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說楊式太極拳是從陳式太極拳來的,那麼為什麼兩者的招式名稱大部分都不一樣?

禪宗太極


這個問題收到邀請已經兩三天的時間了,但今天才打算作一番答覆。這其中有本身日常工作上面原因,也有一切其他的原因,但最後還是決定專門對此問題發表一下個人見解。

首先實際上看到這個問題,是有點想回避的。因為雖然是探討的是陳,楊,兩氏太極拳的招式問題,實際上可以看出是一種對於太極拳的起源,傳承等等問題當中的一些爭議。而這類的問題實際上如果說一定要說“陳氏太極到底算不算太極拳”“楊露禪究竟是不是和陳氏學的太極拳”“什麼拳才是正宗的太極拳”等等之類的話題,實際上已經爭論了好久,誰也無法去說服誰。因為是不可能說服的。裡面牽涉了利益的關係。因此一般都最好緘口沉默好了。

但是這個問題對於本人來說,卻又想談一下。因為本人一是對太極拳十分喜愛,並且也算是陳氏和楊氏兩種太極拳都接觸並且學習過。因此嘗試著單純從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本身兩種最為流行的套路編排的角度,去分析比較一下。

事先說明,也許本問題最後個人觀點結論也會引起一些爭議和反駁,但這都是個人看法,不管正確與否,僅僅是自己的淺見心得罷了。

首先來說,我個人感覺是,陳氏和楊氏太極拳當中的套路整體來看,互相對應的關係還是十分明顯的,可以斷言的是,其中是一個內涵而不是完全不同的兩路拳法,從這點來說,如果說楊氏拳是學自陳氏拳並後來加以變化發展的說法,個人是表示贊同的。

說這個觀點之前,如果有真的興趣將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作一番比較的話,我說一個方法可能會更為直觀一些。

那就是找兩段視頻,一個是陳氏太極拳的套路,另一個是楊氏太極拳的套路。然後很重要的是,儘量能夠把這兩段視頻的播放時間在快慢上面調整的一致,然後同時播放出來進行同一時間的比較,這樣能夠更加直觀的給自己一個印象感受。

由於限於技術水平,這個就不在問答當中作視頻插入了。下面我直接把陳楊兩種太極拳的流行套路在下面列表列出來,作一個比對說明:


陳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一)----------------------------------------

