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

1827年,貝多芬去世以後,浪漫主義音樂風頭日熾,湧現了像舒伯特、舒曼、李斯特、門德爾松、肖邦、柏遼茲、帕格尼尼等大批的熱情而又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大家們爭奇鬥豔,競相開放,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形成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高潮。在這樣的音樂背景之下,勃拉姆斯的出現便顯得有些個不合時宜了,而且,勃拉姆斯在我看來的確是有些背道而馳了。


勃拉姆斯1833年出生在德國漢堡的一個貧民窟裡,父親是一個圓號手,靠在一個小樂隊裡吹奏圓號謀生。勃拉姆斯從小有著良好的音樂的天才,在有一次跟父親參觀一個樂器展覽時,便決定要學習鋼琴。1851年時,他在一個宴會上結識了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曼尼,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步上了一條在音樂上青雲直上的不歸之路。雷曼尼和勃拉姆斯決定合作演出,一個演奏小提琴,一個鋼琴伴奏。在一次的演出當中,伴奏用的鋼琴音律不準,每個音都比標準音低半個音,俗話說“救場如救火”,雷曼尼不願意把小提琴調低半個音,而現借一架鋼琴也來不及,情急之下,勃拉姆斯把樂譜上的所有的音移高半個音來伴奏,兩人配合的天衣無縫,雷曼尼不得不佩服勃拉姆斯的鋼琴伴奏能力而甘拜下風,從此也改變了勃拉姆斯的命運。

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

年輕時的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鋼琴伴奏都移高半個音的故事很快在德國音樂界傳開了,遠在漢諾威的小提琴大師約阿希姆認為這根本不可能,便想會會這位 傳奇中的鋼琴伴奏者,他和雷曼尼是小時候的同學,兩人的差異就是此時的約阿希姆已經成為大名鼎鼎的漢諾威國王管絃樂隊的音樂總監,享譽世界的小提琴家,而雷曼尼還在一些小的演出場合裡轉悠。於是,雷曼尼就引薦勃拉姆斯會晤了約阿希姆,會晤的結果是這樣的,約阿希姆評價說:“勃拉姆斯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天才,他的天賦只有在極端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為純真的發揮。”後來,約阿希姆又把勃拉姆斯介紹給了當時鋼琴界的泰斗李斯特,勃拉姆斯在前往李斯特住所的路上頗有些得意洋洋,在他看來,自己幾個月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一轉眼居然被引薦給了大名鼎鼎的鋼琴大師。誰知這卻是一場砸鍋的會見,勃拉姆斯的內向、靦腆幾乎毀了他的前程,在給李斯特彈奏自己的作品時,勃拉姆斯腦子一片空白,什麼也沒彈出來,到底是李斯特的博大胸懷,他自己親自彈奏了勃拉姆斯的《降e小調鋼琴諧虐曲》,讚歎道:“年輕人,你的作品非常出色,看得出來,你很優秀,也很用功。”在後來,約阿希姆又將勃拉姆斯介紹給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也就是1853年9月30日的這次杜塞爾多夫的對舒曼的拜訪,徹底改變了勃拉姆斯以後的人生,首先舒曼為勃拉姆斯今後的音樂發展鋪平了前進的道路,他在《新音樂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勃拉姆斯的評論文章,文中這樣寫道:“我認為,必將有一個人以理想的方式將時代的最高音表達出來。這個年輕人出現了,他叫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其次,舒曼 的夫人克拉拉給了勃拉姆斯 終生的影響,兩人一見如故,大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勃拉姆斯與克拉拉兩人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愛戀之情。

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

中年時期的勃拉姆斯

書歸正傳,話說1875年3月26日,是貝多芬逝世48週年的紀念日,勃拉姆斯與朋友們一起到貝多芬病逝的房間憑弔致敬。在為大師默哀的時間內,勃拉姆斯想:大家都說我是“貝多芬的繼承人”,我如何才能擺脫貝多芬的影子呢?對勃拉姆斯來說,是貝多芬的音樂引領著他走上了古典音樂的道路,也是高踞在他心目中的一座聖山。能夠寫出一部弘大的交響曲一直是他的心願,但是,受貝多芬陰影的影響,他從不敢貿然動筆。

