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人物|高林清:坚守“清端”

人物|高林清:坚守“清端”

文|任晋渝

至少是在去年春节前夕,高林清还在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的资金四处奔走。尽管他身在太原时,离我们直线距离不过两站,但仍旧没有时间抽空见个面。这个仁义的汉子,已经为他坚守的这个“清端”事业夜不能寐。颇具深味的是,和这边冷清的景象相比,彼时的中华大地,正在涌起一股一股于成龙的议潮。

颇知“清端”深意的“乡亲”

人物|高林清:坚守“清端”

“清端”一词来自康熙大帝,为嘉奖已逝的于成龙。意思是“清廉的首端”。这与他对于成龙的评价“天下廉吏第一”相合。作为方山人,于成龙的“乡亲”,高林清从小就听长辈们谈论于成龙的故事。耳熟能详的他,随口就能说起于成龙说过的关于廉洁奉公的话语。作为“于公粉”,他每提及于公,总是不能自禁:“你不要笑话,我当初看于公的书,有些情节看得快哭了就赶紧关上书,不敢看下去。如果你仔细地读于公的传记,然后想像他那种艰难,或者他那种将自身置之度外,你也会感动的。确实是非常本真的一个人。”

于成龙所代替的廉政符号,是最令高林清敬仰的。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研究于成龙,收集关于于成龙的碑文石刻。其中有一幅数米长的康熙大帝亲撰碑文的拓片,上面有“朕读《周官》,六计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吏道厥唯廉重哉”的字样。这佐证了于成龙身上具有肇始于西周的“六廉”官员评价体系所尊奉的全部美德,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廉吏第一”。

同时,于成龙还有很深的“文化”。他是儒道释大家。从小时到中年的耕读生涯,让他饱读诗书;在武当山上的清静生活,让他熟知苦己利人;加之佛学里的因果天理,最终养就以“维护天下太平”为已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境界对于”高林清这个曾经的“文学青年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每当他一个人静静地读关于于成龙身世的文字,他总是能够动情,于成龙产生共鸣,尤其是于成龙从直隶回乡葬母,路过固关写下的“行行复过井陉口,白发皤皤非旧颜……四十年前经过地,于今一别到三山”诗句,每回都能让他鼻子一酸,潸然泪下,不能自已。为此,他暗发宏愿,一定要在于成龙故里修建一个大型廉政文化园。与红色教育和革命追忆不同的是,他更在意园区的教世功能,他曾经说过,“中国的出路在教育,教育的核心不是教你怎么赚钱,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传递。”这意味着他建设文化园就是为了把于成龙身上的处世观传承下去。

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传承却是那么艰难。

传承“清端”文化的商人

人物|高林清:坚守“清端”

高林清早年在一家国企上班,后来下海经商,当过包工头,做过设备租赁,开过石料厂,揽过小工程。干的几乎都是同文化无关的事。摸爬滚打多年,积累起了千万家产。如果沿这条路线一直走下去,他根本没有可能干与于公有关的事。最大的转机来自于家乡方山的一则消息,当时方山县政府决定对于成龙文化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他的立刻心动了。许多年前的心愿在一瞬间化作了决定命运的稻草,觉得这是他宿命中应该去做的事。首先成立了于成龙故里旅游有限公司,又请了很多研究于成龙的专家,组建了于成龙文化研究会。2009年,开始投资兴建‘中国·方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发自内心地想把于公精神发扬光大,让于公的廉洁思想传播开来,去影响更多人。

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打造廉政文化园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能不能盈利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大家都不明白他为什么非做这件事情不可,很多人也提醒过他要三思而后行,但高林清却义无反顾。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丰满的理想背后,是接二连三的艰辛。园区大楼的地基刚刚做好的那年夏天,方山县突降大雨,地基全便被雨水浸泡,水泥被泡坏,沙子被冲走,损失惨重。在园区建设第三年头上,第二个难题出现了,高林清手里的钱花光了,他开始到处向朋友借钱,还卖了自家的房子、小车。这时候,于成龙文化研究会专家赵桂溟问他:“你当初就没想过投资与回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吗?”高林清哂然一笑:“确实没多想,特别是没从投资回报这个角度想。你就把我想成二杆子的投资人吧。”事实是,他已经很清晰地知道,如果要考虑赚不赚钱,那这肯定是一次很失败的投资,但他认为,弘扬廉洁文化从来就不是一桩生意,他也从来没有把这个项目当生意来做。

