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項羽在滅秦後,為什麼將天下分成十八路諸侯?

自秦代統一中國以來,結束了東周天下分裂的戰亂時代,而秦之失政,也同樣導致了秦國的迅速滅亡。在反秦戰爭中,有三個人貢獻很大,陳勝首義,項羽滅秦,劉邦建立漢朝。在這三人中,項羽和秦軍的作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諸侯聯軍入關以後,項羽將天下分成十八路諸侯,自稱楚霸王。


項羽在滅秦後,為什麼將天下分成十八路諸侯?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早前,楚懷王對各路諸侯有個約定,即是“先入關中者王之”。也就是說,誰能率先攻破秦國的函谷關,抵達咸陽城內,我就封其為關中王。在這些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是劉邦和項羽。他們兩個人自然是爭取關中王的最佳人選。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劉邦已經入關。而姍姍來遲的項羽,足足比劉邦晚了一個多月。其實這並非是項羽拖沓,而是因為劉邦的運氣好。項羽在鉅鹿一代遇見了秦軍的主力章邯和王離,並展開了一場有著決定性意義的大戰,是為鉅鹿之戰。

而在項羽結束鉅鹿之戰後率領著各路諸侯軍攻破函谷關的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06前十二月了。綜合在反秦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項羽是各方諸侯中功勞最大、勢力最強的一個。因此他對楚懷王之前的約定十分不滿。

此時的項羽早已名揚天下,手中更有四十萬大軍,他擅自撕毀當初的約定,自封為西楚霸王,在彭城建都。同時將楚懷王尊為義帝,移都郴州。楚懷王對項羽的決定敢怒不敢言,無奈地遷都去了郴州。走到半路的時候,項羽暗中派人將義帝殺死。

項羽在滅秦後,為什麼將天下分成十八路諸侯?

項羽以自己西楚霸王的身份,以楚懷王的名義,對各路諸侯進行分封,儼然一副帝王的姿態。他封劉邦為漢王,建都漢中;封章邯為雍王,建都廢丘;封司馬欣為塞王,建都櫟陽;封董翳為翟王,建都高奴;封魏豹為西魏王,建都平陽;封申陽為河南王,建都洛陽;封韓成為韓王,建都陽翟;封司馬昂為殷王,建都朝歌;封趙歇為代王,建都代縣;封張耳為常山王,建都襄國;封英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封吳芮為衡山王,建都邾縣;封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封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封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封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封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封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

而項羽分封天下,實為當時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麾下的40萬大軍,絕大部分只是在鉅鹿大戰時攝於他兵威而暫時臣服。一路跟隨項羽入關的諸侯聯軍,真正直屬於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懷王分派給他北上救趙的5萬楚軍,經過不斷戰損和沿途擴軍,此時也不過六七萬人,真正直屬於他的兵馬,只佔聯軍總人數的一小部分。

當秦朝滅亡後,項羽“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這一職位的歷史使命自然終結。聯軍將領們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趙將申陽、張耳、司馬昂是趙王趙歇的部屬,燕將臧荼是燕王韓廣的部屬,齊將田都、田安是齊王田市的部屬,“沛公”劉邦、楚上柱國共敖和項羽這個“魯公”一樣,都是楚王熊心的部屬。他們和項羽的主從關係,同樣也自此終結。


項羽在滅秦後,為什麼將天下分成十八路諸侯?

因此,項羽若想憑著這些根本不再屬於他的幾十萬兵馬,不再和他有主從關係的諸侯聯軍將領,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君臨天下,建立類似秦朝的全國政權,豈不猶如痴人說夢?

此前,劉邦正是約法三章收買秦地百姓民心,收編留守秦軍迅速擴軍至10萬人,並封鎖函谷關,企圖"吃獨食"獨據關中,才招致諸侯聯軍將領們的眾怒,被項羽因勢利導,籍聯軍兵威以勢壓之,兵不血刃迫使劉邦降伏,並強迫劉邦裁軍至3萬,把他驅逐到當時極偏僻的漢中、巴蜀之地。

當時所有的諸侯心裡都明白,以當時各諸侯的實力,沒有人可以像秦始皇一樣稱帝,只能大家各自稱王,然後慢慢地爭搶土地和人口,他們之所以同意由項羽來主持分封,不過是因為項羽的軍事實力更強,他們沒有人想無緣無故地和項羽作對,最後被項羽聯手其他諸侯做掉。

項羽自然也明白,自己和各諸侯,不是統屬的關係,只是盟友關係,自己處事公道的話,大家會尊稱自己一聲大哥,否則自己定被群毆。

基於這種現實因素的考量,項羽只能選擇離自己最近的目標——天下共主,而後再想辦法一點點地擴大自己的土地。
項羽在滅秦後,為什麼將天下分成十八路諸侯?

只不過最後他還是敗給了劉邦,最後不得已在江東自刎,留下一段英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