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英國專家敦煌行】講座:劉正成 | 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書法在線官網 今天

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劉正成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我想到敦煌就要講敦煌。所以我專門做了一個新的課件,就是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可能我們敦煌的人沒有充分意識我們敦煌和河西的書法遺蹟在我們當代書法史是上的意義怎麼樣。我提出來讓大家進行探討。

我想講三個內容,第一個是近古書法的三個轉折點,我們在近古五百年書法是怎麼發生變化的。第二個講漢簡對當代書法創作的影響。第三個講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造的影響,講這三個問題。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一、 近古書法的三個轉折

沙孟海先生在24歲的時候寫了本書,叫《近三百年書學史》,他就是從晚明開始的,祝允明生於1460年,徐渭生於1521年,明亡於1644年,上延一百年就是四百年書學史了,加上二十世紀一百年,基車上是五百年了。因此我講的“近古以來書法史”就是五百年書法史。

這個五百年中國書法發展是有完整的歷史時期。如果我們不看那個五百年前面的變化,就不能瞭解當代書法的變化。

第一個轉折點:掛軸流行中、晚明書法藝術書寫成為主流

第二個轉折點:金石學興起清代道光之後碑學書風成為主流

第三個轉折點:甲骨簡牘出土破體書風成為當代主流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1、第一個轉折點掛軸流行中、晚明書法的純藝術書寫成為主流

第一個轉折點發生在明代中晚期,掛軸流行。這個掛軸就是我們現在書法展覽看見的這樣裝裱作品的形式,是五百年以前才有的,古代是沒有的。這是明代中晚期在蘇州地區建築發生了改變,大家席地而坐,房子比較矮。在蘇州的萬曆以後,房子升高了,那麼形成了一個通屏,就把原來掛屏風的地方變成了通屏。於是出現了中堂調幅對聯。

我們今天要看書法,看見我們的掛軸的展覽,這不是古已有之,是最近五百年出現的新形式。

文震亨(1585—1645)《長物志卷五 • 書畫十一 • 單條》中雲:宋元古畫斷無此式,蓋今時俗制,而人絕好之。齋中懸掛,俗氣逼人眉睫,即果真跡,亦當減價。

出現了以後掛軸以後,大家就風行了。齋中懸掛,俗氣逼人眉睫,即果真跡,亦當減價。剛剛出現的時候,大家還不接受它。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書法,變成了牆上掛的書法,這個變化當時文人不能接受。

古人是把書法拿在手上把玩的。到明代中晚期突然出現掛軸以後成為了一種新穎的形式。這是明代的一幅《杏園雅集圖》也有掛軸的形式。古代是拿在手上欣賞的。

如果說今天我們要研究王羲之的書法,王羲之沒有寫掛軸,也沒有寫對聯。一直到顏真卿、蘇東坡、趙孟頫,他們都沒有寫過這樣的作品。所以今天我們來理解傳統的時候一定要看見這個裝裱形式大小之變,小的作品變成了巨大的作品。

王鐸的一件大作品《洛州香山詩》,原來米芾這是一個小件作品,30公分高、40公分寬。而這個變成247公分,就是八尺的大幅。這個書法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你看這每個字寫得很清楚,清晰、筆法勁道,而這個寫法有什麼變化呢?這個字變成了一個墨塊了,如果你不連續放在一塊,你認不出來這是一個洛陽的“洛”字,這是“香山”的“香”字。這個作品由小變大以後,對書法的筆法、章法都引起了巨大的變化。所以大家一定看,如果你要用現代米芾這個筆法,你要要求王鐸的字、王鐸的筆法就一無可取、一無是處。

如果在古代,這樣一個字,那就是一個廢字。怎麼廢?一個字浸在一個墨塊了。就是作品由小變大以後,在視覺管理上要重新處理,變成了今天這樣的一種現象。

如果把這種字原封未動放大的話,那是不好看的,因為他字小。放大以後,首先我說,以前用的狼毫寫的,現在用羊毫寫的。羊毫寫是寫不出狼毫這種筆法的。

從章法來看,這個很值得一談。作品中搖搖擺擺的,它要出現空間的、節奏的變化。那麼這有很重的墨,這有很輕的墨,這有對應,還有空間的變化,就是發生在這個掛軸出現以後一種新的結字、筆法、章法的巨大變化。那麼這個變化延續到今天,大家一定注意,宋元傳統的時候就沒有這種東西,而是這樣的。

