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周茂華:當前應加強金融市場預期管理

日前,金融委辦公室召開金融市場預期管理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今年以來金融市場預期管理,金融委辦公室如何建立與金融市場的有效溝通機制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應該說,在當前經濟運行階段,加強金融市場預期管理十分必要。一方面,在看到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大勢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受基建投資下滑與汽車銷售放緩拖累,二季度我國投資、消費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疊加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國內貨幣政策傳導不暢、企業融資難等,投資者憂慮國內經濟前景;另一方面,美聯儲延續收緊貨幣政策,部分新興市場出現本幣危機,地緣政治波動表現出外溢效應。內外負面影響疊加衝擊了投資者信心,權益市場持續震盪走低,股債發行與企業正常融資受拖累。若投資者悲觀預期持續發酵,將導致市場失靈,也將削弱央行貨幣政策傳導效果。

從中長期看,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成熟,金融市場對經濟發展與政策效果的影響不斷增大,為避免非理性市場波動衝擊經濟發展與政策目標的達成,我國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預期管理機制。歐美市場實踐也表明,高效市場預期管理機制有助於貨幣政策目標的達成。

市場預期是投資者決策重要依據,市場預期通常分為理性市場預期與非理性市場預期。一般而言,理性市場預期投資者對市場或資產價格預判不會偏離市場公允價值太遠,投資者儘可能多地獲取信息使自己預判不斷接近公允價值,逐步實現市場對資源的最優配置;而非理性下的“羊群效應”容易引發市場單邊大幅波動,提升資產泡沫。一旦內外環境變化,散戶投資者容易出現追漲殺跌,並造成市場波動異常劇烈,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局部風險,不利於市場公允定價與資源配置。因此,市場預期管理對於保護投資者,促進市場健康平穩運行,最大限度減少負面衝擊的意義重大。同時,有效管理市場預期也有助於提高政策執行效果。

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市場預期管理難度更高。

首先,我國央行貨幣政策目標較多。除了傳統4大目標(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之外,還有經濟發展、金融改革、宏觀審慎管理等目標,而歐美央行政策目標主要是就業、通脹,以及財政平衡。其次,國內金融市場深度廣度不足。國內市場參與主體中機構佔比仍低,市場投機、炒作偏多,非理性預期將導致市場偏離市場公允價格。再次,國內政策制定受歐美政策外溢效應較強。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內政策受美元利率及外圍需求波動影響較大。最後,我國目前處於轉型升級階段。轉型經濟特徵明顯、監管政策補短板、金融開放步伐加快,也造成了市場預期管理難度較大。

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預期管理。

一是完善預期管理制度。國內經濟、金融結構處於轉型階段,面臨的內外環境較為複雜,管理層在不同階段政策有所偏重,要平衡政策靈活性與市場預期管理。因此,應完善政策決策制度,增強政策決策透明度。應借鑑歐美經驗,構建穩定政策決定機制與政策發佈渠道,在政策出臺前充分與市場溝通,廣泛聽取意見,不斷修正與糾偏。

二是擴展預期管理手段與渠道。不斷豐富管理層與市場溝通方式和渠道,通過座談、問卷調查、定期發佈會議紀要與市場加強溝通。在溝通渠道方面,除了傳統媒體,還應該重視網絡和移動媒體平臺。

三是阻斷悲觀預期的自我強化。監管部門比公眾擁有更為充分的信息,在悲觀預期形成初期,監管部門應在第一時間向公眾發佈權威信息,舒緩市場疑慮,避免預期的自我強化。

四是加強預期管理研究。國內經濟結構、金融市場和投資者結構都在快速變化,國內管理職能、目標與歐美存在較大差異,管理層需要深入研究國內市場預期變化規律,國內市場預期聯動性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 周茂華)

周茂华:当前应加强金融市场预期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