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四川燕子溝奇異的紅石灘景觀,石頭無論大小,都呈豔麗的鐵鏽紅


燕子溝河谷的紅石灘門位於南關溝附近。南門關海拔拔有2500餘米,在這裡可見大片的紅石灘,由於植被茂密,空氣富含氧和負離子,不會有任何高原反應。紅石遍佈燕子溝整個山谷,蔓延二十多公里,公路邊上也時不時可見散落的紅石頭。紅石灘方圓百米左右,是燕子溝內紅石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地方。這裡的石頭無論大小,都呈豔麗的鐵鏽紅。陽光下,這些紅石頭在溪流間、山坡上、灌木叢中十分耀眼。當地幹部介紹說,一旦遇上雨水沖刷,

在這樣的介紹中,我們發現這片紅石灘一側山坡上,有一脈潺潺流動的溪水,溪水裡的石頭也泛著豔紅。而在四周山上,岩石都黑黝黝的,與紅石灘的石頭截然相反。紅石、黑山、溪流,一同構成迷人的畫面。

在“紅石灘”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前,天氣異常乾旱,一條巨蟒口渴難耐,準備過“天然盆景”盡頭的大炮山到大渡河飲水。來到犛牛溝,四周青山滴翠,溝中清波盪漾,頓覺精神好轉。巨蟒忍不住駐足放嘴憨吸。轉眼間,整條河就快要被吸盡,綠樹枯萎,青草焦黃,土地龜裂,莊稼死亡,情況危在旦夕。此時,高僧象雄東群為救百姓,急中生智打破規矩,毅然出掌殺生。朝正在憨吸中的巨蟒一掌打下去,頓時巨蟒翻滾,鮮血噴濺,染紅四周山岩。


傳說只是傳說。事實上,“紅石灘”石塊成紅色的原因,至今還是讓地質學家爭論的話題。有植物學家說,這是因為這裡氣候適合紅色蘚類生物生長而附著在石頭上的關係,有生物學家說,是一種低等生物生長在石頭上形成的,還有地質學家說,是這裡的石塊因特殊地形及氣候原因,某種礦物含量過高所致。

2012年1月的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記者隨專家對四川貢嘎山下的紅石灘做了詳細的探訪報道。而早在2005年,中科院的劉國祥教授就帶隊探索瀘定地區,研究河谷中遍佈的紅石頭並深入研究。後來他在學術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正式確認了這種表面鮮紅如血的石頭實際上是表面附著了一種新的地表藻類。

這種新發現的藻類屬於氣生的絲狀綠藻,外層富含蝦青素因此呈鮮紅色,這種類胡蘿蔔素能幫助橘色藻抵抗高海拔地區強烈的紫外線等。劉國祥博士將這種藻類命名為“喬利橘色藻”。它與傳統綠藻相比有以下區別:顏色截然不同;它的主幹呈根狀,只有單側的分支結構;它只能生長在貢嘎山東北面的堅硬岩石之上,對空氣、海拔、溼度、溫度的敏感度非常高。


曾經有研究院的科學家為將這種石頭帶出去研究,結果剛下飛機,發現石頭上的紅色退了,因為空氣質量不好,導致石頭上的苔蘚無法生存。

它的變遷歷史,它只生長在海拔2100米以上的特定地區的原因,它的生長及繁衍規律,目前還是一個一個的謎團,科學界也沒有定論。這些紅石從何而來,是自遠古優勝劣汰生存下來的品種,還是普通的綠藻因為某些特殊自然事件發生了基因變異,我們都無從得知,還有待進一步去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