怎麼樣把傳統轉換成這樣的東西呢?一定要意識五百年前發生的書法創作的視覺形態的巨大變化。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2、第二個轉折點:金石學興起清代道光之後碑學書風成為主流

第二個轉折點就是又過了將近二百年到了乾嘉時候,乾嘉時候因為剛才看了掛軸變大了以後我們發現了的泰山有經石峪,有四山摩崖,還有很多碑。這種大字是不是我們模仿的對象。所以金石學家開始研究寫篆隸,寫大的碑派的書法。唐宋元沒有多少人去琯和研究篆書隸書,這個時候發生的變化就是乾嘉時候,就是金石學影響到處理書法由小變大的這個變化以後,進入了金石學的研究。出現了新的書法的形態。

你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淳化閣帖》,而這個四山摩崖,閣帖很小,北齊的摩崖放得非常巨大。這種字正好是放在我們掛軸書法中間,可以很好地採用。所以這種書法在古代不認為它是書法作品。因為它放在那個地方一千多年了,也沒有人關注他們。就是阮元、包世臣等金石學家發現了他們。所以我們碑派書法的興起就是這個時候發生了。這是掛軸以後的第二個轉軸。這種字就沒法應用在大的書法作品裡面,轉換是非常困難的。

王鐸晚年一日臨帖、一日應索作書。他年輕的時候臨帖都臨得很好,為什麼他晚年還在臨帖呢?就是要把所有的小字變成掛軸的大字,非常地困難,就處於小大之變,所以出現了碑派書法。泰山金石峪的書法有時候一個字就有幾公尺高,成為當時的書法家主要的取法的對象。

這個寫的篆書到唐代的時候,大家知道一個李陽冰,他就認為從李斯到他將近一千年時間,他是唯一的傳人。當時認為篆書是神秘的、不可寫的,不知道怎麼用筆。但是出現了一個偉大的書法家叫鄧石如,他解決了寫碑的技法問題,首先得寫篆書。

從他開始用羊毫寫篆書破解了篆書的筆法的問題。所以開始他之前的,我們在學習李陽冰,李陽冰學習李斯。這將近兩千年的傳統在他手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直到後來鄧石如解秘了篆法,幾歲的孩童也都可以寫篆書,所以今天我們書法家、少年兒童寫篆書寫得很好,就得益於鄧石如簡易了篆書的筆法,篆書就不成為神秘的東西。篆書、隸書成為清代中期書法的巨大的變化。所以我們今天回頭看王羲之、顏志卿、蘇東坡,他們沒有一個人寫篆隸書,為什麼呢?在那個時代沒有人把篆隸書認為是文人書法的主要題材。正是金石學的興起、碑派書法的興起開始書寫篆隸書。

發現一種新的書體的形態,就是我們這五百年發生的第二個重大的變化。那麼這個變化再詳細給大家講一下。今天書法為什麼有碑帖之爭,就是還有第二個變化,大家還沒有接受。

比如帖學的圓隸小字變成碑學的方隸大字,趙孟頫的字就是圓筆為主。而趙之謙,清代的碑學大家,他寫的字就是方筆。因為北魏的碑學都是方筆,這個方筆在大幅作品中間顯得非常有力量,如果全部是用圓筆寫的大字,形態就沒有這麼古拙、剛勁。所以圓筆小字變為碑體大字。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要把這個用趙孟頫的筆法來解讀這個趙之謙的筆法,也就不可理解,為什麼這個方法變成這樣呢?就是因為這個碑學影響,這個大字,這時候變化圓為方。

還有人講了第二個變化就是道光之後碑學的中興。道光之後碑學突然成為書法創造的主流,且代表性的書法家除了鄧石如以外,還有趙之謙、吳昌碩、康有為、于右任等取塵北魏、西周極有特徵的一代碑派書法大師影響至今。