1 起式, 1.預備勢

2 金剛搗錐, 2.起勢

3 懶扎衣, 3.攬雀尾

4 六封四閉,

5 單鞭 4.單鞭

(二)-----------------------------------------

6 第二金剛搗錐, 5.提手上勢

7 白鵝亮翅, 6.白鶴亮翅

8 斜行拗步, 7.左摟膝拗步

9 初收, 8.手揮琵琶

10 前蹚拗步

11 第二斜行拗步 9.左右摟膝拗步

12 再收,

13 前蹚拗步, 10.手揮琵琶

14 掩手肱捶 11.進步搬攔捶

15 第三金剛搗錐,

12.如封似閉

16 披身捶, 13.十字手

17 背折靠,

18 青龍出水, 14.抱虎歸山

19 雙推手,

20 三換掌,

15.斜攬雀尾

21 肘底捶 16.肘底看捶

22 倒卷肱, 17.左右倒攆猴

23 退步壓肘,

24 中盤, 18.斜飛勢

19.提手上勢

25 白鵝亮翅, 20.白鶴亮翅

26 斜行拗步, 21.左摟膝拗步

22.海底針

27 閃通背, 23.閃通臂

24.轉身撇身捶

28 掩手肱捶, 25.進步搬攔捶

29 六封四閉, 26.上步攬雀尾

30 單鞭 27.單鞭

(三)-----------------------------------------------

31 雲手, 28.雲手

29.單鞭

32 高探馬, 30.高探馬

33 右擦腳, 31.右分腳

34 左擦腳, 32.左分腳

35 左蹬一根 33.轉身左蹬腳

36 前蹚拗步, 34.左右摟膝拗步

37 擊地捶, 35.進步栽捶

38 翻身二起腳, 36.翻身白蛇吐信

39 獸頭勢,

37.進步搬攔捶

40 旋風腳,

41 右蹬一根, 38.右蹬腳

39.左披身伏虎

40.右披身伏虎

41.回身右蹬腳

42.雙峰貫耳

43.左蹬腳

44.轉身右蹬腳

42 掩手肱捶 45.進步搬攔捶

43 小擒打, 47.十字手

44 抱頭推山, 48.抱虎歸山

45 三換掌,

46.如封似閉

46 六封四閉, 49.斜攬雀尾

47 單鞭 50.橫單鞭

(四)----------------------------------------------

48 前招

49 後招 ,

50 野馬分鬃, 51.左右野馬分鬃

51 六封四閉, 52.進步攬雀尾

52 單鞭 53.單鞭

(五)-----------------------------------------------

53 雙震腳,

54 玉女穿梭, 54.左右穿梭

55 懶扎衣 , 55.進步攬雀尾

56 六封四閉,

57 單鞭 56.單鞭

(六)-------------------------------------------------

58 雲手 57.雲手

58.單鞭

59 擺腳跌叉, 59.下勢

60 左右金雞獨立 60.左右金雞獨立

61 倒卷肱, 61.左右倒攆猴

62 退步壓肘,

63 中盤, 62.斜飛勢

63.提手上勢

64 白鵝亮翅, 64.白鶴亮翅

65 斜行拗步, 65.左摟膝拗步

66.海底針

66 閃通背, 67.閃通臂

68.轉身撇身捶

67 掩手肱捶, 69.進步搬攔捶

68 六封四閉, 70.上步攬雀尾

69 單鞭 71.單鞭

(七)-------------------------------------------------

70 雲手, 72.雲手

73.單鞭

71 高探馬 74.高探馬

75.左穿掌

72 十字擺蓮, 76.轉身十字腿

72 指襠捶, 77.進步栽捶

74 白猿獻果,

75 六封四閉, 78.上步攬雀尾

76 單鞭 79.單鞭

(八)-------------------------------------------------

77 雀地龍, 80.下勢

78 上步七星, 81.上步七星

79 退步跨虎, 82.退步跨虎

80 轉身雙擺蓮, 83.轉身擺蓮腳

81 當頭炮, 84.彎弓射虎

82 金剛搗錐,

85.進步搬攔捶

86.如封似閉

87.十字手

83 收勢 88.收勢



列表當中我是刻意加以一些調整的。為的是更好的闡述自己的看法。那麼下面我會進行一一說明。

首先來說,太極拳的套路編排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的。拿陳氏太極拳舉例,太極拳當中有一個非常代表性質的招式,叫做單鞭。而且單鞭式在目前所有的太極拳當中都有,並且命名基本一樣,所不同的是具體的外觀形象。實際上在很多太極拳當中,單鞭一式更有點擺造型的意思,似乎看起來實用意義並不是太大,然而為什麼會在整套套路當中多次出現呢?實際上排開所謂技擊含義不說,單鞭在整個套路當中的作用,更好像是一個段落的休止符一樣。我在上面的列表當中就直接標註了。把整個陳氏太極拳的套路,以單鞭作為節點分段出來,可以看出來。從起勢到收勢,不多不少,正好整整八個段落。

古人在編排套路的時候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太極又分八卦。因此整套動作分為八段,是刻意為之。有傳說最早陳氏太極拳套路還有分六十四式的。那麼很可能就是說每八式作為一個環節。然而過去的每一式同樣還會包含不止一個動作,也許後人會在傳授一招的時候,是分拆成幾招開始。後來就變成了原本是一招,後來就變成了幾招。很可能現在陳氏本身的八十多式太極拳,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從原本的六十四式當中拆分出來成現在這個數量。

實際上楊氏太極拳也有這個特點。拿楊氏自身舉例。我這裡選用的是常見88式太極拳的套路名稱,但實際上還有流傳楊氏大架108式的太極拳。但從視頻演練上來看,幾乎和這套88式動作基本一致。因此也很顯然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拆分現象,實際上反過來也會有合併現象。好像某一兩式原本是分開的,但是由於實際套路當中經常連起來用,並且出於傳授的理由,也會有合併現象的出現。從陳氏楊氏兩家來看,最典型的是楊氏的攬雀尾一式。攬雀尾一共包括四個式,掤式,捋式,擠式,按式。然而在陳氏太極拳當中,懶扎衣和六封四閉的動作往往都是連起來用的。而懶扎衣是包含掤的用法,六封四閉卻包含有捋擠按三個動作。那麼很有理由可以猜測,實際上楊氏太極拳的攬雀尾,就是吧陳氏太極拳當中的懶扎衣和六封四閉合併成為一個招式來用。

實際上根據考證,在過去的河北地區,懶扎衣的發音實際上就是攬雀尾的同音。因此這很可能就是原本懶扎衣的名稱口傳到河北,就成了攬雀尾然後隨著楊氏的傳播,逐漸就俗稱定下來了這個名詞。

同理還有“白鶴亮翅”,因為陳氏當中叫做“白鵝晾翅”。可能鶴比鵝要更加仙風道骨一番,後來也就都叫白鶴晾翅了。然而實際上北方地區見到白鶴的機會比較少,作為民間更容易看到白鵝發怒起來咋開翅膀進攻的樣子。因此這一招原本叫做白‘鵝’晾翅,個人覺得更加符合原始的意義。

