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不招降張任?

書中有路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還是有節操的,雖然和歷史不符的地方很多,但大體上都是按照歷史真實脈絡走。

在歷史上,張任並沒有投降劉備,所以小說裡也就沿用了這個結局。

裴松之注引《益部耆舊雜記》:

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橋,戰覆敗,禽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息焉。

而三國演義裡,張任的結局是這樣的:

玄德謂張任曰:“蜀中諸將,望風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張任睜目怒叫曰:“忠臣豈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識天時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後也不降!可速殺我!”玄德不忍殺之。張任厲聲高罵。孔明命斬之以全其名。

可見基本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演繹出來的。

張任這種行為,在古代算得上忠烈,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但三國演義劉備一方才是主角,讓主角殺一個正面人物,未免有損形象,必須加以處理。

所以羅貫中在這讓劉備做好人,寫他並不忍心殺張任(其實這也符合歷史)。然後寫諸葛亮殺張任,也是為了“全其名”——成全他忠義節烈的美名。這樣一來,張、劉、諸葛三個人的形象就都是正面的了。


北門猿


其實張任也不是不能招降,實際上劉備在招降策略上出了極大的問題。哪出了問題?咱們先拿幾個成功的案例看一看:




其一曹操招降張遼:曹操先是拔劍在手,親殺張遼,見張遼全無懼色,關羽、劉備求情,馬上放低姿態,擲劍大笑:“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並且親釋其縛,解衣衣之,拉他坐上座,這讓張遼再堅持就沒意思了,有了臺階下,也就順勢投降了。

其二孫策招降太史慈:孫策聽說活捉了太史慈,親自出營喝散士卒,並解開綁繩,將自己錦袍給他披上,請入寨中,言語上奉承太史慈:“我知子義真丈夫也。劉繇蠢輩,不能用為大將,以致此敗。”太史慈見孫策待自己很厚道,也降了。

其三張飛招降嚴顏:張飛見到嚴顏先是怒目咬牙大聲斥責:“大將到此,何為不降,而敢拒敵?”這應該是張飛當時的真實想法,嚴顏不吃他這一套,表現的很硬氣,張飛見到嚴顏聲音雄壯,面不改色,馬上態度轉變,下階喝退左右,親解其縛,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頭便拜,還說了點軟話:“適來言語冒瀆,幸勿見責。吾素知老將軍乃豪傑之士也。”這樣嚴顏也投降了。


這三起案例,無一不是勝利者降低了姿態,奉承失敗者幾句,再給個臺階下。回過頭來在看看劉備的招降:

劉備入川,軍師龐統死於落鳳坡。這仗打得實在憋屈,等到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迅速扭轉了頹勢,先是捉住吳懿將其招降,接著張任的部將卓膺投降張任被活捉,劉璝被殺,張翼投誠。劉備就有點小膨脹了。

所以在招降張任一事上,他是以一副勝利者的姿態,居高臨下的姿態來招降張任的。先上段原著,看看招降詞:

張飛解張任至。孔明亦坐於帳中。玄德謂張任曰:“蜀中諸將,望風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張任睜目怒叫曰:“忠臣豈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識天時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後也不降!可速殺我!”玄德不忍殺之。張任厲聲高罵。孔明命斬之以全其名。


張任出身寒門,是劉焉劉璋父子親手提拔的,極有氣節。本來被生擒,張任是抱著必死心態的,聽到劉備說“蜀中諸將,望風而降,汝何不早投降?”感受到了極大的羞辱,劉備隨後的話“汝不識天時,降即免死”這句話頗具施捨的意思 ,在整個招降過程,劉備都沒下來過,坐在主位上,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原本張任就有點看不上劉備,而本人又不是貪生怕死之徒,豈會吃這一套,這兩次對話讓招降沒了任何一點的轉機,反正也是死,還怕你作甚,罵唄~這場面就尷了尬了,招降很難實現了。只好斬殺以全其名。



有人說了,不殺行不行,先關押著,等劉璋投降了,讓劉璋勸說不是更好嗎?黃權不是這樣招降的嗎?其實這樣是不行的,雖然拿下了雒城,劉璋方面還是有一戰之力的。如果不殺張任,益州的武將一看,嘿!活捉了不投降罵你都不殺。那咱們還是先打打在說吧!所以殺了張任給劉璋的手下也是一個震懾:投降,我歡迎;不投降想找死,我也成全!這樣成都的官員就得掂量掂量。

我是虹貓大俠,深挖名著三國,回答三國問題,感謝您的閱讀!也歡迎您的點評!


