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郑和下西洋为何无疾而终?

gthy18—2453029


郑和下西洋可不是无疾而终,没看到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路上因病去世了吗?这是典型的有疾而终啊。

玩笑了。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在第七次后终告停止,有多方面原因:

1、大明穷了

说来说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国力昌盛,可以维持这样一个庞大舰队的开支,自然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出洋远游。

郑和的出洋,更像是一种公费旅游,各种费用都是需要大明国库报账的。而郑和出行可不是一个人,而是大小船只数百艘,各类人等27000余人。

好嘛,就是光让这些人吃饭,政府也是一笔沉重负担啊。

有人问了,郑和出去的时候满载瓷器茶叶生丝等,回来时就算没赚到钱,也不能空手啊。就算以物易物也不能输得连裤子也不剩吧?

这个问题问得好,既然朝廷花了这么大本钱,怎么能此次亏损呢?教科书上记载,郑和出访各国基本都是低价交易,吃了很大亏,每次来回都是亏损,久而久之,大明撑不住了。

比较扯淡。

真实原因是:郑和的收入,大部分进了朱棣同志的私人腰包!也就是朱棣的内库,作为皇帝的个人小金库,和国库是严格分开的。

所以就明显了,郑和出差,用的是国库的钱,赚了票子却被皇帝收了,久而久之,大明国库当然空虚,必然空虚,所以大臣们义愤填膺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工资就是从国库里面划拨的。

所以,这种模式也注定了下西洋不会长久!

2、朱棣死了

这是下西洋戛然而止的最重要因素。

啥?第七次下西洋是明宣宗时期?

对呀,后面不是再也没有了么?

第七次下西洋是郑和的谢幕演出,也是七下西洋的谢幕演出,郑和因积劳成疾,病逝途中,大明王朝也就顺水推舟,把郑和连同下西洋事业一并埋葬了。

根据教科书记载,郑和下西洋有俩目的,一个是寻找建文帝,一个是恢复藩贡体系。另外一个没有说,也不好意思说,那就是去狮子国(斯里兰卡)抢佛骨。

还记得教科书上的记载不,说的是郑和一行走到狮子国,国王见利起意,想要劫持郑和,然后抢夺财宝。然后郑和沉着应对,杀进宫去反挟持了国王等人,然后把国王带回中国审查。

如果不是国王脑子进水了,那就是脑子进水了。

谁会明知以卵击石还要冒险一试的,咋的,国王干得不舒坦,非要感受下刀光剑影啊!

真相是,朱棣知道狮子国宫中藏有释迦牟尼的佛骨,这在中国是正统的象征,朱棣需要它!

而在朱棣的任期到了(死了)之后,关于寻找建文帝、佛骨啥的,都烟消云散了,关于建立藩贡体系,除了朱棣和朱瞻基,后世君主也没啥兴趣,所以都歇了吧!

3、海图烧了

这是成化年间时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干的好事。

不要问为啥这位大人可以接近大内禁地,不要问为啥他要手欠把这么重要的成果删了,备份也不留,只看结果,大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去远航了,这次是真的!

惋惜之余,还是要感叹下明朝文官势力的聪明才智和胆大包天。不怕皇帝降罪,直接来个釜底抽薪,我让你航,让你航!

航海图以及航海资料的散佚,让明朝航海再也不能连续。加上后续明朝造大船技工的断代,明朝再也撑不起远航的风帆。

忆往昔,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而如今,狼藉一片,日落西山。

所以,郑和下西洋不是无疾而终,而恰恰是多个因素的集合。今天,我们也只能在历史记载中重温那一段伟大的岁月!

