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郑和下西洋用中国的物质赚回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反而却让大明变穷了?

全之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本身是错误的。

实际上,明代的中国依靠输入大量白银,保持了惊人的贸易顺差,也保证了商品的巨大竞争力。

明代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体。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明朝灭亡1644年,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1个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极为罕见。

中国的商品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甚至垄断。

明代的中国具有非常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可以制造各种五花八门的商品。

因为千百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商品的质量是不错的,同时人工成本很低,导致商品的价格也不高,堪称物美价廉。

同时中国在很多商品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技术,都持有特殊的垄断地位。

资料中这么说: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迪,更有甚者,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

对于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产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

看看就是这么牛逼的。

商品的物美价廉,是中国对欧洲贸易实现顺差长达100年的重要原因。

当然,包括郑和和后人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

中国国内白银数量的猛增,仍然抵不上对于白银的需求量。这使得中国保持较低的物价,白银的购买力达到宋代的2倍。

结果就是,中国商品出口价格较低。

资料中这么写:

当时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如下:

  丝织品: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

  麻织品: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

  铜、铁制品:菲律宾市场中国铁钉价格为西班牙产品的1/4,致使秘鲁总督卡涅特于1590年专门派船赴菲购买中国铜、铁制品,还有位西班牙人维拉曾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

  肉类、蔬菜、水果:当时的一个西班牙神甫马丁德拉达惊叹中国肉类、蔬菜、水果价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样……

  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

所以,这就是中国商品牛逼的原因。

至于郑和为什么七下西洋,却让大明变穷了,主要是花费过于庞大。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宣扬大明国威,所以舰队非常庞大,共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

根据统计,船队每人每天的饮食需要为粮食1公斤,水3公斤,蔬菜瓜果0.5公斤。仅在海上十天的航行,直接的饮食需要:粮食270吨,饮水710吨,蔬菜水果135吨。仅此一项十天的饮食耗费总计就要超过1000吨,平均每天100吨。

这种规模是欧洲探险家无法想象的。

无论是哥伦布还是麦哲伦,他们舰队规模都不大。哥伦布更是只有区区3条船只。

所以,郑和七下西洋花费是巨大的,获得少量金银珠宝当然不能弥补消费。

单单郑和下西洋的消费和收入来说,自然不成比例。

但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重大的,开通了很多以往不存在的航线,大大促进了贸易。

根据学者估计,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贸易利益,最少为黄金二十万两,白银上千万两,是宋元两代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萨沙


因为他的花费,比他的所得更多。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不止抵制商人,也不重视商业思想。郑和下西洋,不管是为了找建文帝,还是为了宣扬国威,他都没有把商业用途作为此行的主要目的。

从商业角度来说,要判断是否营利,要对比收入和支出。

下西洋,郑和、朱棣、整个大明朝的收入,就是那些珍奇异兽、香料珠宝,都是奢侈品,实用价值很小。

而支出呢,给各国的礼物(或者叫作赏赐)价值不菲,足以抵消赚到的财富价值。

可是,还有路费呢,打造“宝船”的费用呢,每次数万出海人员的费用呢?你当然可以说,这是科技、人才投入。但如果没有继续,这些技术没有用途,就成了屠龙之技,毫无价值。

郑和下西洋的损失,不止在于费用庞大,也在于后继无力。


栖鸿看红楼


【郑和七次下西洋耗尽明朝国库,十多年后发生土木堡之变。】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耗费巨大的撒钱工程郑和下西洋】

《明史、郑和传》:“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三宝太监郑和是云南人,当初在燕王藩邸做事,燕王发动靖难之役立有战功,多次拙升为总管太监。明成祖朱棣听说明惠帝朱允炆逃亡海外,就想追踪其下落,并且想杨威于海外异域,显示中国之强大。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以及太监王景弘等人通使西洋,将士水手共27800人,长105米宽43米的大海船62艘,马船、货船、料船等100多艘。从苏州刘家河到福建,再从福建五虎门杨帆出海,到达越南占城。以此顺序到达西洋各个番邦,宣读天子之诏而赏赐,番国不服气的则武力威慑。

《明史、郑和传》:“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

郑和历经三朝皇帝,先后七次奉使下西洋,所到共计30多个国家。交换到的无名宝物数不胜数,但是中国的花费业非常巨大。自从宣德帝以后,远方经常有来中国者,但都不如永乐时期多,而郑和老了而且也死了。自郑和以后,凡是奉命海外奏表者,都称赞郑和夸扬海外番邦,故此俗传三宝太监下西洋,是明朝初期的盛事呀!

