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馬謖聽了諸葛亮的話,當道紮營,能否阻擋得住司馬懿的大兵?

芝麻開門123556727


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搞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基本理解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全局。我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有的簡直是答非所問,甚至有的胡說八道。我的觀點是:

馬謖的兩萬兵是不可能阻擋得住曹魏大軍的,而諸葛亮的原意也沒有讓馬謖完成阻擋的意思,而是遲滯,好給蜀軍爭取時間

如果有朋友想對這個問題進行深究,我推薦大家不防看一下徐日輝先生的《街亭叢考》,這本書全面系統地考究、分析了街亭之戰前後蜀、魏的戰略意圖和戰爭得失。在此我簡要回答一下上面的問題:

第一,街亭所在地決定了馬謖阻擋不了曹魏大軍。現代考據,三國時期的“街亭”應該是今甘肅省天水市的隴城鎮與龍山鎮之間,從地圖上可知,它確實稱得上“山高谷深,地勢險要”,但也絕非蜀道那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然曹魏大軍也不會選擇這條路;

第二,馬謖所領軍力決定了他阻擋不了曹魏大軍。從第一條街亭地形分析可以看出,即使馬謖選擇“當道紮營”,然而兩萬人根本起不到“當道”的作用,只有在道路的關鍵點部署,並建立山下山下形成“犄角”之勢的三營或多營地,才能完成對曹軍的威懾、遲滯作用;

第三:曹魏的救援決心決定了馬謖阻擋不了曹魏大軍。從歷史可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的是:打下隴西郡,佔領整個涼州,並以此作為進攻長安的前沿,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如果這個戰略目的達到了,長安將永無寧日,魏蜀整體攻守態勢將逆轉,如此一來,可想而知曹魏救援隴西郡的決心了。

綜合以上原因,我們可以看出,馬謖及其率領的2萬軍隊基本處於必死之局,但他如果以決死意志完成了遲滯曹魏大軍的目的,那這2萬軍隊的死就非常有意義了,所以,我猜測,馬謖應該沒有這個決死之心,選擇在“南山”紮營以避魏軍鋒芒,從而看出馬謖關鍵時刻“惜身”的本質


三多學歷史


有人問何不用魏延?如果你是諸葛亮?你說這種給親兒子立的功勞,是給視如己出的自己人馬謖還是給長期都看不順眼的魏延。選誰守街亭,不出大意外,就基本是躺在了功勞薄上,難道領導能不知道哪裡能立功嗎。

讓我帶你回到三國公元228年,看看真相。

正史中街亭之戰為曹真打的,擊敗馬謖的是張合馳援的五萬人馬。當時司馬懿在宛,剛剛撲滅了孟達的反叛。而吳魏關係緊張,魏國曹休重兵在東部防線,幾個月後就爆發了聞名的石亭大戰。

諸葛亮不採取魏延子午谷奇謀,是因為此計太懸,可行性不高。而諸葛亮志在奪取雍涼之地,再切斷魏與關中的聯繫,蜀國做了長期準備,可謂兵精糧足,發動了突襲,佔盡先機。

其中趙雲在斜谷佯攻關中郿縣,做為疑兵吸引曹真精銳,這個任務艱苦非雲不能所持。而諸葛亮自率主力從漢中兵出祁山,曹魏處於隴右地區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響蜀,關中震動。五郡叛亂三郡,而一郡搖擺,雍州刺史郭淮絕不是泛泛之輩,他堅守上卦,死死的拖住了蜀國主力。現在只需要時間,魏延等一系列戰將極大可能都跟隨蜀軍主力進軍上卦,準備一舉拔掉郭淮這跟肉中刺,戰爭的天平很快將一邊倒。

街亭!街亭山高谷深,地勢險要,為歷史上重要軍事關隘、兵家必爭之地。它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它所處的位置是一個河谷開闊,四通八達,南北山勢險要,進能夠攻,退可以守的戰略要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

可以說街亭之戰是此次戰役的關鍵,擋住了魏國的增援部隊,就切斷了隴右的聯繫。而失街亭,就失去了唯一的後勤補給路線,有全軍覆沒之險。

守住街亭就立下了奪取雍涼的首功,而且要求不高,不是要你殲滅戰,也不是要你反守為攻斬將奪旗,甚至都不要你守多久。街亭易守難攻,馬謖帶走了多少人,1到2萬,甚至更多。哥哥不放心啊,王平為副將,還有高翔策應,老弟這該穩了吧,萬無一失了吧!

