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在本文的上一篇(中—续1)内容中谈到了从2S9开始,“诺娜”(Nona)迫榴炮系列随之兴起,苏联军方根据其火力性能和战术需求研制出轮式8×8底盘的2S23自行迫榴炮和履带底盘的一些试验型号。但之所以称“诺娜”为一个完善的系列,是因为它还包括了由2S9衍生而来的牵引“榴弹炮型”——2B16 Nona-K和牵引“组合式便携型”——2B23 Nona-M1,虽然都是120mm迫榴炮“科技树”上的两个分支,但苏军均将其列入了“迫击炮”的装备类别。本文就围绕这两款营级火炮展开内容。

按照苏联的装备序列号命名方式(俄军沿用),在陆军装备第2部分的序列号,即以数字“2”开头的型号为地面火炮或导弹装备类,“2”后面的字母则代表不同的火炮类别,如“2A**”代表牵引火炮或自行火炮(含高炮)、坦克的火力部分,具体实例有2A18M(D-30A式122mm牵引榴弹炮)、2A33(2S3式152mm自行榴弹炮的火力部分)、2A46(125mm滑膛坦克炮火力部分);而“2B**”代表迫击炮或自行火箭炮载具,具体实例有2B9(82mm自动迫击炮)、2B14(82毫米迫击炮)、2B8(2S4式240mm自行迫击炮的火力部分);再如“2S**”则代表自行压制火炮,具体实例有2S7式203mm自行加农炮、2S9式120mm自行迫榴炮、2S19式152mm自行榴弹炮。

2B16 Nona-K牵引120mm迫榴炮

2S9自行迫榴炮于1979年定型后,于1981年伴随苏军进入阿富汗参加作战。由于2S9具有很好的多功能火力和履带式底盘,在阿富汗的山区阵地部署能够快速完成射击准备并以非常陡峭的弹道进行火力压制,它以多种弹道能力和相对较小的最小射程,展现了非常好的火力支援能力,同时它的较高射速也保证了它比其他火炮更高的射弹量。以至于苏军在山间的编队行军中,都要编入2~3门2S9作为直接的伴随火力支援武器,随时应对依据山峦地形伏击的阿富汗游击队。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在阿富汗的山地行军,随行2至3门2S9自行迫榴炮是必须的

然而,2S9在阿富汗的山地、岩石等恶劣地形条件下长时间机动,它和大多数履带式车辆一样,履带式伞兵战车的底盘部分将会很快磨损,故障率居高不下,而且一旦小石块滚入卡在履带和负重轮之间,会造成无法行驶甚至履带直接断裂的问题。在苏军根据作战经验提出对2S9(Nona-S)的改进意见中,就提出了研制一种山地反游击作战的营级轻型牵引式120mm迫榴(击)炮系统,它要能够使用轻型越野车拖曳机动,结构要简单易于维护,重量要足够轻便,采购成本低廉。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对营级轻型牵引式120mm迫榴(击)炮系统的需求,是苏军在阿富汗的作战经验得来的

随后,苏联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根据苏联兵工联合体对2S9(Nona-S)成熟技术并行应用的要求以及军方的建议,提出了改进型“Nona-B”120mm牵引迫(击)榴炮的项目,但军方拒绝了“Nona-B”的项目代号(原因不明),将其赋予了“Nona-K”的代号。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拟定了两种类型的120mm牵引迫榴炮设计方案,一种是后膛装填的“迫击炮型”,另一种是传统结构的牵引“榴弹炮型”。因为苏军方侧重于压制火炮具备直接瞄准的反坦克能力,而第一种方案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军方选择了第二种方案,而且要求该方案必须能够使用2S9(Nona-S)完全通用的弹药。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苏军在冷战时期非常重视压制火炮的直瞄抵近射击能力

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和彼尔姆机械制造厂合作开始进行了“Nona-K”120mm牵引迫榴炮的研制工作。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基于2S9自行迫榴炮的2A51式火炮部分进行了改进设计。为最大程度保留2S9的火炮部分原设计,沿用了2A51式火炮部分的半自动立楔式炮尾(含闩体)以及菌状杆紧塞具等部件结构,但将原炮尾右侧内置的复进机筒设计改到了身管的上方,与液体气压式制退机并列布置(类似于D-30式122mm牵引炮)。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的炮尾(左上)、立楔闩体(右上)和菌状杆紧塞具(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炮膛闭锁机

