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英国专家敦煌行】讲座:刘正成 | 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书法在线官网 今天

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刘正成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我想到敦煌就要讲敦煌。所以我专门做了一个新的课件,就是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可能我们敦煌的人没有充分意识我们敦煌和河西的书法遗迹在我们当代书法史是上的意义怎么样。我提出来让大家进行探讨。

我想讲三个内容,第一个是近古书法的三个转折点,我们在近古五百年书法是怎么发生变化的。第二个讲汉简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第三个讲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造的影响,讲这三个问题。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一、 近古书法的三个转折

沙孟海先生在24岁的时候写了本书,叫《近三百年书学史》,他就是从晚明开始的,祝允明生于1460年,徐渭生于1521年,明亡于1644年,上延一百年就是四百年书学史了,加上二十世纪一百年,基车上是五百年了。因此我讲的“近古以来书法史”就是五百年书法史。

这个五百年中国书法发展是有完整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不看那个五百年前面的变化,就不能了解当代书法的变化。

第一个转折点:挂轴流行中、晚明书法艺术书写成为主流

第二个转折点:金石学兴起清代道光之后碑学书风成为主流

第三个转折点:甲骨简牍出土破体书风成为当代主流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1、第一个转折点挂轴流行中、晚明书法的纯艺术书写成为主流

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明代中晚期,挂轴流行。这个挂轴就是我们现在书法展览看见的这样装裱作品的形式,是五百年以前才有的,古代是没有的。这是明代中晚期在苏州地区建筑发生了改变,大家席地而坐,房子比较矮。在苏州的万历以后,房子升高了,那么形成了一个通屏,就把原来挂屏风的地方变成了通屏。于是出现了中堂调幅对联。

我们今天要看书法,看见我们的挂轴的展览,这不是古已有之,是最近五百年出现的新形式。

文震亨(1585—1645)《长物志卷五 • 书画十一 • 单条》中云:宋元古画断无此式,盖今时俗制,而人绝好之。斋中悬挂,俗气逼人眉睫,即果真迹,亦当减价。

出现了以后挂轴以后,大家就风行了。斋中悬挂,俗气逼人眉睫,即果真迹,亦当减价。刚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还不接受它。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书法,变成了墙上挂的书法,这个变化当时文人不能接受。

古人是把书法拿在手上把玩的。到明代中晚期突然出现挂轴以后成为了一种新颖的形式。这是明代的一幅《杏园雅集图》也有挂轴的形式。古代是拿在手上欣赏的。

如果说今天我们要研究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没有写挂轴,也没有写对联。一直到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他们都没有写过这样的作品。所以今天我们来理解传统的时候一定要看见这个装裱形式大小之变,小的作品变成了巨大的作品。

王铎的一件大作品《洛州香山诗》,原来米芾这是一个小件作品,30公分高、40公分宽。而这个变成247公分,就是八尺的大幅。这个书法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你看这每个字写得很清楚,清晰、笔法劲道,而这个写法有什么变化呢?这个字变成了一个墨块了,如果你不连续放在一块,你认不出来这是一个洛阳的“洛”字,这是“香山”的“香”字。这个作品由小变大以后,对书法的笔法、章法都引起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大家一定看,如果你要用现代米芾这个笔法,你要要求王铎的字、王铎的笔法就一无可取、一无是处。

如果在古代,这样一个字,那就是一个废字。怎么废?一个字浸在一个墨块了。就是作品由小变大以后,在视觉管理上要重新处理,变成了今天这样的一种现象。

如果把这种字原封未动放大的话,那是不好看的,因为他字小。放大以后,首先我说,以前用的狼毫写的,现在用羊毫写的。羊毫写是写不出狼毫这种笔法的。

从章法来看,这个很值得一谈。作品中摇摇摆摆的,它要出现空间的、节奏的变化。那么这有很重的墨,这有很轻的墨,这有对应,还有空间的变化,就是发生在这个挂轴出现以后一种新的结字、笔法、章法的巨大变化。那么这个变化延续到今天,大家一定注意,宋元传统的时候就没有这种东西,而是这样的。

怎么样把传统转换成这样的东西呢?一定要意识五百年前发生的书法创作的视觉形态的巨大变化。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2、第二个转折点:金石学兴起清代道光之后碑学书风成为主流

