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本書讓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覺得特別充實,感覺靈魂得到了洗禮?

成熟的鍋鍋Q


一直有保持買書看書的習慣,只不過近兩年比以前少了許多,但也有陸陸續續的看一些。

最喜歡的一本是安妮寶貝的《素年錦時》.我記得那時馬上要畢業了,內心彷徨,沒有方向,對自己極度不認可.當我在學校的書店裡翻到這本書時,看到書名就頓時內心安定.

《素年錦時》屬於散文小說類,內容樸素平和,慢慢敘述,感覺作者就在你面前告訴你生活中的點滴真相.作者訴說自己對童年,家庭,自然,社會,生命的感悟,有的散文給人枯燥感.但是這本書卻讓人愛不釋手,彷彿自己也曾經歷了這些歷程.作者內心的自省,對自我的探索。對旁人的洞察都很細微.溫和而有張力。每當自己感覺無助,接近崩潰時,總是會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以下是個人非常喜歡的片段,分享.

與其熱鬧著引人奪目,步步緊逼,不如趨向做一個人群中真是自然的人,不張揚,不虛飾,隨時保持退後的位置.新有所定,只是專注做事.

如果有一個房子,可以讓人喝醉,埋起偷來哭泣。它就是自己的家.

花開的太好,所以搖搖欲墜.這一切的事情,老得這樣快.世間一直熙攘著.

一個人若太具備感情,是會自傷及傷人的.的確如此.

我懂得之後的黑暗冷落,確定無疑,但煙花已經在頭頂劈頭綻放.

白茶.清歡.無別事.

所謂人的老去,不過是認命.知道有些境地始終擺脫不掉,有些事情始終做不到,有些願望始終無法實現,有時我會認為完美的生命旅程,不是老去,是無疾而終,是不告而別,

成年人標誌是,他開始發現自己在情感上逐漸不需要別人.

一個人若想能夠控制他人,必須要先能夠控制自己.對這個規則,對任何事都適用。

.........。


南東籬南


書名是《遙遠的救世主》,後來改編成電視劇叫《天道》,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

作者是豆豆,她寫的書我都看了。

這本書我數不清看了有多少遍,只記得是2011年或者2012年,同學推薦的,從開始的第一眼,一發不可收拾,這麼多年以來我每每想起來,就會翻一遍。

不止是靈魂洗禮,連價值觀都跟著發生改變,很多事看得更通透了,熟悉的同學、朋友都評價我說:活的特別佛繫了。

要知道,在我認識他們的那段歲月裡,可能是我個人最糾結的一段時光。

那麼之後的時光裡,是什麼改變了我?你可能會說是生活的閱歷,但我自己知道是這本書。

書裡面講的道理很簡單,簡單到我們甚至想不到還有他們的存在,就好像每天會呼吸,但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會呼吸,怎麼呼吸一樣,太自然,太習以為常了。

芮小丹和王明陽論道,講強盜的理論,原來強盜才是弱者,因為跟強者公平競爭不能取勝所以才不擇手段,破格獲取。

這一段簡直顛覆了我的認知,那一句“文明對於一個不能以人字來界定的人無能為力”,更是讓我腦袋短路。

書裡提到了文化屬性,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歸根到底一句話: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什麼是客觀規律?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中國人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天靠地靠皇帝,靠誰都行,就是不靠自己。其實,殊不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走,最應該靠的恰恰就是自己。

那個時候,我剛生完我閨女,後來我回想我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不那麼糾結了,其實就是那個時候,我突然覺得天高地闊,什麼都不怕了。

也差不多就是那個時間,看完的這本書,我老公說我怎麼突然就長大了。

葉曉明,馮世傑,劉兵,歐陽雪,肖亞文,三個男人兩個女人,對待同一件事,卻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判斷,結果自然也就大相徑庭,說到底這只不過是他們自己的文化屬性造就。

什麼人就會做什麼樣的事情,如果一個人不從認知上轉變,即使自己照貓畫虎,也得不到你想要的高度。

每個人的立場、觀念、心態和思維模式都不一樣,獲取的信息量和解讀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樣。

