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旧势力的存在,导致齐宣王虽有称霸之心,但不能“用人唯才”

​齐国由姜太公吕尚建国,并且制定了“尊贤尚功”的建国方针。至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国国势在“葵丘之盟”达到巅峰,却也至此盛极而衰。

齐桓公晚年骄傲自大,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感,不再奉其为共主。他又极其荒唐、昏庸,听信厨师易牙、太监竖刁、卫公子开方及巫师堂之言,最后竟然被此四人关在寝宫,活活饿死。

而群公子仍在树党争立,相互攻伐,斗得昏天黑地,直到六十七天后,尸体上的蛆爬出寝宫,才被安葬起来。齐桓公晚年不仅不得善终,霸业亦后继无人,此后姜齐陷入内乱,终被田齐取而代之。

旧势力的存在,导致齐宣王虽有称霸之心,但不能“用人唯才”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历史的转轴转至战国,风起云涌、枭雄四出,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建立了田齐的全盛时期。齐威王时期,能得邹忌之改革,使秦国及其他诸侯国心生畏惧;又得军事奇才孙膑,使战无不克。齐宣王即位第二年,齐国就在孙膑的减灶奇策下,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并且杀掉了魏将庞涓,俘获了魏太子申。此后,魏国一蹶不振。

另外,齐国特有的稷下学官昌盛于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孟子就曾数次劝齐宣王实施仁政。稷下学官不仅使得齐国能够广泛地招揽人才,还使得各种人才能拥有思想和说话的自由,及在各诸侯国间往来自由的权利,对战国的学术影响是其贡献的。

我们都知道,齐宣王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他也一心想要称霸,这一点从他和孟子的对话就能够看出。

齐宣王想谈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他想实施的是霸政;孟子想谈的是仁义,想劝王实行的是行仁政的王道,所以孟子以“臣未闻也”避而不谈。

在对话过程中,齐宣王自言将用战争得到他最想要的东西。当孟子进一步追问齐宣王最想得到什么?齐宣王又笑而不言。孟子遂明白地指出齐宣王最大的愿望,便是开疆扩土,让强秦和强楚可以来朝见他,君临中国而安抚四方夷狄。

大抵上,国家的兴衰存亡,操之在国君。国君重视内政,自立自强,便能使国家富足;国君重视战阵,兵精将勇,便能使国家强大。由此可见,齐宣王着眼的是实际的政治功利,让齐国成为天下的强国。

旧势力的存在,导致齐宣王虽有称霸之心,但不能“用人唯才”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战国策》中关于齐宣王的文章,形象较突出的有《齐宣王见颜斶》及《先生王斗》两篇,这两篇都是说齐宣王不好士,劝其重士、贵士;齐宣王究竟是好士还是抑士?如果他真是抑士,在战国时代,宣王如何与威王、湣王共建田齐的全盛时代?

《邹忌事宣王》中说:“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

邹忌在齐威王时长期担任宰相,并被封为成侯。齐宣王继位后,邹忌仍在朝,他向齐宣王推举了很多人才,惹得齐宣王不高兴。晏首地位也同样尊贵,却不像邹忌那样大量推举人才,齐宣王反而喜欢他。这段话似乎暗示齐宣王不好士。

邹忌以鼓琴说齐威王,当上宰相,后来还被封为成侯,他最有名的事迹是劝齐威王纳谏。由此可见,邹忌是有才华、有能力之人,能辅佐齐威王实施一连串的改革。

但权力容易使人腐化,在齐威王晚期,邹忌与大将田忌不和,屡次构陷田忌。田忌任用孙膑为军师,战无不克,已威胁到宰相邹忌。邹忌听取公孙闬的计策,故意要田忌攻打魏国,若是败了,将以“不进战而不死”的理由诛杀田忌,没想到田忌三战三胜。

于是又派人假扮田忌的部下,到街市问卜,其内容是:“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让他背上阴谋篡国的罪名,逃亡出齐国。

旧势力的存在,导致齐宣王虽有称霸之心,但不能“用人唯才”

《大秦帝国》商鞅剧照

不仅如此,邹忌在齐威王时代专权已久,早已结党营私,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说苑•臣术篇》云:“齐威王游于瑶台,成侯卿来奏事,从车罗绮甚众。”

邹忌豪奢的排场,连齐威王也看不下去了。齐宣王初即位,邹忌仍在朝为官。我们都知道,想要有所作为的改革者上任,势必得面对旧势力的勾结,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抗拒,例如商鞅在秦国的改革亦如是。

齐宣王要面对的不止是邹忌一人,淳于髡也是齐威王时代重用的老臣,他积极推举人才,齐宣王顾忌的恐怕也是他为私不为公,打算勾结形成一股势力,以左右新王。

旧贵族、旧势力的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左右了齐宣王的人才政策,这是毫无疑问的;至少,他必须考虑到这个人会不会是哪一派势力的棋子。在此情况下,恐怕就不能“用人唯才”,而必须保守地做出整体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