諸葛亮朋友不多,馬良和諸葛亮至交,馬良早亡,馬謖這個年幼的弟弟就由諸葛亮來照顧,這是第一層關係。馬謖有才嗎,當然有,諸葛亮和魏延那是談不來,諸葛亮和馬謖能滔滔不絕、談論不休,因此諸葛亮是非常喜歡和欣賞馬謖的。馬謖和諸葛亮都是荊州集團,而且馬謖完全是諸葛亮的人,魏延不是,趙雲也不是,李嚴更不是。劉備就是看透了這層關係,才說了言過其實。因為他知道如果不交代,諸葛亮必然重用馬謖,要不馬謖言過其實需要劉備這種人專門去交代?言過其實的人多了,有機會壞事嗎。

一個高級參謀未必是好將軍,比如德國第六集團軍的保盧斯,但是街亭之戰不是斯大林格勒,只要乖乖聽話,不亂來,就基本是躺在功勞薄上了。馬謖有此一功,軍中立威,以後升官發財自然不在話下!

諸葛亮一生用兵慎之又慎,謀定而後動,而蜀國準備充分,出其不意,一切彷彿盡在掌握!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消息傳到洛陽,魏明帝曹睿大為震驚,立即決定御駕親征長安,同時先令防守在郿縣的曹真迅速組織人馬增援隴右。曹真不敢怠慢,命左將軍張郃率5萬人馬先行。張合已經無路可選,秦隴大道在險要處必有重兵等候著他,騎兵還要通過山谷,郭淮估計是保不住了,長安都危險了,只能硬著頭皮增援,士為知己者死,報曹公知遇之恩。而魏明帝也做了最壞的打算親自到長安督戰。街亭在山谷中,兩側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側被稱為南山的,頂部平緩,向下三面皆陡峭,馬謖決定把人馬拉到南山上,待敵人前來攻打,居高臨下,把敵人打敗。為什麼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據城守衛,收此奇功。馬大人心氣高,他要贏,要吃滿漢全席!劉備一句言過其實,懷才不遇給憋了這麼多年,憋著一口氣,對自己要求實在比較高。千載難逢的機會,如龍入大海,守有什麼意思,怎麼能顯示我馬大人的水平?丞相還不是老和我請教?兵法不就是變化嗎?將在外!置之死地而後生佔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甚至全殲敵軍!真是憋的慌啊,啥叫死地:疾戰而得勝!鉅鹿之戰、井陘之戰!也不看看對手,然後被張合圍斷了水源,馬謖瞎指揮又無威信,沒打過仗的人形式一緊張估計他連一個營都可能調動不清楚,軍中不攻自亂可想而知,郭淮同時策應擊敗了柳城的高翔,張郃抓住戰機,趁勢進攻奪取了軍事要地街亭!

街亭雖關係全局,但易守難攻,守街亭易如反掌,而街亭迅速丟失是全軍始料未及的,兵出祁山,功虧一簣。可以說罪在馬謖,人算不如天算,命也。

而諸葛亮每每想起心中一萬隻草泥馬駛過.....

如果覺得寫得還行的話,各位看官是否方便關注下,謝謝🙏



鮮衣怒馬雲飛揚


馬謖

(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1]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如果馬謖聽了諸葛亮的話,當道紮營,能否阻擋得住司馬懿的大兵呢?

