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清明節的來歷

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經過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來歷

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祖先的追念。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節的來歷

習俗:

一、掃墓祭拜。為先人清掃墳墓,除雜草,修繕。於墳前備好茶酒、菜品進行祭拜,可叩頭行禮,也可圍坐傾訴思念,還可進行聚會。

二、踏青。又叫尋春、探春、踏春。就是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春暖花開,春回大地,到處一遍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此期間踏春正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