這麼多的不一樣導致每一個的走向最終都不一樣,很多結果在一開始時就早已註定。

大學時候,老師說他的一個同學,因為《圍城》這本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主人公的為人處世幫他解決了婚姻,工作等問題,所以老師也希望我們可以找到一本幫助自己成長的書。

我當時特別羨慕老師說的那位同學,我也嘗試著看過《圍城》,但我不喜歡裡面的人,不對我的路子。

這些年我一直記得老師的話,沒有放棄尋找,尋尋覓覓中得到了這本書。《遙遠的救世主》我救了我自己。

推薦給大家,希望可以喜歡。




姐姐愛看韓劇


《紅樓夢》中的人生百味,著實有趣,百讀不厭!不知翻了多少回。現在隨手翻到哪就看哪 都是可以看下去的。

有迴天氣著實熱得人不行,先生還見我在躺著看小說好認真的樣子,說:“你厲害!”我望了望他,說:“《紅樓夢》可以解暑。剛正好看到黛玉痴魂驚惡夢,你把我從這夢中喊醒來了……”

你說哪本小說能超越它?無論時代,無論角度都可以解讀,這才是好書。


開心無價寶


梭羅的《瓦爾登湖》,我的枕邊書

初識《瓦爾登湖》是在《朗讀者》裡,忘了是哪位名人讀了其中一個選段。

當時聽來,覺得那樣的生活真寧靜、舒適,讓人嚮往。

再次遇到,是在書店,於是,帶著當初那份一瞧究竟的衝動,買了回來。

卻沒想到,打開看時,居然看不進去,不是文字不好,是我太浮躁。

於是把它束之高閣。

記得是某個有陽光的下午,鬼使神差地又把它抽出來,讀一讀。

這一次開始,我便情不自禁地愛上了。

無論是寫景、寫農事、寫小動物,還是談讀書,談生活等等,每一個句子,彷彿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注入體內,給我活力。

“過去與未來在此刻交會,而我就站在這起點上。”這句話是我此刻打開讀到的,感覺我倆心意相通!

“每個清晨都是對我的愉快邀約,讓我像大自然一樣簡單質樸地生活,甚至與它一樣純潔。”

現在是早上,天早已亮了,小鳥在窗外嘰嘰喳喳,身處鬧市,卻能每天在雞鳴鳥叫中甦醒,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讓我有和大自然無限接近的感覺。

“真正的閱讀不是憑藉表象吸引我們的奢侈品,更不會令我們昏昏欲睡,而是一種需要我們踮起腳尖,將我們最清醒的時刻全情投入的舉動。”

閱讀是一種清醒時候的美好體驗,是欣然赴一場約會,在約會中忘記自我的過程。

“這雙眼睛中蘊含著一切智慧,不僅僅袒露了孩童時期的純潔,也體現了歷經世事後凝練的智慧。”

這一句是描寫鷓鴣幼鳥眼睛的話,飽含哲理。

願自己行走人生的路上,不忘初心,不改最初那雙清澈而明亮的“眼睛”,充滿好奇和希望,飽含熱情與智慧。





愛折騰的二梅


《百年孤獨》,合上書本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從一個完整的世界裡生生被剝離出來,好像我就是布恩迪亞房子裡飄蕩的鬼魂之一,在最後房子化為灰塵那一刻,我也跟著消失了。然後回到我自己的身體裡。

這個世界裡,我親眼看見了這個家族從四個人繁衍到幾十口人,感受了一個世紀那麼長的年月,心裡好像也跟著積累了一層一層的青苔和灰塵。

世界初始,一個簡單的村落,太陽又白又亮,院子很大,村民會隔牆聊一聊天氣,一個個樸實又天真,世界充滿神奇。

世界結束,一個空曠硬石牆砌成的小鎮,裡面的人死的死,亡的亡。天空是一塊黑幕,下著悽慘慘的雨。遺留的衰老的人坐在門口,眼睛混濁,不知道多長時間沒有進食。布恩迪亞家長滿青苔的房子裡,最後一個年輕人,消失在塵灰裡。

