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元璋为什么不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些人联合起来打元朝?

余荣志


您好,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元末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白莲教领袖韩山童以一眼石人埋于黄河大堤中,并于其中刻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鼓动民众反抗元廷统治。一时间,各地群雄并起,而长江以南的主要割据势力,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人。

那么这三个人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对付元廷呢?下面为大家一一分析三个人。

首先,我们说说张士诚吧。

张士诚贫苦出身,原先是高邮湖畔的一个私盐贩子,后来因为受不了元廷的盘剥,起兵造反。张士诚以高邮为根据地,占领了江苏南部到浙江西部的大片土地。



但是,张士诚这个人没有什么远见(本来他就是个不法商贩,也不能强迫人家有什么大的理想),只想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想和其他人多掺和,而张士诚与白莲教红巾军也没有什么直属关系,没必要帮他们抗击元廷。

所以,即使是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的关键时刻,张士诚也未发一兵一卒去帮忙。战后,朱元璋评价张士诚说:士诚器小,无长远打算。这样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根本不会去想着与他人联合,自己的灭亡也是早晚的事,果然,陈友谅没了以后,张士诚也很快被朱元璋活捉了。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陈友谅。

相比较张士诚,陈友谅走的是另一个极端。陈友谅胆大而有心机。他本是湖北一个基层的公务员,后来,湖北地区爆发了以徐寿辉为首的起义,陈友谅就投奔到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手下,凭借作战勇敢一路升官。但是,陈友谅的野心也在不断扩大,先是杀了倪文俊,夺了军权,又弑杀了徐寿辉,成了“汉”的皇帝。



而彼时的元廷,因为红巾军的三路北伐,主力都在北方迎战,无暇南下,陈友谅借机占领了湖广江汉大片土地,也是南方所有割据势力最强大的。但是,他的野心也与日俱增,他有谋略,敢于搏命,也很善于抓住时机。

对于张士诚,陈友谅是看不起的,因为他也看出来张士诚是个酒色王公,花花太岁,而对于朱元璋,他知道这才是他真正的敌人,所以他一定要先灭了朱元璋。而他时机抓的也很准,在朱元璋主力救援安丰时,率领60万大军顺江而下攻打朱元璋,可他怎么也算不到会在洪都城下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挡了整整一百多天,在士气尽失的情况下与朱元璋爆发了中世纪最大的水战——鄱阳湖之战。无奈接连失误,最终力战身亡。而陈友谅,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强的敌人。

最后,我们再看看朱元璋。

朱元璋相比陈张二人,他可是根正苗红的红巾军,前期,朱元璋也跟着郭子兴打了很久的元廷。包括朱元璋的很多地盘(比如南京)都是从元廷手里夺下来的。元朝丞相脱脱也几次率兵讨伐,张士诚,朱元璋也都先后假意投降。可北方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攻势太猛了,最远已经打到辽宁和内蒙地区,所以,江南的义军也就不怎么问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也开始在江南疯狂的抢地盘,形成南方三足鼎立之势(像方国珍,陈友定之流虽然当时没有消灭,但是实力太小,无法与前述三人相提并论)。



但是,虽然后期朱元璋的主要对手是张士诚和陈友谅,但是他在表面上还隶属于红巾军的部队。所以,在小明王被元军包围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不听劝告的执意去救援,也间接的引发了陈朱二人的决战。



综上所述,陈友谅,朱元璋和张士诚三人为何不一起抗击元廷呢?对张士诚而言是没必要,对朱元璋而言是有老大红巾军帮我挡着,我先收拾其他对手,而对陈友谅而言,元廷不过是冢中枯骨,朱元璋拿下了,至少长江以南就没人是他的对手了。而他们三人的势力范围又彼此犬牙交错,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那就更不能指望他们联手打击元廷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大家,谢谢。


相城历史小学生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结果了,我们来分析分析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一,就算朱元璋同意,陈友谅、张士诚也未必同意。

人各有志。朱元璋即使联合陈友谅、张士诚,两人也会因为忌惮朱元璋,而不敢答应。

毕竟朱元璋的人格魅力毋庸置疑,已经笼络了天下雄才。反观陈、张二人,没有太厉害的左膀右臂,陈友谅只有一个张定边而不能用。

因此,是时势造就了陈张,而非陈张创造了时势。他们虽然实力不弱,但一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绝不会信任老朱,假设联合后攻克元大都,陈张二人再被老朱算计一把,那就划不来了。

二,联合灭了元朝,下一步还要互相打,何苦来哉?

就算一起合兵,灭了元朝,那么下一步,三家不还是得干一仗?

