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股市,需要所謂的「技術分析」嗎?每天講MACD的人的目的是什麼?你怎麼看?

黃山凡人甲


人生成長課堂,遨遊股海十載,以自身經歷和經驗解答股市疑難,與股民共同成長。

現在的股市需要技術分析嗎?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如果你像巴菲特一樣做價值投資,那你不需要技術分析。你只需去看財務報表,分析股票基本面,認為公司有價值,閉著眼睛買就是了。如果你做投機,做差價,離開技術分析,還真不知道怎麼去炒股。

對於散戶來說,技術分析就是在股市這一戰場上的武器,誰的武器精良,誰的武器使得熟練,誰獲勝的機率就大一些。所有進入股市的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獲利,並非要打贏誰,戰勝誰。股民之所以使用技術分析,也是為了更好的獲利。散戶憑什麼在股票市場獲利?憑什麼去判斷股價運行趨勢?又靠什麼去揣摩主力運行動向?靠什麼去判斷股價的位置?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技術分析。

一隻股票所有的信息都體現在盤面,看得見的或看不見的,需要運用技術分析像偵探破案一樣去剖析。根據價、量、線、形、位置、指標等盤面信息去分析,判斷股價運行的方向和規律,去揣摩主力的操盤思路、然後根據交易規則進行交易。散戶在股票市場裡是弱市群體,無論資金、信息、金融工具等與主力相比,都不具備優勢。因此,散戶只能熟練的運用技術分析這個武器,在股票市場衝鋒陷陣,才有可能在夾縫中求得一線生機。如果散戶連技術分析這一武器都沒有,相當於在股市槍林彈雨中裸奔,其結果可想而知。

MACD是技術指標的一種,散戶使用相當普遍,是常規武器。其實,MACD指標用好了,在股市還是能從主力的虎口邊掏點食吃的。每天講MACD的人,最起碼一點是他自己認為使用MACD這一指標有心得。或者他使用MACD指標,在市場中賺到了錢。我曾看過一套書,作者是寧俊明,他就不用其他指標,就用MACD。所以,用MACD指標判斷股價運行趨勢和攻擊動能的強弱,還是比較靠譜的。

不過,因為交易規則的不同,每個人使用的指標也不一樣。就我自己而言,MACD只是一個參考指標,神秘建倉量指標才是主要指標。


人生成長課堂


股市的底部還沒有完全成型,無法確定逆轉的時間。底部形態不是很清晰,無法確定股市反轉,牛市開始。牛市沒有開始,如何逆轉。

不過A股正在確認底部,為什麼股市在底部,首先是時間上,有點投資經驗的知道,股市就是一輪牛市,一輪熊市,反反覆覆的,從時間上看,股市的底部不遠了,經歷了長時間的熊市,幾年了,股市也快到熊市末期了。現在有牛市的可能了。 熊市的幾年下跌,股指的下跌空間夠大。

通俗說,跌的空間夠,跌的時間夠。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現在有了東風,政府的養老金入市,肯定了股市的底部,有點政策底的味道。不過股市有股市的規律,不是政府能決定的。肯定的說,政府會刺激股市的多方,給多方信息。支持多方。

中美的貿易戰,會在消息面,打壓股市。不過不是關鍵。 最關鍵的是,股市沒有下跌空間,下跌的時間夠多。股民沒有減倉的意願,有點跌不動,沒有成交量。

現在的股市,可以說內部有變牛市的機會,反轉的可能有。 最後,股市會變牛,股市會反轉。。。 如果中國的利好能打敗中美貿易戰的利空,就完美了。

看到了,覺得好,點贊,收藏。加入粉絲。。謝謝。


無字天書151318877


1922年《華爾街日報》總編漢密爾頓在《股票市場晴雨表》一書中對道氏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從而確立了技術分析的總體思想,奠定了技術分析理論的基礎。時間匆匆過去近一個世紀,在這一個世紀的時光流轉中湧現了眾多的證券分析理論,大浪淘沙,最終留下了基本面分析法和技術分析法,或者叫基本面分析流派和技術分析流派。兩大流派在一個世紀的證券市場發展中不斷上演著誰是誰非的爭辯,後人如今各打五十大板,名曰綜合利用。