在筆者看來,很明顯,是不能的,原因有二:


一.選人錯誤

首先。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就是個錯誤,馬謖無帶兵經驗,平時也只是在諸葛亮身邊耳濡目染,論軍計來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卻無任何實戰經驗。而且馬謖為人剛愎自用,讓他守街亭就好比讓一個剛學完駕駛知識的人在車輛密集的十字路口上開車,司機還覺得自己技術出眾,足以應付各種突發情況,在這種境況下,車禍在所難免。而事實也證明了,把重任交託給一個沒有帶兵經驗的人,必敗無疑。

二.局勢不利

戰爭開始時,蜀軍在兵力尚佔據優勢地位,但隨著張郃的增援和曹睿的親征,大量魏軍進行支援,蜀軍兵力優勢漸無,隨之而來的是遠征而帶來的補給問題,且尤為突出,馬謖屯兵山上,不聽王平勸告,自斷水源。想仿效韓信背水一戰。奈何此時非彼時,此人非彼人,不但沒有守住街亭,反而丟失了糧草,葬送了幾萬將士的性命,諸葛亮的北伐大業也不得不就此中斷,只得班師回朝,令人唏噓。


老程論三國


肯定阻擋得了。

馬謖是領了諸葛亮的軍令到街亭駐防,目的就是阻止司馬懿的穿插與切斷,當道紮營正是執行了攔阻的任務。

儘管司馬懿雄兵幾十萬,呵呵,可他必須搶時間佔領街亭,故此不會領著大軍浩浩蕩蕩開拔,如果真是如此,恐怕諸葛亮壓根不需要派馬謖去駐紮,因為等司馬懿的大軍抵達的時候,早已經失去對諸葛亮的威脅性,甚至諸葛亮會搖動羽扇坐著小輪車直取長安,根本無需理會在失去價值區域徘徊集中的司馬懿大軍。

兩萬兵,以逸待勞,堅實的防禦等候著火急火燎,僅帶著快速部隊前來搶奪的司馬懿,不但可以實行有效攔阻,甚至可以趁機襲殺,打司馬懿一個措手不及。

因此只要馬謖紮營,防守得當,完成阻擊司馬懿是不成問題的,哪怕等司馬懿大部隊趕來,他也可以徐徐而退,高奏凱歌還。

但愚蠢到放棄攔截而選擇高地,完全可以想象,司馬懿帶來的小股部隊只需要守住山路和隘口便能夠擋住馬謖軍隊,更可以拖住王平,大軍一來便局勢有利於司馬懿。


鴻哥iouyh福小鋪


不能!因為馬謖就不會聽諸葛亮的囑咐,如果當時我是副將王平的話,我都會被馬謖氣得自刎!馬謖是一介書生,熟讀兵法,實戰經驗卻又很少,由於諸葛亮非常器重他,讓他駐守街亭,是想給他立功表現的機會,去做主將試試手,同時諸葛亮還囑咐了當時的副將王平,讓王平不要任馬謖胡來!(諸葛亮)

馬謖好不容易逮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要做出一番成就給諸葛亮和王平看看。所以他將自己一生所學的兵法用在了街亭之戰,將兵書上的兵法按部就班,一點不切實際,結果可想而知。

接下來我們看看當時馬謖是如何和王平狡辯的!王平會被氣得半死。


馬謖帶著一肚子氣來到街亭,一看地形,忍不住就大笑了起來,說:

“丞相何故如此多慮?這麼個偏僻的地方,魏兵怎麼敢來呢?"

(馬謖與王平)

馬謖好大喜功,不遵軍師吩咐,不聽王平好言相勸

馬謖對諸葛亮進行言辭攻擊,是為了發洩他小看自己的不滿。但一旁的王平聽了這話,卻嚇壞了,急忙說:

“參軍,雖然魏兵不敢來,但還是越五路交合之處安營紮寨,再令軍士上山伐木,立為柵欄,這樣才萬無一失。”

諸葛亮臨行前對王平的諄諄囑託,其實是對王平暗示了馬謖可能不能勝任這個任務。同時也把防守街亭的很大一部分責任壓在了王平身上。王平唯恐馬謖麻痺大意,任性胡來,所以才急忙出言提醒。

但是,心中一股氣的馬謖卻把王平的好心提點當成了看不起自己的指指點點。馬謖的火一下子就上來了,心想:諸葛亮小看我也就罷了,你小小的一個王平也敢對我指手畫腳?

