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如果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淪陷。蘇聯會把總部遷移到中亞繼續對抗德軍嗎?

平安中國742


斯大林其實早都給你答案了,在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1941年11月,蘇聯政府機關和各外國使領館已經遷往伏爾加河上游的城市“古比雪夫”,這是一座位於東歐平原東南部的城市,距離莫斯科大約1100公里,但還遠不算是中亞地區。本來斯大林也準備乘座專列前往該地疏散,但是在站臺上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決定留了下來,於是才有了著名紅場閱兵。

(朱可夫劇照)

問題中的三個城市,其實也正是《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三個“集團軍群”的主要戰役目標:列寧格勒是里布元帥“北方集團軍群”需要攻克的城市,莫斯科是包克元帥“中央集團軍群”的攻擊重點,而斯大林格勒則是龍德施泰特元帥“南方集團軍群”在攻佔基輔後的下一個目標。關於三個戰略方向的用兵主次問題,到1944年7月中旬,德軍最高統帥部內部爆發了第一次嚴重的爭論。

早在1941年12月18日,希特勒關於《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細節的訓令中,北方的列寧格勒和南方的烏克蘭(包括基輔和斯大林格勒)被確定為主攻方向,前者主要是政治上的考量,德軍攻克列寧格勒便可以完成與芬蘭軍隊的會師,進而可以將里布的軍隊抽調出來相當部分;後者是希特勒對戰爭經濟學的理解,他迫切需要烏克蘭的小麥和更前方高加索的石油。



當包克的集團軍群佔領中路重鎮斯摩稜斯克時,里布所部已經推進到列寧格勒城郊,龍德施泰特的部隊也正在合圍基輔方向上的蘇軍,然而德軍的總兵力畢竟是有限的,最高統帥部必須選擇一個優先目標進行兵力加強。以勃勞希奇和哈爾德為主的陸軍總司令部,堅決主張進攻莫斯科,前線將領包克和古德里安表示支持,因為他們的部隊距離莫斯科只有200英里了。

陸軍總司令部的理由是,攻克敵方首都不僅在心理上可以摧毀蘇軍的抵抗意志,莫斯科還是蘇軍最重要的軍火生產基地和全國交通樞紐,一旦包克拿下它,蘇軍不僅將失去大量的軍火來源,其後方的兵員和戰略物資也不能順暢地運達各條戰線,那麼各個戰場上的蘇軍都將受到削弱或者崩潰。同時,所有的情報也表明,蘇軍正在莫斯科正面集中50萬以上的生力軍組織防禦,從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角度看,也必須優先實施打擊。



但是希特勒最終否決了這個作戰方案,他在8月21日的指令中堅決要求首先聚殲基輔方向上的蘇軍,同時還要把列寧格勒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抹掉”,陸軍的軍官團沒能說服這位最高統帥,只能執行命令。而這就意味著包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必須暫緩攻勢,抽出若干部隊分別向南向北增援,比如古德里安的裝甲軍團就需右轉,參與圍殲基輔地區的蘇軍西南方面軍,另外還有幾個精銳師則被加強給里布的集團軍群。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認為這是“東線戰場最大的戰略上的錯誤”,一直到基輔戰役基本結束和列寧格勒被圍,希特勒從9月中旬起才決心恢復對莫斯科的進攻,不過已經太遲了。從南方歸建的古德里安裝甲集群和從北方調來的萊茵哈特裝甲軍,都需要時間趕路和休整,因此“颱風戰役”的發起時間一拖再拖。德軍真正發動大規模進攻已經是10月2日,在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包克毫無作為,而蘇軍卻大大加強了莫斯科方向上的兵力和防禦體系。



上述歷史事實說明,在1941年的下半年,德軍根本不具備同時拿下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基輔的軍事實力,因為它的一線作戰部隊尚不足300萬人,只能採取一次解決一個方向的戰法,當然更不具備深入西南攻取斯大林格勒的能力。而到了1942年夏季,當德軍轉而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為目標實施“藍色計劃”時,也不可能再對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發動攻勢,顧此必然失彼。

也就是說,這三座城市同時淪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歸根到底還是德軍兵力和實力的不足,以及對蘇軍動員能力的低估。而從戰略位置上看,莫斯科的重要性明顯要高於另外兩個城市,即便1941年列寧格勒失守、1942年斯大林格勒丟掉,蘇軍仍可以莫斯科為中心區進行戰線部署,但若連接南北的莫斯科被德軍攻克,則整條戰線就被劈為兩半,蘇軍的戰略形勢將會非常不利。