在證券市場裡,任何一種理論,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侷限性和應用背景,我們也發現以美國為代表西方國家市場多強調價值分析也就是基本面分析法,原因是什麼?美國市場多以機構為主,普通投資者參與市場也多以交給機構待以投資,導致機構資金龐大,比如巴菲特管理著5000億美元的市值規模,彼得林奇在1990年退休時管理著麥哲倫基金也有14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併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對於掌握著鉅額資金的機構怎麼可能使用技術分析法呢,(換一句話說在中國股市,技術分析圖表就是由這些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所描繪的。資金龐大控制了股票大部分流通盤,從而控制著股價的走向)所以我們看巴菲特是通過企業估值發現企業內在價值,在每次市場下跌恐慌中,不斷在市場價格低於其認為的內在價值時,買進,買進。甚至可以這麼說,對於大資金熊市才是他們的朋友,利用投資者恐慌的心理買入被投資者拋售的他們認為未來有價值的公司,長期持有到企業價值被完全高估時賣出,這個過程不以時間長短為衡量尺度,而非普通投資者認為的牛市是朋友。

對於中小散戶而言,由於不具有價值分析或者說基本面分析的能力,這時候只能依靠直觀的技術分析。如果我們說股市投資如與浪搏擊,那麼技術分析就好像大海中遨遊時的救生圈,不慎深入海底的氧氣呼吸面罩。

技術分析理論的前提是價格表現已經充分反映出影響價格任何影響因素,包括宏觀的微觀的,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基本面影響因素會在價格走勢上充分體現出來,不用刻意的去研究基本面。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越來越多,想單純從技術角度去選擇一兩隻具有上漲趨勢的個股,花費的時間精力會很大。假設一個投資者能在10秒內從技術圖形中判斷一隻股票具不具備連續上漲的跡象,那麼以當前近3600只股票為參考範圍,全部看完需要10個小時。如果結合基本面分析法中的行業政策分析,(比如政策傾斜基建補短板)那麼只需要選擇受扶持行業的版塊中選擇技術形態最好的個股,那麼這個選股時間就大大縮短了,同時由於貼近政策面支持,又會大大降低失誤風險,提高投資成功率。所以目前越來越多的投資著選擇基本面技術面相輔相成的綜合使用,更科學有效作出理性判斷,畢竟再有能力的分析者在市場遭遇重大利空的侵襲下(比如2011年911事件),技術分析也顯得很無力,或者說失效了。

技術分析的四要素:價,量,時間,空間。首要是分析的價格走勢或者說能揭示未來價格走向的當前價格形態,然後才是能驗證走勢的成交量,買入(賣出)的時間(時機)以及最後的漲跌幅空間的分析。所以這四個主要分析要素之外的都被稱之為輔助分析指標,比如KD,MACD,OBV,RSI等等。

MACD是1979年由查拉爾德.阿佩爾提出的,是利用收盤價

的短期(常用為12日)指數移動平均線與長期(常用為26日)指數移動平均線之間的聚合與分離狀況,對買進、賣出時機作出研判的技術指標。

我們也通過指標解釋也看到了該指標的形成是以收盤價為基礎,核心還是價格分析。

在其利用上,大多數投資者總是喜歡用金叉了,可以買了,來衡量指標的買入原則,時機上是很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該指標分為兩個區域,零軸之上和零軸之下,在零軸之上稱為多頭市場,也就是可以開始尋找買入的時機,而零軸之下稱為空頭市場,也就是找機會賣出。而利用金叉死叉的買賣原則是,零軸之下金叉只是警示,當前價格超跌,有可能要反彈,僅僅是警示,不是行動的指示。只有當價格越過零軸才告訴你,價格進入多頭市場,可以買了,同理,多頭區域死叉也不是要賣出的信號,只是警示價格超買,有調整的可能,只有下了零軸才說明該賣出了。至於紅柱狀線和綠柱狀線只是代表的慢速線和快速線之間的距離變化,或者叫差離值,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翻紅了,可以買了,翻綠了該賣了,是一種理解誤區。還有一種情況,當價格形成下跌趨勢過程中,也會出現指標攀上零軸以上,是不是按上面說的可以買了?顯然不是,這種特性再利用上,首先的前提是要有明顯的趨勢存在,下跌中給出的反彈信號,不久還會下跌,為了提高正確性,這時候需要看長週期的指標狀態,比如周線級別的,更能看的清楚。但前提,還是以價格分析為主,指標分析為輔。

總結:技術分析一定是有用的,當前,未來也是一樣的。方法,工具就擺在哪裡,你不會正確的使用方法,再好的東西對你來說也是廢物!

