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近日首都與文藝復興主題有關的展覽很多,國博也新開幕了一場,主題是“無問西東——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展覽選取了國內外二十餘家博物館所藏的珍貴文物,敘述了東方和西方在歷史長河中交流和對話的歷史。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錯覺:古代的東方和西方是兩個獨立發展的平行世界。高山、沙漠、海洋將歐亞大陸兩端分割開來,歐洲和中國就像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地雀一樣,逐漸分化成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文明範式,直到清朝後期雙方才相逢和碰撞。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地理上的天塹真的也在文明之間畫上了一條鴻溝嗎?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可能會發現事實恰恰相反:文明的孤島並未存在過,兩千多年來,雄鷹和蒼龍雖相隔萬水千山,但交流和對話從未停止。

絲路上繁忙的商旅充當著文明的掮客,將黑海沿岸的玻璃器帶到了中國的長安,又將蘇杭地區的絲綢帶回羅馬帝國的宮廷。器物的交流推動技術的革新,並進一步引發文明的交融和迴響。

-絲綢-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花神芙羅拉·公元1世紀·龐貝遺址出土

當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山腳下的龐貝古城被掩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中。18世紀經過考古發掘,才讓這座城市重建天日,我們也因此得以窺見古羅馬時代的社會生活。在一所別墅的臥室牆上,壁畫《花神芙羅拉》依舊鮮豔奪目。這位代表春天和鮮花的女神信步走在西風吹拂的大地上,正要折取一支盛開的銀蓮花。她身上所著服飾飄逸輕盈,襯托出身姿曼妙嫵媚,與以亞麻和羊毛為紡織原料的羅馬傳統服飾截然不同。

這種仙氣十足的衣料正是來自於遙遠東方的珍貴絲綢。西域鑿空之後,來往的商隊可以無阻礙得將貨物運送到世界的另一端。因此,中國的絲綢開始在羅馬帝國上層社會風靡流行。服飾的變化還進一步改變了雕塑藝術:工匠們開始在雕像上塑造衣袂飄飄的靈動風韻,這也更能凸顯希臘羅馬時代所追求的人體之美。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雅典娜與阿佛洛狄忒的大理石雕像,長袍的褶皺脫離了石材的沉重,顯得輕盈飄逸。

-瓷器-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諸神之宴》 喬凡尼·貝里尼與提香 1514年 - 1529年

瘋狂的貴族們除了委託商隊代購絲綢以外,另一件商品也是剁手清單上必不可少的一項,那就是瓷器。在提香和他的師傅喬凡尼·貝里尼合作完成的名畫《諸神宴飲》中,我們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青花瓷毫無懸念得站了c位,安置在畫面的正中心。

這場奧林匹斯眾神歡暢宴飲的場景中,出現了三件“青花瓷”。其中仙女手中所持以及放在波塞冬三叉戟旁的兩件為中國原產的青花瓷,而薩提爾頭頂著的則是仿照青花瓷器型和紋飾製造的意大利陶器。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林中仙女寧芙手中所持的青花瓷盤產自中國,薩提爾頭頂著的則是一件彩陶,或者稱之為軟瓷,是瓷器的高仿品。

這種鈷藍色的瓷盤被畫在諸神宴飲圖上,可見它地位之高。而那件仿製的陶器也從側面說明青花瓷的珍貴:無數匠人為之折腰,嘗試獲得燒製秘訣和技巧。但始終未能破解諸多技術難題。

-玻璃-

中國瓷器在演變發展過程中,領先西方上千年。但另一種器物的生產,對於中國工匠來說同樣充滿著困惑和挑戰,那就是玻璃製品。公元前三千年前,西亞和北非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玻璃,而我國出土最古老的玻璃則為西周到春秋時期。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蜻蜓眼玻璃管·戰國

我國最早的玻璃器為蜻蜓眼琉璃珠(管),表面這種類似眼睛的圖案最早來自於古埃及。很多文明中都有“惡眼詛咒”之說,人們相信不懷好意的注視會帶來疾病和災害。因此,為了防止陌生人的目光詛咒,他們就會隨身佩戴眼睛狀的玻璃珠作為護身符。以吸收惡意能量,甚至以眼還眼、給予反擊。

這種護身符在今天的中亞地區依舊流行,而我們去這些地區旅行時,也特別需要注意不要在商店裡光看不買,或者盯著陌生人看,這會讓對方特別不爽。(擼串的時候發生“你瞅啥”、“我瞅你咋地”這類的紛爭,想必也是有同樣的文化淵源。)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含蜻蜓眼的玻璃珠串·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5世紀·意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蜻蜓眼玻璃珠·戰國

蜻蜓眼玻璃珠傳到我國內陸時,辟邪的功能大大減弱,裝飾功能進一步增強。中國先民還根據自己的審美進行改造,如使用幾何間隔同心圓紋飾,形成獨具特色的蜻蜓眼類型。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仿玉谷紋琉璃璧·戰國·長沙桂花園出土

除了製造造型別致的蜻蜓眼外,先秦時期的人們還將玻璃工藝引入到對玉器的仿製中。中國自古對玉器尤為推崇,但優質純淨的玉料往往供不應求,因此高仿玉器成為匠人們追求的目標,而玻璃正是仿製玉器最好的材料。

與以追求透明度而使用鈉鈣礦物來製造玻璃不同,中國匠人為了模擬出玉器溫潤如脂的特點,使用了含鉛鋇的原料。鋇的加入,使得玻璃呈現一定程度的渾濁。而湖南長沙地區更是成為楚國A貨玉器的生產中心。當時的楚人創造性地將青銅模壓技術引入到玻璃器的製作中,生產出了優質的玻璃禮器。這表明當時的玻璃製造工藝已經相當精湛。

文明的漣漪擴散到帝國的邊界時,沒有消失,而是繼續前進,引發共振和迴響。絲綢、玻璃和青花瓷即是商旅貿易的貨物,也是文明交流的原動力和承載體。航海技術、製圖技術因此不斷精進,而文化的種子也順著貿易風播撒到異國他鄉,生根發芽。

原文載於公眾號:撒野趁年華。請繼續關注下一期的看展小記:《似是故人來——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主要講述在東西方交流中,產生的巧妙的遙相關呼應。

致謝:編輯團 老宋、二十八年蟬 ;圖片一來自於網絡,其他由柳貫魚拍攝。

君從何處來:從文藝復興到絲綢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