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荀彧的依依東望

建安十七年,荀彧對曹操的一番話“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惹怒了曹操,徹底意味著這一對君臣的分裂。

所謂的“吾之子房”,在此刻看來是那麼的荒唐與可笑。荀彧或許在曹操進爵國公之時,似乎已經明白或者早已想到,殊途殊歸是他們最後的結果。

當曹孟德把那個空食盒送到令君府上之時,看透天下大勢,洞察人心的荀彧又怎能不明白,食盒所到之時,便是荀彧將死之刻。

或許從一開始,荀彧跟隨曹操並不是忠於他,而是忠於那國祚將盡,搖搖欲墜的大漢。所有的謀劃似乎都變成了“曲線救國”,真正能彰顯他的志向的,也只有他自始至終,生為漢臣絕無二心的昭昭忠心。

荀彧的依依東望

荀彧

那麼荀彧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荀彧的依依東望

1

荀彧的依依東望

說到荀彧就不得提及他的家族,潁川荀氏

在從開始漢武帝設立的孝廉製為選拔人才的機制下,潁川荀氏從荀淑開始,便一步一步將荀氏發展成名門望族,而潁川四大姓氏(陳鍾荀庾)中,獨以荀氏為佼佼者。

荀淑乃荀子第十一世孫,學識淵博而又有知人之能,曾任朗陵(今河南省確山縣西南)令,被稱為“神君”。

淑有子八人,世稱“荀氏八龍”,其六子荀爽最為知名,官至司空。

隨著東漢的滅亡,諸侯混戰,中國進入三國時期,潁川荀氏也伴隨著亂世的戰火進入了輝煌時代。荀彧、荀諶、荀衍、荀悅,荀攸等人,都是盛極一時的智謀之士。

荀彧字文若,出生於潁川潁陰,也就是現在的許昌。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他被推舉為孝廉,擔任守宮令。董卓之亂,他棄官歸鄉,帶領宗族前往冀州避難。

荀彧的才能大體分為三方面,識人、對內穩固、戰略謀劃。

荀彧的依依東望

2

荀彧的依依東望

識人之能總得來看分為兩方面,一是擇主,二是求賢。

第一點,擇主。

他在袁紹巔峰之時清醒的發現袁紹外強中乾名過其實,非良主也,而後跟隨曹操,任尚書令居中持重十數年。官渡之戰前,曹孟德展現出了自己的猶豫不決與極大的情緒波動,因為此時曹操的勢力東有呂布的威脅,南有張繡的虎視眈眈,更別提之前張繡在宛城把曹操打敗給曹操帶來的心理落差。

荀彧告訴曹操,“自古以來較量於成敗之中的,如果真有才能,就算弱小也能以弱勝強;如果無能,縱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項羽足以可以使人明白這個道理。現今與您爭天下的人,只有袁紹。

荀彧的依依東望

袁紹

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您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

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您卻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

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

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於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效的士人都願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憑藉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征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又有何用?”

荀彧清楚的認識到,袁紹雖四世三公,名望極高,然而他的剛愎自用,志大而少謀,虎牢關之戰討伐董卓之時,作為盟主的他無法統領十三路諸侯取得有效戰果,好虛名而無作為,這樣的君主又怎能成為一統天下,匡扶漢室的英雄呢?

二是求賢,也可以說是擇才。

眾多謀士,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皆為荀彧所薦。

這些人才也都成為了曹魏智囊集團中的佼佼者,確保了曹魏政權在亂世中做大的人才基礎,也保證了曹魏政權佔據東漢十三州的絕大部分後,文治人才不斷流。

荀彧的依依東望

對於此點,完全可以對照蜀漢中期以後,在五虎上將或戰死或病死後,在對外戰爭中,蜀中無上將的尷尬局面。

亂世中政權的做大做強直至一統天下,說到底靠的是人心的收攏,靠的是人才隊伍的好壞。

劉備在取荊州得西川佔漢中之時,靠的是諸葛亮、龐統、法正的戰略規劃,靠的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人的攻城略地,在對內治理益州荊州之時,又離不開對益州派、荊州派、東州派、北方派系人才的依靠。

