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人物|高林清:堅守“清端”

人物|高林清:堅守“清端”

文|任晉渝

至少是在去年春節前夕,高林清還在為于成龍廉政文化園的資金四處奔走。儘管他身在太原時,離我們直線距離不過兩站,但仍舊沒有時間抽空見個面。這個仁義的漢子,已經為他堅守的這個“清端”事業夜不能寐。頗具深味的是,和這邊冷清的景象相比,彼時的中華大地,正在湧起一股一股于成龍的議潮。

頗知“清端”深意的“鄉親”

人物|高林清:堅守“清端”

“清端”一詞來自康熙大帝,為嘉獎已逝的于成龍。意思是“清廉的首端”。這與他對於成龍的評價“天下廉吏第一”相合。作為方山人,于成龍的“鄉親”,高林清從小就聽長輩們談論于成龍的故事。耳熟能詳的他,隨口就能說起于成龍說過的關於廉潔奉公的話語。作為“於公粉”,他每提及於公,總是不能自禁:“你不要笑話,我當初看於公的書,有些情節看得快哭了就趕緊關上書,不敢看下去。如果你仔細地讀於公的傳記,然後想像他那種艱難,或者他那種將自身置之度外,你也會感動的。確實是非常本真的一個人。”

于成龍所代替的廉政符號,是最令高林清敬仰的。早在2003年,他就開始研究于成龍,收集關於于成龍的碑文石刻。其中有一幅數米長的康熙大帝親撰碑文的拓片,上面有“朕讀《周官》,六計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辯,吏道厥唯廉重哉”的字樣。這佐證了于成龍身上具有肇始於西周的“六廉”官員評價體系所尊奉的全部美德,是當之無愧的“天下廉吏第一”。

同時,于成龍還有很深的“文化”。他是儒道釋大家。從小時到中年的耕讀生涯,讓他飽讀詩書;在武當山上的清靜生活,讓他熟知苦己利人;加之佛學裡的因果天理,最終養就以“維護天下太平”為已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境界對於”高林清這個曾經的“文學青年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每當他一個人靜靜地讀關於于成龍身世的文字,他總是能夠動情,于成龍產生共鳴,尤其是于成龍從直隸回鄉葬母,路過固關寫下的“行行復過井陘口,白髮皤皤非舊顏……四十年前經過地,於今一別到三山”詩句,每回都能讓他鼻子一酸,潸然淚下,不能自已。為此,他暗發宏願,一定要在於成龍故里修建一個大型廉政文化園。與紅色教育和革命追憶不同的是,他更在意園區的教世功能,他曾經說過,“中國的出路在教育,教育的核心不是教你怎麼賺錢,而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傳遞。”這意味著他建設文化園就是為了把于成龍身上的處世觀傳承下去。

只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傳承卻是那麼艱難。

傳承“清端”文化的商人

人物|高林清:堅守“清端”

高林清早年在一家國企上班,後來下海經商,當過包工頭,做過設備租賃,開過石料廠,攬過小工程。乾的幾乎都是同文化無關的事。摸爬滾打多年,積累起了千萬家產。如果沿這條路線一直走下去,他根本沒有可能幹與於公有關的事。最大的轉機來自於家鄉方山的一則消息,當時方山縣政府決定對於成龍文化項目進行招商引資,他的立刻心動了。許多年前的心願在一瞬間化作了決定命運的稻草,覺得這是他宿命中應該去做的事。首先成立了于成龍故里旅遊有限公司,又請了很多研究于成龍的專家,組建了于成龍文化研究會。2009年,開始投資興建‘中國·方山于成龍廉政文化園’。”發自內心地想把於公精神發揚光大,讓於公的廉潔思想傳播開來,去影響更多人。

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打造廉政文化園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而能不能盈利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大家都不明白他為什麼非做這件事情不可,很多人也提醒過他要三思而後行,但高林清卻義無反顧。令他沒想到的是,在豐滿的理想背後,是接二連三的艱辛。園區大樓的地基剛剛做好的那年夏天,方山縣突降大雨,地基全便被雨水浸泡,水泥被泡壞,沙子被沖走,損失慘重。在園區建設第三年頭上,第二個難題出現了,高林清手裡的錢花光了,他開始到處向朋友借錢,還賣了自家的房子、小車。這時候,于成龍文化研究會專家趙桂溟問他:“你當初就沒想過投資與回報,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嗎?”高林清哂然一笑:“確實沒多想,特別是沒從投資回報這個角度想。你就把我想成二桿子的投資人吧。”事實是,他已經很清晰地知道,如果要考慮賺不賺錢,那這肯定是一次很失敗的投資,但他認為,弘揚廉潔文化從來就不是一樁生意,他也從來沒有把這個項目當生意來做。