包括後面的“如封似閉”和六封四閉 的關係,也有人說實際上如封似閉才是本意。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下面轉回頭還是說套路編排本身。之前說了整套拳分成了八個部分。這個是根據陳氏太極拳當中八個單鞭來進行劃分的。然而楊氏太極拳就不能完全依靠單鞭去分段了。從對比列表當中就能看出,楊氏太極拳當中的單鞭數量要明顯多於陳氏的。如果這種劃分,很多時候單鞭,雲手,再單鞭。這樣就分了段,明顯會顯得沒有意義。然而為什麼楊氏太極拳會有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應該是後來楊氏太極拳改架刪減等歷史原因導致。

因為這個歷史原因基本也是公認的。從楊露禪到楊澄甫,三代人改了三套太極拳套路。整體來說是簡化去掉了很多比較複雜難練的東西,而去掉之後又需要進行銜接,那麼就用比較最為體現楊氏太極拳當中拳理思想的典型招式進行填補。包括“攬雀尾”也包括“單鞭”。這樣以來,整體的分段思路實際上還是保持了原來的編排用意。但是練習和推廣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從這個角度看也是一種改良。

那麼說一下這八段套路的編排思路。這樣可以從一個整體全面的角度來看看太極拳的整體思想,因為套路實際上就是為了闡述拳理和方便練習編排的。有個整體的思想,是要比單純的糾結某一招某一式的爭論要更加客觀一些。

第一段明顯是一個總體概括。陳氏包括了金剛搗錐,懶扎衣,六封四閉,單鞭四個動作。而楊氏刪去了金剛搗錐,又合併了懶扎衣和六封四閉。因此只有懶扎衣和單鞭。但除了金剛搗錐之外,其他基本都是一致的。太極拳最核心的動作其實應該就是懶扎衣(攬雀尾),因此這一段就好像是開篇主題一樣,對整個太極拳作一個全面總結。

第二段和第三段都非常的長。說明這兩段實際上是太極拳最為核心的主要部分。絕大部分的動作都包含在這兩段當中了。但是各有側重點在其中。首先從打拳路線來看,兩段都是包含了進和退的步法,陳氏當中斜行和前堂拗步的組合包含了前進的步法,而楊氏當中用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等組合,同樣也是在前進。而且實際上摟膝拗步基本上和斜行的是一個意思,只是動作變得簡單並且架子提高了。而前進之後,都用一個典型的拳法作為收尾。陳氏用掩手紅拳,楊氏用搬攔捶。而之後陳氏在進行第三金剛搗錐之前的時候,有一個轉折的變式,就是雙手在身前重疊的動作,陳氏當中並沒有單獨羅列,而楊式當中卻列出一式叫做十字手。

之後兩氏太極拳同樣整體用了後退的步法。在後退之前,陳氏有背折靠,青龍出水,三換掌,肘底捶等一套動作,但是在楊式當中把這些動作都去掉了,最後留了一個肘底捶,而在“抱虎歸山”一式當中,實際上也能看出和背折靠,青龍出水等陳氏動作當中的一些勁路。順便說醫生“抱虎歸山”在楊式當中也有叫做“豹虎推山”等不同的叫法。如果說按照這個問題本身所想表達的,“為何招式名稱都不一樣”來說事。那麼同樣楊式一家都有招式名稱的不同叫法,那麼這個楊式到底是怎麼學的?當然這裡說道現在已經都是題外話的範疇了。

從後退步法來看,整體後退陳氏用的是倒卷肱,而楊式用的是“倒攆猴”實際上不論動作還是步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但實際上同樣在楊式拳的招式說明當中也是有直接用陳氏倒卷肱一樣的名稱的。只是更多常見用倒攆猴罷了。也類似於音譯轉音等等範疇。

後退時候陳氏用中盤作為收尾,而楊式有斜飛式。從外形來看,兩個動作在最後定型的時候,又基本一致。

緊接著又到了白鵝晾翅。但楊式沒有退步壓肘,卻多了提手上勢。

從白鵝晾翅之後又有一套很典型的動作組合。陳氏是之後接斜行,然後閃通背。楊式卻是三個招式,摟膝拗步,可以同樣類比斜行。海底針一式是陳氏沒有的。然而實際上陳氏閃通背一個招式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動作,先是右手直插,然後左手撐右手架,最後是一個轉身雙手下落。這三個動作實際上在楊氏太極拳當中,海底針,閃通臂,轉身撇身捶三個招式的組合來對比的話,招式路線基本一致。而且楊氏當中這樣三個連續組合在整套動作當中重複出現,可以看做實際上就是把陳氏一招拆分三招來歸納其中的。陳氏叫閃通背。楊氏叫閃通臂。實際上背和臂方言中也基本上是一個發音。當然楊氏本門還有叫扇通臂的。那和前面也是一個道理了。