第二个转折点就是又过了将近二百年到了乾嘉时候,乾嘉时候因为刚才看了挂轴变大了以后我们发现了的泰山有经石峪,有四山摩崖,还有很多碑。这种大字是不是我们模仿的对象。所以金石学家开始研究写篆隶,写大的碑派的书法。唐宋元没有多少人去琯和研究篆书隶书,这个时候发生的变化就是乾嘉时候,就是金石学影响到处理书法由小变大的这个变化以后,进入了金石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书法的形态。

你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淳化阁帖》,而这个四山摩崖,阁帖很小,北齐的摩崖放得非常巨大。这种字正好是放在我们挂轴书法中间,可以很好地采用。所以这种书法在古代不认为它是书法作品。因为它放在那个地方一千多年了,也没有人关注他们。就是阮元、包世臣等金石学家发现了他们。所以我们碑派书法的兴起就是这个时候发生了。这是挂轴以后的第二个转轴。这种字就没法应用在大的书法作品里面,转换是非常困难的。

王铎晚年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作书。他年轻的时候临帖都临得很好,为什么他晚年还在临帖呢?就是要把所有的小字变成挂轴的大字,非常地困难,就处于小大之变,所以出现了碑派书法。泰山金石峪的书法有时候一个字就有几公尺高,成为当时的书法家主要的取法的对象。

这个写的篆书到唐代的时候,大家知道一个李阳冰,他就认为从李斯到他将近一千年时间,他是唯一的传人。当时认为篆书是神秘的、不可写的,不知道怎么用笔。但是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叫邓石如,他解决了写碑的技法问题,首先得写篆书。

从他开始用羊毫写篆书破解了篆书的笔法的问题。所以开始他之前的,我们在学习李阳冰,李阳冰学习李斯。这将近两千年的传统在他手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直到后来邓石如解秘了篆法,几岁的孩童也都可以写篆书,所以今天我们书法家、少年儿童写篆书写得很好,就得益于邓石如简易了篆书的笔法,篆书就不成为神秘的东西。篆书、隶书成为清代中期书法的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今天回头看王羲之、颜志卿、苏东坡,他们没有一个人写篆隶书,为什么呢?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把篆隶书认为是文人书法的主要题材。正是金石学的兴起、碑派书法的兴起开始书写篆隶书。

发现一种新的书体的形态,就是我们这五百年发生的第二个重大的变化。那么这个变化再详细给大家讲一下。今天书法为什么有碑帖之争,就是还有第二个变化,大家还没有接受。

比如帖学的圆隶小字变成碑学的方隶大字,赵孟頫的字就是圆笔为主。而赵之谦,清代的碑学大家,他写的字就是方笔。因为北魏的碑学都是方笔,这个方笔在大幅作品中间显得非常有力量,如果全部是用圆笔写的大字,形态就没有这么古拙、刚劲。所以圆笔小字变为碑体大字。

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要把这个用赵孟頫的笔法来解读这个赵之谦的笔法,也就不可理解,为什么这个方法变成这样呢?就是因为这个碑学影响,这个大字,这时候变化圆为方。

还有人讲了第二个变化就是道光之后碑学的中兴。道光之后碑学突然成为书法创造的主流,且代表性的书法家除了邓石如以外,还有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等取尘北魏、西周极有特征的一代碑派书法大师影响至今。

大家再看这个是赵之谦的,这个是吴昌硕的作品,康有为的作品,于右任的作品。于右任把这个碑派的笔法写草,所以他自称为碑体草书。就是这个时代就是说中国近五百年第二个转变时代。

当然这个转变时代还有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什么呢?明代中晚期以前,比如说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他们都写自家的书文。但自从明代挂轴出现以后,它就不是文人应用的作品了,它是人家要把它归买回到家里做装饰的时候用。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它是艺术雏形。因为这个买字的人晋商、徽商,他们要买他们熟悉的,你给我写一个什么熟悉的杜甫的诗、李白的诗,什么样的文章,这个创作就是纯艺术书写。

挂轴出现以前的书写是实用主义的书写,但是从挂轴出现以后,包括碑体书法它创作的动机、创作的目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纯艺术书写。

所以到了清代以后,赵之谦他就不认为自己很好的小草成为书法,只认为挂轴是书法。

我们以前颜真卿、苏东坡他们是以他们的手稿,他们小的帖作为他们的书法作品。所以到清代赵之谦这个时候只认为这种作品是书法了。所以我们很好的法帖不成为书法了。

所以今天我们观察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如果没有在博物馆去观赏作品,仅仅拿着一本书来看,就不知道那个大小有什么变化,都印成一样大的16开纸或者8开纸的作品,也就不知道大小。这个大小之变引起了非常重要的书法变化。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3、第三个转折点:甲骨简牍出土破体书风成为当代主流