因战术指标需要考虑直瞄反坦克状态的低火线高,因此炮架会设计的很矮,为避免大仰角射击时炮尾后坐时不“杵”到地面上,重新设计了更高效率的制退机和复进机,增加了一套“可变后坐长”机构,使炮身能够在不同的射角改变后坐长度,“双机”的筒体也相应加长。为避免在战场暴露环境下反后坐装置的“双机”被炮弹破片或轻武器损伤,“双机”的筒体外部还加装了防护罩,该防护罩和为火炮身管后坐导向的“筒型摇架”融合为一体,也用于承受身管重量。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的整个炮身结构示意图

“Nona-K”的身管和2A51式火炮部分一致,仍为2.9米(24.2倍口径)长,40条膛线的内膛结构保持不变,但在炮口设计安装了一个“百叶窗”式的方型多孔炮口制退器,其效率达到了30%。采用如此高效的炮口制退器,主要也是为了降低后坐长度,同样是与火炮的低火线高的低矮炮架相适应。该炮口制退器为钢焊接结构,不但能大幅减轻重量,也能够保持结构强度。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的“上置”式反后坐装置增加了可变后坐机构,可根据射角变化自动调整炮身后坐长度

由于原2A51式火炮的炮膛闭锁机构较复杂,它的开、关闩动作需要半自动立楔炮闩和菌状杆紧塞具两个总成构件的配合,2A51式的菌状紧塞具的往复运动是通过2S9上的压缩气瓶提供动力源驱动气缸筒来自动实现的,但“Nona-K”是牵引火炮,没有动力源,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则采用了简易的滑轮组和一根钢丝配合的设计来实现,通过炮手手动拉动紧塞具手柄(开闩)或钢丝索带动(关闩)其运动,这样一来其装填过程就比一般火炮的要复杂一些,但其射速仍达到了8发/分。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左图)和2S9(右图)炮尾结构的比较,左图炮尾上的手拉柄和钢丝为手动开关闩机构,右图的蓝色管线为气缸筒的管路,连接压缩气瓶

“Nona-K”可看做是一个缩小型的牵引榴弹炮,它具备榴弹炮摇架、上架、下架和双大架等的全部结构特征,其整体炮架的部分均由彼尔姆机械制造厂负责设计完成。其上架和下架均为锻造钢件;上架的两侧立板各连接一副防护钢板,形成左右防盾;下架外形呈圆形柱“T”型,结构非常的简洁,其前端通过连杆连接有一个圆形座盘,用于在射击状态支撑火炮,此时炮轮升起,以保持射击稳定性。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的最大仰角战斗状态,此时座盘支撑在地面上

该整体炮架为减轻重量,采用了许多特殊的加工工艺和结构原理,比如上架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采用了“镂空”工艺,摇架的平衡机则采用了非常罕见的“双扭杆”结构,通过连杆连接到炮尾后部,并配合一根较细的液压杆,以此来平衡炮身的重量,使摇动方向机轻快并使炮身保持稳定。这也是该炮的大仰角射击不同于一般榴弹炮的设计“精妙”之处。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的“双扭杆”式平衡机非常独特,类似于坦克悬架的弹性扭杆

下架内部为“中空”,内有两根车轴,左右车轴通过“肘状件”各连接有一个橡胶炮轮,炮轮内部填充有海绵。下架的左右两端通过“铰链”各连接了一根矩形断面钢板焊接结构的大架,大架另一端各连接有“铲”型驻锄和架尾轮。在右侧大架的末端设置了一个钢丝绞盘,同时大架和炮轮也设计为了一套联动结构。当该炮由行军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时,只要打开大架,通过大架前端的联动机构即可使“肘状件”扭动将左右炮轮自动升起,支撑座盘接地;如果从战斗状态转换为行军状态时,只需放下架尾轮,由一名炮手操纵架尾的手摇钢丝绞盘,钢丝即可拉动两条大架合并,此时炮轮自动落下,支撑座盘抬起。这套机构也充当了火炮“千斤顶”的作用。行军状态炮身可旋转180°,固定在大架上,呈“折叠”状态,此时的长度仅为4570mm,便于在狭窄地域拖曳机动。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的“折叠”牵引状态,图片最下面隐约可见的盘状物为大架钢丝绞盘