虹貓大俠


諸葛亮與劉備,實際上是非常想招降張任的。但人各有志,並不是你想招降就能招降的。張任是益州武將中最傑出的人才,曾經設計射殺龐統,並且對於劉璋非常忠誠。劉備初入川時,就曾獻計殺了劉備,並警示劉璋防備劉備。奈何劉璋不聽。後劉備果然給劉璋帶來禍患。劉璋雖然昏庸,但益州有張任,足以給蜀中添彩。

雖然張任殺了龐統,但劉備並沒有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所謂人各保其主,張任保的劉璋,他射殺龐統,是其分內之事。對於劉璋來說,他立下大功。劉備是有雄才大略之人,並沒有見到張任便要報仇血恨,而是十分愛惜這名英雄,勸他投降。諸葛亮何嘗不願收降一員大將。奈何張任忠誠之人,誓死不降。而且回答劉備就便是今天降了,明天也反,只求速死。並且破口大罵劉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也不忍殺了張任,可見其愛才之心。也可見那時劉備陣營是多麼的缺人才。既便是敵人也捨不得殺啊。一方是求速死,一方是忍殺,尷尬之際,諸葛亮只好直接下令,殺了張任,以全其名。諸葛亮是個睿智之人,懂得人各有志的道理。他知道張任現在被縛,已下了必死的決心。為了活捉張任,諸葛亮親自上陣誘敵,並派了一流的上將張飛、趙雲、黃忠、魏延埋伏,不可能放了張任。如果不降,直能殺了他。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一點,就是當你成為俘虜後,想活命最好別使勁噴人,也就是人格攻擊;噴人也就罷了,不要把死當成追求, 動不動就把死掛在嘴邊;想活命就適當說點有骨氣的話,但別冥頑不化,當然活下來也要夾雜著一點運氣。如果看到對方老闆還不錯,思考一下,其實就活下了。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高順 、張遼 、呂布

前二人都是呂布健將,而且高順的陷陣營不下於張遼,怎麼落得個高順死而張遼活呢?如果說高順導致夏侯惇失明,我看這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張繡也害死了典韋和曹昂,一樣降的好好的。呂布死是必然,除了兩面三刀也實在沒骨氣。

看看高順被俘說了什麼,他什麼也沒說,曹操問他你有什麼話說,高順高冷一言不發,好嘛,你不給曹操臺階,曹操也不可能自降身價,怒而殺之。

張遼雖然噴了曹操,曹操大怒要親自殺了張遼,但是劉備拉著曹操胳膊,關羽跪在曹操面前,這臺階給的很足。

陳宮

曹操是真喜歡陳宮,為了救陳宮,曹操也是給足了各種臺階下,但是陳宮並不聽。陳宮巧舌如簧的駁斥曹操並一心求死,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情。

龐德

龐德被關羽擊敗進而被俘,關羽表示,你輸給我並不丟人(影視劇),龐德大罵,關羽受得了別人罵?斬了!

張任

那來看張任。

“玄德謂張任曰:“蜀中諸將,望風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張任睜目怒叫曰:“忠臣豈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識天時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後也不降!可速殺我!”玄德不忍殺之。張任厲聲高罵。——《三國演義》

劉備給的臺階比起曹操來說就很一般了,曹操問陳宮,死了家室怎麼辦,劉備卻說天時地利的,高下立判。而且張任求死,沒人勸也是關鍵。

為什麼諸葛亮不勸呢?這個不清楚,之前張任罵諸葛亮,不知道是不是原因。

還是說諸葛亮又開天眼認定了張任根本不可能投降。就像認準魏延有反骨那樣!


泊圖泊途


張飛解張任至。孔明亦坐於帳中。玄德謂張任曰:“蜀中諸將,望風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張任睜目怒叫曰:“忠臣豈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識天時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後也不降!可速殺我!”玄德不忍殺之。張任厲聲高罵。孔明命斬之以全其名。

由此可知:

首先,並非沒有招降。諸葛亮的主公劉備親自招降張任。但張任的回答似乎很不客氣的。不但說了忠臣不事二主,而且公然揚言“今日便降,久後也不降”,可以說徹底斷絕了招降的道路。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命令殺了他,也是讓張任求仁得仁。不然一直關著,對烈士反而是種侮辱。

如果您的意思是問為何是劉備招降而不是諸葛亮招降,那麼原因是兩者身份不同。雖然演義中諸葛亮智慧超過劉備,但畢竟劉備才是君主。到底要不要招降一個俘虜,本來就是君主才有決定權,諸葛亮不應該繞過劉備去勸降,作為軍師只要在招降之後,根據不同的結果,對俘虜或者釋放,或者編入隊伍,或者處斬即可。演義中,前面吳懿被俘,也是劉備而不是諸葛亮招降的。

如果你是問為何劉備招降後諸葛亮不再次招降,那就更沒意思了。君主親自招降,已經給足了張任面子,而張任還是不可投降,莫非諸葛亮再勸還有用麼?假如諸葛亮真的勸降了張任,這豈不是說明諸葛亮的面子比劉備更大?這都是毫無道理的。