大家再看這個是趙之謙的,這個是吳昌碩的作品,康有為的作品,于右任的作品。于右任把這個碑派的筆法寫草,所以他自稱為碑體草書。就是這個時代就是說中國近五百年第二個轉變時代。

當然這個轉變時代還有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什麼呢?明代中晚期以前,比如說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他們都寫自家的書文。但自從明代掛軸出現以後,它就不是文人應用的作品了,它是人家要把它歸買回到家裡做裝飾的時候用。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它是藝術雛形。因為這個買字的人晉商、徽商,他們要買他們熟悉的,你給我寫一個什麼熟悉的杜甫的詩、李白的詩,什麼樣的文章,這個創作就是純藝術書寫。

掛軸出現以前的書寫是實用主義的書寫,但是從掛軸出現以後,包括碑體書法它創作的動機、創作的目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純藝術書寫。

所以到了清代以後,趙之謙他就不認為自己很好的小草成為書法,只認為掛軸是書法。

我們以前顏真卿、蘇東坡他們是以他們的手稿,他們小的帖作為他們的書法作品。所以到清代趙之謙這個時候只認為這種作品是書法了。所以我們很好的法帖不成為書法了。

所以今天我們觀察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我們如果沒有在博物館去觀賞作品,僅僅拿著一本書來看,就不知道那個大小有什麼變化,都印成一樣大的16開紙或者8開紙的作品,也就不知道大小。這個大小之變引起了非常重要的書法變化。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3、第三個轉折點:甲骨簡牘出土破體書風成為當代主流

我以漢簡和敦煌的寫經來講第三個變化。我們現在就處在第三個變化。第三個變化首先在於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和河西漢簡的出土,包括敦煌寫經的發現。引起了中國書法在最近一百年中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簡牘出土了破體書風成為當代主流。這就是王懿榮發現安陽殷墟甲骨文,英國人斯坦因1907年來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926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樓蘭發現流沙墜,這些新發現的新的考古學的資料,新的出土影響了當代的書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今天的書法已經不是碑帖之爭了,而是出現新的考古資料,出現以後發生了碑學以後更巨大的發現。本身這個變化也可能要在一百年以後、二百年以後看清楚。但是我們要前瞻性地看見這個變化。我們的創作就會把握這種變化的蛛絲馬跡,為我們的書法的創作提供新的前瞻的眼光。

我說的這個發現就是甲骨文簡牘的出土不僅是學術上的發現,也是書法大發現。就是我們這個學術上的發現,中國歷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出土了在西漢孔壁出土了《古文尚書》才知道,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是怎麼寫字的。

第二次大的發現出土了《竹書紀年》出土以後知道我們中國的歷史有編年第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所以我們中國的歷史稱為三千年歷史竹書發現的時候,這是第二次大發現。

第三次大發現就是一百年,在我們這個安陽的甲骨文和我們流沙墜簡、河西出土的漢簡和這個敦煌寫經的發現。這是中國歷史上三次學術大發現,而這第三次是我們西部和中原的安陽引起了中國學術界的大變化。這個發現不僅瞭解了我們商史和更早歷史的編年,而且瞭解了我們當代書法家重新有一種新的觀念來寫字。書法家寫字是破體,什麼叫破體?我也講一講。

黃賓虹寫的這個字它又像小篆,又像大篆,它就不是篆書的小篆的標準的寫法,這就叫破體。他寫的甲骨文的篆書的寫法,他是考古學家,他寫的這種篆書就和古代不一樣。這種寫法的篆書是在最近幾十年這樣出現寫的。以前這個篆書李陽冰這個字是繼承李斯的寫法。李斯以後,一直延續到鄧石如也是這樣的寫法。篆書寫成這種形態是最近幾十年來發生的。他們寫篆書小篆就不是標準的小篆體。這個就是小篆的印刷體。現在這種篆書就是破體,它既是小篆,又是大篆。這個還有甲骨文,這就把書法的體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章草是史游《急就章》這個草書的標準。但是王蘧常取法的漢簡,書寫寫潦草發生了變化。那麼這種體就不是標準的章草而發生了變體。這也是甲骨文,這是清代鄧石如的,他雖然是碑派的開山大師,但是他的篆書還是繼承了李斯、李陽冰。而我們當代的書法家的篆書就發生了變化了。這個時間是破體的篆書。