“Nona-K”的高低机为齿轮齿弧结构,方向机为涡轮蜗杆结构,均采用手轮手动操控。该炮的高低射界达到了-10°至+80°,这种高低射界范围是目前任何一种火炮均绝无可能达到的(2S9式自行迫榴炮为-4°至+80°,D-30式榴弹炮为-7°至+70°,2S12式120mm迫击炮仅为45°至80°);而其方向角仅为60°(左右各30°)。在最大仰角状态,“Nona-K”的身管几乎接近于垂直。为配合“Nona-K”的直瞄和大仰角射击,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专门为其研制了1P9式组合瞄准具,它实际上是由2B11式120mm迫击炮配备的MPM-44M瞄准具改进而来,另外加装了一套表尺装定式直接瞄准镜。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专门为Nona-K研制的1P9式组合瞄准具,结合了迫击炮瞄准镜和直接瞄准镜

从成本角度考虑,在研制阶段,“Nona-K”没有采用同时期西方火炮轻量化而普遍采用的轻金属材料(如钛、铝合金),它的全重为1.2吨,由5名炮手操作。它的标准牵引车为GAZ-66式4×4军用卡车,由于其自身较轻,也可以使用UAZ-469轻型吉普车进行拖曳。该炮也可安装在轻型伞降平台上,使用军用直升机或运输机实施伞降。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使用轻型车辆和重型车辆都可以牵引,使用重型车辆时5人炮班和配用弹药可一起机动

“Nona-K”能够发射2S9(Nona-S)、2S23(Nona-SVK)使用的所有弹药,根据中央精密工程研究所近年来公开的数据,其最大射程和2S9一样,发射滑膛迫击炮弹、刻槽榴弹和刻槽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分别7.1公里、8.8公里和12.8公里,最小射程时迫击炮弹为450米、榴弹为1700米。在直瞄放列状态对抗主战坦克时,它能够发射13.2公斤重的破甲弹,射程为1000米,其破甲厚度为650毫米垂直装甲板。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装填预制弹带榴弹,只有在大仰角时才发射普通迫击炮弹

“Nona-K”在1985年通过了军方的测试,并被正式定型为2B16,彼尔姆机械制造厂生产了少量交付到驻阿富汗的苏军。但在1989年2月,苏军全部撤出了阿富汗,随后交付了一部分给苏联海军陆战队营级作战部队,但空降部队未曾装备。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在1986年,定型后的Nona-k 2B16首次向媒体展示

2B16 Nona-K可以看做是阿富汗战争时期的产物,随着作战环境的改变,它的地位就显得有些尴尬了。虽然它有独特的弹道性能,尤其是在苏军归类的迫击炮武器中的直瞄反坦克能力,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军大量装备了射程远、威力大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对近距离压制火炮的反坦克能力需求大幅降低;而它1.2吨的重量则是苏军于1982年装备的2B11式120mm迫击炮(战斗全重210公斤)的近6倍之多,而且在特殊地形也无法拆解靠人力搬运;另外,它的最大射程也远不及苏军仍大量装备使用的2A18(D-30)式122mm牵引榴弹炮,因此从1986年开始生产到1989年停止生产,前后生产了不超过700门。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k 2B16的战斗状态发射过程

到了俄罗斯时期,遗留下来的2B16 Nona-K在俄军第二次车臣战争山地战中也得到了使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近两年,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冲突中,顿涅茨克民兵和乌克兰政府军也使用了该火炮,相较于122mm榴弹炮或152mm加榴炮,它更容易被训练不足的士兵操作使用。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016年,顿涅茨克民兵使用2B16 ,图中散落的“钉”状物为发射后手动取出的发射尾管