閃通背之後就是基本一致的段落收尾,掩手捶(搬攔捶)六封四閉(攬雀尾)最後單鞭收束整個第二段。

第三段同樣也是一個整體架構。但是第三段當中主要展現的是腿法和一些手法應用。從雲手開始進行橫移步法,然後開始用腿法,左右擦腳和楊氏的分腳也只是教法不同,基本用意一致。前堂拗步和摟膝拗步也是一個意思,然後陳氏擊地捶,楊氏進步栽捶。栽就跟栽花一個意思,都是向下打拳。而後陳氏楊氏各有一些手法技擊上面的區分,這裡面的大致用意路線都是一致,所區別的都是展現的側重以及招式本身的區別。

緊跟著到了第四段。前兩段整體路線是步法進退,包括橫移。但是第四段實際上就是一個思路。就是左顧右盼。這裡無論陳氏楊氏也都比較一致。陳氏雖然說有前招後招,然後再左右野馬分鬃,楊氏雖然只有野馬分鬃,但是實際上演練的時候,也包含前招後招動作在內,這就基本可以說是合併的演化套路。

到了第五段,陳氏太極拳主要是講究縱身身法以及轉身身法的體現,典型的就是玉女穿梭。楊氏當中雖然沒有縱躍的動作,但也保留了玉女穿梭的招式名稱。這一段在陳氏太極拳主要是應對包圍,四面兼顧。楊氏雖然捨棄了跳躍離開包圍的動作,但是各種穿梭的招式組合,也是應對四面來敵的本意。

第六段整體算是對前面幾段的招式進行復習。包含雲手和雲手之後閃通背等典型定勢套路。但又增加了低身法和高身法的轉換。典型的就是擺腳跌叉和金雞獨立的組合。楊氏用的是下勢,但同樣後面緊接金雞獨立。可以說是兼顧上下。然後又同樣的掩手捶-六封四閉-單鞭 這樣的收束套路。

第七段同樣是複習。把雲手高探馬的組合,腿法,拳法,等等扼要再作一次動作鞏固,同時比較緩衝一下前面大身法,進退步法等劇烈運動的呼吸。為最後一段結束作為鋪墊。

第八段就是整體結尾的動作。從上下身法,左右顧盼身法,前後步法都最後作一次整體練習,最後收勢結束。因為楊氏刪去了當頭炮金剛搗錐等發力動作,因此用彎弓射虎,搬攔捶,攬雀尾作為最後總結性質的收尾。

整體來看,陳氏楊氏太極拳套路上編排思路是完全一致的。第一段總體概括,第二段第三段是前後步法以及移動基礎上作絕大部分的招式演練,第四段是左右顧盼身法,五段是四面八方兼顧身法和步法,六七兩段加上了高低兩種身法練習並且綜合複習前面的重點。最後到第八段作最後的總結收束。由於這裡是文字描述,實際上更加直觀的來看,還是根據本人建議,用視頻對照比較來說更加直接一些。說道這裡,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本身的有關招式名稱這樣的糾結點,也實際上沒什麼好多去解釋說明了。

八段全部瞭解完。實際上應該也對陳氏太極和楊氏太極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自己看法。這裡我就不在多下總結結論了。


劍客浪心2020


反對其他答主,不懂裝懂!太極拳,國內研究很多,從來源到技法到發展過程,而且歷史文獻和證據很多,容不得你們胡編亂造!

我從頭說為什麼陳氏太極楊氏太極如此不同。

第一,陳氏太極,河南溫縣常陽村(後來的陳家溝)陳家,他們是明初從去山西遷移過來的,移民所以練武自保,明初開始封閉自保,開始練拳對抗外來侵擾,主練通臂拳,尚武,其實自古以來,建堡練武封閉自保是漢族人習慣,當然客家人也有這個習慣。陳氏家族有記載,通臂拳傳承有記錄也有相關論文考證。

第二,陳氏太極_源於陳王廷,陳王庭是家族繼承人,還是個癢生,有身份的人,陳王庭有一個表親也是他的大舅哥,姓李,河南杞縣人,也是地主,這位舅哥他爹是高官,尚書李精白,但是這位大舅哥過繼給博愛縣的叔叔家,這位大舅哥很有文化高中舉人_在明朝舉人老爺可了不得,很有威信,這位大舅哥還喜歡練武,帶著他弟弟李仲和姐夫陳王庭,一起去千載寺練武,千載寺至今還保留著碑文可證明,千載寺很早就有太極養生功,有可能是武當太極功傳播至此,他們三人在大舅哥領導下學習太極養生功並將軍隊刀法(戚家軍刀法)太極劍法融合為拳法,因為都是地主文化人,四處遊玩帶兵器犯禁,拳術更方便,