我以汉简和敦煌的写经来讲第三个变化。我们现在就处在第三个变化。第三个变化首先在于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河西汉简的出土,包括敦煌写经的发现。引起了中国书法在最近一百年中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简牍出土了破体书风成为当代主流。这就是王懿荣发现安阳殷墟甲骨文,英国人斯坦因1907年来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926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流沙坠,这些新发现的新的考古学的资料,新的出土影响了当代的书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今天的书法已经不是碑帖之争了,而是出现新的考古资料,出现以后发生了碑学以后更巨大的发现。本身这个变化也可能要在一百年以后、二百年以后看清楚。但是我们要前瞻性地看见这个变化。我们的创作就会把握这种变化的蛛丝马迹,为我们的书法的创作提供新的前瞻的眼光。

我说的这个发现就是甲骨文简牍的出土不仅是学术上的发现,也是书法大发现。就是我们这个学术上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出土了在西汉孔壁出土了《古文尚书》才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是怎么写字的。

第二次大的发现出土了《竹书纪年》出土以后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有编年第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所以我们中国的历史称为三千年历史竹书发现的时候,这是第二次大发现。

第三次大发现就是一百年,在我们这个安阳的甲骨文和我们流沙坠简、河西出土的汉简和这个敦煌写经的发现。这是中国历史上三次学术大发现,而这第三次是我们西部和中原的安阳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大变化。这个发现不仅了解了我们商史和更早历史的编年,而且了解了我们当代书法家重新有一种新的观念来写字。书法家写字是破体,什么叫破体?我也讲一讲。

黄宾虹写的这个字它又像小篆,又像大篆,它就不是篆书的小篆的标准的写法,这就叫破体。他写的甲骨文的篆书的写法,他是考古学家,他写的这种篆书就和古代不一样。这种写法的篆书是在最近几十年这样出现写的。以前这个篆书李阳冰这个字是继承李斯的写法。李斯以后,一直延续到邓石如也是这样的写法。篆书写成这种形态是最近几十年来发生的。他们写篆书小篆就不是标准的小篆体。这个就是小篆的印刷体。现在这种篆书就是破体,它既是小篆,又是大篆。这个还有甲骨文,这就把书法的体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章草是史游《急就章》这个草书的标准。但是王蘧常取法的汉简,书写写潦草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种体就不是标准的章草而发生了变体。这也是甲骨文,这是清代邓石如的,他虽然是碑派的开山大师,但是他的篆书还是继承了李斯、李阳冰。而我们当代的书法家的篆书就发生了变化了。这个时间是破体的篆书。

清代晚期的,就是甲骨文发现以前,汉简发现以前的隶书的写法。这种写法是什么呢?这是用了秦简的写法。就是隶书不是这样写的,不是东汉末年那样的写法,而变成了简牍的写法了。这个还吸收了砖文的影响,这个砖文也是我们西北出土的一些砖影响。这是王镛的北魏砖文书法。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二、河西汉简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

我认为河西汉简,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巨大的影响。我刚才讲了就是考古新材料、新问题,去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才为此时代学术新潮流。而这个学术潮流逐渐引起了我们隶书潮流的变化。

所以我们最近一百年的写法是古代所没有的,我来谈河西简牍、河西汉简的时候,先给大家提汉简、简牍的重要性。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原来我们误以为甲骨文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其实不是。甲骨文之前首先是有简牍,所以我们现在河西的汉简,那是早于甲骨文几千年的时间。

这是我在甲骨文上发现这个“典”字。这个就是简册的造型,下面两个手捧着,这个“典”字。这个“典”字就证明我们的简册早于甲骨文。这个是我的好朋友朱清时院士从日本定制了一个显微照相机拍下了这个“典”字。

那么这个正好是这一段《尚书》记载的最好的说明,这个甲骨文就证明了这个简册在甲骨文之前。这个“册”字就是我们的竹简、木牍用绳子拴起来的这个照片。所以我们发现汉简以后找到了一个更古老的原始的书法的形态。这个“典”字,这就是“典”字,刚才甲骨文上面的字,下面用手捧着。

