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公認的強權代表楚國,為何最後卻被秦國所滅?

柳永的一句“暮靄沉沉楚天闊”,撥弄了無數文人士子的憂思,也傳達了一個古人的地理常識,那便是南方的廣闊天空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楚天”,南土也被習慣性地稱為“楚地”。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楚國人都是南方強權的代表,是南方“帶甲百萬”的強邦,是在秦國之前最有可能一統六國的大國。不過,到戰國中期之後,楚人的力量卻日漸衰弱,在秦人的攻擊下步步退縮,最後難逃滅國之殤,其原因在何?

公認的強權代表楚國,為何最後卻被秦國所滅?

圖/戰國初年的楚國

01 春秋遺患

春秋時期的楚國曾經觀兵周郊、問鼎中原,與北方的晉國爭雄天下。到春秋中後期時,楚國因為王族內部爭鬥頻發,加之多有楚王在位期間昏庸無道,導致出現了諸如乾谿之亂,白公勝之亂等多次內戰,並在公元前6世紀末遭遇了吳國七戰入郢都的滅國式入侵,國力損耗嚴重,大量王室精銳在戰爭中凋零,軍旅不振,田野荒蕪。

楚國在這次戰爭中所受到的打擊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之交,楚國在戰國之初依舊被中原諸國以蠻夷遇之,是一個大而不強的國家。

公認的強權代表楚國,為何最後卻被秦國所滅?

02. 改革之殤

戰國中期,戰國七雄相繼開始改革圖強。楚悼王不甘落後,任用吳起變法。《史記·吳起列傳》說吳起“相楚,明法審令”。吳起看到楚國“封君太眾”(領有大量土地人民的楚國貴族),是國家貧弱的癥結,於是立志革除封君的世官世祿制,取消舊貴族在政治上的特權。吳起還計劃打散舊貴族的勢力,實行“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的徙豪民政策。軍事方面,吳起還實行“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促進楚國軍事力量的提升。

公認的強權代表楚國,為何最後卻被秦國所滅?

圖/吳起變法

不過,吳起的精兵強國之政僅僅推行了十年,便因為楚悼王的駕崩而夭折。楚國改革的大部分政策也因此中斷,大量的封君貴族與冗官依然如同蛀蟲一般腐蝕著楚國龐大而無力的肌體。

03 軍政戰略的全面崩盤

改革失敗之後的楚國依舊沒有喪失稱霸天下的雄心,但楚國上層的利令智昏與短視使得楚國在外交與戰略領域屢屢受挫。楚懷王貪圖秦國張儀口中的六百里土地,與齊國絕交,最後反被秦所欺騙,並在與秦國戰爭中又損失了富饒的漢中之地,且被齊、韓與魏聯合奪去了宛城(南陽),徹底喪失了西進與北上的交通要地。

楚懷王的昏招最後也把自己葬送在秦國的土地上。懷王客死他鄉後,秦國又奪取析(今河南浙川)地 15 座城,至此,楚國在北方的方城防禦體系也徹底崩潰,楚國核心的江漢平原完全向秦軍敞開。

楚襄王二十年,秦將白起攻佔楚鄢(今湖北宜城東南)、西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北)。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攻佔楚國都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楚軍潰不成軍,於是退到陳(今河南淮陽),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隨後秦國又攻佔楚國巫、黔中郡。楚國核心的江漢平原與三峽地區全部成為秦人的領土,楚國元氣大傷,亡國無日。

公認的強權代表楚國,為何最後卻被秦國所滅?

圖/白起拔郢之戰

楚國從春秋後期就存在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在戰國中期的吳起改革中也沒有得到解決。戰國中後期楚國上層的失敗軍政戰略又徹底葬送了楚國的發展機遇,讓楚人走向了滅亡的黃昏。

參考文獻:

1.《戰國策》

2.《中國全史百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