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什麼意思?郭嘉之子又是誰?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什麼意思?郭嘉之子又是誰?

還是是徵集來的建議,主角依然是郭嘉,寫完這篇接下來會是曹郭、郭荀,總覺得走向了奇奇怪怪的方向...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這句話流傳了很久,不知道出處是哪裡,也一直沒放在心上。這話可以有2種解釋,第一種就是字面意思:郭嘉沒去世,諸葛亮就不會出山。第二種解釋很清奇:如果郭嘉不死,或者諸葛亮不出山,就不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

先說第二種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什麼意思?郭嘉之子又是誰?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連話都沒說全,怎麼讓人理解這個意思,也不押韻,藏著掖著幹什麼。

而成就三國鼎立最關鍵的兩場戰役,一是赤壁之戰,這功勞應該算在周瑜身上,或者算在整個孫劉聯盟上,結盟也是魯肅先提出,諸葛亮後出使的,出使這種工作孫乾、糜竺也經常做,讓諸葛亮去一是相信他的能力,二是因為諸葛瑾在江東。赤壁之戰的結果是,荊州大部分被孫劉兩家瓜分,其中劉備拿到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也為隨後入蜀打下了基礎。

二是夷陵之戰,如果曹丕趁機出兵,是有可能完成一統的,但他還覺得孫權是自己的臣子,錯失良機。這一戰的關鍵人物是陸遜,諸葛亮遠在成都,起到的作用很小。郭嘉之於曹操,就像法正之於劉備,法正能把犯脾氣的劉備拉下戰場,而郭嘉也有可能勸阻曹操不要發動赤壁之戰,當時有疫病發生,曹操也許會因為心繫郭嘉而退軍。

再來說第一種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什麼意思?郭嘉之子又是誰?

郭嘉27歲出仕,207年去世,同年27歲的諸葛亮出山,只能說是時間點上的巧合。同年去世的還有張繡,封邑多達2000戶,其餘將領連1000戶都沒有,為什麼不提“張繡不死,臥龍不出”呢?

208年,司馬懿也被徵辟為文學掾,同樣是在郭嘉去世後出仕的,要不要說“郭嘉不死,仲達不出

”?還有,同年劉禪出生,有沒有人願意說“郭嘉不死,劉禪不生”?

或者在“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前邊加一句: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這也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戲志才去世後,荀彧才把郭嘉推薦給曹操。

這話反過來說不也一樣,“臥龍出山,嚇死郭嘉”。看,在同年這麼寬泛的時間段內,可操作的餘地也很大。諸葛亮出仕的原因說得很清楚“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看好劉備,想匡扶漢室。順便,人是在不斷成長的,也別指望諸葛亮剛出山就能達到後來的高度。

因而,“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也就拿來過過嘴癮。

郭嘉之子

郭嘉是有子嗣的,名為郭奕,字伯益。只是關於他的記載很少,就不單獨寫一篇了。

史書上關於郭奕一共有兩處,一是《魏書》稱讚他“通達見理”,王昶的《誡子書》“潁川郭伯益,好尚通達,敏而有知。其為人弘曠不足,輕貴有餘;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親之暱之,不願兒子為之。”

簡單來說,郭奕有乃父之風,“通達見理”就是明白人情事理,曹操寫給荀彧的書信裡,同樣提及郭嘉“通達”。接著看王昶的評價,看得上的人就青眼有加,看不上的人就當作草芥,這個狀態很像郭嘉年輕時,不喜歡與尋常人接觸,只結交英才俊傑。

但郭奕學得不全,輕視權貴學到了,但胸襟不夠曠達。而郭奕擔任的是太子文學,但郭嘉去世時還沒有魏國,只能說是文學掾,侍奉世子曹丕,足見親待,巧的是司馬懿也是文學掾。郭弈早逝,要不然也能有個“太子四友”的名頭。

明天開始寫奇奇怪怪的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