(自大的馬謖)

如果王平沒有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馬謖也許自己就會做出屯兵於五路交合之處,安營紮寨的決定。畢竟馬謖熟讀兵書,又常年跟隨諸葛軍師,基本的軍事常識多少還是具備一點的。但是,王平這麼一說,馬謖覺得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侮辱,逆反心理隨之強烈爆發。諸葛亮安排好的軍國大事隨之變成了面子之爭。

馬謖堅持己見,在山上屯兵

馬謖呵斥王平:

“這個地方豈是安營之地?這裡邊上有一座山,四面八方都不相連,而且樹木茂盛,實乃天賜之險。我們應該在山上屯紮,取居高臨下之勢!”(王平好言相勸)

王平一聽,急忙說:

“參軍差矣!如果在這個地方駐軍,魏兵就算有十萬之眾,也不能輕易通過。如果屯兵山上,倘若魏兵將我軍團團圍住,該當如何?"

馬謖是成心和王平唱反調的,王平越是反對,馬謖就越是堅持。而對於熟讀兵書的馬謖來說,要找到一條足夠權威的反駁理由,那是再容易不過了。

馬謖拿兵法嘲笑王平

馬謖一陣大笑,譏諷道:

“你這真是女人之見!兵法有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如果魏兵敢來,我讓他片甲不留!"

(馬謖)

王平實戰經驗十分豐富,熟讀兵法書籍並非強項,眼見說不過馬謖,只好搬出諸葛亮來:

“我經常跟著諸葛丞相臨陣,每到一處,丞相都對我精心指點。我看這個地方,是一塊絕地。如果魏兵圍住小山,截斷我們的汲水之道,我軍就不戰自亂了。”.

王平的意思是,我可是諸葛亮的弟子,得過他親口傳授的。我的判斷,就等同於諸葛亮的判斷,難道還會有錯?

但是王平不知道,馬謖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氣,就是因為他獻了幾個良策後,已經把自己當成諸葛亮的老師了。王平搬出諸葛亮,非但沒有壓制住馬謖,反而更加激怒了他。

(馬謖拿兵法按部就班,屯兵山上)

馬謖怒道:

“你胡說什麼?孫子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魏兵敢截斷我們的汲水之道,那是自取死路。我軍豈不死戰,以一當百,魏軍誰人能擋?”言下之意是:我熟讀兵書,深通謀略,就是諸葛丞相本人,每件事都要徵求我的意見,你算是老兒,敢阻攔我的決定?

王平知道沒法說服馬謖了,再強諫下去,馬謖馬上就會拿出主將的威嚴來逼自己就範了。但是,王平卻也不敢輕易放棄立場,因為諸葛亮事先專門囑咐過,如果任由馬謖胡為,導致街亭失守,自己也難逃干係。

王平自領五千精兵,山下紮寨,與馬謖上下接應

王平想了想,說:

“如果參軍一定要在山上駐軍,請分兵五千給我,我自己在山下西邊建一小寨,為掎角之勢。魏兵來了,也好有個接應。”

馬謖雖然還是老大不樂意,但轉念一想,不如讓王平和諸葛亮看看自己的能耐,於是說:

“你既然不聽我的號令,那我就給你五千兵馬,等我破了魏兵,你可不要到丞相面前搶我的功勞。”

王平無奈,領了五千人馬, 自去紮寨,隨即畫好了馬謖的駐軍陣圖,星夜派人去送給諸葛亮。(諸葛亮)

以上是當時馬謖和王平之間的爭論,從中可以看出,馬謖完全就是一個自大妄為、不聽軍令、紙上談兵和失去理性的人。不適合擔當主將,只適合做個參將。

所以這種性格的馬謖根本不會聽任何人的意見,街亭必失無疑(歷史沒有假如)!