河西汉简虽然是汉代,分了几个时期,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在于我刚才说的,竹简和木牍经过三千年已经化成泥土了。我们现在商代末出土的物器也是成了泥土了,必须要用凝固剂凝固起来才能出现一个车轮。那么竹简在考古发现中间就像泥土一样把它复制出来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竹简,我们就是两千年左右,包括我们现在的湖南出土的时候水里面泡着的那些竹简,也就只有两千多年时间。那么三千年以前的竹简它有待我们考古发现。

如果我们三千年以前的竹简发现了,就相当于埃及人找到了罗塞塔石碑,就能解读我们中国的远古历史。但现在只留下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考古工作者能够发现三千年以前的简牍。我认为目前西汉禁碑的。到了东汉末年规范化的铭石体就是竹简,而河西汉简是规范化以前的二百年间年间的墨迹,不仅让我们十分清晰地看到手书的状态,也看到书体演变的进程。

我就分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这三个种类在我编的《中国书法全集》有两卷书专门写了秦汉简牍卷,就把它分成这样的类把它编出来的。我今天这个书没有带过来,《中国书法全集》的其中两卷就是我们河西汉简两卷。

一百年以前的书法家看到的隶书或者学习隶书,就是汉代以来都是写这样的隶书,我们在2000年以来写隶书都是写法。这种写法就等于我们在写我们报纸上的印刷体,它是规范化的。这个叫铭石书。

书分三体,隶书铭石书就是规范化的隶书。所以我们以前临帖都临在这样的称为汉碑。但是这个时候发现新的东西了,居延汉简:西汉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

这是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隶书简居延新简,这个是真正书写状态的隶书。这个书写状态就是什么呢?刻石是一种印刷体的隶书,现在是书写体的隶书。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草书简,刚才是正书简。这是草书在东汉时间已经形成了,这是我们新的书写资料。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我们来看当代书法家河西汉简,感觉我们看的这种字。如果这种字不找到这种字的来源的话,你认为它是瞎写、胡写的。这是一个我们现在一个大书法家王蘧常(1900-1989)的简牍书法。这章草直接来源于我们的简牍,这是敦煌草书简。

你看,刚才看的东汉末年铭石书都是扁的。但是汉简这字写得很长,那么我们历史上的这个隶书的草书就写得很长了,来源就来源于我们河西的汉简。

这是一个现代中原书法家梅墨生的作品。这个作品也是来源于我们魏晋楼兰的木简(音),这个字都变得很长。以前标准隶书都是写得很扁的,没有人写得很长,这都是扁的,而且字和字距很宽。这个受到我们简牍的影响,把扁的隶书变成长的隶书。

这个是我们现代著名书法家钱君匋先生写得非常自由。这个字就像刚才汉简那个字,这些都来源于我们的河西汉简。

这是当代青年书法家陈杰在兰州大学的一个汉简书法展。当时的甘肃博物馆没有汉简,或者兰州大概两年以前办的展览,这个展览完全是今天一种流行的书风。这是我们现代书法家取法汉简的状态。

这是河西汉简的居延新简,这个字也比较粗放。这个就在我们敦煌附近,玉门关,玉门千秋。

我们甘肃已故的中原书法家赵正,他写的这个隶书,你看刚写出来的时候就知道他写的是汉简。如果汉简的比较,那么这种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书法就没有来源。这是青年书法家王金泉他的这个隶书,我认为他是武威礼仪简的影响,这种字,你看变得和我们刚才东汉的末年完全不同的书法。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二、 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

我再谈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1、北朝摩崖刻经是楷书形成史的一个标本系列

敦煌发现了写经,上至两晋,因为我发现最早的一个佛经是西晋,下至宋元,其中大部分是唐代的写卷。是另一部楷书形成史的标本。在敦煌写经时候的书法,泛属规范的实用书写习惯,同时在左近形成了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也成为写经体。根据不同时期写经书法的特征,成为写经作品的断代最好参照。因为我们敦煌的写经可以说绝大部分是有纪年的。那么最后怎么断代呢?就是通过书法的方法,它的书籍演变的方法断代,这个是两晋时候的书写,还有唐代的书写。这就是通过书法研究来断代。

《中国书法全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写经书法,就是写经书法的前面一部分。第二部分隋唐写经写本。就是我们有的是写经,有的是写本,这两个规范。

上面说的部分就是西晋时期、南北朝时期这两个时期在这本书里面。西晋、元康六年开始南北朝时期。那么第三部分就是隋唐时期,这三个时期它的标准的一些书法写法,就是我们敦煌写经的很多断代的依据。

