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蔣仲平 紅土地上的“墾荒牛”

蔣仲平 紅土地上的“墾荒牛”

蔣仲平(右二)等探討共青發展規劃

共青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青春奮鬥的歷史。一代代青年人在這裡拋灑青春、熱血和汗水,在荒坡灘塗上澆築起一座現代化新城,青春在這裡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蔣仲平的青春歲月,就是在江西共青城這塊紅土地上度過的。他在此工作了25個年頭,在這裡從小小通訊員一步步升至場黨委書記兼場長、縣委書記。期間,他與胡耀邦結下不解之緣。在這塊熱土的歷練,使他後來成長為一位副部級幹部。

習近平說:“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以蔣仲平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共青人艱苦創業,奮鬥不懈,用青春在鄱陽湖畔寫出無悔的篇章,讓這顆鄱湖明珠熠熠奪目,成為中國的共青城、江西的先導區、昌九的新支點、百姓的幸福家園、創業的基地。

從放鴨娃到“鴨司令”

蔣仲平,原本安徽含山人,1944年12月出生在含山縣銅閘鎮孫巷村。他11歲那年,父親去世。就在這一年10月,98個上海年輕人到達江西德安鄱陽湖畔的九仙嶺山腳下開墾荒地,後成立共青社。1957年,德安縣下放了一些機關幹部到金湖鄉創辦墾殖場,把共青社與金湖農場合併為德安國營共青綜合墾殖場,總場設在金湖,共青社全體人員遷往該場。

母親改嫁後移居江西,不滿15歲的蔣仲平也到了江西。一開始,他隨繼父趕著鴨群在鄱陽湖上飄蕩,風裡來雨裡去,飽一餐餓一頓倒也磨鍊出一副鋼筋鐵骨。不久,蔣仲平在德安縣南湖畜牧場一分場當通訊員,後幹過出納、會計,當過林業隊苗圃技術員和林業隊長,再後來到共青墾殖場工作。1964年,場裡派他帶隊到九江外貿學習板鴨加工技術,回來後就做起了頭刀師傅。試製出來的板鴨,味道不錯,經鑑定符合規定,場裡決定辦共青墾殖場板鴨廠。當時辦板鴨廠困難重重,首先就是餵鴨的糧食問題,鴨子宰殺前要催膘,一隻鴨子平均要用30斤稻穀才能達到催膘的標準;場裡本來糧食就很緊張,人吃的口糧都不夠,哪裡有更多的糧食來餵鴨子?

“路是逼出來的。”這是當年參與創辦板鴨廠的蔣仲平的口頭禪,也是共青人親身經歷的感慨。敢闖敢幹、勇於開拓,是老一輩共青人幹事創業的優良作風,一旦認準的事情,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時任墾殖場黨委書記的餘仕觀更是頂著犯錯誤的風險,堅持辦起了板鴨廠。

鴨子養起來了,辦板鴨廠還要蓋生產車間,杉樹木頭緊張,蔣仲平建議就用竹子搭架子;曬鴨子又需要一個棚,蔣仲平又帶頭想辦法,因陋就簡地搭起了曬棚。生產車間搞好了,曬板鴨的棚子也搭起來了,1966年底,墾殖場宰殺了15000只鴨子,製成板鴨全部供給九江外貿公司,盈利15000元,這也是墾殖場辦工業的第一次盈利。板鴨生產加工的成功,給全場幹部職工帶來了無限的喜悅和新希望!

1970年6月,蔣仲平出任共青墾殖場板鴨廠黨支部書記、廠長。當年,在極左思想影響下,上級派人來宣佈:共青墾殖場要下馬,工資口糧一律不發,職工可以投親靠友,自謀生路,也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蔣仲平和大夥開了兩天三夜會,最後大家一致決定:我們不散!耀邦同志樹起來的旗幟一定要扛下去!

羽絨事業“花開並蒂”

板鴨廠為共青人賺了錢,但幾萬斤殺鴨時拔下的鴨毛又臭又髒,遇上颳風吹得滿得“飄雪”,燒掉又可惜,堆在那裡簡直是白白浪費了……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的共青人,都在想如何讓這些鴨毛也能變成錢。

1971年下半年,一個偶然的契機,使這一切發生了突變。一位下放幹部,是抗美援朝時志願軍的文工團員,曾經得到過一條戰利品睡袋。他指著那到處堆滿了的鴨毛髮表感慨:“這鴨毛,可以做成鴨絨睡袋,又輕又暖,睡在冰天雪地裡也冷不著!那可是個貴重的東西哩!”蔣仲平聽了,心裡一亮:不就是用布袋往裡邊裝鴨毛嗎?我們也能幹!