實際上在1941年的“颱風戰役”失敗以後,德軍已經很難再對莫斯科形成真正威脅,因為蘇軍始終將重兵集團置於中路,其實也是擔心莫斯科有失。希特勒選擇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發動攻勢,就是看出“閃電戰”業已破產速勝已無可能,嚴重需要糧食和石油等資源來維持長期的戰爭,至於列寧格勒圍城三年仍不能克,原因只有一個,德軍北方集團軍群不具備兵力優勢,無力大舉攻城。

再退一步,假使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失守,蘇軍總部也不會遠退至中亞地區,因為伏爾加河上游沿岸是重要的產糧區和工業區,類似於古比雪夫這樣的位置才是最佳選擇,既方便指揮作戰也容易獲得補給,在政治上也較為有利,畢竟政府還在歐洲大陸上。這也就是為什麼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特別玩命的原因,因為這三座城市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排名,無疑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蘇軍自然寸土必爭。


度度狼gg


當然不會!因為那時的紅色帝國將不復存在。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在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以及190艘軍艦的配合下,從三個方向對蘇聯發動猛烈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由於當時的蘇聯仍未從殘酷的大清洗運動中恢復元氣,加上領袖斯大林的麻痺大意,使得蘇軍在面對德軍的突然襲擊時猝不及防,軍民傷亡慘重,武器裝備損失不計其數。

到1941年9月底莫斯科會戰爆發前,蘇聯已經失去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損失軍隊超過300萬,超過1/4的人口淪陷,重工業區幾乎全部陷入敵手,蘇聯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崩潰邊緣。

不過隨著莫斯科會戰的反敗為勝,蘇聯也等來了美國的大量援助,有了反敗為勝的雄厚資本,並最終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

很多人說德國之所以在莫斯科城下馬失前蹄並再而衰,三而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豬隊友意大利的掣肘,這個被希臘反殺的侵略者至少耽誤了德國兩個月的寶貴時間,這是德國最終倒在蘇聯嚴寒之下,並痛失消滅蘇聯的寶貴機遇。

那麼如果沒有這兩個月的時間損失,德國成功拿下莫斯科,斯大林會轉戰中亞繼續抵抗直到勝利的到來嗎?靜夜史認為這當然不可能,因為:

1、莫斯科是權力象徵

斯大林之所以在莫斯科死戰不退,根本原因在於莫斯科不僅是蘇聯的首都,更是斯大林權力的象徵,失去莫斯科,蘇聯不存,斯大林也將死無葬身之地。

正是基於此,德軍才將最強大的裝備配給中央集團軍群的費多爾·馮·博克元帥,其一舉奪取莫斯科,摧毀蘇聯的交通樞紐,顛覆這個紅色帝國的意圖志在必得。

所以一旦蘇聯失去莫斯科,不僅僅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聯繫被切斷,蘇聯將完全覆滅,斯大林統治必將因此終結。

而沒有斯大林模式支撐的斯大林,就是退到天涯海角也沒有用,更沒有堅持鬥爭並反敗為勝的可能。而比失去莫斯科更要命的是,昔日被斯大林壓制的敵人們必將死灰復燃,斯大林極有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2、城市從來包圍農村

我黨創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線之所以是創舉,是因為師從的蘇聯,革命路線從來都是“城市包圍農村”。

雖然蘇聯的社會發展水平也相對落後,但蘇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高緯度國家,不僅人口較少,而且大多數都聚集在城市,這天然地決定了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必須在城市中展開,比如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聖彼得堡取得了成功。

而且,雖然緯度相近,但西伯利亞遠比東歐平原氣候寒冷,加上東歐歷來是俄羅斯的發祥地,所以東歐人數要遠遠多於西伯利亞,包括中亞。

十月革命後,高爾察克在西伯利亞的慘敗,已經說明了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不適合打游擊。而中亞在蘇聯時期又是最落後的地區,連像樣的城市都沒有,這就更決定了如果蘇聯殘餘勢力退守中亞,只能涼得更快。

