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30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瑣顏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一共損失了八十餘萬人,並不僅僅是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的三十餘萬人馬。

為什麼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因為經過此戰之後,軸心國與同盟國攻守異形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德國在整個蘇聯戰場上保持著攻勢,而蘇聯方面只能夠被動防禦,經過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形勢發生逆轉,德國由攻轉守,蘇聯開始發動進攻,收復失地。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戰役當中戰敗,已經無力攻打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群將列寧格勒團團包圍,但是久攻不下,只有南方集團軍群仍舊保持著攻勢。


希特勒的想法是,南方集團軍群向高加索油田開進,奪取石油資源,第六集團軍佔領斯大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運輸,切斷莫斯科的石油供應,戰勝之後的德軍可以經由伏爾加河北上,配合中央集團軍群包抄莫斯科,再來一次莫斯科會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尤其是第六集團軍,至此,德國的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團軍群都喪失了全面進攻的能力,德國只能與蘇聯進行贏不了的消耗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德國的裝甲部隊失去了以往的統治力,新補充的德軍無論在經驗還是數量上都遠遠少於蘇聯紅軍,裝備的差距變得更加明顯。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所以被當成整個二戰的轉折點,是因為如果德軍勝利,在陸地上,沒人能夠擋得住德軍,即使美國加入,短時間內也很困難。


視野新觀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即伏爾加格勒,位於伏爾加河的西岸,是蘇聯南方的工業重鎮和南北交通的樞紐。 1942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進一步擴大。蘇德戰場上,德軍決定對蘇聯發動一次新的進攻。這次,希特勒採取了先南後北的進攻策略。德軍在蘇南部部署了150多萬兵力,於7月中旬開始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發起主攻。一旦希特勒的陰謀得逞,德軍將佔領斯大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交通,奪取高加索石油,向北包抄莫斯科;繼而東進,在西伯利亞與日本匯合,實現德、日法西斯同盟的聯手作戰。因此,斯大林格勒戰役對於蘇德雙方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1942年7月中旬,德軍越過頓河下游向斯大林格勒發起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正式打響;到1943年2月2日,這場戰役前後持續了6個半月。其中1942年7月17日至11月18日為蘇軍的防禦時期,1月19日起至次年的2月2日為蘇軍的反攻時期。 為保衛斯大林格勒,蘇軍在城外圍的遠接近地構築了兩道防徊地帶,在近接近地修建了四道防禦線,以阻滯德軍前進。戰役初期蘇軍處於劣勢,節節後退。8月,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對這座城市進行狂轟濫炸,投下的炸彈中有一半是燃燒彈;城裡一片火海,市中心頃刻間成為廢墟。據蘇聯官方數據顯示,幾天內斯大林格勒死傷慘重;至9月中旬,部分德軍已攻入市區。



在這危急時刻,斯大林授命朱可夫元帥全盤指揮斯大林格勒保戰。在以真分析敵我態勢後,朱可夫作出判斷:要戰勝德軍,必須在城內大街小卷的每一小範圍內堅持爭奪戰,消耗敵軍力量,等待機麼反政。雙方的巷戰爭奪十分激烈,通常是對一個街區、一棟樓房,至是一層樓面,反覆地展開拉鋸戰。蘇軍在城中組織了一個個高度機動的“風暴小組”,這些小部隊都配有手榴彈、機關槍和反坦克炮等武器,還有肉搏時使用的刺刀和匕首。小組中的每一位戰士都熟悉城中的地形,他們利用建築物、下水道、樓房的地下室,甚至彈坑和瓦礫碎石作為戰鬥據點或掩體,阻擊和捕殺入城的德軍。同時,蘇軍的租擊手們也經常在隱蔽處神出鬼沒地向德軍射擊,令城中的德軍心驚膽戰。在蘇軍的英勇抵抗下,德國人終未佔領全城;而在防禦戰期間,德軍損失很大,雙方軍力悄然發生了變化。 1月19日起,蘇軍轉入反攻;23日,南北兩翼的部隊形成合圍,將德軍壓縮到約1500平方千米的地域內,成功包圍德軍主力約30萬人;24至30日,蘇軍對德軍發動攻擊。德軍統帥為了挽回敗局,組成了由曼斯坦因元帥指揮的集團軍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突擊,試圖解救被圍部隊。士氣高昂的蘇軍徹底挫敗了德軍的突圍行動。從1943年1月10日起,蘇軍實施“指環”進攻計劃,痛殲德軍被圍部隊;繼而又發動反攻,徹底粉碎了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封鎖。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由於此役規模太大,傷亡者無法得到精確統計。據估算,在整個大會戰期間,德軍損失累計達150萬人(此為蘇方統計;西方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此役中共傷亡85萬人,其中75萬人陣亡或受傷,9.1萬人被俘)蘇軍也付出了沉重代價,約傷亡110萬人。這一戰役嚴重削弱了德軍的力量(有研究者統計,德軍在此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南翼兵力的四分之一),改變了蘇、德雙方在戰場上的態勢。自此,希特勒再也無力舉行大規模的攻勢,在其主要進攻方向上被迫轉入戰略防禦,蘇軍則從戰略防禦開始轉向戰略進攻。蘇軍的勝利大大鼓舞了正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世界各國人民,鞏固和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同時沉重打擊了法西斯同盟的氣焰,一些追隨德、意日的國家開始自找出路,轉而投向同盟國,德國統治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反對希特勒的活動。學界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尚武菌