歡迎關注,每天為你解析歷史問題。

搞史人


不能!蜀漢必敗。

1、赤壁之戰後,劉備、孔明雖得了荊州,但未能完全控制住荊州,魏、吳時時刻刻都對荊州虎視眈眈,荊州作為兵家爭奪之地,如能牢牢的把控荊州,再以西蜀作為根據地,也有可能會逐鹿中原。但劉備、孔明派關羽駐守荊州,大軍進入成都,後來關羽兵敗被殺,蜀漢亡國開始。

2、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裡說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他自己也知道入川之後的情況,如果不以攻代守,等到魏國休養生息,兵力強盛後自然會來消滅蜀漢,蜀漢會晚亡國幾年,故5次北伐,均已失敗告終。

3、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過: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



4、諸葛亮知人不善用,就不該派馬謖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係甚大,倘有失,大軍皆休”,且“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先鋒張郃乃魏之良將”,深恐“馬謖不能敵之”,更何況劉備在永安宮託孤時曾明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見,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雖注重人才,卻不能知人善用,這樣也釀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劇。



5、馬謖隨諸葛亮在征討南蠻,七擒孟獲時出謀劃策,頗有建樹,可謂“將才”,但掌管帥印,規劃全局之職卻非馬謖做的來的。諸葛亮把“將才”馬謖認為“帥才”必然會敗。


6、諸葛亮不該斬馬謖。當時蜀漢建立不久,幼主剛剛繼位,南蠻也是剛平定,“五虎上將”或亡、或病、或年事已高,蜀國後繼乏人。而且大敵當前,正當用人之際,又有“馬謖自縛跪於帳前”。如果讓其戴罪立功,想必馬謖也會變得成熟老練。想想先帝劉玄德三顧茅蘆,正是由於劉備有一顆寬大的心,才能得到孔明。馬謖街亭失守,雖然是犯了大的錯誤,但若能平靜對待,事後覆盤,講解清楚,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昇華。凡事都有兩面性,壞消息來的越早越是好消息,失街亭也並非是壞事。

諸葛亮平時識人不深,用人失誤,事前輕率作決,事後求全責備,這才是失街亭的關鍵。孔明雖自比管仲、樂毅,卻不及他們知人善用,因此,關鍵時刻失誤連連,從而導致慘敗。


7、蜀漢的皇帝是劉禪,但一切作主的卻是諸葛亮啊。培養儲備人才,除了姜維,幾乎沒有了。蜀漢的地理位置適合防守還是進攻嗎?耗全國之力發動戰爭,而不是休養生息屯兵備戰,諸葛亮沒有借鑑曹操在赤壁鏖戰後的做法。

8、無論是歷史中還是演義中蜀漢和魏的實力都是難以相提並論的,即使諸葛亮北伐成功也只是打到長安,魏國還牢牢佔據河北的大後方以及中原,當時黃河流域的富庶是益州、荊州、江南等無法企及的。

反觀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恢復了北方的經濟、人口。蜀國當時的人口、財力、物力遠遠沒有魏國強大,即使馬謖不失街亭,也會在後來的戰爭中失敗。我們看待歷史,不能單從一場戰爭中片面分析,而要從當時兩個國家的經濟,軍事的綜合國力來看。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以攻代守,把戰爭轉移在國外,減少對本國經濟衝擊。所以弱小的蜀國得以在亂世中支撐多年,所以,在後期魏國一次主動進攻就讓蜀漢滅亡了。

90萬人口的偏遠小邦,敢和黃河流域的魏交鋒,純粹是找死,聯吳抗曹都忘記了?