於是,蔣仲平向總場提出利用鴨毛生產鴨絨製品的建議。經總場同意,他和下放幹部端木家榕來到長沙羽絨廠考察學習。當時建個像樣的羽絨廠要上百萬元的投資,這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有人猶豫動搖,有人怕羽絨廠不但辦不起來反而殃及板鴨廠。蔣仲平鼓勵大家說:“幹事業不可能沒有困難,改變命運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幹。”籌建羽絨廠的擔子在爭論中自然落在他這位“主幹派”肩上。於是,漸漸發展成為後來大型的專門從事羽絨加工生產企業——共青羽絨廠,成為共青的支柱產業。

為了打開羽絨製品的銷路和市場,共青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膽探索新路,甚至勇闖一個個當時人們眼裡的禁區,最終贏得了先機和生機,羽毛加工和羽絨製品生產“花開並蒂”,成為共青墾殖場工業生產戰線的一朵奇葩,並逐漸為世人所矚目!共青羽絨製品產業從上世紀70年初的白手起家,由最初小作坊式的20多個工人發展到6000多名員工,生產設備由最初職工自帶縫紉機發展到後來擁有5000多臺(套)現代化技術裝備,成就為鴨鴨集團,後來成為全國最大的專業羽絨製品生產基地之一、國家級先進羽絨製品生產企業,產品遠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

羽絨廠的起飛,在共青墾殖場引起了一連串的反應,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共青人也由此走上了一條符合自身發展條件的工農商綜合經營之路,共青人不但羽絨廠越辦越大,而且還先後辦起酒廠、機械廠、風琴廠等企業,農業和畜牧、水產養殖業也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

有人說蔣仲平辦企業是手裡拿著一個,眼睛盯著一個,腦子裡又想著一個。在經營板鴨廠的同時,他又辦起了味蛋廠,並且將鴨子“外五件”(兩隻鴨翅、兩隻鴨蹼、鴨舌)和“內三件”(鴨心、鴨肝、鴨肫)全部醃製包裝出口;在辦羽絨廠時他綜合利用,將羽毛製成羽毛球、羽毛扇、羽毛畫,下腳料做成高蛋白羽毛粉飼料,這些產品大部分也提供出口。1983年,在與上海經濟協作中,蔣仲平又果斷拍板“借雞生蛋”,與上海鋼琴廠聯合創辦樂器廠,引進上海鋼琴生產技術和關鍵材料,在機械廠內新上一條風琴生產線,1984年生產風琴

3000架,1985年生產4500架,產品全部由上海文教用品公司經銷。不久發展到能生產六種型號的風琴和兒童鋼琴,總產量是當時全國的四分之一,成為國內最大的教學用風琴生產專業廠家……

實現歷史蛻變的背後

1978年秋,團的十大召開前夕,團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到江西考察,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的胡耀邦特意囑託他們專程到共青看看。時任共青墾殖場黨委副書記、場長蔣仲平彙報了共青的創業歷程,團中央的同志親眼看到共青社經歷“文革”浩劫,不僅沒有垮,而且欣欣向榮,深受感動,動情地說:耀邦同志一直十分關心共青社,請你們立即向耀邦同志寫信匯報這裡的發展情況。

蔣仲平聽後激動不已,立即派兩位同志專程赴京將報告呈送到胡耀邦的警衛秘書手中。胡耀邦看後十分高興,稱讚說:“共青社不僅能夠生存下來,而且發展得這麼快,真是個奇蹟,你們真不容易。”並當即接受請求,第二次為共青題寫了場名——“共青墾殖場”。題詞帶回到場部,全場振奮,大家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共青墾殖場”終於實至名歸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共青墾殖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上級也幾次將附近的鄉村、山場、湖灘劃歸共青墾殖場。共青墾殖場地盤在擴大,企業在增加,人口在增多,於是蔣仲平從1979年開始了把場部駐地建成一個小城鎮的規劃建設。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昔日釘螺為患、野獸出沒的不毛之地崛起一座新型的小城鎮。從公園式的青年之家到小巧玲瓏的街心花園,從住宅小區到必要的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1983年,墾殖場先後建起了35幢職工宿舍樓,全場百分之七十的職工告別了棚戶搬進了新居。而此時,德安縣委書記、共青墾殖場黨委書記兼場長的蔣仲平卻一直住在舊平房裡,老房子低矮潮溼,每到梅雨季節,到處溼得冒水,黴味撲鼻。每次分房時,許多人都勸他搬進新房,但他堅持說:“等到全場職工都住進新房,我才最後一個搬家。”蔣仲平在共青墾殖場是個人人知道的大忙人,每天從早晨七點半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他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始終處在高速運轉狀態,帶領著共青人不僅從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而且把共青墾殖場的事業帶入到一個蒸蒸日上、繁花似錦的佳境。