第一,從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開始,蘇軍就一路潰敗,損失數百萬軍隊,尤其是基輔圍殲戰,蘇軍65萬人被俘。德軍三個集團軍群長驅直入,直到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才遭遇了第一次失敗,這就意味著德國對蘇聯的整體閃擊計劃失敗,德軍被迫進入陣地戰,開始被逐步消耗。



第二,德軍的閃電戰是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屢試不爽,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前,閃電戰還沒有遭遇敗績。這就意味著蘇軍開始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尋找剋制閃電戰的新戰法,事實證明,大縱深戰役理論對閃電戰確實很有效。



第三,事實上,在納粹德國處於巔峰狀態時,其綜合國力也不如蘇聯,能橫掃歐洲主要取決於先進的戰術思想和優秀的指揮藝術,德軍兵敗斯大林格勒,雖然只損失了幾十萬德軍,對數以百萬計的德軍而言並未傷筋動骨,但卻是戰術作用得分水嶺,綜合國力不如蘇聯,又被迫面對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最後德軍只能被活活耗死,耗到失敗為止。


毒刺劍客


斯大林格勒會戰,一般認為是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不要認為德國只在斯大林格勒損失一個集團軍,而是影響更深遠。

1、蘇聯有能力全殲德國一個集團軍

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此前莫斯科會戰德軍損失並不比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少,但沒有整個集團軍覆沒的記錄。沒有被全殲的軍隊可以補充完整,只是“多次輕傷”。而軍隊被全殲,這已經是“重傷”,難以補充組建 甚至需要取消番號。這對於德軍士氣有巨大損傷,以後單獨一個集團軍都不敢面對蘇聯作戰,氣勢上已經衰敗了。

2、解除德軍對高加索油田威脅

斯大林格勒會戰之所以希特勒拒絕保盧斯從斯大林格勒突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斯大林格勒城下保盧斯第六集團軍承擔著掩護攻入高加索的米斯特A集團軍群后方的任務。斯大林格勒會戰蘇聯不僅消滅了保盧斯第六集團軍,而且迫使德軍逐步撤出高加索地區,從而避免高加索油田落入德國之手。有了這些石油,蘇聯可以繼續戰鬥,而德國就陷入資源緊張之中。

3、蘇聯開始展開大反攻

斯大林格勒會戰不僅鼓舞了蘇軍士氣,保住了高加索油田與頓河鋼鐵、煤炭、糧食,而且拉開了蘇聯軍隊打反攻的序幕。蘇聯軍隊從斯大林格勒城下一步步向烏克蘭推進,雖然追兵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被曼施坦因擊潰,但蘇聯已經具備夏天與德軍決戰的能力。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會戰都需要藉助冬天,庫爾斯克會戰卻可以夏天戰而勝之,甚至庫爾斯克會戰德國需要集結兩個集團軍群。


一梭煙雨江湖行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我認為這場被史學家稱之為二戰的轉折點的保衛戰,雖然德國在這場戰役中僅僅損失了30多萬人,但是這場戰役為德國帶來的卻是戰略上的被動和失敗!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在德國侵佔了比利時,捷克,法國以後,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奪取蘇俄的戰略資源(尤其是石油),希特勒不顧勸阻,執意單方面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發起的侵略戰爭!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被稱為二戰時期的戰場絞肉機,足以說明這場戰役的殘酷和血腥,最終以德國失敗,俄國慘勝而告終!

1942年,德國在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憑藉著過硬的士兵素質,強大的軍事裝備,以及優秀的戰術指揮,利用閃電戰擊敗並佔領了歐洲除英國和俄國之外的眾多國家,所獲取的大量的資源和工業設施使得希特勒完成了在執政前對德國普通民眾以及資本家的承諾,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德國人參戰的熱情空前高漲!