2B18 Nona-M与2B23 Nona-M1 牵引120mm迫击炮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就向苏联国防工业部提交了两个研究课题:第一个是对线膛迫击炮的研究,第二个是使用高仰角迫击炮和小仰角无后坐力炮组合的滑膛迫击炮研究。国防工业部建议将两个课题结合起来,研制一种具有小仰角射击能力的线膛迫击炮。与此同时,苏联高尔基机械制造厂的设计局接受了一项研发100毫米山地支援武器的任务,该项目与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同一类型,因此该科研任务与无后坐力线膛迫击炮项目合并到了一起。因涉及火药燃烧后的尾喷原理,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邀请喷气推进研究所加入共同组成课题组,一起研制组合式迫击炮系统。

在1970年,该课题组研制成功的无后坐力组合线膛迫击炮原理样机经过了测试,它发射了借鉴于法国MO-120-RT-61式120mm线膛迫击炮弹技术新研制的120mm线膛弹药,发射药燃烧后的气体经身管后端的尾喷管喷出,火炮没有任何的后坐力。但在发射状态,火炮尾喷管后方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区域,在作战状态时也极易容易暴露阵地,因此苏联军方无法接受该方案,但是该方案的研制却验证了120mm线膛迫击炮的射击准确度和其弹药强大的破片杀伤效应。而后,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就只能放弃了无后坐力的结构设计,提出研制一种“纯粹”的线膛迫击炮。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1970年测试的无后坐力组合式线膛迫击炮和配套弹药,左图炮尾的四个尾喷管清晰可见

在历经几年的研制过程中,西方媒体开始报道北约的106.7(美国)~120mm迫击炮的射程已经达到了8~9公里,且精度已大幅提高,苏联军方相应提出新研制的同类型迫击炮系统必须提高射程和精度。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随后将研制的线膛迫击炮身管加长以提高射程,但随之也带来了长身管炮口装填困难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采取后膛装填的形式,这一系列技术方案推行的另一个成果也就是不久后应苏联空降部队总部对空降火炮武器的需求,研制伞降底盘自行压制火炮(即后来的2S9自行迫榴炮)原理样炮的“前身”。

在1974年,时任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炮兵部总设计师的卡拉科夫建议,120mm线膛迫击炮采用类似于M-160 160mm迫击炮的旋转身管结构,并提高半自动化程度。同年,该所研制出了简易炮架结构的“120mm轻型山地迫击炮”的样炮,用于验证后膛装填的可靠性。为便于使用轻型车辆牵引并保证发射的稳定性,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根据法国MO-120-RT-61式迫击炮和M-160 160mm迫击炮的炮架结构样式对其进行了优化改进,于1980年推出了“120mm轻型山地迫击炮”改进原型。在1982年,该炮以较为成熟的技术状态参与了苏联军方提出的营级牵引型120mm迫榴(击)炮系统的选型(即前面提到的后膛装填的“迫击炮型”),但未被苏联军方采用,作为了技术储备。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1974年制造出的“120mm轻型山地迫击炮”样炮的作战状态与装填状态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1980年推出的“120mm轻型山地迫击炮”改进原型战斗状态与装填状态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1980年推出的“120mm轻型山地迫击炮”改进原型分解后搬运状态

很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国防部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发展120mm迫击炮的形势下,再次要求研制一种拖曳式迫击炮系统,并以“Nona-M”的代号命名,遂向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提出了该装备具体的战术和技术指标研制任务要求。该所在已基本成型的“120mm轻型山地迫击炮”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配备了与2S9自行迫榴炮一样的弹药系统。该炮在完成设计制造后进行了近1000发的实弹测试,被定型为2B18 Nona-M,然而由于俄罗斯军费拮据,缺乏足够资金的支持,该项目也未进入实际量产阶段。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18 Nona-M的装填状态与轻型车辆牵引状态,此时的座钣还有附加“翼板”

就在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认为一切的努力都已“打水漂”的时候,事态再次发生转机。2000年,在普京当选总统之后,加大了国防投入。俄罗斯国防部又一次向研究所下达了研制任务,这一次的项目代号是“Nona-M1”,以区别之前的“Nona-M”。2003年,研究所和莫托维利卡兵工厂(前身是彼尔姆机械制造厂)合作,进一步为“Nona-M”项目设计了机械联动式半自动机构,实现了该炮在发射后通过解脱机构身管会自动翻转到水平“装填”状态、自动打开或关闭炮尾的炮闩,同时还采用了2S31“Vena”自行迫榴炮的炮尾部件结构,提高了炮尾的密闭可靠性。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Nona-M1与设计团队的合影