清代晚期的,就是甲骨文發現以前,漢簡發現以前的隸書的寫法。這種寫法是什麼呢?這是用了秦簡的寫法。就是隸書不是這樣寫的,不是東漢末年那樣的寫法,而變成了簡牘的寫法了。這個還吸收了磚文的影響,這個磚文也是我們西北出土的一些磚影響。這是王鏞的北魏磚文書法。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二、河西漢簡對當代書法創作的影響

我認為河西漢簡,對當代書法創作有巨大的影響。我剛才講了就是考古新材料、新問題,去用此材料以研究問題,才為此時代學術新潮流。而這個學術潮流逐漸引起了我們隸書潮流的變化。

所以我們最近一百年的寫法是古代所沒有的,我來談河西簡牘、河西漢簡的時候,先給大家提漢簡、簡牘的重要性。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原來我們誤以為甲骨文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其實不是。甲骨文之前首先是有簡牘,所以我們現在河西的漢簡,那是早於甲骨文幾千年的時間。

這是我在甲骨文上發現這個“典”字。這個就是簡冊的造型,下面兩個手捧著,這個“典”字。這個“典”字就證明我們的簡冊早於甲骨文。這個是我的好朋友朱清時院士從日本定製了一個顯微照相機拍下了這個“典”字。

那麼這個正好是這一段《尚書》記載的最好的說明,這個甲骨文就證明了這個簡冊在甲骨文之前。這個“冊”字就是我們的竹簡、木牘用繩子拴起來的這個照片。所以我們發現漢簡以後找到了一個更古老的原始的書法的形態。這個“典”字,這就是“典”字,剛才甲骨文上面的字,下面用手捧著。

河西漢簡雖然是漢代,分了幾個時期,它的意義在什麼地方呢?在於我剛才說的,竹簡和木牘經過三千年已經化成泥土了。我們現在商代末出土的物器也是成了泥土了,必須要用凝固劑凝固起來才能出現一個車輪。那麼竹簡在考古發現中間就像泥土一樣把它複製出來了。

所以我們現在看見的竹簡,我們就是兩千年左右,包括我們現在的湖南出土的時候水裡面泡著的那些竹簡,也就只有兩千多年時間。那麼三千年以前的竹簡它有待我們考古發現。

如果我們三千年以前的竹簡發現了,就相當於埃及人找到了羅塞塔石碑,就能解讀我們中國的遠古歷史。但現在只留下一個疑問,這個疑問就需要我們考古工作者能夠發現三千年以前的簡牘。我認為目前西漢禁碑的。到了東漢末年規範化的銘石體就是竹簡,而河西漢簡是規範化以前的二百年間年間的墨跡,不僅讓我們十分清晰地看到手書的狀態,也看到書體演變的進程。

我就分居延漢簡、居延新簡、敦煌漢簡這三個種類在我編的《中國書法全集》有兩卷書專門寫了秦漢簡牘卷,就把它分成這樣的類把它編出來的。我今天這個書沒有帶過來,《中國書法全集》的其中兩卷就是我們河西漢簡兩卷。

一百年以前的書法家看到的隸書或者學習隸書,就是漢代以來都是寫這樣的隸書,我們在2000年以來寫隸書都是寫法。這種寫法就等於我們在寫我們報紙上的印刷體,它是規範化的。這個叫銘石書。

書分三體,隸書銘石書就是規範化的隸書。所以我們以前臨帖都臨在這樣的稱為漢碑。但是這個時候發現新的東西了,居延漢簡:西漢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

這是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隸書簡居延新簡,這個是真正書寫狀態的隸書。這個書寫狀態就是什麼呢?刻石是一種印刷體的隸書,現在是書寫體的隸書。

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草書簡,剛才是正書簡。這是草書在東漢時間已經形成了,這是我們新的書寫資料。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我們來看當代書法家河西漢簡,感覺我們看的這種字。如果這種字不找到這種字的來源的話,你認為它是瞎寫、胡寫的。這是一個我們現在一個大書法家王蘧常(1900-1989)的簡牘書法。這章草直接來源於我們的簡牘,這是敦煌草書簡。