郑和庞大船队的舰船制造、维修,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的花费,28000名官兵、水手的军费军饷每年不会少于100万两银子,随船运载的3000匹战马,沿途的粮食、蔬菜、草料、淡水补给,也都要花费巨额银两采买,船队每次出海携带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价值都在100万两银子以上。这么庞大的一支船队,时间跨度三十年,七次下西洋杨威于异域,粗略计算花费在3000万两银子以上,而换回的奇珍异宝的价值“入不敷出”。

【明朝面子工程的朝贡贸易,压垮明朝财政的郑和下西洋】

明朝初年,朱元璋六次颁布禁海令,目的就是垄断“海上丝绸之路”的利润,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力量。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曾宣称中华“地大物丰”,外邦异域有的一切中华都有,外邦异域没有的东西中华也有。宣布东亚日本、越南等十五国为不征之国,只要周边海外诸夷承认大明为天朝上邦,并且来大明朝贡,就会得到大明丰厚的赏赐。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太监郑和,率领200艘的大船队,28000名官兵,满载着瓷器、丝绸、茶叶、金银、珠宝,浩浩荡荡的下西洋。朱棣的初衷是寻找建文帝,耀武杨威于异域,打击海盗保护海上丝绸之路。郑和前二次下西洋,也确实达到了目的,剿灭海盗陈祖义、打垮爪哇国、驻兵马六甲、锡兰等国,让更多的海外诸国知道了中华。但是,后五次郑和下西洋,基本上就是炫富海外的“撒钱工程”,带回了大批海外“朝贡贸易”使者。

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同时展开的“朝贡贸易”,花费了大明3000万两白银,耗费了大明无数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拳头产品,除换回来少量珍希之物外,就是换回来海外大量的垃圾“香料”,泉州码头上的垃圾香料堆积如山,几百年都用不完。而郑和船队带到中国的海外“朝贡使者”,却从大明朝廷领走了价值上千万两的金银,大明财政基本上就破产了,1433年郑和在古里病逝,安葬在南京牛首山。

【郑和下西洋压垮了大明财政,十几年后爆发土木堡之变。】

郑和七次下西洋,耗费3000万银两,把大明30年禁海垄断海上贸易的利润,全部都打了水漂,造成大明王朝国库空虚,大明再也没有力量养活这支庞大的水师,从此以后郑和下西洋就成为大明永远不能复制的神话。没有钱养活的大明舰队,再也不能大规模的出海,大明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的制海权,也就逐渐的丢失了。数十年后,大明的庞大船队腐烂掉了,大明的海上“双边贸易”就变成了“朝贡”垃圾的“单边贸易”。

修建北京故宫、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这三件大事的巨大花费,明朝国库从殷实转入拮据,明宣宗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受到司马迁“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思想影响,主动放弃了南方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北方开平卫等诸多地缘政治上作为反攻基地的战略要地。大明对中南半岛及缅甸的控制力大为削弱,退守燕山而放弃开平卫则北方门户大开,失去从蒙古草原西部进入东北的通道,从北京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控制线路只剩由山海关控制的从北京通往东北的要冲——辽西走廊。

由于明朝防线内缩,直接导致了“奴儿干都司之乱”和“交趾之乱”,蒙古草原瓦剌鞑靼再度崛起。明英宗时期,南方的钱粮不能足额上收,明庭财政拮据紧张,官员的部分工资用垃圾香料冲抵,军费不足的结果导致军备涣散,军队装备不能及时更新,军队的训练达不到作战的要求。放弃开平卫退守燕山,北京的门户洞开,“天子守边关”就是无奈之举。十几年后,瓦剌也先大举进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率领20万军队出征,会合30万地方老弱之兵,在土木堡遭到瓦剌的伏击,明英宗朱祁镇被浮。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











冷清先生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

所以七次下西洋耗费的钱财很多,同时找了一堆进贡国。再加上为了彰显“大国”气质,赐给进贡国的物品价值比他们的贡品多很多倍。所以郑和下西洋除了提升朱棣和明朝的政治威望,并没有给明朝政府带来实际利益。也就是用金钱换面子。之后明朝陆续海禁,外贸受到严重影响。

不过到了隆庆开关以后,情况好多了,虽然只开了福建月港,就像清朝闭关锁国还保留广州十三行,创造了一个庞然大物。后期海禁名存实亡后,明朝大量出口陶器、丝绸、茶叶,虽然没有新意,但是数量庞大,又是欧洲、阿拉伯人喜欢的东西。