郑和:我觉得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最主要的原因是,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大手笔大工程,却是只赔不挣钱,所以皇帝老子不想干下去了。

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大手笔大行为,必须是国家行为,才有可能持续下去,然而,明朝的皇帝除了朱棣还有一些长远眼光之外,其他的皇帝,基本上都没有能够超出他和朱元璋的。所谓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所以其他的皇帝连眼界和思路都没有,这下西洋这种庞大舰队,非常巨大的耗费,肯定是没有皇帝感兴趣去搞赔本挣吆喝的。


首先,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工程和舰队的远航,是一个只赔不挣的国家行为。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项大的国家行为,耗费的金钱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说它有可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那它还是有生命力的,否则,只赔不挣,您挣吆喝都挣不着,那就肯定支撑不下去了。郑和下西洋的舰队,船只一共有200多艘,各种船员士兵等人员,加起来,一共有27000多人,这么多人,每天一顿饭就得多少钱,对大明王朝的负担那是可想而知。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也一直尽可能的想办法挣钱来达到收支平衡,然而,他们这种以货易货的这种做买卖搞贸易行为,咱们大明朝都是以一个天朝上国的这种虚荣身份出去,是为了树国威扬国威的这种形象工程出去,那么很多沿途的沿海的东南亚小国家,只拿一堆很便宜的东西,就换取了中国的上好丝绸茶叶,和瓷器,这样一个赔本的买卖回来一算帐,本来还想挣点钱,但碰到的都是比咱们更穷的小国,所以都是赔的叮当响的。

第三,是与咱们中国的国家,理念和中华民族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密切相关。咱们一个将近3万多人的有很多先进武器的大舰队,一路走过去,开启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并没有像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海权国家一样,见到哪个东南亚国家就一路上占领之后,把当地的土著和原住民,都赶往海里,能后获取这些沿途的国家的资源,并进行侵略和掠夺,最终,来实行对这些国家的殖民奴役和掠夺。如果大明朝当时也能这么做的话,那么,不光不会是一个赔钱的买卖,而且还会是一个开疆拓土,从国外大量的装船运回来无限的利益的大动作。



然而,这是与中华民族与包括海上邻国在内的所有邻国睦邻友好相处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所以就不可能去进行侵略掠夺和殖民他国。这也是郑和下西洋搞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一切也都不会白费,这不,咱们现在开启的海上丝绸之路,不正是继承过去的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友谊传统吗?


文心采露苑


郑和下西洋,其中的目的是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万国来朝,去交易获得明朝没有的奇珍异货,而不是以商业往来为最主要目的,没有商业和利益的驱动。



郑和庞大的船队能够七次下西洋,靠的是强大的国力做支撑,在后来明朝国力的下降难以维持如此规模的船队,便无疾而终了。

如果当时郑和下西洋以打通商路为目的,加强商业往来,获得利益,建立起利益链,有可能形成一条繁华的海上大商路,郑和下西洋得以为继。


津城沐雨


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我认为就是去找建文帝,因为他是威胁朱棣江山稳固心病,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带领两万多人下西洋,可谓耗资巨大,虽然开拓了航线、促进了贸易、杨威了大明朝,但是,他并没有完成朱棣的任务,就是找到建文帝,可谓处心积虑,抑郁寡欢,患病而终。就是説愁死了。(个人拙见,因邀作答恶补一下历史,但是历史资料众说纷纭,并未找到郑和死因,愿听友批评指正。)


将进酒大夫


朱棣选在北京建都,本身就说明他的视线还是面向北方防御。郑和船队七次出海,花钱不少却没有任何殖民开拓疆土意愿,连修个炮台灯塔留几个人看守的意愿都没有。一方面可以辅助证实追杀政敌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证明华夏的眼光局限于所谓中央大陆。

郑和之逝世,正式记载是因劳累死于第七次途中。但他身后的航海资料全部销毁船队解散,难免给后人联想。是朱棣不需要了?还是另有隐情?


jack200351227


绕了七次,所到达的国家或地区,发现一个比一个落后,感觉没什么意思。搁你也歇了。再者说,明朝也没有对那些土地的需求,菲律宾国王想并入大明,大明还懒得要。华夏文明原本就不搞扩张,只是感化和教化,这就是华夏文明比其他文明先进的地方,包容性,华夏文明不强推自己的文明,不像其他文明都具有排他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