弄好了,势均力敌,形成三国那样的鼎足之势。弄不好,一方被另外两方夹击,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全身而退,因而出于猜疑,无法联合。

三,元朝已经是垂死挣扎,实力不在他们三个人的考量范围。

其实当时元朝已经分崩离析,从士气和信念上,都不及农民军,因而朱元璋等人并没有把元朝放在眼里。反而这三人彼此之间很了解,觉得互相值得忌惮,根本没把弱鸡元朝放入考虑的范围。

当时元朝本来北方已经被红巾军弄垮,多亏出现了一个扩廓帖木儿,才让北方大部短暂获得了安宁。但如果三家真的联合北上,扩廓帖木儿也绝非对手,因为元朝不是一个人就能拯救的。

灭亡有其必然性,朱元璋等人根本不用考虑元朝东山再起的可能。

四,朱元璋、陈张的活动范围,距离元朝太远,不可能舍近求远。

另外,三人的活动范围都在南方,老巢也都在南方,距离元大都北京很远。

谁也不可能扔掉根据地,纵兵深入,远袭元大都。谁都担心自己草率出征,以后回不了老巢怎么办。因此,地理位置也会限制他们想要联合攻打元朝的想法。

倒不如顺其自然,先互相把对方灭了,最后一家独大,再水到渠成的进行北伐,元朝的覆灭不过风吹草低,指日可待,何必费事呢。


哇哦历史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你让老虎联合熊豹去吃了狮子?



我的乾坤


元朝末年,以韩山童和刘福通为首的白莲教农民起义爆发,史称‘红巾军’,自此大规模的反元起义斗争如烈火般的燃遍了全中国。

实际上,在韩山童和刘福通的起义之前就曾经爆发过一些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只是当时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效应,起义很快就被镇压。韩刘起义之后,全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的农民起义前赴后继推翻元朝只是时间的问题。

到了农民起义的后期,在与元朝的斗争中慢慢形成了可以与元朝分庭抗礼的几大势力,这几路势力中又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最为强大。他们也都统一的意识到北方的元朝灭亡只在顷刻之间,各反元势力之间的实力竞争才是接下来的最重要历史环节。毫不夸张的说,元朝覆灭之后的新王朝的主人就是这三个人当中的其中一个。

这三股势力为什么没有联合起来共同消灭元朝?

没必要。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反抗势力不断,元朝能再喘气几多还不知道。三大势力方面,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在目前的长江中下游之地,彼此紧靠,而大都却远离他们的根据地甚远,他们如果联合起来远距离攻击就会形成后方的空虚,万一任意一方违背盟约而攻击他们的后方,那么久显得得不偿失。放弃大本营的安全而去攻击一个行将就木的政权,这笔从账面上看就是亏本的买卖,肯定是没有人愿意做的。退一步说,假如他们联合起来消灭了元朝,待元朝被消灭之后还是难免一场混战,所以先消灭元朝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想要消灭元朝,做天下之主,唯一的途径就是这几大势力首先分出高下!


笑笑儿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角度去看。

首先其实是当时元朝已经不行了,根本没必要联合作战。

虽然当时元朝在徐达北伐之前纸面实力还很强,但实际上已经是摇摇欲坠。

不是说元朝的兵都完全是辣鸡,而是元朝自身在烽烟四起的时候非但没有团结一致,反而内部越搞越分裂。手底下的人也逐渐军阀化,各自看着自己的地盘和兵力,基本上除了王保保之外的军队,是没有什么进攻能力的。况且就是同样属于元朝下属的势力之间矛盾也很深,还经常互相干起来。

大概就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决战前后,元朝内部爆发了一场大变。至正帝和其太子矛盾总爆发,并牵连下面的王保保等军阀不得不选择站队,然而王保保站太子,结果却失败了,太子虽然没有死也没有废,但至正帝的绝对权威最终是保住了。于是至正帝直接下令免除了王保保的职位,并下令其他军队进攻王保保,搞得他也很狼狈。

简单来看,元朝此时一团糟,几乎已经没有反攻南方的可能,对大家的威胁已经不大。(龙凤政权是个例外,后期龙凤政权反而成了南方红巾军军阀和元朝之间的屏障,而它实力有限又有大义名分,南方军阀不喜欢,元军又必须打它,最后越搞越弱,垮掉…)

反而是南方这些革命军阀之间,互相都是想统一南方,或者至少是进一步扩大地盘,互相之间威胁大,又近在咫尺,矛盾也不可调和。大家都知道对方是狠人,一旦落到对方手里,绝对没有好下场。那自然是要优先处理这种高威胁目标咯!

到了这种地步,什么民族矛盾之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假的,眼前的现实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即使组建联军,也有个谁做主的问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动手之后其他人会不会来偷袭。所以不如干脆趁元朝无暇南顾的时候把对方解决掉。


不知道叫啥子3


因为怕被捅,张士城的领土太远,打起来吃亏,陈友谅不是什么好人,如果三个一起去打,会因为矛盾,可能打不过元朝,甚至还得防止其他两方的偷袭。


历史探究员


因为他们都想得天下!

虽然说他们都是农民起义军,可他们不完全是为了老百姓啊!说白了农民阶层发展壮大了就是地主了,自己当大地主,给他干活的都是老百姓了!他们都是想当皇帝的!

如果他们合作的话,肯定会分一个老大老二的,再说了“一山不容二虎”呀,到时候谁听谁的呢,谁也不服谁,怎么合作,一定会有内战的。

就算是合作,你不想着消灭别人,别人也会想办法消灭你的,他们三个都各会想除掉其他两个!

每个人手下都有一批智者能士,战乱纷争的年代,就算朱元璋或者陈友谅不想当皇帝,手底下的人也会怂恿他们的,因为都是既得利益者,不想把天下仅有的蛋糕分给别人的。

处在那个位置了,你往前冲也不行。你不强大,别人灭你。你不灭别人,别人还想着灭你。

所以,绝对是不可能合作的,因为皇帝只能一个人来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