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西安城的老東關——七寺十三坊,九廟八學堂

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帝王在世坐長安。長安,長治久安之意,故有自古長安帝王都之說。“以長安為陪都,定名西京。”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當局申報改稱長安為西京,經過第四屆國民黨“中執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民國21年(1932年)3月5日決議頒行。這是西京稱名的原由,其名使用止於共和國開國前夜。解放後,西京改稱西安。

西京古城,城外四關,舊稱外廓(城),同樣也有城牆城門,門稱廓(便)門,牆稱廓(寨)牆。西京四關,以東關為大,其次是南關、西關和北關。西京東關,地盤大、人口多,生意買賣鋪行多,舊時有“第二南院門”之稱。

西京東關,亦城亦鄉、亦商亦工,而且學堂、寺廟庵觀多,舊有七寺九廟八學堂之說。東關是西京外城,城牆門外便是農田郊野了。遠不說周秦兩漢,唐長安城中城區內“東市”之北的安興坊和勝業坊,舊址就在而今東關一帶。兩坊內有近二十處王宅,全為達官貴人出沒處。勝業坊內的狗脊嶺是京城刑斬之處,它與清代北京菜市口同為刑場,只不過早已有名無實了。到了清末民國年間,東關在西京城關中,可讓時人刮目相看了。東關大街的宅院中,不乏青瓦大房,門道寬敞得能進馬出車。門內與庭院裡但見青石(磚)鋪地,也不乏見秤架上插放的長短不齊的大桿秤多的是。大廳房中也更不乏見撂有兩三人之高的簸箕與蒲籃和套放的升斗量具,還有整捆的葦蓆齊刷刷地戳立著。這是大商戶之家了。徜徉於東關小巷中,可以隔著低矮的土牆看到農戶家裡的樹下與房下懸掛著秋收的苞谷和晾曬的辣椒和大蒜,房旁牆角擺撂著犁鏵、鐵鍁、釒矍頭、杈耙等農具。五黃六月,開鐮收割,勞力不足,要早早到雞市拐“人市”上叫從商州趕至的麥客。巷中,織布工房傳出“喀嚓”“喀嚓”的單調反覆的有節奏的織機齊鳴,這聒耳的噪音聽久了,也異化為快速的三音節的“可以來”“可以來”,似乎告訴布商們可以到此整布匹了。

冬日。東關的前清遺老們,坐靠在巷道內的土牆下負喧閒。老者扯談起庚子年(1900年)八國軍隊進攻北京時,(慈禧)太后避難入長安,進的長關坊,當晚駐八仙庵。觀中道士向太后訴苦,每遇夏秋二收時,總有地方上毛賊搶割搶收而無法防範。太后聽奏賜御棍一隻,格打勿論。猶如昨日之事,皆在眼前。

夏月。街道上的遺老們消暑納涼,閒起東關的十二坊和二十四巷、十一街與四堡來津津有味。老人們扳著指頭,從東向西南數說:有長關坊、長樂東坊、長樂西坊、更衣前坊、更衣後坊、興慶坊、冰窖小坊、柿園坊、罔極寺坊、董元康坊、吊橋坊、古蹟坊共為十二坊,以筆畫順序排列有人和巷、八家巷、大辛巷、萬慶巷、太平巷、長樂巷、東新巷、北火巷、火神廟巷、古新巷、棗園巷、面王巷、興慶巷、莎蘿巷、廟子巷、官店巷、孟家巷、臥龍巷、柴家巷、郗家巷、董家巷、喇嘛寺巷、牌樓巷、竇府巷,此為二十四巷。有人說,還有呢,還有長樂東場、西場和東村,把東、西板巷丟遺了。還有人補充永寧莊、曹家集和新慶村。也還有人則說不能漏掉了燒鍋巷跟“河南擔”住的難民坑……說起十一街,有東大街、中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還有弘福寺街、炮房街、新廓門街及伍道什字街……另再說起四堡來,有龍渠堡、耿家堡、亢家堡……七寺九廟八學堂。先說學堂多,頭一個大學堂是經歷元明清至民國而今六百餘年的魯齋書院,關中大儒理學先生牛兆濂在此講過學。中小學堂就多了,有尊德、民立、竟化、晉興、匯文、景龍、崇道、維新、進化、聖路、興慶……老者論扯起了東關的寺廟和道觀來,那可是提起來一串串,把紀念、祭祀祠堂也算列其中:罔極寺、白衣寺、興慶寺、喇嘛寺、圓通寺、弘福寺、花神寺、春牛寺、觀音寺、臥龍寺、八仙庵、萬靈庵、興隆庵、三皇廟、大王廟、火神廟、太白廟、馬王廟、禹王廟、田師廟、關帝廟、老爺廟、城隍廟、瞎子廟,大大小小的也真可以說是每一街巷對應有一座寺觀了。至於基督教東關禮拜堂那是舶來品,不算。