3、美利堅始終在觀望

雖然納粹德國就是美國大財團的作品,但當蘇德戰爭爆發時,美國卻比蘇聯還要揪心,因為蘇聯的成敗事關納粹德國的存在,更關乎美國切身利益的得失。

雖說從納粹德國制度設計上來看,法西斯必敗,但這也不意味著蘇聯必勝,因此當德國和蘇聯僵持不下時,美國需要在短期內選擇盟友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當1942年蘇聯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後,美國的援助才源源不斷地送來。而如果蘇聯沒有挺過去,失去了莫斯科最終導致崩潰,美國就不得不另請高明瞭,屆時失去核心的斯大林也將如喪家之犬被徹底拋棄,進而永遠失去東山再起的可能。

所以,莫斯科、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是萬萬不能丟的,因為任何一座城市尤其是莫斯科的淪陷,就將導致蘇聯的萬劫不復。所以走投無路斯大林才做好了在莫斯科淪陷後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的最壞準備。

畢竟,中亞的落後斯大林心知肚明,而作為民族強行劃分的傑作,斯大林也必然對中亞的民族仇恨感同身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根本不用說,如果三大戰役全部失敗,蘇聯東遷是一定的,這無需質疑。至於能不能殺地回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為什麼會如此肯定呢?有三大原因。

斯大林的個人風格,倔強而堅韌

斯大林是個很“硬氣”的人,借用海明威說的一句話,那就是: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斯大林從上到最高位開始,強硬的風格一直貫穿始終。曾經,和沙俄鬥爭的時候,作為紅軍的斯大林沒有放棄過;後來,在遇到黨內各種內訌時,他也沒有退卻過。如果他是一塊鋼鐵,那麼就是合金鋼,敲不爛,打不碎。

1941年,斯大林看到了基輔戰役的失敗,德國人確實強大,但對於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還是充滿了信心,他發動全蘇聯人民起來鬥爭。他在紅場做了“保衛莫斯科”的演講,鼓勵軍人,保衛家鄉,他感染了無數蘇聯人。

如果莫斯科守不住了,斯大林的第二步就是對莫斯科實行焦土政策,然後開展游擊戰。如果德國人過於厲害了,佔領了三大城市,並且巷戰也無用,那麼,最後一步,就是遷都。

斯大林的性格,絕不會打白旗,去投降,也絕不會去到德國人前面,乞求放過。

有人說了,那萬一斯大林死了呢?是不是蘇聯人都會放棄了呢?不會,因為蘇聯紅軍有信仰。

紅軍的信仰,會導致蘇聯可能會遷都

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怕死,但有些時候,為了一定的人生意義,人們卻直面死亡,決不後退,比如父母為了子女,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比如丈夫為了妻兒,敢於奮不顧身。

人們的內心當中,除了敢於為家人犧牲外,為了信仰,有時候也會置生死於不顧。比如有些伊斯蘭國家開展的所謂聖戰,比如中國紅軍為了“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長征。

二戰時期,蘇聯紅軍的信仰意識很強的,這些紅軍,從領導軍官到基層士兵,都有為“祖國獻身”的思想準備。就算斯大林不在了,這些紅軍,投降是很難做到的。

他們準備著和德國人拼到底,大城市站不住腳了,那就遷都小城市;小城市如果還佔不住,那就打游擊戰,總之,這支紅軍,不會隨意放棄。

蘇聯人在歷史當中形成的風格,不會輕易認命,不得已時會遷都

(庫圖佐夫)

俄羅斯這片土地在近一千年當中,曾經先後被六個國家侵略過,他們是蒙古帝國,瑞典帝國,波蘭帝國,奧斯曼帝國,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希特勒率領的德國。

這些國家中,除了早期的蒙古帝國在俄羅斯大地上建立了金帳汗國,其它國家壓根就沒有占上大的便宜,而蒙古人的金帳汗國能在俄羅斯大地上建國,源於那時候俄羅斯大地本身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蒙古人控制的後期,莫斯科公國建立,慢慢地成為了東北歐的中心。這之後,俄羅斯人開始強大,而且此後再也沒有被誰征服。

1812年,拿破崙夠強大,帶了30萬人,強勢進攻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全權委託庫圖佐夫將軍指揮戰鬥,戰爭很激烈,戰線不斷地被法國人推進,俄國人不得已還放棄了莫斯科。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俄國人此後會投降,人家沒有,而是實行了焦土政策。

之後,法國人進了一個空城,也是一個廢城,最後在飢寒交迫,缺吃少穿的情況下,餓死、凍死的一大片一大片,而庫圖佐夫讓軍隊一次次地打伏擊,騷擾,奇襲,無所不用,讓拿破崙的軍隊不堪煩惱,最後被迫撤離。