雖然都說人名很長,讀不下去,但是一旦讀完了,出來肯定得花一點時間抖抖積落的灰。

回憶的有點想再讀一遍,,


Chingwon


《月亮與六便士》中年之後,願我大器晚成



一、此岸的殘缺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內心的渴望被挖掘、被召喚,心中的藍蓮花盛開

我放棄了工作,回家專心寫作,不理塵事。

我也和主人公一樣,在國企工作,樣貌平平,收入湊合,顧家體貼的丈夫,懂事乖巧的孩子,每天勤勤懇懇,但多半無趣——如同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裡不大起眼的人。



“妻子”、“媽媽”、“閨蜜”、“女兒”,“大城市”、“幸福生活”、一個一個合格的身份,都是自我綁架,我並不像書裡的主角,敢於放棄所有的身份,通向自由之途,但我依然勇敢。 我相信她們不是寫作途中的阻礙,她們是動力。



二、彼岸永不坍塌

書中在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裡,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牆壁畫中,聆聽金色的月亮,黑色的船舶、綠色的微風,紅色的鳥鳴、藍色的波濤、金色的月亮。



這是美的彼岸,是傳說中的麥田和海洋,是我永遠也到不了的地方。

此岸永遠殘缺,否者彼岸就會坍塌。

自己負重前行,才發現眼下的所有困境,都只是讓內心更豐富,讓文字厚重,寫作之心永不磨滅,我只需要細細體會。

山有峰頂,海有彼岸,漫漫長途,終有迴轉,餘味苦澀,終有回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序章PROLOGUE


毛主席詩詞。由於反覆看,以前能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背誦三十多首主席詩詞,後因年紀大了頭部患病記憶力減退就大不如以前了。


英子和靜靜的老爸


南懷瑾先生所述《金剛經說什麼》。

應該說不止五遍,南懷瑾先生堪稱現代維摩詰,儒釋道無所不通,他用平實的語言釋譯佛家經典,可讀性非常強。

他學識淵博,諸子百家,信手拈來,妙語連珠,字字珠璣。

他注重實修,強調生命體驗科學,深精佛法,誨人不倦。

這部書是與楞嚴大義合集的,可見編者也是禪宗一脈。

因悟性較低,只舉幾例,算是自我所窺:

一、須菩提在問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即:“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釋迦牟尼佛對他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這裡南懷瑾老師點出,這個大的法和道心如來已經開示,就是當你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候,心就住了,就降伏了。這是我們平時讀經典時沒有體會到的。

二是,老師講,這部經的特點也是非常平實,開篇第一段即是釋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與普通僧人一樣,外出乞食、回來冼足、跏趺打坐。這個也是我們沒有想到過的深意。

三是,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呢?老師探討了一下,也是啟發智慧。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浪費您的時間。

開卷有益!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叫及時的雨的老頭兒


我非常喜歡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我閱讀過很多遍,每次讀完我都感到非常充實,也都會有新的體會。

這部小說只有10萬多字,講述的故事也很簡單。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他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但是他沒有灰心,他打算到深海里碰碰運氣,果然他在那裡釣到了一條非常大的大馬林魚,那條大魚很難被制服,它拖著老人一直遊向深海,漁夫和那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最終他成功捕獲了那條大馬林魚。就在他返航的途中老人遇到了很多鯊魚,那些鯊魚和他搶奪那條大馬林魚,老人一次又一次與鯊魚展開搏鬥,他拼盡全力卻無法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最終那條大魚被吃的乾乾淨淨,老人回到岸上時只帶回來一具巨大的魚骨。

這部小說表現了應該如何正確面對困境的主題,老人聖地亞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在老人的那次出海經歷中他遇到了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巨大的大馬林魚,另一個是一群前來偷襲的鯊魚,老人憑藉自己的經驗、智慧以及體力最終戰勝了這兩個對手,但是老人最大的對手卻不是這些,而是他自己。

