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它的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它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大运河并不是一次性建成的。有隋唐大运河和元代京杭大运河之分。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位于江苏境内。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于是,历史到了隋朝时期,大运河第一次成型,史称隋唐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行程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注:隋朝运河开凿记录:

605年,开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改造邗沟(山阳读)沟通淮河长江

608年,开永济渠,至北京南

610年,疏通重开江南运河,直达余杭

元朝运河开凿记录:

1281年开济州河,从济宁至东平县

1289年,开会通河,从寿张西北至临清

1292年,开通惠河,从北京东出至通州

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同时,我们不要忘了,大运河不仅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年代同样古老的杭州到宁波之间的浙东运河,同样是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的一部分。据考证,浙东运河最早的一段始建于春秋晚期,称为“山阴古水道”。经历朝历代的多次整治和疏浚,形成了集灌溉、防洪、运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上大动脉。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城镇。杭州、扬州、天津、德州、沧州、临清等等运河经过的地方,都发展成为以一个个繁华的都市,一条运河关乎了这么多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繁华虽已落幕,但运河印记却早已融入到城市的血液里。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运河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体系,起初是政治目的所驱使,地方诸侯为了运送军队和物资而开凿,后来的统一大帝国又将其改造扩建,起到了确保粮食运输(“漕运”)安全,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大运河出色地解决了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工运河发展的悠久历史阶段,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2005年,世界遗产中心将运河遗产拓展为世界遗产名录项目。2006年底,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开始,整个项目由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长达3200公里。其中,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大运河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经过八年的申遗努力,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经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运河——中国大运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