最後,諸葛亮並非神人,即使這次街亭不失,早晚必失。馬謖只是個替死鬼而已。


李先生認第二


諸葛亮發起第一次北伐曹魏戰爭、率蜀軍兵出祁山後,一路勢如破竹,取得節節勝利,隴西三郡相繼歸降西蜀,叛降曹魏的孟達也想重投蜀國的懷抱,正在積極反正中。這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被魏明帝重新起用,他一舉平定孟達,並率兵直趨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戰略重地——街亭,試圖截斷蜀國北伐大軍的歸路。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性,於是派參軍長馬謖前往街亭據守。

遺憾的是,馬謖是個參謀型人才,缺乏實踐經驗,只善紙上談兵,他擅自改變諸葛亮事前制定的軍事部署,改當道紮營為上山據險堅守,結果被魏軍重重圍困,斷水缺糧,最後慘敗而回,蜀軍第一次北伐被迫草草收場。戰事結束後,諸葛亮為嚴肅軍紀,揮淚將馬謖梟首。

從古至今,人們都把街亭失守的責任全算在馬謖身上,認為馬謖缺乏實戰經驗且自以為是,他拒聽王平勸誡,擅自改變諸葛亮事先部署的“當道紮營”之策,最終導致蜀軍先勝後敗,功虧一簣。

其實,仔細考證街亭之戰的性質,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場以寡擊眾、毫無勝算的絕望阻擊戰。司馬懿派名將張郃率5萬魏軍直撲街亭,即便馬謖遵照諸葛亮的戰前部署當道紮營堵截魏軍,以1萬之眾對5萬精兵,基本毫無勝算。也就是說,無論馬謖是當道還是上山,都無法做到螳臂擋車,最終的結果都一樣。

史書記載,張郃率5萬之眾攻擊街亭。而蜀國北伐大軍的總人數決不會超過10萬。而撥給馬謖去守街亭的先頭部隊,一般認為只有1萬人馬。

而且,從地形上看,街亭夾著一條通衢川道,是長安通天水的必經之路,街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卻無險可守,周圍只有兩座並不險峻的土山,一條不大的清水河,防守起來並不容易。

從街亭戰役的過程看,兩座制高點均被張郃分兵圍困,那麼馬謖即使派主力當道紮營,沿街死守,在無法據險死守的情況下,蜀軍以劣勢之兵是無法阻住張郃的數萬大軍的,被分割包圍、分頭殲滅的厄運就一開始就被註定了。

假如街亭外的兩座土山如果被魏軍攻克,那麼,當道據守的蜀軍就會成為敵人居高臨下發射礌石、箭矢的活靶子。

由此可見,馬謖當不當道紮營死守絕不是能否保住街亭的關鍵。文獻記載:“(張郃)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頜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

意思是張郃指揮魏軍在街亭和馬謖激戰,馬謖命守軍佔據南山制高點阻擊魏軍,卻沒在街上修築防禦工事禦敵 。張郃斷絕了上山蜀軍的取水通道,遂一舉攻破馬謖。

不論在哪裡安營紮寨,解決飲水問題都是第一要務,這只是一個常識,即便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兵都會懂得,那麼,熟讀兵書,作行軍參謀已經很多年的馬謖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馬謖命守軍佔領城外的兩座土山其實也算審時度勢,並無大錯,可他卻為何不派兵去守住水源以及汲水通道呢?其實,身為參軍長的馬謖絕不會犯這個低級錯誤,答案似乎只有一個:人手不足。

魏軍有5萬兵力,而馬謖只有不超過1萬的人馬,以一敵五,確實有捉襟見肘的窘迫感。馬謖眼看自己手中極為有限的兵力,陷入了兩難的抉擇:要麼當道據街紮營死守,同時控制住水源;要麼佔據兩處制高點,據險堅守。

可是兩種安排都無法改變敵眾我寡的現實,更無法改變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他若選擇當道據守,也很難抵擋住數萬曹軍的迅猛攻擊 ;他若率主力上山憑高恃險,又無法派出足夠的兵力牢牢控制住水源。從蜀魏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以及從街亭周邊的地形、地貌看,無論馬謖怎樣做,都無法擺脫失敗的夢靨,從他接受任務那一刻起就已經踏上了一條兵敗身死的不歸路。