(拿破崙兵敗俄國)

總之,俄國從十六世紀強大後,對所有外來的侵略,從來沒有說過“投降”,從來都是說“不”。

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成後,會融入到血液裡,其行為會和民族的價值觀相配套,所以,即便二戰時蘇聯敗了,也不會投降,也不會認命,會繼續拼搏。

如果三大戰役失敗,遷都一定出現,這是為了東山再起,這完全符合蘇聯人的歷史傳統和價值觀。

蘇聯的地域特點,會發生遷都,並繼續抵抗

蘇聯地域太過遼闊,縱深相當了得,這樣情況,在打不過時,適合東遷。有人說了,三大戰役,蘇聯人都輸了的話,投降才是上策。

放心,投降不會發生在蘇聯人身上。大家想一想,當日本侵華全面發生時,日本非常瘋狂,先後佔了上海、山東、南京等地,南京可是當時的國民政府的首都啊,蔣介石為什麼不投降?

原因只有兩個:一是戰略縱深了得,二是保住政府,試圖反擊,等待援助,再覓機會。

蘇聯幅員遼闊,又有著良好的縱深,德國如果僥倖三大戰役勝利,蘇聯會遷都,並且一定會試圖繼續反擊。

實際上,有消息稱蘇聯已經做好了遷都的方案,不過那是第三套方案,一旦莫斯科失守,三大戰役皆落敗,巷戰、游擊戰不利,那麼蘇聯會遷都古比雪夫,也有說是喀山。不管這消息來源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我們想一個問題,這麼大一攤,難道會沒有備選計劃?難道會沒有種子計劃?一定會有。

綜合來說,如果在二戰中,蘇聯三大戰役皆落敗,總部遷都一定會發生,這個無需質疑,因為斯大林的風格、紅軍的信仰、俄羅斯的傳統、蘇聯的地域特點,都會決定這個結果的發生。


藍風破曉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德軍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等重要城市攻陷的話?我覺得會!蘇聯還會戰鬥到最後一刻。因為蘇聯領導人早就已經高瞻遠矚,多個戰役進行的時候,就已經準備把總部換到喀山去了!你以為斯大林

等重要人物真的會和莫斯科共存亡?那樣蘇聯才會真的滅亡。


可是誰也沒想到,老天爺把幸運的天平投向了蘇聯德軍在“莫斯科”就停下了腳步,更加低估了“蘇聯人民”的抵抗能力,加上

蘇聯“冬將軍”的到來,徹底讓德軍深陷泥潭。讓德軍的裝甲部隊深陷淤泥,大量的精銳消耗在了東線戰場,在後期的相持階段,由於莫斯科的冬天異常寒冷,再加上,蘇聯採取的“焦土政策”,所以前線德軍士兵的補給十分困難,常常陷入飢寒交迫的絕望境地。
還有一點就是,
蘇聯國土幅員遼闊,防禦縱深非常大,即使德軍拿下莫斯科,也是打不敗蘇聯的,只會陷入無休無止的苦戰之中。 因此,就算德軍在冬季之前順利拿下莫斯科,最終還是會失敗的,只是早晚而已,因為蘇聯採取了“焦土政策”以及蘇聯的本土作戰,德軍自己的後勤跟不上,要想在蘇聯就地獲取補給又十分困難;再加上,蘇聯的防禦縱深非常的深,有的是地方,跟德軍慢慢耗,耗都能耗死德國。
再加上這個時期“盟軍已經開始大量資助蘇聯,德軍完全是處於被動,蘇聯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運作,大量的“武器”已經開始裝備前線,最經典就是T34坦克,和下蛋一樣,戰爭打的就是消耗戰,德軍已經消耗不起了。所以,就算德軍攻陷各大的蘇聯城市,蘇聯還會反抗到底。

我是鵬正!如果喜歡我的問答的話,就請給我點個關注或者小小的贊吧~謝謝~愛你呦~

我超級寵粉的~


鵬正


蘇聯雖然在二戰時一度差點守不住莫斯科,但是原則上他們是不會進行東遷計劃的,這裡面既有客觀因素,也有斯大林的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蘇聯時期的國土面積雖然非常大,但是人口主要分佈在西部,現在的俄羅斯也是如此。這個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東部的西伯利亞等地區根本不適合人居住,也不知道當時的俄羅斯帝國要這麼些國土有什麼用。