所以,太極拳真的源頭是武當太極張三丰,所以楊氏太極不說陳氏太極是祖師說張三丰是祖師。

後來這位大舅哥因為抗稅被知縣抓起來,李家人和山上土匪紅娘子攻打下縣城救出這位大舅哥,大舅哥改名李巖,投奔闖王,成為著名將領制將軍李巖,有現存李家族譜記載為證。

第三,陳氏太極因為是軍隊兵器技法改編拳法,非常剛猛並且有大量關節技和攻擊要害技法,有大量騰躍動作,跟今天的太極拳完全不像,陳家目前還有練習大架小架的人,可明顯看出來,

第四,楊露禪楊氏太極為了傳播,為了教徒,當然要去掉騰躍動作去掉兇狠的技術,去掉秘傳的內功技法,和陳氏太極大不相同,楊露禪傳授拳術也不自稱楊氏太極,而是叫綿拳,拳館叫綿拳館

第五,其實因為太平,陳氏太極失傳過,楊氏太極陳氏太極都得到一位王宗嶽太極拳術指導,王宗嶽教過陳家人,楊家人得過王宗嶽的秘籍,同時武氏太極也是王宗嶽秘籍和楊家太極的傳授,這位王宗嶽高手是李家太極傳人,

第六,太極拳真是搏命的拳術不是養生的,炮錘




東北虎男323


傳統陳氏太極拳目前有兩個套路,即一路二路,二路又稱炮錘,一路柔多剛少,二路柔少剛多,陳王庭造陳氏太極其招法很多來自戚繼光訓練官兵的招式,戚繼光部隊驍勇善戰,冷兵器時代多次擊潰倭寇侵襲,陳氏太極二路很多招法與一路相同,很多人沒練過陳氏太極傳統套路而信口開河。楊露禪是楊式太極拳祖師爺,師從陳長興前後達18年,後在京城皇宮教拳,為適應宮中女人、達官貴人等怕吃苦環境,把發力、跳躍、跌岔等招法全部摒棄,整套拳變成綿柔拳,變成養身拳為主,而陳氏太極一直保持剛柔相濟特點,剛為陽柔為陰,一路的掩手肱錘、肘底錘、庇身錘、指襠錘、擊地錘,即太極五錘,還有二起腳、跌岔、雙擺蓮等招法屬剛,陳氏太極每一個招法都是經過江湖實戰而來,保持著原始的武術特點,一路是基礎功,強調剛柔相濟,既要有鬆柔也要有剛猛,金剛搗碓、白猿獻果均含上鉤拳,肘、膝兩個重武器攻擊招法,庇身錘含外擺拳、肘擊,旋風腳含鞭腿,雙擺蓮、十字單擺蓮均含截腿摔招法,左擦腳、右擦腳含側踹腳攻擊招法,雲手含反關節拿法,二路拗鸞肘、順鸞肘、穿心肘是肘窄面攻擊招法,飛步拗鸞肘、退步壓肘是含肘寬面攻擊招法,掩手肱錘、回頭當門炮、左衝、右衝、連珠炮、當頭炮均含衝直拳攻擊招法,陳氏太極有十分豐富的散手、兇狠的泰拳肘膝攻擊招法,不要覺得太極拳沒有散打招法,用散打招法就不是太極拳。陳氏太極還要遵循上下相隨,沉肩墜肘,順逆纏絲,周身一家等身法要求,太極拳最高境界是五陰五陽,五陰五陽稱妙手,妙手空空真太極。二路才是陳氏太極精華所在,是保留武術特色最完美太極拳套路,二路也有老架65式、新架71式之分,新架二路71式發勁更猛,應該是陳家家傳套路,陳氏二路一直秉承不外傳家訓,二路要有一路作基礎,強調松活禪抖,閃戰騰挪,陳氏二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在社會公開,二個套路相互依存,既可以分開練也可以二個套路合起來練。楊式太極拳大多講究松、柔,但一味強調松、空、柔,用意不用力,慢慢失去武術特點,而楊家先祖先師對如何用意在盤架與技擊上基本沒有外傳,太極拳原本就是武術,現在社會上傳的楊式太極拳與楊露禪練的太極拳已完全失真,偏重養身健身,只有部分楊家家傳練法可能會保留祖先的特色,楊氏太極傳人李雅軒是楊澄甫徒弟,他在回憶先師時說楊澄甫練拳推手時什麼樣子,要時常想想進步才快,楊師發勁具松沉軟彈,有透力,有將人胸部之骨架打垮塌之可能,令人有萬分恐慌之感,無論有多大力量也抵抗不了,與楊師一搭上手感覺非常嚴重,動也不行,不動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快動不行,慢動也不行,用剛勁不行,用柔勁也不行,自己不能自主,以上情形是怎麼一回事?直到現在我還不明白,這是跟隨楊澄甫十餘年的徒弟李雅軒晚年說的與師傅推手時的真實感受,這些話說明了楊澄甫太極功夫非常了得,也說明了師傅沒有把太極技擊奧秘傳授給徒弟李雅軒,只是得到了師傅太極套路而已,此乃千招易得一勁難求矣。太極技擊進入高層次並不是套路與推手,套路、推手都是基礎功,太極高層次技擊是用神、用意,要靠師傅口傳心授才能掌握,靠想師傅打拳、推手、發勁的表情這種外在的表面的東西是不行的,不能達到師傅的技擊境界的。陳式太極也好,楊式太極也罷,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不要只盯著誰創造太極拳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傳承併發揚光大,吳式太極有吳式太極的意,楊式太極有楊式太極的意,陳氏太極有陳氏太極的意,意即意念力,不是普通的蠻力,估計未來用量子科學可解釋意產生的力,目前中國國內有多少人真正掌握太極拳用神、用意練拳?用神、用意技擊?








