统天下,匡扶汉室的英雄呢?

二是求贤,也可以说是择才。

众多谋士,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皆为荀彧所荐。

这些人才也都成为了曹魏智囊集团中的佼佼者,确保了曹魏政权在乱世中做大的人才基础,也保证了曹魏政权占据东汉十三州的绝大部分后,文治人才不断流。

荀彧的依依东望

对于此点,完全可以对照蜀汉中期以后,在五虎上将或战死或病死后,在对外战争中,蜀中无上将的尴尬局面。

乱世中政权的做大做强直至一统天下,说到底靠的是人心的收拢,靠的是人才队伍的好坏。

刘备在取荆州得西川占汉中之时,靠的是诸葛亮、庞统、法正的战略规划,靠的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人的攻城略地,在对内治理益州荆州之时,又离不开对益州派、荆州派、东州派、北方派系人才的依靠。

东吴在孙权的治理下,任用老臣,发掘新人,把握好江南世家大族的关系,确保了东吴政权的相对延绵。

荀彧的依依东望

3

荀彧的依依东望

对内稳固方面,荀彧官拜尚书令,人称“荀令君”。

而此处的尚书令一职,是大汉尚书令而非曹魏麾下,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荀彧并非曹操丞相府内重臣,而应被视作与曹操为同僚关系。而曹操能把荀彧安排在尚书台担任最高长官,既是信任也是对颍川士族的争取。

在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曹操为报父之仇征讨徐州牧陶谦,在此之时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反叛,进攻曹操,若无荀彧在后方的持重谋划和程昱的游说与智谋,曹操几无大业可成。

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操出现想放弃的念头,正是由于荀彧的回信劝告“战争双方疲惫不堪之时,谁先退谁被动,谁动摇谁灭亡,战机即将出现”鼓舞了曹操的士气,从而书写了他戎马生涯上的厚重一笔。

荀彧的长期坚守,稳固后方,让曹操的南征北战无后顾之忧。

荀彧的依依东望

荀彧的依依东望

4

荀彧的依依东望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及强调的,就是他的战略规划之能。

在战略方面他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等。

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同程昱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展开同袁绍的战略决战,确保北方的统一趋势,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可以说,荀彧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其战略规划以及对曹操的战略匡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之中,一直缺少一个给他从战略高度上出谋划策的人,像孙乾、糜竺、简雍之流,长于外交而短于智谋,缺少整体战略规划,自然时机把握不住,一直寄人篱下节节败退,即使是人中真龙,再有人德之名,缺少良人辅助,也终难乘风而起。所以在刘备麾下纳入徐庶、庞统、诸葛亮、法正、马良等人之时,刘备终于占据荆州,进取西川,三分天下。

因此从刘备的经理来看,荀彧对曹操霸业的奠定之功,不可磨灭。

荀彧的依依东望

但是,如本文开头所讲,荀彧并非终于曹操,而是忠于汉室。

“你我相行二十年,是否还愿意与孤同行?回答孤。”

“今日臣只能回答,失望二字。当初明公逢迎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共同起誓永为汉臣。可是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司空不够,丞相不够,魏王不够,大王也不够!明公想要的是什么,一步之遥。

封王拜相,恕臣不能与大王同行了。”

这段对话出自《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虽然是电视剧的艺术加工,但是字字恳切,也足以让人联想当时情景。

是否当年荀彧与曹操之间,也有这般对话?世人只知诸葛亮忠心可鉴,肝胆相照,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世人又是否可知荀文若忠于汉室的昭昭忠心?

在偌大的权力面前,曹孟德只差一步,差一个正名就能成为九五之尊,荀彧是否清楚,在曹孟德心中,为了霸业何人不可弃?空食盒送到,不禄之意表露无遗,等待荀彧的,也唯有死这一种结局,毕竟“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无需赘述。

在荀彧死后,曹操也没有选择以魏代汉,在离世之前,曹操是否也能念及文若与他当初的志向,是否还能念及那一份赤忱忠心?我们已不得而知。诸葛亮用五次北伐,尽忠竭力匡扶后主治理蜀汉的行动给自己的忠诚一个交代,而荀彧,用自己的死证明了永为汉臣的誓言。

兴复汉室,挽大厦于将倾,救国救民,无愧世家大族风范。洞察人心,看透世事,居中持重,内修政令,上传下达,外为曹魏,为大汉尽忠竭力,以求“曲线救国”。

王佐之才,亦可依依东望,望的是大汉四百年江山锦绣,望的是终其一生追求的忠志理想,望的是终结乱世成就自我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生命为世人证明,仁义绝不是空谈无用,在乱世中征伐与权谋固然重要,然而踏过白骨要建立的,是给那行将就木的王朝一剂强心剂,是用仁义重新匡扶世道,终其一生,都没有忘记“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的理想。

荀彧的依依东望

而在亲眼目睹自己的理想已无法和明主同行时,他选择用死亡,证明自己的誓言,其品行高洁,一生成就,用司马懿的评价说“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依依东望,望不尽一生志向,望不尽大汉苍生,望不尽仁义,望不尽天下太平。在那脆弱又黑暗的年代,孔明的鞠躬尽瘁值得铭记,文若的匡朝忠贞也应被赞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