你看,剛才看的東漢末年銘石書都是扁的。但是漢簡這字寫得很長,那麼我們歷史上的這個隸書的草書就寫得很長了,來源就來源於我們河西的漢簡。

這是一個現代中原書法家梅墨生的作品。這個作品也是來源於我們魏晉樓蘭的木簡(音),這個字都變得很長。以前標準隸書都是寫得很扁的,沒有人寫得很長,這都是扁的,而且字和字距很寬。這個受到我們簡牘的影響,把扁的隸書變成長的隸書。

這個是我們現代著名書法家錢君匋先生寫得非常自由。這個字就像剛才漢簡那個字,這些都來源於我們的河西漢簡。

這是當代青年書法家陳杰在蘭州大學的一個漢簡書法展。當時的甘肅博物館沒有漢簡,或者蘭州大概兩年以前辦的展覽,這個展覽完全是今天一種流行的書風。這是我們現代書法家取法漢簡的狀態。

這是河西漢簡的居延新簡,這個字也比較粗放。這個就在我們敦煌附近,玉門關,玉門千秋。

我們甘肅已故的中原書法家趙正,他寫的這個隸書,你看剛寫出來的時候就知道他寫的是漢簡。如果漢簡的比較,那麼這種似隸非隸,似楷非楷的書法就沒有來源。這是青年書法家王金泉他的這個隸書,我認為他是武威禮儀簡的影響,這種字,你看變得和我們剛才東漢的末年完全不同的書法。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二、 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影響

我再談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影響。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1、北朝摩崖刻經是楷書形成史的一個標本系列

敦煌發現了寫經,上至兩晉,因為我發現最早的一個佛經是西晉,下至宋元,其中大部分是唐代的寫卷。是另一部楷書形成史的標本。在敦煌寫經時候的書法,泛屬規範的實用書寫習慣,同時在左近形成了具有許多共同特徵,也成為寫經體。根據不同時期寫經書法的特徵,成為寫經作品的斷代最好參照。因為我們敦煌的寫經可以說絕大部分是有紀年的。那麼最後怎麼斷代呢?就是通過書法的方法,它的書籍演變的方法斷代,這個是兩晉時候的書寫,還有唐代的書寫。這就是通過書法研究來斷代。

《中國書法全集》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寫經書法,就是寫經書法的前面一部分。第二部分隋唐寫經寫本。就是我們有的是寫經,有的是寫本,這兩個規範。

上面說的部分就是西晉時期、南北朝時期這兩個時期在這本書裡面。西晉、元康六年開始南北朝時期。那麼第三部分就是隋唐時期,這三個時期它的標準的一些書法寫法,就是我們敦煌寫經的很多斷代的依據。

當然在我們發現這個寫經以前,那麼書體演變,我們主要是通過北碑來發現的,就是乾嘉以後,碑學的興起以後用碑來判定他的斷代、書體演變,這是寫經以外另一個辨別斷代系列,就是北魏的摩崖刻經,你看它書法的形態演變,楷書從脫掉隸書以後,向楷書演變過程中間很多的實例。

泰山金剛經,這種書法就是還存在很多的隸書的味道。這個鐵山摩崖這種書法就是在隸書向楷書演變過程中間發生的變化,楷書形成的過程。

那麼我們這個碑體這種書法影響了我們當代的寫經,主要影響就是現代李叔同,他的抄經是用碑的方法來抄寫的。他顯然受到四山摩崖的影響,這是他比較特殊的,他有創造性地運用寫經書法開創他的書法的風格故事。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2、敦煌寫經是另一部楷書形成史的標本系列

更大的一部分,時間跨度更長的就是我們的敦煌寫經,是另一部楷書形成史的標本系列。這個提法都是我現在提出來的。上起兩晉、下至宋元,其中大部分是唐代的寫經卷子。相對南北朝造像,摩崖等石刻書法以後,是另一部楷書形成史的標本。