鄭和軍事


這個問題我幾十年前就思考過!陳氏太極本流傳於陳家溝,農民所練,農民沒什麼文化,口口相傳,因此名稱也很土,對勁路的說明,主要是纏絲勁!簡單實用!沒有什麼稀奇古怪、高深莫測的東西!但問題出在楊露禪身上!楊學到陳拳後,回鄉與武禹襄交流交流,武是文化人,文化人最厲害的是各種炫!先炫名稱,把原來土不拉嘰的名字全部改文縐縐的!然後再牽強附會的說成內家拳!纏絲勁這個名字多不好聽,那有內勁這麼神秘!楊是一個非常有商業頭腦的人,到北京,故作神秘,改拳路,對外取消了竄蹦跳躍,逐步改成輕柔緩慢的動作!這是主要迎合了人們不想吃苦(外家拳要蹲馬步,打砂袋,掄石鎖)還能出功夫的心態!我本人當年也是如此!由於這種優點,很快被養尊處優的王公貴族們接受,再加上一幫文化人的推波助瀾,楊名利雙收,楊拳名傳天下!事情到民國,楊澄甫種種原因(不好講)南下授權,其時北平城國術熱方興未艾,於是乎請陳式太極拳來北京教!當陳發科一通演練,尤其是二路拳,動作迅猛,發勁豁然有聲,是聲振瓦屋,那幫人全懵了,與心目中的太極拳相差太遠了!這是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本來也沒有多少拳譜,看著楊家名利雙收,難免眼紅!為了更好的宣傳,陳家的文化人陳鑫寫了本巜陳式太極拳圖說》,牽強附會把經絡穴位的玩意弄進去,看似發展,其實大謬!拳法越簡潔越實用,打架時全憑平時的訓練的反應、力量!你和人家打家時,還在想我內氣從丹田出發,順督脈上行再肩、再臂、再拳,人家最一拳打到你臉上了!

太極拳主要是楊式太極拳第一次破產,是在29年的全國國術大賽上,初賽基本淘汰了光了!僅剩楊澄甫的徒弟李雅軒、董英傑進入二輪,也被淘汰了!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太極拳能不能實戰的大討論,作家向愷然都參與了!前幾名都是練過形意又接受過拳擊訓練的選手。50年代,吳陳比武,卻意外興起新派武俠小說,改革開放後,香港武俠小說的傳入,82年的少林寺,使武術突然興起一個大的高潮。但內行人知道,按照楊拳、吳拳的訓練,健身是可以的,想以此打架,恐怕只有捱揍的份了!到了今天,藉助網絡,有了徐雷、熊餘、徐丁之戰後,全國人民驚訝的發現,武術又一次面臨破產!

至於為什麼武當太極拳為什麼和楊拳一樣?經濟社會,少林寺都上市了,難道不允許人家武當掙的錢?民國二十年,唐豪親去武當山考察太極拳源流,武當山很破落,道士也不多,沒有人會什麼太極拳!況且,楊學於陳,這是大家公認的!楊從來也沒講過自己從其他地方學過所謂的太極拳(這個名字也是楊自己叫出來的,以前不叫這個拳,這叫法產生的啟發應該是來自於武禹襄,因為他家裡不知道從那裡弄來的幾張紙,有一張上寫了太極拳論,其太極拳到底什麼樣子,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跑到陳溝去學,陳長興老了,不能教了(或許出於農民的保守思想不想教),介紹他去陳淸萍學了小架!武當山在唐豪去時,尚無人會太極,突然在後來出現一大批太極高手,招式和楊式一模一樣,包括推手!要知道,推手武、陳差不多,就那麼兩種!而楊氏太極拳當時在楊澄甫的努力下,從北京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一路傳下去,早已是傳揚天下!稍有思維的人知道,武當山明顯是抄襲了楊拳!不但抄了太極,還有八卦、形意,稱為內家三拳!因為八卦、形意在傳承中跟武當沒有任何關係!傳言中有張三丰創太極的說法,但至今只有一個孤證!況且即使張三丰創太極是真的,至今也沒發現確切的傳承!說白了就是失傳了!現在的武當太極實際就是楊氏太極!


