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元璋為什麼不和陳友諒,張士誠等一些人聯合起來打元朝?

餘榮志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元末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白蓮教領袖韓山童以一眼石人埋於黃河大堤中,並於其中刻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鼓動民眾反抗元廷統治。一時間,各地群雄並起,而長江以南的主要割據勢力,就是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人。

那麼這三個人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對付元廷呢?下面為大家一一分析三個人。

首先,我們說說張士誠吧。

張士誠貧苦出身,原先是高郵湖畔的一個私鹽販子,後來因為受不了元廷的盤剝,起兵造反。張士誠以高郵為根據地,佔領了江蘇南部到浙江西部的大片土地。



但是,張士誠這個人沒有什麼遠見(本來他就是個不法商販,也不能強迫人家有什麼大的理想),只想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不想和其他人多摻和,而張士誠與白蓮教紅巾軍也沒有什麼直屬關係,沒必要幫他們抗擊元廷。

所以,即使是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決戰的關鍵時刻,張士誠也未發一兵一卒去幫忙。戰後,朱元璋評價張士誠說:士誠器小,無長遠打算。這樣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根本不會去想著與他人聯合,自己的滅亡也是早晚的事,果然,陳友諒沒了以後,張士誠也很快被朱元璋活捉了。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陳友諒。

相比較張士誠,陳友諒走的是另一個極端。陳友諒膽大而有心機。他本是湖北一個基層的公務員,後來,湖北地區爆發了以徐壽輝為首的起義,陳友諒就投奔到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手下,憑藉作戰勇敢一路升官。但是,陳友諒的野心也在不斷擴大,先是殺了倪文俊,奪了軍權,又弒殺了徐壽輝,成了“漢”的皇帝。



而彼時的元廷,因為紅巾軍的三路北伐,主力都在北方迎戰,無暇南下,陳友諒藉機佔領了湖廣江漢大片土地,也是南方所有割據勢力最強大的。但是,他的野心也與日俱增,他有謀略,敢於搏命,也很善於抓住時機。

對於張士誠,陳友諒是看不起的,因為他也看出來張士誠是個酒色王公,花花太歲,而對於朱元璋,他知道這才是他真正的敵人,所以他一定要先滅了朱元璋。而他時機抓的也很準,在朱元璋主力救援安豐時,率領60萬大軍順江而下攻打朱元璋,可他怎麼也算不到會在洪都城下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擋了整整一百多天,在士氣盡失的情況下與朱元璋爆發了中世紀最大的水戰——鄱陽湖之戰。無奈接連失誤,最終力戰身亡。而陳友諒,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強的敵人。

最後,我們再看看朱元璋。

朱元璋相比陳張二人,他可是根正苗紅的紅巾軍,前期,朱元璋也跟著郭子興打了很久的元廷。包括朱元璋的很多地盤(比如南京)都是從元廷手裡奪下來的。元朝丞相脫脫也幾次率兵討伐,張士誠,朱元璋也都先後假意投降。可北方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攻勢太猛了,最遠已經打到遼寧和內蒙地區,所以,江南的義軍也就不怎麼問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也開始在江南瘋狂的搶地盤,形成南方三足鼎立之勢(像方國珍,陳友定之流雖然當時沒有消滅,但是實力太小,無法與前述三人相提並論)。



但是,雖然後期朱元璋的主要對手是張士誠和陳友諒,但是他在表面上還隸屬於紅巾軍的部隊。所以,在小明王被元軍包圍的時候,朱元璋還是不聽勸告的執意去救援,也間接的引發了陳朱二人的決戰。



綜上所述,陳友諒,朱元璋和張士誠三人為何不一起抗擊元廷呢?對張士誠而言是沒必要,對朱元璋而言是有老大紅巾軍幫我擋著,我先收拾其他對手,而對陳友諒而言,元廷不過是冢中枯骨,朱元璋拿下了,至少長江以南就沒人是他的對手了。而他們三人的勢力範圍又彼此犬牙交錯,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那就更不能指望他們聯手打擊元廷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大家,謝謝。


相城歷史小學生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結果了,我們來分析分析原因,我認為有幾點:

一,就算朱元璋同意,陳友諒、張士誠也未必同意。

人各有志。朱元璋即使聯合陳友諒、張士誠,兩人也會因為忌憚朱元璋,而不敢答應。

畢竟朱元璋的人格魅力毋庸置疑,已經籠絡了天下雄才。反觀陳、張二人,沒有太厲害的左膀右臂,陳友諒只有一個張定邊而不能用。

因此,是時勢造就了陳張,而非陳張創造了時勢。他們雖然實力不弱,但一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絕不會信任老朱,假設聯合後攻克元大都,陳張二人再被老朱算計一把,那就划不來了。

二,聯合滅了元朝,下一步還要互相打,何苦來哉?

就算一起合兵,滅了元朝,那麼下一步,三家不還是得幹一仗?