在隸書的法備普及以前,寫經時候的書法快速、規範、實用書寫習慣,同時作品形成了具有許多不同特徵,被稱為寫經體。根據不同時期寫經書法的特徵,成為寫經書法斷代的最好參照。

我就再看這個寫經,剛才看了不是這個變化。現在再來看這個寫經的書法怎麼變成後來完全形成楷書。這是西晉的,就是我們今天最早的一部寫經,就是西晉元康六年296年的《諸佛要集經》30)這個經現在存在日本。這個經是最早的,這個書法形態就是隸書初變寫經。隸書剛剛發生變化,向楷書演變開始的這樣一個寫經。

敦煌還有一個比較早的就是《《三國志步騭傳》,西晉的寫經。這也是隸書漸變,就是比剛才那個變化更向前發展。那麼南北朝寫經,時間再往後推,一百多年了,發生什麼變化呢?隸體猶在的敦煌寫經。就是我們河西的書法逐漸向楷書演變,隸體猶在,仍然看出是隸書的風味。

這個是南北朝的《大般涅磐經》,是又過了將近一百年時間。這種寫經,就是隸意漸少的寫經,逐漸看樣子怎麼樣從隸書演變到楷書的過程中間,這就是標本。

這些是隋代的寫經《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隋大業四年(608)

這是又過了將近一百年時間和狀態,變化下來看還是很慢的,就是楷書還有一些地方還是像隸書,這個落筆已經逐漸演變成楷書了。但有一些像這些還有隸書的意味,我就稱之為楷書初成寫經。

這個寫經是唐代寫經了,這是《妙法蓮花經》,是武則天時代的,695年,就是又過了一百年。這個楷書完全成型了,這樣的字裡面基本上就看不出隸書的痕跡了,形成了標準。當然這個書法比中原的書法稍微晚一點,但是能看出他們要滯後一點,這種字就沒有隸書的體式,隸書的點畫也不存在了。我就把它稱為楷書完成體。楷書完成了,完全成為唐代寫經了。

用這個方法既把寫經和寫經的斷代是非常科學的方法。他的變化,如果你唐代寫經說成是北魏寫經,根本就不可能,沒有這種隸書,完全楷書了。所以斷代藝術方法見證了我們的學術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楷書完成體這個是開元時間就是比武則天的時間還要晚了將近一百年,要楷書完全完成,這樣一個時代就是顏真卿他們以後的這種時代,就是我們現在看的現在的楷書、行書,就是這樣一種形態,就是我們楷書完成的形態。那麼現在看當代創作和這個的比較,我們來分析一下。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3、當代寫經體作品成為一種書法現象

當代寫經體作品成為一種書法現象。活字印刷發現和廣泛應用前形成了一種實用書寫載體的寫經、寫本,括我們敦煌文獻裡面也有《蘭亭序》,我稱為寫本。所以我這本書叫《兩晉南北朝寫經寫本》,就不完全是寫經。

由於產生佛教傳播和推廣在兩晉南北朝時代,所以我們在最近幾十年又把它稱為六朝寫經體,因為佛教是東漢末年傳入中國,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極度的興盛。那個時候的抄經留下一個寫經體,也稱為六朝寫經體,就是兩晉南北朝的六朝。

六朝寫經體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寫經體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個快速書寫的當時代的正體書法,它很容易變形,所以我們看寫經都是很標準的,接近印刷體,很清晰,這是寫經體的第一種特點。

第二種特點是以舊經為抄寫藍本,抄經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經放在上面照著抄的。所以書體和書寫風格沿襲成風。從隸到楷書體演進過程,滯後於王羲之時代所形成的文人書寫。

我們在文革七十年代發生的蘭亭論辯,就是因為我們當時看見王羲之的書法和當時寫經體不一樣。就是寫經體滯後於文人書法,引起了蘭亭論辯。因為寫經是實用,它的變化比較慢,它是根據一代代師傅傳徒弟,徒弟再傳徒孫這樣來的。所以它的變化要滯後於我們的文人書寫,這是它的主要特徵。