以上是個人經驗所得,關於技術分析以及指標的利用,您有什麼不一樣的見解,歡迎評論交流!如果以上回答您覺得有幫助有啟發,歡迎關注筆者更多解答!


股語言


我就是題主所言每天講MACD指標的分析師,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有點兒無奈的想哭。要講目的,只是想做好自媒體股票分析師,以及能夠跟大家共同穿越牛熊,驗證自身理論的正確以及前瞻性。剛好自己也是題目顯示的其中之一,我還是分幾部分來解答:

一、在股市交易的過程中是十分枯燥、無趣的,特別像我一樣以長線價值股投資為主的交易者,更加無聊、枯燥、無趣。所以,自媒體分析就成為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寫出來的分析篇一是給自己進行未來行情的梳理;二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尋找認可自己的投資者,“知己難覓”,一輩子中能夠找到幾個知己,甚至說一個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三是能夠更好的與諸位投資者穿越牛熊,積累更多的志趣相投的朋友;四是自媒體仍處於風口之中;五是把自己的觀點給大家作為一個參考,把正確的投資方式給大家分享分享,客觀來講不見得完全正確,但從以往的觀點來看研判大盤走勢正確率很高,並且均是以MACD指標來解釋的。

二、MACD技術指標是存在滯後性的,我不會神話任何一種指標,是指標都具有延後屬性,因為技術不是股市的本質,只是價格、量能、數據的綜合顯示,具有參考意義。MACD指標是趨勢性指標,很直觀的能夠辨別趨勢,所以參考價值直觀。

三、要我怎麼看?自己講自己難於上青天!從我自己不斷審視的角度來看,單純利用股市技術指標來分析是不正確、不全面的,經濟的發展也不是能夠用技術指標來分析完全的。但是,確確實實股市中存在技術分析派,並以此為絕對參考基準,也不能忽略技術形態的存在性。所以,看待技術分析就先要看經濟數據、宏觀經濟、貨幣政策才行,技術指標只能起到輔佐作用。


炒股哥說


這問題問的真好,每天講MACD,KDJ的那些各種的“財經評論、專家、老師,達人…”不知道誰給起的名都,總結起來目的有三個:一類是黑嘴大忽悠,為了拉基金,為推銷軟件、薦股提成等等,這類人吸的都是韭菜的血。第二類人是為了掙工資,專家老師也只是份養家餬口的工作,不管為公司機構工作還是作為網絡自由撰稿寫手,反正為掙這點工資每天都得絞盡腦汁翻過來掉過去的寫,實再沒得寫了會把自己以前的觀點又推翻反著再重寫一遍,這類人通常自己是不炒股票的。第三類人就是找存在感的,每天每瞎分析自我滿足,意淫自己已成神。這類人最慘,打開賬戶看眼交割單,賠的比看他文章的韭菜們都多。


說真話的人有罪


技術分析是有用的

現在炒股有很多種思想,股民中也有很多種做法。目前A股市場裡炒股思想用的比較多的是:趨勢投資,價值投資。

股民有的做長線、中線、短線、超短線都有,其中長線的少點,中線和短線的多,超短線的又少了。

長線投資主要看中股票的長期價值,一般用價值投資理論。

中線投資主要看中股票的階段性價值,一般是政策導向,行業復甦,企業轉型,等,做的是大波段。他們也要分析政策面消息面基本面,然後在板塊中挑選基本面相對較好的個股,做一箇中期的上升波段。操作過程中更多地使用技術分析手段控制進進出出和止盈止損。