2004年5月至9月,“Nona-M1”迫击炮项目在试验场参加了由俄罗斯陆军和空降兵高级将领参加的实弹试验,同时试验的还包括了采用BTR-D伞兵输送车底盘的S-8非制导8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82mm自行迫击炮,测试结果证明,“Nona-M1”120mm迫击炮与它们比较,不但火力打击效果好,尺寸紧凑、价格便宜,而且还能使用大量库存的120mm迫击炮弹以及迫榴炮弹,引起了俄军方的高度重视。即便如此,直到2005年,“Nona-M1”正式通过军方测试被定型为2B23,2007年才批量生产开始进入俄军部队。值得一提的是,2B23 Nona-M1需要集聚多家兵工企业才能够生产,如身管由莫托维利卡兵工厂制造、炮轮组件由基洛夫工厂制造、座钣和炮架则由下诺夫哥罗德军工联合体制造,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大量兵工厂优秀的技术工人流失造成的。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已开始批量生产的2B23 Nona-M1

2B23 拖曳式线膛半自动后膛装填120mm迫击炮主要用于装备地面营级步兵部队、山地作战部队和空降兵机动部队,它可由各种军用车辆进行拖曳,5人的炮班(和2B16 Nona-K一样)和配用弹药随车机动,也可以使用空降兵的标准伞降平台进行伞降。它适合于在陡峭的高地、峡谷和森林等特殊的地形作战。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的作战状态,此时未安装炮轮

2B23的结构非常简单,它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炮身、框型摇架、带炮轮的炮架、座钣和MPM-44M瞄准镜(与2C12式120mm迫击炮通用),这些部分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拆解用人力搬运后组装(拆解时间不超过30秒,完成组装不超过1分钟),每个部件的重量均不超过100公斤,而法国的MO-120-RT-61迫击炮的炮身重为114千克、轮架重为257千克、座钣重为190千克。2B23在作战状态重为420公斤,在行军状态重为514公斤(加装了炮轮)。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的分解便携状态,每个部件不超过100公斤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 2B23 Nona-M1的结构说明:1.身管;2.带炮轮的炮架;3.瞄准镜座;4.MPM-44M瞄准镜;5.连接座;6.耳轴;7.框型摇架;8.弹簧式撑杆;9.手柄;10.紧塞具;11.座钣坑;12.地面;13.座钣;14.座钣驻臼;15.座钣驻齿;16.高低机摇把;17.方向机摇把;18.带支腿的半轴。

2B23炮身的内膛与2S9和2B16完全一样,弹药通用,最大射程也一样,唯独不同的是,2B23已放弃了直瞄射击能力,它已从迫榴炮的“血统”转变成为了标准的“迫击炮”。近年来,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也为2B23研制了专用的3VOF119“温压战斗部”的炮弹,在特殊环境其破坏能力要强于普通刻槽榴弹和迫击炮弹。该炮也能够发射俄制多个型号的120mm激光制导炮弹。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可发射的多样性弹药

2B23在炮身前面设置了一个牵引杆,用于车辆拖曳。身管后膛膛线的起始端面均加工有斜面,便于装填预制刻槽榴弹时弹带卡入。后膛通过连接杆连接有“菌状杆”紧塞具,它通过半自动机构可以在关闭或开发时伸缩并转动一个角度。紧塞具上安装有击发机构的撞针,炮弹入膛关闩后使用“拉发”形式击发。它在发射普通迫击炮弹时的最大射速为11发/分,发射刻槽榴弹的最大射速为9发/分。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的“菌状杆”及闭锁装置示意图

框型摇架通过高低机筒连接炮架,上端使用轴承连接炮身,并加装了弹簧式撑杆,炮身可绕轴进行旋转,在开闩状态能保持炮身“水平”。摇架下端内侧有“卡口”用于配合炮身的紧塞具进行密闭并承载后坐力。末端连接有球形的炮尾和开闩踏板,炮尾用于和座钣上的驻臼匹配,在发射时将后坐力传导到地面并作为摇架高低俯仰和方向偏转的支点;炮手踩踏踏板时炮身自动进入水平状态。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的后部特写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图中框型摇架的末端右侧为解脱踏板,第一发装填时炮手踩踏后炮身自动水平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的装填动作,向下压炮身,紧塞具自动偏转并关闭