不能否認王羲之就是因為他是寫經體這種書法和北魏書法更為先進、更為前沿的一種書法。所以他之所以稱為書聖,他形成他的標準的楷書和行書。

經體的第三個特點,由於寫經僧或抄書手,寫經是和尚抄經。抄書手是沒有這個印刷術,以前什麼官府都有抄書手。文化程度比較低的,所以審美追求以師承為上,所以有時代風格而少個人風格,這是寫經體的一個大的特點。所以唐人抄經,你很難分辨出誰是誰抄的,加上80%、90%以上的抄經是沒有留下是誰抄寫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發現留下抄經手、寫經師的名字。

第四,寫經體的樸素與文人書法的炫技相對恃,一邊是文人炫耀他的技法,另外寫經體被複蘇,所以自敦煌寫經和寫本被發現一百年來,寫經體反而成為現代和當代很多書法家風格追求併成為一種時尚。

黃賓虹寫經,剛才我敘述了寫經體變化的過程,那麼黃賓虹這個作品它就是變化之初,隸書初變的寫經。這個是當代書法家劉燦銘,他這個寫經就是模擬隸書初變的寫本,很多隸書的味道。我看最初的那個《諸佛要集經》這種寫經,這是南京的一個著名書法家,也到甘肅辦過寫經書法展覽,我認為這些中國最有名的書法家都在用寫經體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

那麼這個是我剛才說的第二個變化,叫什麼呢?就是隸意漸少的寫經,這是梁啟超的作品。梁啟超在楷書有他獨特的風格,就是來源於對寫經體的模仿。這個模仿已經不是隸書了,隸意漸少的寫經,他的書法也來源於寫經。

鄒濤他這個就是模仿第三個階段,楷書初成的寫經。所以這個字基本上形成楷書了。但是還有一些隸書的味道。這都是活躍在當代書壇的書法家的作品。

還有第三個時代,這個時代就是重慶書法家李文崗的寫經。他的寫經基本上是楷書完成體的寫經,他抄了《心經》。這個《心經》抄書就是我們看到的中唐時候的很標準的楷書,我都是選一些當代書法家的作品,沒有嚴格的統計。順手把它挑出來就證明這種書法在當代的風行。

這是遼寧的書法家叫張世剛,也獲過獎的。他寫的就是我說的第四個寫經的變化時期,就是楷書完成體的寫經。這個寫經完全是唐人的書法、標準的書法。他一按然後一提,然後一按,這個筆法就沒有任何隸書的味道。這是當代張世剛寫經的書法,和剛才那個李文崗一樣,楷書完成體的寫經。

結 論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1、河西漢簡、敦煌寫經書法的整理和研究,並延及甲骨文、楚簡、秦簡、吳簡等新出土文字與書法史料,不僅僅是地域書風研究的問題,應該說還是新時期書法風格形成的一個標誌性學術課題。

我今天談的河西漢簡、敦煌寫經,不是談我們西北的地域書風,而是談整個當代新時期的書法發展,在此基礎上繼承與創辦書法創作形態,逐漸形成了新的書法風格範式叫破體書。它不是寫規範的篆書、隸書、楷書,而是寫在變化時期的作品,我稱為破體書,我們現在書法家的作品,如果你仔細想想,沒有書法家沒有寫破體。篆中有隸,楷中有行,行中有草,這就是當代書法最大的外在的特徵。而這個特徵除了甲骨文以外就是我們河西漢簡、敦煌寫經形成的,這個變化就主要發生在我們西域的河西這個地區。

這就成為20世紀末、21世紀初書法創作的斷代特徵,就是破體。就是我們看見了漢簡、看見了寫經,變化中的書體,形成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的斷代史特徵。另外我們在一百年、五百年以後發現這種破體就是我們這個時代,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書法形態,我們掌握這個形態就走在書法創作的前列,走在創新發展的前列。

劉正成|河西漢簡和敦煌寫經對當代書法創作的斷代史意義

2、敦煌學研究不能忽視書法藝術研究,在長達數百年跨度的書法文本中,不僅是中國中古時期書體演變的樣本,對其藝術風格的界定實際上為大量無年款寫經、寫本的斷代研究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實證,所以必須重視和採取具體措施把書法藝術研究納入敦煌學研究的學術視野和有計劃的工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