夜夜龍泉壁上鳴


這麼說吧,筆者從我師父那學了一套拳,然後筆者就出門闖蕩了,經過“血雨腥風”,最種要教徒弟了,但是徒弟不能吃苦,什麼基本功都不練。那麼筆者教的肯定和我師父的拳不一樣。

再說了筆者又不是隻會一套拳。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真正的太極拳創始人是武禹襄,以前根本不叫這個名字,也許太極毫無關係。

以前叫綿拳或者長拳。也有乾脆叫陳家拳的。

楊露禪三下陳家溝,是受了武禹襄資助的,但是學成以後並沒有完全貢獻給武禹襄,武禹襄又親自去趙堡找到陳氏族人陳清平學習。

武禹襄文化水平很高,引經據典的考證再加上東拉西扯。將陳家拳用太極理論進行解釋修改,楊氏第二代楊班侯,楊建候都跟隨武禹襄學習過!楊班侯楊建候的拳已經與楊露禪的拳有了明顯區別,到了楊澄浦隨著太極理論更加深入,再次修改,這時候已經不是技擊方法了,成了文化拳或者說體操!

將陳氏拳法與太極理論結合,武禹襄是第一人,太極拳的名字也是武禹襄起的!這點毫無爭議

而陳氏拳來自戚家拳和通背拳的結合,是明朝戚繼光的一種練兵方法,實際目的也並非用於實戰,僅作為體能訓練和日常的士兵搏鬥技巧。戚繼光用於實戰的是結合俞大猷棍法和日本劍法演變出來的辛酉刀法。

通背拳則是華北地區民間流行的搏鬥技巧。

兩者相結合,取長補短,本來是為了防身,保衛村莊用!

結果楊氏為了在北京城賺錢,學習了武氏用神神秘秘的太極對拳法進行包裝的理論,招式也不再服從於格鬥,而是拼命修改使之符合所謂的太極理論,逐漸脫離了格鬥。楊澄浦的徒弟在比武大會上全部被淘汰,就是活證

陳發科剛進北京時也並不認為自己的是什麼太極拳,但是陳發科功夫可以實戰,毫無爭議!但是由於當時京城的氛圍都說這個東西叫太極拳,不得已也就成了太極拳!但是陳拳保留了很多反關節,擒拿手這些實戰技法還是有很多有用的東西,但是在與太極理論結合中,也是不斷演變,也成了體操。而且相對武禹襄文武雙全來說,陳家並沒有這樣的人,所以弄的有點四不像。實際上陳拳應該保留自己的特色,不應該用玄乎其神的所謂太極去跟拳法扯在一起。


大沭陽建偉


楊露禪在北京授拳的時候曾經說過:太極拳由武當張三丰所創。也就是說,楊露禪的太極拳並不是陳式太極拳演化過來的。

但是,楊露禪的確拜了陳氏,陳長興為師啊,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現在的陳式太極拳傳人,不承認張三丰,只承認先祖陳王廷呢?這事情說來話長了,那就簡單的說明一下吧:

據陳王廷的後代所描述,陳王廷在參加崇禎年間的武舉考試時,因為遭受不公正待遇擊殺擊鼓官(在射箭比賽中陳王廷射中了十箭,擊鼓官因為收受了賄賂,只擊了三通鼓,只算三箭),逃出考場,參加農民起義,在明朝滅亡之後,隱居陳家溝。


當然,歷史又開了一個玩笑。有這麼一個人,此人是武當派王宗嶽的傳人,張三丰太極十三式第四代傳人,名叫蔣發,是反清復明的義士。因為殺了滿清的貪官,劫了糧倉救濟老百姓,被發現,遭到通緝。逃難到陳家溝,被陳王廷所救。一個是反明的義軍,一個是反清的義士。兩個人就走到一起了。因為陳王廷曾經反明,又因為天下未定,通緝犯甚多,所以朝廷的官兵沒有過多的追究,也沒有懷疑他。


兩個人雖然一個反明,一個反清。但是他們的理念沒有衝突,都是反朝廷、為百姓。兩個人都是習武之人,沒有那麼多彎彎繞,所以就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當然蔣發的公開身份是陳家的僕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掩人耳目。