在與大馬林魚和鯊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的體力多次出現透支,同時他的意志也出現過動搖,但是他克服了身體上諸多的不適,他以頑強的意志與對手進行不懈的對抗,雖然他最終失去了那條大馬林魚,但是他戰勝了自己,他是名副其實的勝利者。

小說中有句話最能代表小說的主題,那就是“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部小說如同一支興奮劑,當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它會給我們以鼓舞,給我們以力量,幫助我們戰勝難關,迎來最終的勝利。


杜遠山


《在細雨中呼喊》――餘華

初次接觸這本書,是在喜馬拉雅上聽到的。當時是精品付費內容,聽了免費的兩節以後,我就被小說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付費聽完了全部章節。

後來買了紙質的書,又仔細讀了一遍。我發現,每讀一次都會帶給我不同的感受。

我之所以喜歡這部作品,有幾個原因:

一、作者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以第一人稱去觀察,講述整個故事的過程。這樣的優點,使小說通篇文字比較純淨,清新。因是孩子的感覺,更顯得真實、柔軟,也更容易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有強烈的代入感。

比如:我站到教室的角落裡,看到同學們都望著自己,我虛榮的激動使我的聲音顫抖。我極不牢靠的興奮,讓我感到自己――一個十歲的孩子擁有了真理。“老師也會有錯的時候”我這樣告訴大家,整整一天我都陶醉在對自己的欣賞之中。

還有這段:“我看到母親嘶叫著撞向王躍進,他順手一推,母親也摔進了稻田。我的父母就像是兩隻被扔進水裡的雞一樣,狼狽不堪地掙扎著。兩人擠在一起的恥辱情景使我心酸地低下了頭。”

作者這樣心酸又詼諧的寫法,對於文字運用的功力,除了用精準來表達,我只想拍案叫絕。

二、作者在小說中對於情感的不同描寫,親情、友情、愛情的細膩之中,讓人真實的感受到了,那份心酸和溫暖。

1、有著一條美麗大辮子,身材勻稱的馮玉清,是主人公對於性最初的啟蒙。後來,這個美好的形象也隨著馮玉清跟著貨郎擔走了以後,主人公離開南門,那條美麗的大辮子,也永遠地留在了南門而消亡。

2、在那樣的時代,孩子們與世間萬物一樣,被喚醒的性意識,沒有能夠得到解答的渠道。於是,蘇醫生的兒子――蘇航,把父親的解剖圖冊帶出來給大家看。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結成了聯盟。對於性,也有了不同的認知。可是,苦於沒有人能夠給一個正確的引導。於是,在那樣特定的環境中,蘇宇在荷爾蒙的作用下,空前勇敢地犯了錯誤,居然在路上,衝上去抱住了一個女人。小說人物這樣的舉動讓人心疼,心疼那個時代,心疼那些沒有標榜自由生長的孩子。

3、主人公孫光林生病的祖父,在他們家裡,像一個多餘那樣卑微地活著。“死”,對於他,幾乎成了一個理想。而每天早上,祖父在看到盼著他快點死的孫廣才時,甚至感覺,仍然活著是多麼慚愧的一件事。這樣的描寫,把生活的悲哀擴大到了極致。

小說中還有對主人公父親,兄弟和村裡幾個代表人物的描寫,犀利又冷靜,使得這些人物清晰,鮮明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作者什麼都不用說,那些人物就活生生地自己告訴你了,什麼都清清楚楚,這樣的寫法不能不讓人折服。

餘華的這部小說,堪稱處處是精彩。讀這本書,我整個人的感知,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隨著作者筆下的悲傷而悲傷,快樂而快樂。這是一種神奇的感覺,是一種在我心底最柔軟的觸碰,更像是一種享受,痛並快樂著。

莫言說:人生最大的捷徑是用時間和生命閱讀一流的書。

我相信,餘華老師這樣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揣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