当然在我们发现这个写经以前,那么书体演变,我们主要是通过北碑来发现的,就是乾嘉以后,碑学的兴起以后用碑来判定他的断代、书体演变,这是写经以外另一个辨别断代系列,就是北魏的摩崖刻经,你看它书法的形态演变,楷书从脱掉隶书以后,向楷书演变过程中间很多的实例。

泰山金刚经,这种书法就是还存在很多的隶书的味道。这个铁山摩崖这种书法就是在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间发生的变化,楷书形成的过程。

那么我们这个碑体这种书法影响了我们当代的写经,主要影响就是现代李叔同,他的抄经是用碑的方法来抄写的。他显然受到四山摩崖的影响,这是他比较特殊的,他有创造性地运用写经书法开创他的书法的风格故事。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2、敦煌写经是另一部楷书形成史的标本系列

更大的一部分,时间跨度更长的就是我们的敦煌写经,是另一部楷书形成史的标本系列。这个提法都是我现在提出来的。上起两晋、下至宋元,其中大部分是唐代的写经卷子。相对南北朝造像,摩崖等石刻书法以后,是另一部楷书形成史的标本。

在隶书的法备普及以前,写经时候的书法快速、规范、实用书写习惯,同时作品形成了具有许多不同特征,被称为写经体。根据不同时期写经书法的特征,成为写经书法断代的最好参照。

我就再看这个写经,刚才看了不是这个变化。现在再来看这个写经的书法怎么变成后来完全形成楷书。这是西晋的,就是我们今天最早的一部写经,就是西晋元康六年296年的《诸佛要集经》30)这个经现在存在日本。这个经是最早的,这个书法形态就是隶书初变写经。隶书刚刚发生变化,向楷书演变开始的这样一个写经。

敦煌还有一个比较早的就是《《三国志步骘传》,西晋的写经。这也是隶书渐变,就是比刚才那个变化更向前发展。那么南北朝写经,时间再往后推,一百多年了,发生什么变化呢?隶体犹在的敦煌写经。就是我们河西的书法逐渐向楷书演变,隶体犹在,仍然看出是隶书的风味。

这个是南北朝的《大般涅磐经》,是又过了将近一百年时间。这种写经,就是隶意渐少的写经,逐渐看样子怎么样从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过程中间,这就是标本。

这些是隋代的写经《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隋大业四年(608)

这是又过了将近一百年时间和状态,变化下来看还是很慢的,就是楷书还有一些地方还是像隶书,这个落笔已经逐渐演变成楷书了。但有一些像这些还有隶书的意味,我就称之为楷书初成写经。

这个写经是唐代写经了,这是《妙法莲花经》,是武则天时代的,695年,就是又过了一百年。这个楷书完全成型了,这样的字里面基本上就看不出隶书的痕迹了,形成了标准。当然这个书法比中原的书法稍微晚一点,但是能看出他们要滞后一点,这种字就没有隶书的体式,隶书的点画也不存在了。我就把它称为楷书完成体。楷书完成了,完全成为唐代写经了。

用这个方法既把写经和写经的断代是非常科学的方法。他的变化,如果你唐代写经说成是北魏写经,根本就不可能,没有这种隶书,完全楷书了。所以断代艺术方法见证了我们的学术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楷书完成体这个是开元时间就是比武则天的时间还要晚了将近一百年,要楷书完全完成,这样一个时代就是颜真卿他们以后的这种时代,就是我们现在看的现在的楷书、行书,就是这样一种形态,就是我们楷书完成的形态。那么现在看当代创作和这个的比较,我们来分析一下。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3、当代写经体作品成为一种书法现象

当代写经体作品成为一种书法现象。活字印刷发现和广泛应用前形成了一种实用书写载体的写经、写本,括我们敦煌文献里面也有《兰亭序》,我称为写本。所以我这本书叫《两晋南北朝写经写本》,就不完全是写经。

由于产生佛教传播和推广在两晋南北朝时代,所以我们在最近几十年又把它称为六朝写经体,因为佛教是东汉末年传入中国,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极度的兴盛。那个时候的抄经留下一个写经体,也称为六朝写经体,就是两晋南北朝的六朝。

六朝写经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写经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第一个快速书写的当时代的正体书法,它很容易变形,所以我们看写经都是很标准的,接近印刷体,很清晰,这是写经体的第一种特点。