短線投資,往往就是看K線操作,賺的是差價錢。這裡主要是用技術分析了,但是為了提高成功率,一般也要看基本面,基本面好上漲保證率高點。

超短線投資,完全看技術分析操作,博短差,

應該算投機了,講究就是個快字,基本面分析的價值進一步降低,幾乎可以不看,只要股價活躍即可。

從這裡可以看出,市場上技術分析更多地是用來看股價波動的,而且波動週期越短相對價值越高,而對於股票長期趨勢,它無能為力。企業的價值也完全無法估計。

相反,基本面分析則更多地是看企業長期價值的,對於股價短期的波動無能為力。如果一隻股票上週15元,本週12元,為何下跌,是否還會繼續下跌,基本面完全無法解釋,因為1周之內,一個企業的基本面能有什麼不同嗎?

技術分析不要迷信

我們做個比喻,爸爸帶著一個小孩玩籃球,有時爸爸拍球,有時孩子拍球,但很多時候是籃球自己跑了,它蹦蹦跳跳地滾到了場地周邊去了。爸爸於是又找回來,再扔給孩子。

那個籃球就代表了股價,它在沒有人拍它時,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就是蹦蹦跳跳,每次跳動都比前次矮點。這時用一種技術分析方法分析籃球的運動完全沒問題。

如果籃球在孩子手裡它會被拍動,那麼也會有規律可循,正常球的蹦跳應該是一樣的高度,只是孩子控球水平低,球有時會飛了出去。如果籃球在爸爸手裡呢,球往往會救回來。

現在來看看我們的技術分析是否可靠。籃球自由運動時,技術分析是可靠的;籃球在孩子手裡時,技術分析不一定可靠;籃球在爸爸手裡時,技術分析可靠,但爸爸更多的不是拍球,而是救球。

籃球相當於股價,自由運動時相當於散戶左右股價時刻,籃球在孩子手裡相當於一般主力控盤,籃球在爸爸手裡相當於國家隊控盤,或證監會救市。

由於人為因素的參與,完全看技術分析就是不對的。但是在籃球蹦躂時候,技術分析成立的時刻非常多,就像它不成立時刻一樣多。

理解股市的波動

關於股票的波動,很多人都有解釋,比如:“短期看,股市是個投票器,長期看,股市是個稱重器”。

我們炒股,可以看做是選擇股價波動的高低點做差價。把一隻股票的K線找出來,它的波動可以看做是多種波形的疊加,有波長不同,也有波幅不同。

有點無線電知識的人都知道,不同頻率的波可以通過濾波電路分揀出來,留下需要的,其他的波形就被過濾掉了。股民炒股在一隻股票上只能吃某種頻率的波幅,同時吃幾種頻率的波形是做不到的。

長線投資者,主要看中的是長波的波段;同樣,中線、短線、超短線投資,做的是對應的不同頻率的波。

前面說了,由於長線投資偏向基本面分析,短線投資偏向技術分析,所以兩類股民的對話,就經常雞同鴨講。

理解炒股理論的門派

炒股理論很多,技術分析是最早的一類理論,它自己又有很多門派,比如最早的道式理論,經典的波浪理論,新誕生的纏論等等。技術分析就是分析股價蹦蹦跳跳的規律。

價值投資用的是基本面分析,它不同於技術分析,它不看股價的蹦跳,只看企業自身的質地和未來發展。

除了這兩大類,還有其他類別,比如無風險套利。利用ETF基金價格與ETF成分股價格之間的差異,來回買賣賺錢;也有用同質化的股票價格差異賺錢,比如,當A貴B賤時,賣A買B,過幾天A賤B貴時,再倒過來操作,A股市場裡就有人這麼做銀行股,稱為搬磚。

再比如量化投資。量化投資是用各種成立的理論和規律做股價預測判斷,通過打分來選擇最優結果。這裡可能用到基本面分析,也可能用到波浪理論,也可能用到搬磚做法等。量化投資主要是依靠電腦軟件自動匹配,人工是做不過來的。既然有了電腦參與,很自然就會引入人工智能。所以未來股市是人工智能的天下。

炒股理論也是浩如煙海,我們只能熟悉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人信奉某個理論,然後只看其一不看其餘,很正常。然後股民裡有人固執排外,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好比武俠小說裡,不同門派的弟子相互不服,打嘴仗,甚至動刀槍,結樑子,一模一樣。