蘇聯的主要重工業也全部分部在西部

其中的烏克蘭是蘇聯主要的糧食產區,二戰前蘇聯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烏克蘭的糧食出口。這個地方的喪失不僅僅是影響蘇聯經濟,還直接影響蘇聯生存問題。

在喪失了人口稠密區、經濟發達地區後,德軍的目標直指蘇聯主要能源區,如果這個地區再喪失,蘇聯可能就完全喪失反擊能力。

另外,蘇聯光靠自己在那個時期是挺不住的,他的工業已經完蛋,連正常的軍事補給都無法滿足,所以有大量的物資是美、英援助,援助的最重要一條路線就是北冰洋航線,終點是摩爾曼斯克,這是蘇聯北方唯一的不動港,如果此港口再被放棄,蘇聯就不僅僅是東撤一點點了。

二、斯大林因素

斯大林在二戰前後對蘇聯實行了絕對獨裁統治,他為了排除異己(因為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前與列寧的矛盾已經半公開化,所以在列寧去世之後有許多蘇聯元老與斯大林有嚴重的政治分歧)、推行工業化改革(一五計劃)以及附帶的農村公社改革,開始了大清洗運動。在此期間被殺害和流放的人數有100多萬,用於收容流放人員的勞動營有很多位於東部。

當時進行的農村公社改造直接剝奪了許多農民的土地,造成了農民的激烈反抗,甚至暴動,而蘇聯東部的人口多數為農民。

斯大林在大清洗的同時,個人崇拜也達到了高潮(大清洗運動和個人崇拜都不是斯大林發起的,但是他也並沒有制止),德國入侵蘇聯初期,蘇聯軍隊一潰千里,斯大林早期的反應是有些恐慌。他那時可能也有些崩潰,但是在後來朱可夫取得一些戰果之後,他的態度迅速轉變,變得堅決和自信。儘管德軍已經進攻到莫斯科,而且有關人員已經給斯大林安排好了撤退計劃,但是此時斯大林堅決要留守莫斯科,他不同意就沒人敢再提東撤的方案。我認為斯大林此時堅決不撤離莫斯科除了他的愛國熱情和做為一國領袖的職責所在之外,莫斯科一旦失守對他的威信打擊他是可以預測的到的,他個人非常喜歡歷史,所以他可能預見到了,一旦他從莫斯科撤離,他用殘暴和獨裁建立的統治力就會土崩瓦解,那時他能不能活著到達東部都難保證。

三、德國綜合因素

德國看似在二戰在非常強大,那是因為他們有一群實力超絕的將領,如曼施坦因(奇襲法國計劃締造者)、古德里安(閃電戰之父)、隆美爾(沙漠之狐),德國當時軍隊的機械化程度、先進程度和數量都並不佔優,只是他們戰術太超前。可是到了蘇聯,由於蘇聯當時的基礎化建設太落後,道路從是土路,極大的限制了德軍半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後來由於德軍運輸車輛的不足,隨著戰線的拉長,德軍補給也出了問題。再一個由於希特勒的個人偏執,非要分兵攻打斯大林格勒,因為那個城市叫斯大林,影響了德軍的兵力分配和戰略。而且在之前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上,德軍的戰略也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影響了戰機。

另外,西線的戰事原本不在德國計劃之內,德法之戰是意外觸發,西線的戰事不但使德軍推遲了進攻蘇聯的時間,還減少了德軍投入的人數,從而減輕蘇聯不少壓力。瞭解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敦刻爾克希特勒要坐視大批英法軍隊撤退,讓戈林的空軍去解決而不是陸軍。

所以從這些方面看,當時的蘇聯不大可能進行東遷計劃。


唐格林奇


一點一滴學歷史。

蘇聯當時的確有東遷計劃。從歷史上看,俄羅斯人政權在沙俄與蘇聯的內戰時期也曾東遷。但是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講,歐洲部分優先於亞洲部分,節節抵抗才是選擇。

一 東歐是俄羅斯人的發源地區


(俄羅斯-烏克蘭族群的早期政權基輔羅斯的領土擴張)

儘管俄羅斯與烏克蘭在關於誰才是基輔羅斯的繼承者的問題上存在爭議,但這更像是翻後帳。不可否認,基輔羅斯時代奠定了東斯拉夫人的早期歷史。他們在那個時代接受了東正教,建立了封建王朝。通過地圖可以看到,從基輔羅斯時代起,東斯拉夫人與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族群普魯士人就存在領土上的競爭關係。太陽底下無新事,蘇德戰爭實際上是俄德兩個相鄰民族的又一次對於歐洲領土的爭奪。對於俄羅斯族群來說,自己的發源地區是不能輕易放棄的。

二 俄羅斯族群種族與文化中的接近西方屬性

任何一個民族都是融合而成的,俄羅斯族群也不例外。蘇聯歷史上出現過一艘航母叫做瓦良格號,那瓦良格又是什麼意思?值得蘇聯人驕傲的用這個詞命名他們的航母?

