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簡介:鐵血首相俾斯麥的外交戰略

一、俾斯麥外交戰略簡介

俾斯麥作為德國統一的靈魂人物,在其執政期間主導德國外交,繼承並發展了歐洲現實主義政治傳統,開創了不同於以往外交模式的“俾斯麥外交模式”。俾斯麥和他的外交理念,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沒有毛奇,德國軍隊依然能打仗,但是,如果沒有俾斯麥,德國即使能統一,也會被迫面臨列強的干涉,最後不得不放棄很多東西。

簡介:鐵血首相俾斯麥的外交戰略

俾斯麥

俾斯麥的外交理念可以簡單歸結為四個方面:低姿態、大結盟、絕對孤立和矛盾均勢。低姿態,體現在俾斯麥外交中步步為營,慎用武力,選擇可以實現的小目標,謀求容易獲取的利益;大結盟,指的是俾斯麥在不影響整體均勢的前提下,倡導多方結盟,構建聯盟體系,保證德國的地位與安全;絕對孤立,意指在外交活動中避免多方受敵,各個擊破,同時對主要敵對國家實行完全的孤立政策;矛盾均勢,意味著俾斯麥的均勢格局是利用“矛盾制約矛盾”的原則打造出來的聯盟均勢。

簡介:鐵血首相俾斯麥的外交戰略

俾斯麥外交模式在歷史的進程中起到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和作用。一方面,它保證了新興德國相對安全的外部環境,為德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在一段時期內為歐洲的穩定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其充滿矛盾的外交體系為歐洲政治添加了不穩定因素,過於複雜(畢竟是由五個列強組成的外交體系,只要一個環節出問題,整個體系就會出現崩潰的風險),缺乏可持續性,最終導致了德國外交政策的轉向和歐洲軍事集團(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形成。

二、俾斯麥外交模式的意義

俾斯麥外交模式豐富了今天的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俾斯麥作為一名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均勢現實主義政治家,提出了不同於以往的外交模式。他摒棄了傳統外交中的爭霸目的,開始了一種以“低姿態”的模式發展國家力量和國際地位的途徑;他反對少數幾個大國的秘密盟約,堅持多邊結盟,遵從“60%多數法則”(比半數原則多10%),在不影響總體均勢的前提下,重新構築了歐洲政治關係格局,以實現新興德國在歐洲的安全和地位;他沒有為主要敵對目標(也就是法國)留下任何喘息的餘地,實行了“絕對孤立”的戰略,保持對敵國的壓制;他沒有實行梅特涅式的基於領土和人口的均勢原則,改行以結盟形式的“矛盾均勢”,在矛盾中維繫歐洲政治大廈的穩定。因此,俾斯麥的外交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俾斯麥式的現實政治原則和策略,是對歐洲傳統意義上的國際政治理念的修正和發展。

簡介:鐵血首相俾斯麥的外交戰略

歐洲從中世紀至今,國家間的外交博弈始終是歐洲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條線索(這方面中國稍有欠缺,畢竟中國長期以來是區域霸主,用不著外交博弈)。歐洲的外交鬥爭不但塑造了歷史各個時期內的歐洲政治版圖,而且對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比傳統歐洲外交觀念和俾斯麥的發展和修正,才能理解歐洲政治棋局的風雲變化。

人的歷史由人來推動,對重要歷史人物的解讀一直都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途徑。俾斯麥的外交活動只是這位歷史人物漫長人生的一個方面,但是從中我們依然可以從一個側面體會、認識到俾斯麥的心態和價值觀念,是對俾斯麥人格和心理活動研究的重要補充。

俾斯麥外交模式還對國家戰略空間經營理念和對國際社會的認知起到重要的啟發和借鑑作用。俾斯麥的外交模式雖然立足於德國,放眼於歐洲,但是對於歷史上其他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對國際政治的認識觀念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三、俾斯麥外交理念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有很多人將眼下的中國比作俾斯麥時期的德國,可能是出於幾個方面的原因。德意志地區曾經是歐洲比較積弱的地區,但統一之後成為了歐洲列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與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情況相類似。德國的崛起引發了歐洲的國際關係地震,周邊國家對其越來越強大的實力充滿了猜忌和憂慮,德國的周邊環境並不十分安全和友好。今天的中國也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境地,周邊鄰國對中國日益強大的實力也充斥著不安全感,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壯大存在敵對情緒,國際關係微妙。德國統一之後俾斯麥奉行“保守主義的和平外交”的“低姿態”路線,這同中國一直所倡導的“和平崛起”,“和諧世界”理念在形式上有所類似。同時,俾斯麥一直在尋求德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地位和話語權,而中國也在今天力求打造與之實力相匹配的、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形象。俾斯麥致力於打造和維護德國戰略空間的經營,而中國在今天也面臨著相同的重要任務。

俾斯麥外交模式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和警醒作用。雖然中國與德國的處境並不完全一致,但是俾斯麥在經營德國的戰略空間方面的成績和缺陷,可以為我們今天的國家外交戰略的抉擇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前車之鑑。

俾斯麥的外交模式和戰略空間經營方面的歷史經驗也可以為新興國家的立足與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一些國家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辯證地分析和汲取俾斯麥外交模式中所蘊含的外交智慧,實現國家戰略的和諧與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