德國分兵三路進攻蘇俄,並且配備了大量的機械化裝備和戰機,意圖短時間內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而從一開始毫不防備的蘇軍在戰爭的開始就被打殘了,失去了外圍部隊的蘇俄只能採取以空間換時間,以有利地形拖延德軍進攻的策略重新調整軍事部署!


在莫斯科傷亡慘重的德軍並沒有讓希特勒恢復清醒,此時的希特勒像是一個輸紅眼的賭徒,執意進攻斯大林格勒!付出慘重代價的德軍並沒有調整戰略部署,搶佔蘇俄的高加索地區和西南部,鞏固已有的成果,最終在蘇聯人人為兵,保家參戰的積極抵抗中,功虧一簣!

此時的德軍被蘇聯拖拽在了戰爭的泥潭中,狂妄的德國促使了蘇聯加入了同盟國,愚蠢的隊友—日本在轟炸了珍珠港以後,迫使美國參戰,英國和殘存的法國自由政府得到了美國大量的軍事援助,歐洲的戰況岌岌可危!


在沒有得到蘇聯的戰略資源以後,從根本上講,德國和其他軸心國的命運已經註定了,戰略上的失敗,最終導致了這場戰役成為了軸心國敗亡的轉折點!


詩涵果果解史


藍色方案中提出:奪取斯大林格勒控制伏爾加河、奪取高加索控制石油、奪取列寧格勒,這是1942年制定的目標,很明顯,德軍沒有一項是成功的,等於說他們的作戰節奏完全被打亂了,德軍自己實質上只有4個集團軍。在蘇軍斯大林格勒反攻期間都被擊潰了,付出了特別重大的損失。而蘇聯的潛力明顯比德軍要強悍,這個有些類似於日本鬼子在中國戰場上的遇到的境遇差不多


小國攻擊大國,如果不能速戰速決閃電戰的方式解決,一般情況下都會被拖垮掉。

整個戰役期間德軍及其僕從軍減員達百萬人,南線的脊樑骨被打斷。即便此後德軍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打出驚豔的一仗,短期內又奪回了戰爭主動權,但是到了43年的庫爾斯克,德軍被證明已經無法有效利用這個主動權了。

當然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聯戰場的轉折點,但把他當作是二戰的轉折點似乎定的有些高超了吧。

其實說白了,德國進攻蘇聯,和小日本攻擊中國的道理是一模一樣,其實德軍遇到的困境就是日軍在中國人民戰爭汪洋之中的境遇是一模一樣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與蘇軍的力量就取得了動態的平衡,而戰爭的天平開始倒向了蘇軍。

我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不太熟悉,回答不好。可能錯誤很多,不過此類問題不碰了。


知常容


斯大林格勒戰德軍損失確實不多,但是卻使得德軍最後一支機動部隊被消滅,從此德軍便被釘死在蘇聯國土上,蘇聯廣大縱深的優勢被凸顯出來。德軍被分得太散了,沒有進攻便沒有防守,處處設防便意味著處處受不住。

我們現在仔細去看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是一場十分經典的綜合性戰役!由於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使得德軍損失了五十萬人之多,這就使得德軍的機動力量被很大程度上削弱,為了重新集結部隊,德軍從僕從國集結了新的部隊開赴前線,然後換防了精銳的德軍部隊作為新的機動部隊,這就使得德軍在其他防線上的戰鬥力被嚴重削弱。德軍本打算速戰速決攻下斯大林格勒,然後再迅速回防。可是由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戰敗,德軍的戰略落空了。他們不僅鼓舞了蘇軍的士氣,還使得之前的防禦陣地暴露了出來。比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以後,蘇聯便從北邊發動反擊,擊敗了留守的德軍僕從國部隊,收復了大片的國土。

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確實是德軍的失誤。假如戰死的三十萬人只是普通的僕從國軍隊那麼對戰局無關痛癢。可戰死的是德國正規軍那麼意義就十分重大,說到底是部隊與部隊的戰鬥力問題!


優己


是的,納粹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是隻損失了第六集團軍的30萬人,但意義卻十分重大,不能單單從這個簡單的數字上判斷。下面我來說幾點,以便明析通過此戰德國遭到了怎樣的打擊。


一,計劃全部泡湯。德國參謀部為了這次會戰,精心計劃了1942年的對蘇作戰任務,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使得他們精心策劃的全年任務全部失敗,不僅僅在蘇聯南方,應該說各個方向的計劃全部都泡湯了,這是整個對蘇作戰的失敗,對納粹的打擊可想而知。