巴山夜雨涮鍋


不殺張任龐統之仇不可能報,但兩軍交戰各為其主。沒有個人恩怨。所以用人之際人才重於一切個人恩怨。曹操長子,侄兒,曹昂,曹安民俱被張繡等殺,但張繡歸順曹操仍重用。而且諸葛亮也在用殺主投劉備魏延。並於並未殺主而忠的張任完全可勸降。諸葛亮成其忠誠名節而殺他,有給劉備之臣做榜樣,有名節的大丈夫被敵人抓住,就應該死而不屈,不為敵人所用。起個示範作用。因此荊州一戰,關羽父子被抓而不降,而傅士仁與靡芳竟然不戰而降也有這種心理,戰敗而降恥辱,不降而死又不想死,遂不戰而投降。孟達與法正也不打直接投降也不是沒有這種心理。所以殺張任給忠誠之士以警,對怕死之人無用。倘若沒有殺張任之事,關羽父子假降孫權,像當年假降曹操暫棲身後又迴歸。這也不大可能因為有假降之鑑所以東吳未留。關羽敗而必死,投降人反殺,這簡直是給關羽看的。


青木皮


"男生三國,女養唐朝",三國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非常的精彩紛倫,亂世出英雄,每一個男生都有一個三國夢。

進入正題。張任是誰?張任是益州牧劉璋的的武將,說他是武將吧,也不完全準確,因為他幹了一件讓人膛目結舌的大事。鳳雛龐統恐怕沒人不知道吧,然而就是這等人物被張任設計給殺了,張任可以說是有勇有謀。不管是哪個勢力都會爭向拉攏的人。

在與劉備的戰鬥中,不幸被劉備捉住了,張任寧死不降,最後劉備美其名曰"成其名節"給殺害了。然而劉備完全可以將他收監,慢慢感化,不必殺害。

通過對事件的整體分析,我列舉出了以下幾種可能。

1.可能張任真的不投降,態度很決然

2.劉備為了給龐統報仇

3.劉備對仁義已經厭倦,‘仁義’並沒有讓他得到過多的好處

4.為了震懾其他人

5.害怕張任的才能,恐其逃走

6.天妒英才,某些人不想讓他活

以上便是我的全部看法,歡迎大家討論。


小小哲學家


我認為不招降張任原因有以下幾個:

1張任的才能不夠高。入蜀之道本來就是易守難攻的險關,因此他佔盡地利的戰績不代表他才能出眾。類似的還有郝昭守陳倉擋住了諸葛亮,但不會有人認為他可匹敵孔明。

2張任射殺龐統給劉備集團造成重創,不宜勸降。龐統是劉備左膀右臂,而且這次中埋伏明顯是替劉備赴死。張任也以為殺的是劉備。出手如此狠表明了張任你死我活的堅決態度,沒留下招降餘地。這種情況下還招降張任會使劉備集團的人心寒,打擊士氣。

3張任代表了益州集團不妥協的死硬派,殺他可以震懾這些心存抵抗的生者,有利於收西川。而且他都這樣重創劉備了還招降他是鼓勵別人抵抗,不可取。

4招降也有潛規則,被招的人要麼能力品行出眾可用,要麼獻城池、兵馬。而張任抵抗到底了,城破被抓,降他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殺了他效果更好。


Su57


不是不招降,是招而不降,就成全他忠勇之名。《三國志·蜀志》,上面清楚的記錄有:建安十九年(公元209年)劉備攻雒城,“任勒兵出雁橋,戰覆敗,不屈死。”意思就是張任在雁橋抵擋劉備,兩次被擊敗,但是寧死不降。劉備的左膀右臂之一,做為臥龍鳳雛之一的鳳雛就是被張任射死,對此劉備可是‘言則涕泣’,而在此情況下劉備不計前嫌招降張任,按理說張任應該感激涕零,然而張厲聲說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此時諸葛亮也在場,與其說諸葛亮不招降張任,不如說,諸葛亮看張任忠肝義膽,既然招降無望不如就成全他的美名。畢竟後邊還有一句話“玄德感嘆不已,令收其屍首,葬於金雁橋側,以表其忠”。


調皮的提莫醬


順得哥情失嫂意!

據《三國演義》,作為荊、川兩軍統領的諸葛亮,必然會平衡得失利害,雖然張任在益州(川軍)聲望極高,一旦招降成功,內部將來必生亂子,加上張任極為仇恨劉備的荊軍,認為破壞益州(四川)社會秩序,又會殺害本主劉璋,於是就在落風坡設下殺機,就地誤錯射殺了當時名聲極高的鳳雛龐統。有這等仇恨當時的荊軍,必然會痛下報復之心,諸葛亮也會明白這點的利害關係!

歷史: 戰敗的張任厲聲答道: "老臣我終究不會侍奉二主的"。於是被殺,劉備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