罔極寺地處陝西西安市東關炮坊街內,創始於唐神龍元年(705),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鎮國太平公主為母后武則天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寺名取自《詩經》"欲報以德,昊天罔極"之句,以表達子女對父母無限的孝思。盛唐時居於大明宮與興慶宮之間,在唐皇城內供皇室宮廷朝禮之用。

西安城的老東關——七寺十三坊,九廟八學堂

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圓寂後在此寺停葬。

老東關是西安城的東大門

老東關處在唐代的“宮闈”“大內”之中,許多街名與地名、風俗與禮俗都保存著充沛的與古代尤其是唐代的聯繫。

說西安城的老城坊,必須從老東關說起。一則討個紫氣東來的寓意,二則是因為不論從地面還是地下,老東關都是西安城發現歷史遺存最多的地方。在中國史冊典籍裡,你找不到“西安東關”這樣的記載,但你肯定能找到“長樂坊”、“興慶坊”以及“離宮”、“南內”這樣的記載。西安東關就是建築在唐代的宮闕府苑裡面的。老東關在形成“行莊商街”以前是怎麼樣一幅景像呢?此地在唐代開元年間是唐玄宗在藩邸與其兄弟五人宴飲作樂、奔馬射獵的“五王帳”;另有“沉香亭”,是唐玄宗與其愛妃楊玉環跳“綠腰”的地方;在距他們宴飲作樂、男女“綠腰”不遠的地方,另有一處唐王治理朝政的“勤政殿”。“綠腰”是一種舞蹈,行家對“綠腰”做過研究,說“綠腰”應當算是西方“狐步舞”的老祖先,還有專家說“綠腰”就是現在的“迪士科”。總之,在現代行家和先鋒學者的學術研討著述裡,他們不但講得“文本”、“話語”、“當下”,他們還為我們演繹出了個夠能折騰的老祖先。

老東關是西安城的東大門。紫氣東來,說西安自然要從老東關說起。

照傳統的說法,下了黃土窩(就是今天的金花落)的莽漢坡就算進了老東關。從金花落到老東關牌樓,有八里地的路程。在這八里地當中,依次有“接官廳”、“更衣坊”等建築。僅從這些地名,我們就不難知道——老東關是遠道而來的官員與仕宦進入西安城的首選之路。巡撫、知府出城“迎駕”、“接官”都在老東關。

在老東關地區,曾經有過大大小小近百座廟宇、廟會以及“因廟結市”的傳統習俗,確立了老東關的熱鬧,從農曆二月二開始,老東關地區廟會不斷,尤其以農曆四月初八的“忙籠會”最為著名;老東關是西安城最具“慧根”的地方,在老東關區域範圍內,曾有“龍渠”、“景龍池”等遺存,結構出了老東關理想的“甘泉善鄰”的生存生活環境!

在四城之內“水皆鹹澀”的情況下,老東關地區有遠近聞名的幾口甜水井;棗園巷、大興巷、東板房、孟家巷、西板房、竇府巷、索羅巷等街區的井水都是甘甜可飲的。這是老東關行莊林立的依據和保障。

老東關的甜水井與城西的甜水井不同。城西的甜水井屬官井,由牽著駱駝送水的莽壯漢子把甜水送到城坊之內每門每戶的門前。而老東關的甜水井屬私井,各商行和字號都備有“推水車”,字號的相公娃每天定時定點到“水戶人家”搖著轆轆打水。街上有擔著擔子賣水的漢子,街邊有守著茶攤賣茶的婦人,還有現在徹底絕跡了的茶擔子。每條街都有一兩家“湯坊”,所謂湯坊就相當於現在人所說的鍋爐房,給街區人供應開水的地方。