高林清启动廉政文化园项目时,中央的反腐力度还没有像现在这般强劲,山西也还未爆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但是高林清已经察觉到,当下有很多国人只注重权力和金钱,思想道德水平在下降,这对国家和社会是不利的。尤其是那些官员一门心思只想着升官发财,那么,老百姓就要受苦,社会就无法进步。他认为当下的官员有必要了解于成龙的精神,提升自身修为。倘若官员们都能达到于公这种境界,那么自然不会去贪污,你要他贪他都不愿意贪。”对于当下提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高林清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不敢腐”是法律系统的建设,而“不想腐”则是信仰体系的建设,一个人有了信仰,才能从思想深处清除贪腐基因,于成龙“布衣蔬食,才免饥寒足矣”,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那一年,高林清37岁,“快到不惑之年了,人生有了目标和方向。”

高擎“清端”大旗

人物|高林清:坚守“清端”

在最艰辛的时候,高林清甚至一度尝试无偿转让文化园。在我初次见到他时,他正身披园区志愿者的“马甲”为来瞻仰于公的游客进行义务讲解。事实上,这种亲历亲为的事他已经做了无数次了。

2014年秋,一次命运转机来了。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履新第一站调研就来到了吕梁,他是直奔于成龙而来的。他对高林清大加赞赏:“我们一个民间人士,有这样的见识,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

就在王儒林来调研的前一周,于成龙廉政文化园还因为交不起电费而被断了电,省委书记走后,省里面上上下下对这个事情也开始重视起来了,尤其是提供了部分资金方面的支持,解了高林清的燃眉之急。

为了创造经济效益,高林清和他的朋友们也提出了一些设想,一是依托方山县北武当山,开发旅游业,二是拓展教育产业,三是推出与廉洁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

今天的文化园已初具规模。文化园建设在于成龙故里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规划占地580余亩,主要有于氏家族陵园区、中华廉政文化博物馆、方山民俗街、廉政教育培训区、于成龙故居和农业生态体验区等部分组成,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在来堡村的中心位置,村小学北侧就是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园里西侧,仿古建筑风格的中华廉政文化博物馆,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博物馆东边是廉政教育培训区,这里是吕梁市委党校的廉政教育基地,以及吕梁市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培训区由22眼窑洞组成一排。高林清介绍,几十年前,村里把于家祖坟上的砖拆掉,拉回村里修建了这一排窑洞,作为村里的活动场所。后来大院废弃,窑洞也破损了。为了纪念于成龙22年的做官历程,高林清组织工人,紧挨原有窑洞,在东侧加建了几眼尺寸相当的窑洞。给每眼窑洞加上门窗,青瓦,回廊连在一起,远远望去古色古香。廊檐上吊着红色的大灯笼,为沉闷的暗色增添了几分喜兴气氛。廊柱上挂有不同内容的对联,这是后人对于成龙的各种评价。

窑洞由西至东,里面用图画、拓片、雕像、实物展示着于成龙一生的经历和事迹,每眼窑洞的门楣上都用四个字来总结该展厅里的主题。第一眼窑洞正中的墙壁上挂着于成龙的御制彩色画像,两边是康熙皇帝在于成龙去世20多年后,为他题写的一副对联:“历仕甘棠随地荫,两江清节至今传。”高林清解释,西周初年,召伯治理国家,常在一株甘棠树下受理诉讼,为百姓解忧。召伯去世后,百姓把甘棠树当作召伯遗爱,保护起来。后来,甘棠代表官吏清廉,政绩卓越,是好官的代名词。窑洞两边的墙壁上是康熙皇帝给于成龙的各种评语、碑文的展板。墙角两排仿制莲花,与“天下廉吏第一”的匾额相呼应。

这排整齐的窑洞前边是一个大院,在绿草丛中,放置着各种石雕。院子的西侧,堆放着于成龙及其家人的各种石碑石刻,可惜大多残缺,在御赐龙形碑首及碑上仍可清晰看到“皇清”“皇帝”字样,这是皇帝给于成龙赏赐的殊荣。康熙给于成龙的“高行清粹”匾额,如今只剩下“高行”二字。不过,好在该石匾是两面有字,“清粹”二字得以复原。

院里还有一棵参天大树,需三个人才能合围,冠如巨伞,远观一树的红色。高林清解释说,这是一株卫矛,红色的是其种子,原本是灌木,难以成材,如今却长得如此壮观,其旁还生出一棵小卫矛。他认为,这与人杰地灵的于成龙故里不无关系。他说:“卫矛的果实有解毒消肿杀虫的功效,这不正如于成龙为国为民排忧解难的清廉作风吗?”

据高林清介绍,园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华廉政文化和廉吏风采的展示平台、廉政文化的研究基地和教育中心。接下来,他还还将开发“鱼”成龙、“莲”文化等系列旅游文化产品,以及于成龙酒、“于半鸭”“于青菜”“于豆腐”“于糠粥”等饮食文化产品,打造全国首家集廉吏故里、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产业、生态园林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清风浩荡造英雄,我辈自当奋马蹄。愿高林清和他和守卫“清端”事业乘着时代的清风蒸蒸日上。

人物|高林清:坚守“清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