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冷水灘“五化”民政建設工作卓有成效

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藝熙)近年來,冷水灘區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深入推進民政工作“人本化、法治化、標準化、信息化、社會化”建設,民政事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人本化”溫暖民心

該區持續提高救助標準和水平。今年,該區農村低保標準為310元/人/月,救助水平219元/人/月;農村特困對象分散供養標準為405元/人/月;農村特困對象集中供養標準為650元/人/月。城市低保標準為500元/人/月,城市特困對象供養標準為650元/人/月。臨時救助通過降低費用門檻、擴大住院費用範圍等方式增加支出型救助人數提高臨時救助金額。

紮實推進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今年以來,共摸排走訪困難群眾家庭和兜底保障對象2635戶5013人,取消不符合條件的低保、特困對象152戶242人,將符合條件的90戶148人納入低保。同時,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實現農村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嚴格按照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方案落實低保提標工作,今年,全區社會救助一類兜底保障標準為310元/人/月。目前,該區共有社會救助兜底對象4500餘人。

創新實施特困供養。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千方百計增加養老床位。投資6000餘萬元,正在建設蔡市老年養護院和普利橋中心敬老院,可新增養老床位650張。2016年至2018年,新建農村中心敬老院1所、改擴建1所,新建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處、小型養老機構1處、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示範點72個。目前,全區共有養老床位3700餘張,千名老人中佔37.9張。

積極落實臨時救助。該區進一步細化明確臨時救助對象和類別,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等五類困難群體建立支出型臨時救助制度,有效解決貧困人口的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2017年至2018年已臨時救助15000餘人次,救助金額1000餘萬元,人均救助600餘元。

大力落實醫療救助。醫療救助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救助73094人次2213.06萬元。為農村低保戶、特困供養人員、建檔立卡貧困戶等貧困人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繳納參合補助共88719人554.9萬元。

“法治化”促進依法行政

近幾年來,民政系統幹部職工普法參學率100%、考試合格率100%。每年組織對區、鄉鎮(街道)、村三級民政工作人員實施民政法規政策的培訓,切實提高全體民政工作者的法制意識和水平。

該區堅持把法治思維貫穿到民政工作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理清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程序清單。全面落實規範性文件、重大行政決策、重大行政執法決定合法性審查,做好法規政策、行政許可、行政給付、行政確認等信息的依法公示,去年共出臺規範性文件3個。2016年以來,區民政局聘請一名法律顧問,常年指導民政依法行政工作。

“標準化”提升服務水平

2017年以來,共投資500餘萬元建設護理床位230張,投資370萬元對4所農村敬老院、區福利中心大樓的消防設施進行標準化改造。投資400餘萬元維修改造區兒童福利院,高標準建設農村留守兒童之家40多個。

高標準建設區婚姻登記處,做到功能設施、服務流程、制度建設、檔案管理“四個標準化”,達到國家4A等級婚姻登記機關標準。

推進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中心標準化建設,先後孵化出殼社會組織17家,孵化培育了近60家社區社會組織,為助力脫貧攻堅、社區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

“信息化”不斷加快

按照民政四級廣域網的要求,投入近20萬元購買網絡設備,在全市率先完成民政四級廣域網升級工作。民政局機關建立民政視頻會議系統、內網公文傳輸系統、網上信訪系統、智慧永州公共服務平臺等電子政務平臺。

同時,全區建立低收入家庭核對認定平臺、鄉鎮(街道)網絡報災平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平臺等工作平臺,民政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社會化”成效明顯

該區城鄉低保金、特困供養金、殘疾人“兩項”補貼、孤兒生活費等10餘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資金全部實行社會化發放。該區2017年5月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中心,2018年區政府出臺《關於扶持社工類社會組織發展的暫行辦法》,每年區財政預算150萬元經費扶持社工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對新成立社工類社會組織每個獎勵開辦費2萬元,對社會組織開展公益項目給予支持。

同時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民政服務項目、脫貧攻堅、社區治理和文明創建等公益服務,2017年以來,共投入政府購買服務資金500萬元左右,購買項目22個。率先在全市實施鄉鎮(街道)社工站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了鄉鎮(街道)社會服務工作站20個。在鄉鎮、街道設立社會事務辦,安排鄉鎮、街道民政工作專職人員2名,村(社區)配備民政協理員1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