然而現在呢,陳式太極拳的傳人說蔣發是陳王廷的徒弟。而趙堡太極拳的傳人認為陳王廷是蔣發的徒弟。



有點跑題了,言歸正傳,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幾十年過去了,陳家拳傳到了陳長興這一代,已經跟武當的內家拳融合了。有一天,陳家溝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他的名字叫楊露禪,他準備拜陳長興為師,跟他學功夫。當時就被陳長興拒絕了。楊露禪痴心不改。於是喬裝改扮,偽裝成乞丐到陳家溝偷拳。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陳家老宅失火了,楊露禪冒死把生病的陳長興救了出來。陳長興感覺這小夥子人品不錯,於是正式收他為徒,傳授他功夫。



但是陳家有祖訓:陳家拳不外傳,於是陳長興就把武當的內家拳,也就是太極拳傳授給了楊露禪,事實上楊露禪本來就出自武術世家,而且他父母也幫他僱了師傅。因為天賦異稟,經常把師傅打敗。感覺自己已經很厲害了,所以才出去闖蕩的,結果遭受很多挫折,被陳長興的女兒所救,才打算拜陳長興為師的。楊露禪學習了陳長興教的武功之後,將自己所學,跟陳長興教的功夫融合,創造了楊式太極拳。

也就是說陳式太極拳=陳家拳+武當拳。楊式太極拳=楊家拳+其他拳+武當拳。所以陳式太極拳跟楊式太極拳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附:王宗嶽太極拳論


太極雲飛揚


我來提供一個我認為比較靠譜的答案吧。

為什麼招式名稱不一樣。

首先,歷史記載,楊露禪長工出身,沒有文化,識字不多,他對招式名稱只靠記憶,而他是河北人,對河南話其實沒有那麼熟悉,再加上陳家溝方言其實更偏向洪洞大槐樹地區,很多讀音比較怪,更難理解。 舉一個例子,就好像六封四閉,由陳溝話念出來,是爐馮斯筆,其實以河北語音聽起來就類似如封似閉。這就造成了在傳拳過程中對招式名稱的理解錯誤。

其次,老人講一百個人練太極就有一百種練法,太極包羅萬象內涵豐富,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在楊家三代對楊式太極的定型過程中,每個人都對拳法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為了在京城打出楊氏太極的名號,必然也不能照搬陳拳,所以對拳法的加工也是必然的。時間一長,拳法慢慢定型,就有了如今的楊式太極。

楊家拳在傳拳初期,從未否認拳法傳承自陳家溝,楊露禪在北京打開局面時出手見紅的動手風格也和現在的楊式太極風格不同,只是在京城教拳後適應貴族學拳的需要才逐漸捨棄了大部分都發力動作。這個傳承脈絡清晰可證,又有啥可否認的呢。


陸吾司崑崙之丘


對於陳式與楊式太極拳風格、招式不一樣的問題,我們自然門內有這樣的觀點。一是太極拳起源於張三丰,明嘉靖年間,張三丰的弟子云遊道人劉古泉將太極拳傳於王宗嶽。因此在太極拳的歷史上,由於他的太極拳論,就成了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現在一些陳式太極拳的人否定王宗嶽,說他其實不懂太極拳,只會一點理論。甚至說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王宗嶽這個人。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沒有傑出武功的人,是不可能會有這種武功體驗的。所以王宗嶽是歷史上繼張三丰之後,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性人物,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二是王宗嶽之後,由蔣發傳太極拳於陳王廷。陳王廷原先練的是炮捶和洪拳,是少林的東西。這裡有一段蔣發傳太極拳於陳王廷的故事,網上查得到,很生動,我們認為是比較說得通的。三是陳式太極拳從陳長興之後到陳發科的幾代人,至少在拳勢的造型上,發生了向炮捶迴歸的轉變,這是我們自然門內的人一致認同的。這就比較能夠說明為什麼陳式太極拳與楊式、武式、趙堡太極拳在拳架、名稱、風格上如此不同的原因。當然也進一步明確了陳式太極拳在歷史上應當還原的地位。


手機用戶55309342611


太極拳起源不可考證,據傳起自張三丰,後傳至蔣發,蔣傳陳王庭,陳將太極拳與家傳拳術融合,同時吸收心意拳部份特點,創出一派技擊更強更符合實戰的拳術,即陳家拳,後人稱為陳氏太極拳。原太極拳在溫縣其它地方仍有流傳,其特點柔和舒緩,楊祿禪在學陳家拳時,也接觸到原太極拳,為在北京教拳,適應官貴,健身,技擊,姿式優雅的要求,將陳家拳與太極拳的再次融合創新,減少技擊要求,增加健身,審美的特點,整合出一套太極拳,後人稱為楊式太極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