二,盟國和僕從國對德國信心大減,內部動盪加劇。參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還有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大量部隊,他們同樣遭到了蘇軍的殲滅,與德軍加在一起,西方認為損失數字應該在85萬以上,蘇聯則認為是150萬,但無論哪種說法,德軍都損失了蘇德戰場上四分之一的兵力,請注意,那時候德國還沒有發動整體戰,兵力並沒有後期那麼多。



三,第六集團軍被全殲,極大的動搖了德軍的士氣。第六集團軍一直是納粹德國的王牌主力,雖說德軍都很強悍,但王牌更加突出,如果連王牌都被殲了,可想而知對其他部隊是什麼影響,這完全動搖了在蘇德戰場各個戰線上德軍的必勝心態,讓所有德軍士氣銳減,嚴重影響了德軍的戰鬥力。


四,蘇軍的異常強大威懾和震撼著整個軸心國集團。在戰役初期,希特勒意氣風發,他認為蘇聯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只是在做垂死掙扎,然而蘇聯反擊時出動了一百多萬部隊,坦克,飛機,火炮的數量也超過了德軍,這極大的刺激了希特勒的神經,同時也是對那認為蘇聯不行了的人有力的回擊。面對蘇聯展現出的龐大實力,即便是希特勒本人也被嚇住了。從此以後,在對待蘇德戰場的指揮上,希特勒垂頭喪氣,畏首畏尾,再也沒了以前的氣勢直到失敗。


綜上,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已經從實力本身印證了納粹德國最終的失敗,最後不過只剩下了時間問題,所以說,說它是轉折點一點都不為過。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只損失了30萬兵力這是一個嚴重錯誤的觀點。

以1942年5月蘇軍發動第二次哈爾科夫反擊戰結果撞上德國軍力強大的克萊斯勒裝甲集團為標誌,德軍正式實行藍色行動,目標直指高加索,而第6集團軍則作為副攻佔領斯大林格勒,之後整整八個月時間,6集獨自面對整個從頓涅茨盆地到頓河斯大林格勒的廣大地區的攻伐戰。6集損失巨大,德國統帥部也一直為其補充兵力。中期,第四裝甲集團軍大部也被調往該方向,當然最後也在天王星行動裡被圍殲。

通常意義上說,1942年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損失兵力150萬,扣除包圍的30萬兵力,有120萬兵力消耗在漫長的前期攻擊作戰和後期防守作戰中。

打掉這個集團軍,對於奉行精兵強將政策的德國來說雪上加霜。要知道1942年德國還沒實行戰時軍備。對於其他大兵團單位,被圍殲最多相當於打斷肋骨,躺一個月可以下床,第6集團軍被圍殲,相當於打斷脊柱骨,斷了就元氣大傷。


Ihowooooo


這只是後世的歷史學家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評價,任何個別的事件都不可以作為決定性的評判標準,這些事件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更重要的因素。即希特勒的戰爭政策和戰略,最終使得德國始終處於劣勢地位而導致了失敗!



僅就軍事角度而言,斯大林格勒戰役並不能絕對稱之為東線轉折點。包括德國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曼施坦因等一大批人都持以上的觀點。雖然德國損失了一個精銳的德軍集團軍(第6集團軍)和其他的盟友聯軍,兵力損失慘重,而且1942年的夏季攻勢也宣告完全失敗,可是德軍在哈爾科夫反擊戰後最終仍舊重新奪回了東線的戰略主動權,蘇軍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使得無力在1943年夏發起決定性反攻。


龍德施泰特元帥主張德軍東線做大範圍的長距離的撤退,通過在後方建立堅固的防線和防禦作戰來消耗蘇軍的有生力量,使得蘇軍迫於慘重的傷亡而被迫同德國和談。曼施坦因也指出東線的兵力已不足以實施如1942年那樣深遠的進攻,期望通過局部的後撤,來吸引蘇軍的進攻,然後實施反突擊包圍殲滅蘇軍。

到1943年蘇軍已經損失了1100萬人,德軍的目標就是繼續讓蘇軍流血直至乾涸。同時在作戰中要儘量的節省兵力,尤其避免損失整個集團軍。他們認為在正確的戰略指揮和裝備技術優勢下,完全可以給予蘇軍以強大的打擊。


事實上即使在希特勒“寸土不讓”的錯誤指揮下,德軍大量的(是第6集團軍的好幾倍)遭到蘇軍的合圍殲滅,整個防線被分割數段,仍舊讓蘇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直到1945年蘇軍在作戰素質上仍舊遠不如德軍。所以假使德軍在正確的戰略指揮下,遠可以取得更大的戰績,甚至有可能取得東線的和局。

所以二戰的轉折點不是那一個集團軍的損失,而是希特勒的全面獨掌大權,其一系列錯誤的指揮最終導致德軍在東線的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