同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称霸大航海时代前期,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等殖民地大量开采贵金属。日本的贵金属矿也大规模开发。

这些贵金属直接拿去明朝、印度等地购买物资。

但是贵金属不能吃,背后没有足够的实物支撑,没有贵金属以外的足够货物进入明朝,导致明朝白银贬值。【就和现在一些国家,缺钱时不进行工矿农业等生产,就一个劲的印钱,最后纸币多了,但是纸币背后所代表的物资并没有增加。。只有一百吨粮食的话,印再多的钱,也只能约等于只有一百吨粮食。钱终究只是物资交换的中介。】


而且对于社会来说,金钱需要流动起来才有意义。但是明朝重农抑商、后期腐败的环境下,很多贵金属其实被有持有人尘封起来。【金钱不流动,商业活性就不高,政府就收不到钱,也就穷。】


黑眼历史观


这又不是说郑和才会这么做,当时明代或者在这之前北宋南宋的商人也都是依靠着这种方法在海上建立起了海上丝绸之路,并且攫取了大量的资金。

在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还有东方的香料,在当时的西方那都是紧俏物品,所以这些东西在海上丝绸之路里面也都是可以说获得暴利的行业,近几年对于中国海域的那些沉船的打捞,都会发现其携带着大量的瓷器香料,这些人所赚取的钱财可比郑和通过物品交换过来的金银珠宝要多的多的多!

而且商业是要赚钱的,怎样才算挣钱呢?都是拿挣到的钱减掉成本,这样获得的利润才是你真正赚到的钱,郑和的舰队达到数百艘船,微信人员有数万人,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开销,你光靠运回来弄点球员珠宝确实不够分,要真考购买过来的金银珠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维持整个郑和舰队的话,那这个郑和一辈子都别想下西洋了。

说到底,郑和下西洋只是一次官方的活动,她的本意并不是挣钱,更多的是宣扬大明王朝的国威,而这一点其实和郑和的初心也没什么问题,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说白了就是替明成祖朱棣出去跑一趟,出去宣扬一下大明王朝的国威,毕竟他骨子里面就是要替主子分忧的。

所以有人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是去找朱允炆,这一点我信。

当然你说的大明王朝变穷了的这件事情,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大明王朝并不穷,这个国家的富裕在当时的世界上来讲是难以想象的,很多其他地方的部落国家都没有办法想象有一个地方竟然能富裕到这种程度。

大明王朝的琼这种假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府没钱重申,最后国库里面都没银子了。第二,当时大明王朝经历过一次小冰河期农业收入锐减,名不聊生。

这个是建立在大明王朝两个问题上面,第一就是朱元璋的每一个子孙,每年啥东西都不用干,就能够从大明王朝的国库里面获取大量东西,第二人口激增,所以很多土地都已经过度地开发了,这个时候稍微出现一次旱灾,那死掉的人简直无法想象。

所以说大明王朝并没有变穷,如果硬要说大明王朝哪个地方变穷的话,那应该就是海上贸易这一块儿,当然这个还得怪到日本鬼子,要不是他们三番五次到东南沿海一天到晚的搞袭击,说不定大明王朝也懒得去弄什么海禁,那大明王朝说不定能够更加接近西方。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想反驳说大明王朝有这么开明吗?其实这样说到最后一个情况,那就是大明王朝快被灭亡的时候,南方有很多的小朝廷,这些小朝廷,在灭亡的时候保持着和西方的沟通,很多南明政府甚至要求自己的朱元璋的子孙去相信西方的基督教,要求西方基督教大十字军来拯救南明政府。


漩涡鸣人yy


和西方殖民者比郑和赚的就是九牛一毛。简单点就是投入大,产出少。


欧文小星蝶


郑和下西洋拿回来的高端玩意根本无法变现,更无法对换成推动社会生产的物资;而郑和舍出去的确确是当时贴合时代的生存资源。


渊默81029184


明朝用丝绸、茶叶与洋人贸易,赚到大量的白银。白银不能吃,不能穿,不能造兵器,只当成钱被明朝的贪官、地主挖地窖藏了起来。明朝穷是因为明朝太腐败,明朝的富人把银子埋在地里不流通造成的。


我心与明月


导致了白银通货膨胀,西班牙在美洲掠夺白银,换回大明的商品,实际上是掌握了铸币权,和现在的美国一样,这是货币的本质,可惜认识不到。


沙209851859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粮食大量减产为代价,换回大量的白银,白银是能吃啊还是能穿?对整个中国而言,白银有什么用?当然中国就越来越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