198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共青墾殖場視察。這時的共青墾殖場,年產值已達6億多,擁有全國最大的羽絨廠和江南最大的低度飲料酒廠,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場區有繁華的商業區和完備配套的文化、教育、衛生設施,建築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場區人口增加到3萬人,一個現代化新型小城鎮初步建成。胡耀邦聽後十分高興,他說:“這叫‘星星之火’,如果江西有這麼100個點,就是600億,那就不是翻一番了。”

蔣仲平回憶:“又一次見到耀邦同志,我緊緊握住他的手,激動得說不出話來。”胡耀邦參觀完羽絨製品大樓等生產基地,又接見了全場幹部,並和在場的17名第一批老墾荒隊員合影,興奮地說:“17個加我一個共18個,18棵老松,我們是‘棚友’、‘墾友’啊!”胡耀邦的這次到來,留下了一路的歡聲笑語,留下了殷切的勉勵期望,“繼續攀登,用雙手去開闢更加光輝幸福的前景”,這親切而鏗鏘的話語,深深紮根在共青人的心中。

這一年,蔣仲平被江西省政府授予“企業改革家”稱號,榮獲“改革貢獻獎”,並當選全國先進工作者,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勞模、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參加了國慶35週年慶典活動,登上了天安門觀禮臺。

也是這一年的7月,蔣仲平升任中共南昌市委書記,歷史把他推上一個更為廣闊的大舞臺。其後,他擔任過南昌市常務副市長市長,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長助理、副省長、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共青城,成為他的長眠之地。蔣仲平曾回憶,胡耀邦家人選擇當地一個小山包,命名為“富華山”,寓意胡耀邦一生的追求——“富我中華”。他說:“在共青人的整個創業過程中,雖然耀邦同志沒有批給過我們一分錢,但是,他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成為了共青人銳意進取的力量源泉。”

創業、政務、藝術,是蔣仲平的人生三部曲。有人說,創業和政事,豐富了他的藝術內涵;遊於藝,則提升了他的生命境界。退出領導崗位後,他仍堅持學習,調整心態,參加各項力所能及的活動,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餘熱。晚年的蔣仲平遊心藝苑,筆耕不輟,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執行會長。構圖宏大,線條粗闊,筆力朗健,是其書畫藝術的主要風格。凡看過他現場作畫,都會驚歎他的筆底波瀾,紙上雲煙。如此藝術個性,是數十年而凝成的

創業精神使然。其開路先鋒的意志和敢幹實幹的熱情,在他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蔣仲平常說,人是要有精神的。人類的車輪之所以滾滾向前,就是因為只有迎難而上,才能迎刃而解。患重病之後,他作息不變,苦惱不增,樂觀向上,決不低頭。他勸導子女說,他這一輩子已經知足了,感黨恩,謝友情,憐子孝,已經沒有多少遺憾。

2017年3月5日,蔣仲平病逝,享年74歲。逝世後,習近平、李克強、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趙樂際等,以及退休領導崗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朱鎔基、溫家寶、吳官正等分別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或送上花圈,對家屬表示慰問。

奮鬥的青春是美麗的。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員響應黨的號召,抱著青春的理想來到鄱陽湖畔搭茅棚、墾荒地,開啟了青春奮鬥的歷程。隨著一代代共青人不斷髮揚“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崇尚科學、開拓奮進”的共青精神,完成從共青社、到共青墾殖場、到共青城的歷史蛻變,實現了從艱苦創業到開拓創新、從農村城鎮到新型城市、從農墾經濟到工業經濟的新跨越。

生前,蔣仲平為這塊土地的發展、騰飛,貢獻了自己的汗水與心智。死後,今天的共青人每每提及他,都會豎起大拇指點贊:他是共青的功臣、紅土地上的“墾荒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