瓦良格人是維京人的一支,最終他們融入了俄羅斯族,被認為是俄羅斯族的重要源頭之一。



(維京戰士繪畫作品)


(維京勢力在歷史上最大殖民範圍)


(維京戰船復原圖)

得益於出色的平底船駕駛技術,維京人是河道與海岸線上的霸主。但是他們尚不具備成熟的遠洋航行能力。維京戰士的主要武器其實是大長矛。他們乘船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利用自己強壯高大的身體投擲這種沉重的大長矛,給敵人致命一擊。

維京族群的擴張對歐洲早期歷史影響巨大,他們的後代形成了眾多子族群。而瓦良格人就是維京人的後裔。他們一度被古羅斯人請來當王,主持公道。

有趣的是,在瓦良格人的問題上,蘇聯與西方同樣存在爭議。西方人認為基輔羅斯就是維京-瓦良格人直接建立的。而蘇聯堅持認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瓦良格人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不管怎麼說,古代俄羅斯族群中有維京人的血統,這是肯定的。爭議的只是主從關係而已,但是一滴血中又怎麼能分辯出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



(現代歐洲Y染色體單倍群比例)

無獨有偶,納粹德國之中也有人崇拜維京人,而且,納粹德國還組建了以北歐僕從國兵力為主的維京師。只不過納粹的維京師沒有像他們的祖先那樣叱吒風雲,難逃敗亡命運。

由此可見,少部分歐洲文化中有崇尚擴張,乃至歌頌侵略的潛意識。當然實力能不能達到是另一回事。

到了近代,羅曼諾夫王朝皇帝彼得一世通過大北方戰爭擊敗瑞典,他清除國內保守勢力,鎮壓了反對外國人的暴動。將首都搬到了出海口的聖彼得堡地區,在這個幾乎荒涼到只有石頭和森林的地區建立了新首都。從此,俄羅斯族開始了全面西方化的歷程。這是歷史上一個民族第一次自上而下的西方化改革。這場改革更加奠定了現代俄羅斯族群接近西方文化的屬性與心理特點。



(身穿西裝一手持劍一手掌握世界地圖的彼得一世)

有趣的是,一部分西歐人卻不認為俄羅斯人是西歐人,他們認為俄羅斯人有蒙古血統。是韃靼人。由此可見,俄羅斯族群與西歐族群的爭議非常多,而且涉及到各方面。

洛曼諾夫王朝奠定了現代俄羅斯的版圖,這個王朝從所有,沒錯,是所有,從所有鄰國那裡控制土地,將它們變成俄羅斯的領土。據說造成這一情況的心理因素是因為俄羅斯人是在平原上發展起來,他們是一群平原上的農民,飽受侵略且無險可守。他們為了自己的心理安全,只有不斷擴張,獲得新的緩衝地帶。

這麼說你信了嗎?


(沙俄的擴張堪比歐洲對美洲的殖民)

當然,造成俄羅斯大面積擴張的客觀因素是蒙古族群政權的整體衰落,俄羅斯擴張的地區基本都是蒙古族群的舊有領地。從經濟上看,遠東皮毛貿易與尋找氣候合適的農業耕作區是經濟動因——整個西伯利亞唯一的產糧區是黑龍江流域,這裡因為夏季溫度高出西伯利亞,所以可以種植一季糧食作物,所以沙俄拼命想要得到黑龍江流域,因為西伯利亞雖然大,但是在蔬菜大棚出現之前養活不了大量人口

Ok,加粗劃重點了,西伯利亞養活不了大量人口,那麼從農業角度講,蘇聯東遷有可能繼續抵抗德軍嗎?