炮架分为方向机筒、高低机筒、半轴、扭杆和炮轮几个部分。两根连接有支腿的“半轴”从左右穿入方向机筒中心,左右两根支腿的高度可以在不平的地面进行调平。两根半轴的间距可调整,以改变两个炮轮间的宽度适应不同的牵引车并在森林、山地等狭窄地带提高通过性。“半轴”内为中空,扭杆呈“L”状,它的平直段容纳在“半轴内”,可作为牵引行军状态时的减震器;弯曲段是橡胶炮轮的连接座,在作战状态时炮轮可单独拆掉。方向机筒和高低机筒呈“十”字型连接,高低机另一端连接框型摇架,高低机筒内有涡轮和蜗杆,旋转高低机手柄后,通过涡轮带动蜗杆伸长和缩短,实现摇架的高低俯仰。方向机筒通过齿轮组和连杆驱动可以在半轴外筒上左右移动,以作为方向机。该炮使用刻槽榴弹的高低射界为42°~66°,使用普通迫击炮弹的高低射界为42°~85°,方向射界为左右各8°,均比2S12式120mm迫击炮有所提高。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的炮架特写,其中的左侧手柄为高低机,右侧手柄为方向机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的炮架结构示意图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的方向机筒结构示意图,其中数字21和22为左右扭杆,11和12为半轴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的高低机筒结构示意图,为锥形齿轮和螺杆结构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的快拆炮轮结构示意图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相较于2B23,法国的MO-120-RT-61迫击炮炮架实在过于复杂

座钣为圆盘型(改进自2C12式120mm迫击炮的座钣,但两者可以通用),在其上表面中央设置有凹坑和驻臼,下表面设置有驻齿,座钣上安装由提把,便于人力搬运也便于将座钣从地面座钣坑中拉起。

2B23还配有可拆卸的电器信号灯组,在牵引状态时,它在安装后通过电源线连接牵引车,用于提示后车转向、制动等灯光信号。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除第一发弹装填以外,2B23 Nona-M1在发射后炮身会自动“水平”并打开炮闩

从目前俄媒体公开的情况来看,俄军第38独立空降突击旅和第103警卫独立空降旅均装备有2B23 Nona-M1 120mm迫击炮,白俄罗斯的特种作战部队也采购了少量的Nona-M1用于更换2B11 120毫米迫击炮。俄罗斯紧急情况部也采购了有Nona-M1,用于使用直升机将其运送到山地,以高仰角、高精度和大威力弹药处理雪崩和冰封等灾害非常有效。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白俄罗斯特种部队装备的2B23 Nona-M1

2B23从战技术性能来说已据身世界著名营级120mm迫击炮前三甲,它12.8公里的最大射程已非常接近法国的MO-120-RT-61迫击炮(其使用火箭增程弹为13公里),但是它重量更轻、结构更简单、弹丸杀伤力更大、成本更低廉,综合性能显然优于后者。但是无论单炮的性能如何,一方面是2B23的自身条件决定了它只适合装备于一些山地、空降部队,不适合于机械化作战部队;另一方面是,在当下信息化的作战条件下使其充分发挥作战能力,还必须依靠先进的侦察与指挥控制系统,俄军也如是说。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的后膛装填模式优于炮口装填模式,便于发射阵地的隐蔽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2B23 Nona-M1可使用军用卡车直接运载,其实也适合于空中突击部队的直升机机舱内运载

欧美、中、俄陆军营级伴随支援火炮的纵横谈(中—续2)

俄罗斯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印制的Nona-M1和3VOF119温压炮弹的产品宣传年历

作者语,有关于2B16 Nona-K牵引120mm迫榴炮、2B18 Nona-M与2B23 Nona-M1 牵引120mm迫击炮,本文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其结构特征,阅读起来未免乏味,但这三型装备在国内媒体中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人驻足赏析,从尊重经典的角度出发,作者有一个“内心”的情结,虽可能不被尊敬的读者接受,但也望原谅。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将继续讲一讲苏/俄的120mm滑膛迫击炮系列和俄军近年来的最新型迫榴(击)炮,以及我军的迫榴炮发展,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