弄好了,勢均力敵,形成三國那樣的鼎足之勢。弄不好,一方被另外兩方夾擊,誰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全身而退,因而出於猜疑,無法聯合。

三,元朝已經是垂死掙扎,實力不在他們三個人的考量範圍。

其實當時元朝已經分崩離析,從士氣和信念上,都不及農民軍,因而朱元璋等人並沒有把元朝放在眼裡。反而這三人彼此之間很瞭解,覺得互相值得忌憚,根本沒把弱雞元朝放入考慮的範圍。

當時元朝本來北方已經被紅巾軍弄垮,多虧出現了一個擴廓帖木兒,才讓北方大部短暫獲得了安寧。但如果三家真的聯合北上,擴廓帖木兒也絕非對手,因為元朝不是一個人就能拯救的。

滅亡有其必然性,朱元璋等人根本不用考慮元朝東山再起的可能。

四,朱元璋、陳張的活動範圍,距離元朝太遠,不可能捨近求遠。

另外,三人的活動範圍都在南方,老巢也都在南方,距離元大都北京很遠。

誰也不可能扔掉根據地,縱兵深入,遠襲元大都。誰都擔心自己草率出征,以後回不了老巢怎麼辦。因此,地理位置也會限制他們想要聯合攻打元朝的想法。

倒不如順其自然,先互相把對方滅了,最後一家獨大,再水到渠成的進行北伐,元朝的覆滅不過風吹草低,指日可待,何必費事呢。


哇哦歷史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你讓老虎聯合熊豹去吃了獅子?



我的乾坤


元朝末年,以韓山童和劉福通為首的白蓮教農民起義爆發,史稱‘紅巾軍’,自此大規模的反元起義鬥爭如烈火般的燃遍了全中國。

實際上,在韓山童和劉福通的起義之前就曾經爆發過一些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只是當時沒有得到全國人民的效應,起義很快就被鎮壓。韓劉起義之後,全國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的農民起義前赴後繼推翻元朝只是時間的問題。

到了農民起義的後期,在與元朝的鬥爭中慢慢形成了可以與元朝分庭抗禮的幾大勢力,這幾路勢力中又以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最為強大。他們也都統一的意識到北方的元朝滅亡只在頃刻之間,各反元勢力之間的實力競爭才是接下來的最重要歷史環節。毫不誇張的說,元朝覆滅之後的新王朝的主人就是這三個人當中的其中一個。

這三股勢力為什麼沒有聯合起來共同消滅元朝?

沒必要。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反抗勢力不斷,元朝能再喘氣幾多還不知道。三大勢力方面,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在目前的長江中下游之地,彼此緊靠,而大都卻遠離他們的根據地甚遠,他們如果聯合起來遠距離攻擊就會形成後方的空虛,萬一任意一方違背盟約而攻擊他們的後方,那麼久顯得得不償失。放棄大本營的安全而去攻擊一個行將就木的政權,這筆從賬面上看就是虧本的買賣,肯定是沒有人願意做的。退一步說,假如他們聯合起來消滅了元朝,待元朝被消滅之後還是難免一場混戰,所以先消滅元朝就顯得沒有必要了。

想要消滅元朝,做天下之主,唯一的途徑就是這幾大勢力首先分出高下!


笑笑兒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角度去看。

首先其實是當時元朝已經不行了,根本沒必要聯合作戰。

雖然當時元朝在徐達北伐之前紙面實力還很強,但實際上已經是搖搖欲墜。

不是說元朝的兵都完全是辣雞,而是元朝自身在烽煙四起的時候非但沒有團結一致,反而內部越搞越分裂。手底下的人也逐漸軍閥化,各自看著自己的地盤和兵力,基本上除了王保保之外的軍隊,是沒有什麼進攻能力的。況且就是同樣屬於元朝下屬的勢力之間矛盾也很深,還經常互相干起來。

大概就是在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決戰前後,元朝內部爆發了一場大變。至正帝和其太子矛盾總爆發,並牽連下面的王保保等軍閥不得不選擇站隊,然而王保保站太子,結果卻失敗了,太子雖然沒有死也沒有廢,但至正帝的絕對權威最終是保住了。於是至正帝直接下令免除了王保保的職位,並下令其他軍隊進攻王保保,搞得他也很狼狽。

簡單來看,元朝此時一團糟,幾乎已經沒有反攻南方的可能,對大家的威脅已經不大。(龍鳳政權是個例外,後期龍鳳政權反而成了南方紅巾軍軍閥和元朝之間的屏障,而它實力有限又有大義名分,南方軍閥不喜歡,元軍又必須打它,最後越搞越弱,垮掉…)

反而是南方這些革命軍閥之間,互相都是想統一南方,或者至少是進一步擴大地盤,互相之間威脅大,又近在咫尺,矛盾也不可調和。大家都知道對方是狠人,一旦落到對方手裡,絕對沒有好下場。那自然是要優先處理這種高威脅目標咯!

到了這種地步,什麼民族矛盾之類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假的,眼前的現實才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即使組建聯軍,也有個誰做主的問題,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動手之後其他人會不會來偷襲。所以不如干脆趁元朝無暇南顧的時候把對方解決掉。


不知道叫啥子3


因為怕被捅,張士城的領土太遠,打起來吃虧,陳友諒不是什麼好人,如果三個一起去打,會因為矛盾,可能打不過元朝,甚至還得防止其他兩方的偷襲。


歷史探究員


因為他們都想得天下!

雖然說他們都是農民起義軍,可他們不完全是為了老百姓啊!說白了農民階層發展壯大了就是地主了,自己當大地主,給他幹活的都是老百姓了!他們都是想當皇帝的!

如果他們合作的話,肯定會分一個老大老二的,再說了“一山不容二虎”呀,到時候誰聽誰的呢,誰也不服誰,怎麼合作,一定會有內戰的。

就算是合作,你不想著消滅別人,別人也會想辦法消滅你的,他們三個都各會想除掉其他兩個!

每個人手下都有一批智者能士,戰亂紛爭的年代,就算朱元璋或者陳友諒不想當皇帝,手底下的人也會慫恿他們的,因為都是既得利益者,不想把天下僅有的蛋糕分給別人的。

處在那個位置了,你往前衝也不行。你不強大,別人滅你。你不滅別人,別人還想著滅你。

所以,絕對是不可能合作的,因為皇帝只能一個人來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