顯然不太現實。

三 蘇聯的工業佈局是歐洲部分重於亞洲部分


(前蘇聯化工佈局)

看圖可知,蘇聯的化工生產都在歐洲部分,雖然二戰中東遷了一部分,但是歐洲的重心不可能短期改變。如果蘇聯的歐洲部分被德國佔領,蘇聯會迅速變成一個農業國。

蘇聯在遠東的生命線是西伯利亞鐵路。


(沙俄時期的西伯利亞鐵路)

沙俄以及蘇聯在亞洲部分的所有建設,工業,乃至人口聚居區,都是圍繞在這條鐵路兩邊的。這這條鐵路,因為氣候環境等原因,緊靠蘇聯南部邊境,實際上從地緣上看,極不安全。而蘇德戰爭時期,蘇聯在遠東需要面對一個極為好戰的對手。

舊日本,陸軍軍閥集團。


(舊日本侵略的頂峰 當然沒幾年)


(偽滿的合影 也沒幾年)

在當時,舊日本對蘇聯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蘇聯要和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就是為了穩住日本。按照日本的戰略習慣,假如蘇聯東遷,日本是一定會突然發動進攻的。歷史上蘇聯內戰時期,日本就曾出兵西伯利亞干涉。

OK,那麼如果日本佔領蘇聯的太平洋沿岸,蘇聯會怎麼樣?

連農業都沒有了。

蘇聯由工業國變成畜牧業國。

用騎兵對付德軍坦克?

四 巷戰是蘇聯的戰術手段

當時蘇聯已經通過遠東情報體系得到了日本不會進攻蘇聯的情報。所以他們抽調善於在冬季作戰的西伯利亞部隊支援歐洲。

蘇聯為什麼一定要死守斯大林格勒?

除去政治考慮。軍事考慮也是重要選項。

德軍的戰術特點是什麼?

依託裝甲集團軍群的高機動性,在大平原上兩翼包抄下底傳中,打身後球。

如何能化解德軍的優勢?

巷戰。

依託己方熟悉而又複雜的城市地形,可以抵消德軍的速度優勢,把運動戰轉化為陣地戰。依託高樓,地下管道,可以把射擊角度由平面改為立體360度。有效抵消德軍坦克的平面火力優勢。而到了亞洲部分,沒有了大型城市,巷戰恐怕無法實施。

巷戰不要說德軍,就連21世紀身處伊拉克費盧傑的美軍,想起來也是後背發涼。

當時,斯大林的確有將政府東遷烏拉爾地區的計劃,但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蘇聯當時有1.6億人口,二戰損失了2000萬人,占人口數的八分之一,按這個比例簡單地說,青年男性基本都有傷亡。

五 斯大林格勒是二戰歐洲戰場的抵抗之都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從夏末打到深冬,歷時七個月。

普通蘇聯士兵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平均生存時間只有十幾到二十個小時左右。這些普通士兵就是在用自己不到一天的生命去戰鬥,最終粉碎了國家的滅亡,展開反攻。

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德軍曾經說過:

蘇聯人不是人。

他們是火焰。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年輕的普通蘇聯士兵們)


個人整理創作如有不足歡迎指正


有時聊人文歷史


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假如莫斯科反攻沒有成功,莫斯科真的被攻陷了,難道斯大林願意戰死在莫斯科嗎?我覺得也未必,俗話說,此一時彼一時,莫斯科真的被奉獻了,我想作為蘇聯的領導人,也會想辦法逃脫,好有機會再次領導蘇聯人民和德國法西斯鬥爭到底,至於說她們逃到哪裡,當然不好說了,但是我想他絕不會坐以待斃。


驕然


不可能淪陷,為啥,因為德國人戰線拉的太長了,而且你說的這三個城市都是巷戰,哪怕是今天的美國打巷戰也很吃虧推進很慢,如果不能迅速消滅敵人,長途深入,西伯利亞冬天零下30多度,開了春雪化了以後土地鬆軟機械化部隊更難行走,拿破崙當年就是吃的這個虧,


中國人你要自信


會,蘇聯與德國的社會政黨不一致雙方又在前期戰爭中打紅了雙眼,說血海深仇也不為過,仇恨的積累使的雙方沒有調解的餘地,政府要是下令投降就是民族的罪人,政府就會被人民所唾棄推翻,只有戰鬥下去像中國一樣抵抗到底拖垮敵人才是唯一出路,要是投降蘇聯只會四分五裂,共產主義名存實亡。


面具皇冠


這個問題問得很不靠譜!希特勒進攻莫斯科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是盡全部力量的,你不全力去守或沒能力去守還打什麼仗?乾脆投降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