海螺008


給我的感覺是,技術是種藥方,每種股都有各自的喜好,有的趴著睡覺,有的感冒了忽上忽下,關鍵要對症下藥。

macd這種藥方治療普通疾病很管用,自然用的人就多,如果一個股出現符合macd的症狀,那當然也會有很多人通過macd的藥理來治療它,當出現金叉買的人多了自然就漲了,那出現死叉賣的人多了就跌了。

為什麼有時候有不管用了?因為每個人標準不一樣,當你通過macd那別人用kdj或者boll之類的,那只有你熟悉了你那隻股的脾氣和症狀,才知道大多數人是依什麼為標準。

還有每個人獲得的消息,對公司的財務分析方法都會有不同的標準,就算標準一樣最後對標準的判斷乃至做出決定也會不一樣。

指標主要還是拿來做勢,不要逆勢而行。


老天眷顧的小傻瓜


技術分析在金融市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人認為技術無用,我覺得是沒有悟到,就像基本面一樣,說基本面才是王道,孰不知基本面也是真真假假,這就告訴我們,現今的一切分析依據不管是技術還是基本面並不會給你肯定的方向,只指引你大概率的趨勢走勢。


而傳統的MACD或者KDJ類的指標我是很少看的,並不否認有人很精通,但是對於這類非常普遍的指標在A股市場作用並不會太大,因為大眾趨向一致往往容易被莊家用來製造假象的幾率很大,加上趨勢類指標的延遲和震盪類指標的高賣低買都容易錯過趨勢行情被誤導後套牢或者出現重大虧損。


我們都知道,指標是跟隨價格行走,高位低位只是對趨勢的判斷,但是指標的成功率一般是維持在50%,有的指標成功率還不到40%,這就導致用了指標後並不能增加對市場的預判反而是容易陷入誤區,那麼為什麼還要用指標,如何來加強指標對趨勢高概率判斷,這就需要你在市場經驗的積累和對指標的熟悉。


就像戰場打戰一樣,拿來盾牌和武器就能不受傷嗎?其實不是,只是減少我受傷和捉到獵物的機會,但不代表我就不會遇見危險。股市也是同理,有了技術或者基本面分析增加了我判斷個股機會的概率,並不是說有這些東西就能在股市存活,要不幾十年下來大部分股民懂的技術早發家致富了,主要在於你如何來理解你的技術和在戰場上是否形成屬於自己的勝利方法。


也就是說,沒有技術是萬萬不能的,但是有技術並不代表就是真正的實戰家,理論派和實戰是有區別的,所以像你說的天天講MACD的人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或許他是萬中無一的MACD技術高人,也可能只是一個理論家,只能講些技術的東西。


多謝點贊,關注後可閱讀更多財經信息,有問題多留言,祝您投資順利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技術分析就是忽悠。靠統計學分析大量以往數據得出的任何技術分析都有特定條件,離開了就是南轅北轍。當一個人學懂學“精”了技術分析,他肯定不會再炒股票,因為分析出來的技術指標相互矛盾無所適從。“牛人”廖英強技術分析的“頭頭是道”,粉絲無數追捧者眾,結果他賺錢卻靠的是“搶帽子”,讓粉絲們無比悲催。這充分證明了技術分析的大忽悠。這麼牛逼的人都靠非技術分析來賺錢,這不就是在打推崇技術分析人士的耳光麼?真能賺錢的東西都不會講,因為悶聲大發財就可以了,講出來寫出來的都不可能在股市賺錢(只能賺出版費、高額講課費),因為都是大忽悠。就這麼悖論


老狼144043435


市場分兩種分析一種是宏觀分析 一種是技術分析 各有千秋 不能武斷的說那種不好 那種好 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技術分析會很有用 當然也會有偏差 宏觀分析也一樣 比如我國經濟向好 但是股市卻一路向下 難道要說宏觀分析沒用嗎? 不是這樣判斷的 但是不管你用那種分析方法 存活下來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一定要有止損的概念 本人偏向技術派 目前比較穩定 雖然股市下跌 但是我市值還是增加了 算是比較幸運吧 沒有踩到地雷 也是止損幫了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