而且,就那麼點兵力,即使諸葛亮派軍事經驗豐富、足智多謀的魏延、趙雲等去守街亭,恐怕也很難守住。

具體的戰鬥經過已經湮沒在歷史時空隧道的深處,今天我們從史料記載的蛛絲馬跡中僅僅可以知道的是:馬謖以極為有限的兵力,頑強阻擊洶洶來攻的5萬曹魏大軍,最後大敗虧輸,潰退回漢中大營。街亭慘敗的原因在於諸葛亮的戰前部署有重大失誤,無論馬謖是當道還是上山結果都一樣,事後諸葛亮為嚴明軍紀抑或是為推卸責任,把馬謖當成替罪羊......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馬謖堅決執行諸葛亮的話,在街亭當道紮營,在五路總口下寨,多設鹿砦,用木柵、築城等法壘斷交通要道,達到阻截魏軍的目的。如果這樣排兵佈陣,馬謖可以實現守幾天的目標,想長時間守禦卻不可能實現。



其一,街亭周圍無城郭、無天險可據,周圍地勢較開闊,各種工事全靠人力新建。在短暫的時間內,兩萬五千人築工事、紮營盤,做好一切防守準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能是簡單構設防禦陣地,容易被劫寨。

其二,棄山就開闊地下寨,就相當於把制高點讓給了魏軍。魏軍控制周圍山峰,既可窺視蜀軍營內情況,又可居臨下騷擾攻擊。馬謖所率官兵縮到營內,反正不敢出來包圍魏軍屯兵之山,魏軍就等你出來打呢。再說了兩萬多兵,不一定能圍過來。魏軍控制了山脈,也可越山而過街亭,形成反包圍,照樣讓馬謖斷水斷糧。

其三,魏軍勢大,有二十萬大軍,如果輪流晝夜攻打,用疲勞戰術,馬謖軍是否能頂住?畢竟武將就派了王平隨從,高翔在列柳城為犄角,此二將能戰過魏將張郃之流嗎?

因此,馬謖守街亭,不打光守,能守一會兒,長久是無論如何守不住的。在無險可守的開闊地段,兩萬餘人堵截二十萬兵馬,怎麼看也像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星下靜思


馬謖若能聽諸葛亮所說的當道紮營,與王平共守街亭,至少司馬懿在短時間也無可奈何,不敢輕舉妄動發起進攻。

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司馬懿從來不做無把握的強攻,他與諸葛亮的理念大體相同,喜歡以少勝多,鬥智鬥勇,一般情況下他不主張硬踫硬。

若當時王平不帶走1萬人馬,與馬謖合共也有兩萬五千,也足以抵抗司馬懿的五萬人馬,首先司馬懿也不清楚馬謖有多人馬,而且打仗也不一定人多就贏,又不是代數當中的抵消分子,分母那麼簡單。

司馬懿肯定會留下來等待機會或另想辦法,他也不敢拿著五萬人馬與馬禝對峙,必需後退幾十裡,無非就是詐敗退軍誘敵來攻,然後展開布袋戰術,四路包圍等伎倆。

這樣一耗時間,諸葛亮那邊一切安頓早已妥當,也可增派援兵,或許司馬懿也真的拿他沒辦法,其實司馬懿也是聞知馬謖帶兵紮在山上,而且又與王平分營而扎才敢大膽圍山,王平那一邊他早已派人馬把王平堵死,王平想幫都進不來。

所以若馬謖有當道紮營,司馬懿在短時間也無法進攻,當然打仗的事沒打都不知道勝敗,而且也是互相打量對方實力,誰都難以預料後果,也只有選樣智取,就看誰謀略高了!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如果馬謖聽了諸葛亮的話,當道紮營,能否阻擋得住司馬懿的大兵?

斬馬謖是什麼?是戲。

戲是什麼?演給別人看的。

為什麼?