老東關繁榮與清“朝廷西狩”有關

自唐至明,東關這塊昔日香土寶馬、歌樂流囀的風水利地,雜蒿叢生,四處狼藉,老人們常常在廢墟上能夠撿拾到做工精細的故物。老東關重新逐漸興旺,是從明代開始的。這一地區在明代天啟年間就已開始結市貿易。它的繁榮,則與慈禧西安避難有關。在庚子年(1900年),由於八國聯軍的武力逼迫,清朝廷無奈“西狩”。當時,鹹(咸寧)、長(長安)二縣成立“支應局”,負責支應聖上和皇族在陝期間的一應事物,“支應局”以“淨市”為名,對城內的火燭業、刀器行、炮坊及響器行當等進行了清理,把他們清理出城,圈定在老東關一帶謀生。這樣,東關在“庚子”以後,逐漸形成了“七寺十三坊,九廟八學堂”的熱鬧景象。

“廟子多”是老東關地區繁榮古今的一個重要因素。七寺依次是罔極寺、洪福寺、元通寺、春牛寺、觀音寺、喇嘛寺、白衣寺;“九廟”依次是關帝廟、呂祖廟(八仙庵)、都城隍廟、老爺廟、九神廟、花神廟、大王廟、馬王廟、田師廟。有了“七寺”“九廟”,自然有了往來迎神送神的神婆神漢,自然有了為“廟會”服務的小商小販,更加上鐘磬的聲音以及“八學堂”學生娃的嘻笑逗鬧,老東關沒有不形成“十三坊”的道理。十三坊依次是吊橋坊、東西板坊、柿園坊、古蹟坊、南街坊、炮坊、董元康坊、更衣前後坊、長樂東西坊、興慶坊、長關坊。在“十三坊”形成的這個“山貨特區”裡,還交織著三十多條彎曲如蛇行的背街小巷。據1947年地方政府統計,在西安老東關居住的農商人員有六千多戶,合計三萬多人。是“行莊”繁榮了東關,還是老東關的人文風物資源繁榮了“行莊”貿易,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探討的問題。可以說“東關行莊”是建築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之上的。不論是地上的寺廟道觀,還是地下的豐富遺存,都足以保佑“行莊”的繁榮昌盛。

在明清二朝,老東關地區除了豐富的宗教資源,還有足以沁人心脾的風光資源,這裡有龍渠、甘泉。老東關地區的地下文物遺存則更多。1941年夏季,有村夫在此掘到過“九寸長、五寸寬、六寸高”的黑色鐵箱,箱裡裝著麥麩狀的黃色金屬,鐵箱上寫有“東西南北中”以及“第七箱”等字樣,後經行家堪驗,此乃麩金。民國後期,胡宗南企圖把麩金挪作“軍備”,地方士紳會同地方政府先行下手,用此麩金修建了中正堂,後改為群眾堂。解放不久,群眾堂改建為今天的西安人民大廈。解放至今,在對老東關進行拓寬、整建的過程當中,多次發現唐代遺存,1954年鋪築金花路時,發現一處唐代地窖,此窖內冰涼滲人、寒氣透骨,經專家考稽:此地當是興慶宮內的“冰窖”。


曾為西安的貿易中心

在抗戰以前,西安結市貿易的中心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南院門;二是廣貨行、川貨行、山貨行、過載行雲集的老東關。

老東關的山貨行、過載行(批發行)、切藥房子主要分佈在兩條街上,一條街是東關正街,街是東西走向,街兩邊還有許多貌似貓道的小街,沿著貓道往裡走,裡面地界兒寬大得可以走車跑馬。另一條街是老東關南街,南自臥龍巷,北至老爺廟十字,街北有古蹟嶺,街南有索羅巷,兩條巷子都夠深,一袋煙工夫走不到頭。東關正街商號林立,東關南街行莊、行店遍佈,兩條街道一街賽著一街地熱鬧。