其實早在1862年時,勃拉姆斯就曾寫出了《c小調第一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來還為終樂章配上了一首德國民謠,但就是不敢拿出來,生怕人們說他是在模仿貝多芬。1876年夏天,勃拉姆斯來到西西里島的薩斯尼茨度假。他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潛水、游泳,還在海灘上嬉戲玩耍。觸景生情,一支支似曾相識的旋律在他腦海裡不斷湧現。旋律一直在他腦海裡徘徊,總是揮之不去,他抖擻精神,毅然決然地拿起了筆……

1876年11月4日,勃拉姆斯的鴻篇鉅著——《c小調第一交響曲》在卡爾斯魯厄公開亮相。勃拉姆斯交響曲的首場演出非常成功,他的喜悅之情自然溢於言表。可不久,《c小調第一交響曲》很快就被貼上了“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的標籤,弄得勃拉姆斯哭笑不得。

再說當時的樂壇是兩大陣營,一派是以瓦格納為首的新音樂派,另一派被認為保守的學院派,這一派的代表人物當然是勃拉姆斯了。兩派之間是唇槍舌劍相互攻擊,甚至是用一些惡毒的語言相互攻擊謾罵,瓦格納一派的作曲家兼評論家沃爾夫甚至是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他就像是一個久別的幽靈又回到家門,搖搖晃晃地爬上行將倒塌的樓梯。摸出生鏽的鑰匙艱難地打開他那久棄不住的房間,破門吱吱嘎嘎地作響。……想起了祖先那古老而美好的時代,那時代就像一個顫顫巍巍的老太婆,牙都掉光了,臉上爬滿皺紋,絮絮叨叨,發出咯咯的笑聲。勃拉姆斯聽著她的話,聽了好長時間,久而久之,他覺得這些聲音彷彿構成了音樂動機,他費力的拿起筆,可以相信,他寫下的是音符,一大堆腐爛了的音符,這些個音符被裝進了古老的形式結構 裡,哈哈,一首交響曲誕生了。”沃爾夫的這一大段描述可謂是又毒又狠。而且讓我驚訝的是沃爾夫的這一段文字確實寫得非常精彩,令人耐人尋味,其惡毒至極達到了極致。

可是,沃爾夫對勃拉姆斯的攻擊被鋼琴家、指揮家彪羅用一個詞就巧妙地化解了,他順勢地推出“三B”的說法。可謂是四兩撥千斤啊,“三B”的意思是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三位德國作曲家的姓都是以大寫的字母“B”開頭的,也就是說,他把勃拉姆斯和巴赫、貝多芬 相提並論,有力地提升了勃拉姆斯的地位。更何況在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首場演出之後,彪羅則宣佈這是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剛開始,大家不知彪羅說的是什麼,後來低頭一算,原來貝多芬只寫了九部交響曲,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正是暗示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是貝多芬之後一部偉大的作品。

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

勃拉姆斯作品封面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與貝多芬的音樂性格的確有相通之處,當有人向他指出這一點時,他毫不猶豫地說道:“這連驢子都能聽出來”。事實上,勃拉姆斯對貝多芬的音樂一直是推崇備至,而他遲遲沒有寫交響曲的原因還真是怕別人評價他的音樂 是模仿貝多芬的音樂,我們認為對勃拉姆斯評價為他是“貝多芬的繼承人”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的讚譽,實際上,勃拉姆斯對這個評價非常反感,十分地不感冒,這也是沒有辦法了。

《第一交響曲》從最初的構思到最後的完工,前前後後經歷了22年的歷程,此時的勃拉姆斯已經從一位21歲的青年變成了一位蠻聲樂壇的音樂巨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