因為,諸葛亮的北伐必然不會成功,這一點諸葛亮本人比誰都明白。

但是,諸葛亮又必須一次次演註定的失敗。

街亭這一次(北伐)同樣必須失敗,街亭必須失,而且必須是戰役勝負的關鍵(被),誰守街亭都一樣,都必須死。只不過,這一次碰巧是名門望族的子弟馬謖而已。

正因為馬謖是名門望族子弟,死的才更有價值,戲份才更足。

因此,街亭之失與是不是“當道紮營”沒有屁的關係。

戲碼為什麼必須這樣演。

這決定於當時的時勢,以及整個中國歷史的價值取向。

諸葛亮必須成聖

整部三國演義,第一中心思想是吹諸葛亮。

為什麼吹捧諸葛亮?

並非引為其真的有經天緯地之才(臥龍鳳雛得一可定天下的笑話就是明證之一),而在於其忠君——劉備死後,諸葛亮代表的荊州派 在權力鬥爭獲勝,當另一託孤重臣李嚴被殺後,諸葛亮權傾朝野,然而卻沒有自立,仍維護著蜀漢政權。

忠君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第一價值觀,因為這時維護所謂封建體制的第一要素。

整個中國史上,做臣子的好壞,第一標準是忠奸。

權傾朝野,卻沒有廢正統的劉漢而自立,在三國那樣的亂世,自然是天字號第一忠臣。

諸葛不成聖誰成聖?

諸葛亮為什麼“逆天”而行,明知北伐不可為而為之?

無他,養兵自重而已。

在蜀漢權力體系中,其實諸葛亮勢力並不強,地位並不高,他在荊州幫中,地位低於關張。當劉備入川后,劉備首先倚重的是四川幫,他地位更進一步下降。

劉備死的時候,諸葛亮才熬到了荊州幫老大的位置,因此他與四川幫老大李彥一起被委以託孤重任。

但是,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來說,荊州幫作為外來的強龍難以壓制地頭蛇四川幫。

那麼,荊州幫用什麼來與四川幫抗衡?

唯有“繼承遺志”,在自己高擎的幡上寫上大大的“北伐中原恢復漢室”這一“終極理想”。

只有打仗才能掌握軍隊,在亂世才能真正掌握權力。

於是,諸葛集團,必須不停演註定不會成功的北伐——如果換成另一個主義,另一個角色,北伐就是不顧民間疾苦的窮兵黷武。

掌握了軍隊和權力,接下來的事就成了天下棋局的執子者,而以李彥為代表的四川幫註定全盤皆輸,淪為棋盤上被擺弄的棋子。

諸葛亮為什麼不自立?真的是因為忠?

除了諸葛亮本人,誰也不知道答案。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諸葛亮不能自立。

自立就是找死。

首先,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朝廷失去維持社會秩序的能力,各個地方只能割據自保。這就催生了三國、晉代獨特的士族割據政治(晉代之亂,以至於演繹成中華民族史上最慘烈的五胡亂華之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氏為了對抗士族勢力而大力培植皇族集團)。

割據士族的勢力決定著天下大勢。除蜀漢是打著承繼劉漢正統的旗幟,當時的各大勢力(包括被消滅兼併的各勢力)都脫胎於地方士族集團。

曹魏‘孫吳,正是依託於士族勢力才得以自立。

如果,諸葛亮真的敢於自立,秒秒鐘就會滅。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亂世,要想立,首先必須名正和依傍士族。

就是在最強大的中原地區先後權傾天下的曹操和司馬懿都不敢自立,高擎的幡上一直寫著“終身為漢(魏)臣”的護身符。

諸葛亮兩者全無,何以自立?

同樣是沒有自立,曹操、司馬懿,因為後人最終自立而成了(漢、魏)賊。

而根本沒有能力、實力和任何可能自立的諸葛亮,因為沒有自立,而成整個中國歷史臣子的最高標杆(之一)。

三國演義中很大部分故事都是為了諸葛亮原本必然的失敗找藉口,包括馬謖失街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