東吳在孫權的治理下,任用老臣,發掘新人,把握好江南世家大族的關係,確保了東吳政權的相對延綿。

荀彧的依依東望

3

荀彧的依依東望

對內穩固方面,荀彧官拜尚書令,人稱“荀令君”。

而此處的尚書令一職,是大漢尚書令而非曹魏麾下,因此從這一點來看,荀彧並非曹操丞相府內重臣,而應被視作與曹操為同僚關係。而曹操能把荀彧安排在尚書檯擔任最高長官,既是信任也是對潁川士族的爭取。

在興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曹操為報父之仇征討徐州牧陶謙,在此之時張邈、陳宮聯合呂布反叛,進攻曹操,若無荀彧在後方的持重謀劃和程昱的遊說與智謀,曹操幾無大業可成。

在官渡之戰相持階段,曹操出現想放棄的念頭,正是由於荀彧的回信勸告“戰爭雙方疲憊不堪之時,誰先退誰被動,誰動搖誰滅亡,戰機即將出現”鼓舞了曹操的士氣,從而書寫了他戎馬生涯上的厚重一筆。

荀彧的長期堅守,穩固後方,讓曹操的南征北戰無後顧之憂。

荀彧的依依東望

荀彧的依依東望

4

荀彧的依依東望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及強調的,就是他的戰略規劃之能。

在戰略方面他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等。

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同程昱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展開同袁紹的戰略決戰,確保北方的統一趨勢,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可以說,荀彧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其戰略規劃以及對曹操的戰略匡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之中,一直缺少一個給他從戰略高度上出謀劃策的人,像孫乾、糜竺、簡雍之流,長於外交而短於智謀,缺少整體戰略規劃,自然時機把握不住,一直寄人籬下節節敗退,即使是人中真龍,再有人德之名,缺少良人輔助,也終難乘風而起。所以在劉備麾下納入徐庶、龐統、諸葛亮、法正、馬良等人之時,劉備終於佔據荊州,進取西川,三分天下。

因此從劉備的經理來看,荀彧對曹操霸業的奠定之功,不可磨滅。

荀彧的依依東望

但是,如本文開頭所講,荀彧並非終於曹操,而是忠於漢室。

“你我相行二十年,是否還願意與孤同行?回答孤。”

“今日臣只能回答,失望二字。當初明公逢迎天子,以令諸侯,我們共同起誓永為漢臣。可是今日的明公還是漢臣嗎?司空不夠,丞相不夠,魏王不夠,大王也不夠!明公想要的是什麼,一步之遙。

封王拜相,恕臣不能與大王同行了。”

這段對話出自《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雖然是電視劇的藝術加工,但是字字懇切,也足以讓人聯想當時情景。

是否當年荀彧與曹操之間,也有這般對話?世人只知諸葛亮忠心可鑑,肝膽相照,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世人又是否可知荀文若忠於漢室的昭昭忠心?

在偌大的權力面前,曹孟德只差一步,差一個正名就能成為九五之尊,荀彧是否清楚,在曹孟德心中,為了霸業何人不可棄?空食盒送到,不祿之意表露無遺,等待荀彧的,也唯有死這一種結局,畢竟“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無需贅述。

在荀彧死後,曹操也沒有選擇以魏代漢,在離世之前,曹操是否也能念及文若與他當初的志向,是否還能念及那一份赤忱忠心?我們已不得而知。諸葛亮用五次北伐,盡忠竭力匡扶後主治理蜀漢的行動給自己的忠誠一個交代,而荀彧,用自己的死證明了永為漢臣的誓言。

興復漢室,挽大廈於將傾,救國救民,無愧世家大族風範。洞察人心,看透世事,居中持重,內修政令,上傳下達,外為曹魏,為大漢盡忠竭力,以求“曲線救國”。

王佐之才,亦可依依東望,望的是大漢四百年江山錦繡,望的是終其一生追求的忠志理想,望的是終結亂世成就自我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生命為世人證明,仁義絕不是空談無用,在亂世中征伐與權謀固然重要,然而踏過白骨要建立的,是給那行將就木的王朝一劑強心劑,是用仁義重新匡扶世道,終其一生,都沒有忘記“興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的理想。

荀彧的依依東望

而在親眼目睹自己的理想已無法和明主同行時,他選擇用死亡,證明自己的誓言,其品行高潔,一生成就,用司馬懿的評價說“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依依東望,望不盡一生志向,望不盡大漢蒼生,望不盡仁義,望不盡天下太平。在那脆弱又黑暗的年代,孔明的鞠躬盡瘁值得銘記,文若的匡朝忠貞也應被讚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