第二种特点是以旧经为抄写蓝本,抄经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经放在上面照着抄的。所以书体和书写风格沿袭成风。从隶到楷书体演进过程,滞后于王羲之时代所形成的文人书写。

我们在文革七十年代发生的兰亭论辩,就是因为我们当时看见王羲之的书法和当时写经体不一样。就是写经体滞后于文人书法,引起了兰亭论辩。因为写经是实用,它的变化比较慢,它是根据一代代师傅传徒弟,徒弟再传徒孙这样来的。所以它的变化要滞后于我们的文人书写,这是它的主要特征。

不能否认王羲之就是因为他是写经体这种书法和北魏书法更为先进、更为前沿的一种书法。所以他之所以称为书圣,他形成他的标准的楷书和行书。

经体的第三个特点,由于写经僧或抄书手,写经是和尚抄经。抄书手是没有这个印刷术,以前什么官府都有抄书手。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所以审美追求以师承为上,所以有时代风格而少个人风格,这是写经体的一个大的特点。所以唐人抄经,你很难分辨出谁是谁抄的,加上80%、90%以上的抄经是没有留下是谁抄写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发现留下抄经手、写经师的名字。

第四,写经体的朴素与文人书法的炫技相对恃,一边是文人炫耀他的技法,另外写经体被复苏,所以自敦煌写经和写本被发现一百年来,写经体反而成为现代和当代很多书法家风格追求并成为一种时尚。

黄宾虹写经,刚才我叙述了写经体变化的过程,那么黄宾虹这个作品它就是变化之初,隶书初变的写经。这个是当代书法家刘灿铭,他这个写经就是模拟隶书初变的写本,很多隶书的味道。我看最初的那个《诸佛要集经》这种写经,这是南京的一个著名书法家,也到甘肃办过写经书法展览,我认为这些中国最有名的书法家都在用写经体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

那么这个是我刚才说的第二个变化,叫什么呢?就是隶意渐少的写经,这是梁启超的作品。梁启超在楷书有他独特的风格,就是来源于对写经体的模仿。这个模仿已经不是隶书了,隶意渐少的写经,他的书法也来源于写经。

邹涛他这个就是模仿第三个阶段,楷书初成的写经。所以这个字基本上形成楷书了。但是还有一些隶书的味道。这都是活跃在当代书坛的书法家的作品。

还有第三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重庆书法家李文岗的写经。他的写经基本上是楷书完成体的写经,他抄了《心经》。这个《心经》抄书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唐时候的很标准的楷书,我都是选一些当代书法家的作品,没有严格的统计。顺手把它挑出来就证明这种书法在当代的风行。

这是辽宁的书法家叫张世刚,也获过奖的。他写的就是我说的第四个写经的变化时期,就是楷书完成体的写经。这个写经完全是唐人的书法、标准的书法。他一按然后一提,然后一按,这个笔法就没有任何隶书的味道。这是当代张世刚写经的书法,和刚才那个李文岗一样,楷书完成体的写经。

结 论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1、河西汉简、敦煌写经书法的整理和研究,并延及甲骨文、楚简、秦简、吴简等新出土文字与书法史料,不仅仅是地域书风研究的问题,应该说还是新时期书法风格形成的一个标志性学术课题。

我今天谈的河西汉简、敦煌写经,不是谈我们西北的地域书风,而是谈整个当代新时期的书法发展,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创办书法创作形态,逐渐形成了新的书法风格范式叫破体书。它不是写规范的篆书、隶书、楷书,而是写在变化时期的作品,我称为破体书,我们现在书法家的作品,如果你仔细想想,没有书法家没有写破体。篆中有隶,楷中有行,行中有草,这就是当代书法最大的外在的特征。而这个特征除了甲骨文以外就是我们河西汉简、敦煌写经形成的,这个变化就主要发生在我们西域的河西这个地区。

这就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书法创作的断代特征,就是破体。就是我们看见了汉简、看见了写经,变化中的书体,形成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断代史特征。另外我们在一百年、五百年以后发现这种破体就是我们这个时代,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书法形态,我们掌握这个形态就走在书法创作的前列,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

刘正成|河西汉简和敦煌写经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断代史意义

2、敦煌学研究不能忽视书法艺术研究,在长达数百年跨度的书法文本中,不仅是中国中古时期书体演变的样本,对其艺术风格的界定实际上为大量无年款写经、写本的断代研究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证,所以必须重视和采取具体措施把书法艺术研究纳入敦煌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和有计划的工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