高林清啟動廉政文化園項目時,中央的反腐力度還沒有像現在這般強勁,山西也還未爆出“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問題,但是高林清已經察覺到,當下有很多國人只注重權力和金錢,思想道德水平在下降,這對國家和社會是不利的。尤其是那些官員一門心思只想著升官發財,那麼,老百姓就要受苦,社會就無法進步。他認為當下的官員有必要了解于成龍的精神,提升自身修為。倘若官員們都能達到於公這種境界,那麼自然不會去貪汙,你要他貪他都不願意貪。”對於當下提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高林清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不敢腐”是法律系統的建設,而“不想腐”則是信仰體系的建設,一個人有了信仰,才能從思想深處清除貪腐基因,于成龍“布衣蔬食,才免飢寒足矣”,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那一年,高林清37歲,“快到不惑之年了,人生有了目標和方向。”

高擎“清端”大旗

人物|高林清:堅守“清端”

在最艱辛的時候,高林清甚至一度嘗試無償轉讓文化園。在我初次見到他時,他正身披園區志願者的“馬甲”為來瞻仰於公的遊客進行義務講解。事實上,這種親歷親為的事他已經做了無數次了。

2014年秋,一次命運轉機來了。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王儒林履新第一站調研就來到了呂梁,他是直奔于成龍而來的。他對高林清大加讚賞:“我們一個民間人士,有這樣的見識,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

就在王儒林來調研的前一週,于成龍廉政文化園還因為交不起電費而被斷了電,省委書記走後,省裡面上上下下對這個事情也開始重視起來了,尤其是提供了部分資金方面的支持,解了高林清的燃眉之急。

為了創造經濟效益,高林清和他的朋友們也提出了一些設想,一是依託方山縣北武當山,開發旅遊業,二是拓展教育產業,三是推出與廉潔文化相關的創意產品。“

今天的文化園已初具規模。文化園建設在於成龍故里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規劃佔地580餘畝,主要有於氏家族陵園區、中華廉政文化博物館、方山民俗街、廉政教育培訓區、于成龍故居和農業生態體驗區等部分組成,規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

在來堡村的中心位置,村小學北側就是于成龍廉政文化園。園裡西側,仿古建築風格的中華廉政文化博物館,規模宏大,蔚為壯觀。

博物館東邊是廉政教育培訓區,這裡是呂梁市委黨校的廉政教育基地,以及呂梁市政府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培訓區由22眼窯洞組成一排。高林清介紹,幾十年前,村裡把於家祖墳上的磚拆掉,拉回村裡修建了這一排窯洞,作為村裡的活動場所。後來大院廢棄,窯洞也破損了。為了紀念于成龍22年的做官曆程,高林清組織工人,緊挨原有窯洞,在東側加建了幾眼尺寸相當的窯洞。給每眼窯洞加上門窗,青瓦,迴廊連在一起,遠遠望去古色古香。廊簷上吊著紅色的大燈籠,為沉悶的暗色增添了幾分喜興氣氛。廊柱上掛有不同內容的對聯,這是後人對於成龍的各種評價。

窯洞由西至東,裡面用圖畫、拓片、雕像、實物展示著于成龍一生的經歷和事蹟,每眼窯洞的門楣上都用四個字來總結該展廳裡的主題。第一眼窯洞正中的牆壁上掛著于成龍的御製彩色畫像,兩邊是康熙皇帝在於成龍去世20多年後,為他題寫的一副對聯:“歷仕甘棠隨地蔭,兩江清節至今傳。”高林清解釋,西周初年,召伯治理國家,常在一株甘棠樹下受理訴訟,為百姓解憂。召伯去世後,百姓把甘棠樹當作召伯遺愛,保護起來。後來,甘棠代表官吏清廉,政績卓越,是好官的代名詞。窯洞兩邊的牆壁上是康熙皇帝給於成龍的各種評語、碑文的展板。牆角兩排仿製蓮花,與“天下廉吏第一”的匾額相呼應。

這排整齊的窯洞前邊是一個大院,在綠草叢中,放置著各種石雕。院子的西側,堆放著于成龍及其家人的各種石碑石刻,可惜大多殘缺,在御賜龍形碑首及碑上仍可清晰看到“皇清”“皇帝”字樣,這是皇帝給於成龍賞賜的殊榮。康熙給於成龍的“高行清粹”匾額,如今只剩下“高行”二字。不過,好在該石匾是兩面有字,“清粹”二字得以復原。

院裡還有一棵參天大樹,需三個人才能合圍,冠如巨傘,遠觀一樹的紅色。高林清解釋說,這是一株衛矛,紅色的是其種子,原本是灌木,難以成材,如今卻長得如此壯觀,其旁還生出一棵小衛矛。他認為,這與人傑地靈的于成龍故里不無關係。他說:“衛矛的果實有解毒消腫殺蟲的功效,這不正如於成龍為國為民排憂解難的清廉作風嗎?”

據高林清介紹,園區建成後,將成為中華廉政文化和廉吏風采的展示平臺、廉政文化的研究基地和教育中心。接下來,他還還將開發“魚”成龍、“蓮”文化等系列旅遊文化產品,以及於成龍酒、“於半鴨”“於青菜”“於豆腐”“於糠粥”等飲食文化產品,打造全國首家集廉吏故里、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產業、生態園林為一體的文化生態旅遊景區。

清風浩蕩造英雄,我輩自當奮馬蹄。願高林清和他和守衛“清端”事業乘著時代的清風蒸蒸日上。

人物|高林清:堅守“清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