東關正街的商店及行號有:京貨鋪有專營果脯蜜餞的茂春榮,有義信成、同心泰、瑞生福、瑞誠元、永新福,街兩邊大多京腔京貨,大多批量銷售,做的是陝甘兩省、茶馬道上的大宗買賣。義信成經營布匹,同心泰經營綢緞,瑞生福經營襪子,永新福經營染料。正街上還有好幾家點心鋪,有叢芸齋的薄酥脆,有敬心誠的綠豆糕,什麼吉慶鴻、永泰福、敬信福、德信和、協盛齋,每家都有自己的嫡傳絕活,每家都香氣四溢,以叢芸齋的水晶餅最為馳名。街角上還有名頭很響的幾家飯鋪,街北有永興館,負責包辦酒席,街南有泰和樓,專賣散座。東關正街上還有享譽關中的幾大醬菜園,有覆信號的疙瘩菜,同盛號的醬黃瓜,店裡從掌櫃到相關娃清一色的山西人,說話夾舌夾腔,但個個賬目清明,算盤珠子撥拉得嘩嘩響。莊戶人進城好喝上一口,這樣老東關的小酒館就特別多,有德信、覆信、同盛、源盛、大興等數十家酒鋪,那時的小酒館都是高櫃板、低板凳,那時的莊戶人好就著“鹹豆兒”站著喝酒。


老東關南街和正街一樣,一家店鋪緊挨著一家店鋪,異常繁榮。東關南街除了鹽店、酒店、飯館,多了雜貨行和山貨行。老東關南街最熱鬧的地方該算是廣東行和過載行,他們專做大宗買賣,如聚義隆、厚生福、萬興昌、積盛德、三意泰,他們不但在南街有鋪面,而且在南街周圍的貓道巷子裡還有貨棧和本莊本號的車馬隊伍。這些大商號大多經營布匹、茶葉、捲菸和藥材,有的還經營糧食和農具。南街最熱鬧的要數紙店和藥鋪,南街的紙店主要有春裕榮、同泰豐、瑞豐德;南街的藥鋪主要有榮慶生的獨角蓮膏藥、際盛隆的眼藥膏、永盛和的虎骨酒,在益順源、永盛和、德合生、永和謙等藥房裡還設有坐堂應診的老中醫。每逢廟會,這些大藥鋪子往往還給進城逛廟的莊戶人舍醫舍藥。

老東關正街和南街的買賣,顯然要比南院門的物資豐富。山貨行的貨物主要來自陝南各縣,有藥材、桐油、土漆、黃蠟、黑白斗方紙(糊窗戶用)、火紙(搓煤頭用)、黃表(敬神、伐神用)。廣貨行經營的差不多都是來自津、戶、漢、穗的物品,如魷魚、海參、魚翅、蝦米、紅白糖、調料、捲菸等。東關正街和南街的買賣雜,人更雜!民國27年兩條街道有過一回火災,大火整整燒了三天,把東門城樓都照明瞭……

東關南街的行店規模都比較大。一般都是城宅大院,有門房、廂房、上房,有的字號還設有客房,供外地莊客住宿,甚至供應伙食,以此拉攬顧客。行店冊工少則二三十名,多則四五十人。地位不同,等級殊異,所以稱呼也就頗雜,賬房先生、員工之間以“相”相稱,如張相、王相、馬相等等。那時能在字號裡“頂生意”是一件很不易的事情,除了拜師,還有三年兩節的學徒期,還有滿師時的“出師禮”。擺了“滿師酒”,這才能頂生意,只有頂生意了才能分得店東的“人股”。在沒有頂生意之前,學徒期每年到年底最多落幾塊零用錢。喝了“滿師酒”,就像小媳婦熬成了婆,該上櫃的上櫃,該到外省外鄉去坐莊(莊客,就是採購員)的就去坐莊。那時字號的資本和分紅有明確的規定,可謂形式多樣,名目繁多;計有:一、自本生意,自己出錢開設商鋪;二、領本生意,自己有人沒錢,借貸別人的資金;三、合股生意,幾人或幾十人出資開設商鋪,根據實際情況,簽訂合約,分配職責,年底按股分紅。那時沒有工資制,講究分紅、掛紅、領本等等。


西安城的老東關——七寺十三坊,九廟八學堂

改造前東關正街的這座老門臉是民國建築,保持著“底下營業,上面住人”的風格

1949年之後,老東關經歷了從互助組、合作社以及公私合營的過程。經營藥材行的幾大商號合營為西安藥材公司東關藥材分公司;經營布匹綢緞的字號合營“東關三間門面百貨商店”,其他諸行諸業也都相繼“合營”,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

今天,我走在老東關,望著寬敞的大路和林立高樓,我按捺不住地想唱歌!唱什麼哩?就唱西安人傳唱了多年的西安古樂《往南瞧》吧!

往南瞧、往南瞧

南海的觀世音,離不開長安道

播一城的紅鯉,播一地的福根,長安天發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