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让你评选战国十大名将,你觉得他们会是谁?

欲新


我心中的战国十大名将

第一名、吴起。

吴起不但是战国十大名将之首,也是中华第一名将,其军事才能分为三个方面:

1、战绩。

吴起在魏国时,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

吴起在鲁国时,还有一仗以弱胜强,战胜齐国。 吴起在楚国,伐秦,连下五城。南平百越,北平陈蔡。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一生无败绩的将领。吴起最牛一战,是率领五万军队大破五十万秦军。吴起若晚离开魏国十五年,秦国必亡。

2、军事制度。

吴起在魏国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职业职业军队——魏武卒方阵。 在吴起之前,中国没有职业军队,打仗时,都是临时组织。缺乏有效严格的训练。才会出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楚国的军事制度,也是吴起建立。

3、军事理论。

吴起著有《吴起兵法》,又称《吴子》。共四十八篇。现存六篇。其核心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既对国内用儒家,对诸侯用兵家。

第二名、廉颇。

很多人认为,廉颇的军事才能逊于白起。其实,廉颇的军事才能被严重低估。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赵奢破秦军阏与下,斩首八万。秦军为报阏与之战之仇,大举进攻赵国几地。廉颇帅军救几。再次大破秦军 。

长平之战前,赵军百战百胜。廉颇更是从无败绩。从秦赵两军表现来看,赵军的战斗力略强于秦军。

长平之战爆发后,王屹帅60万秦军对廉颇的45万赵军。 战况大概如下:

四五个月后,秦军攻破一道赵军防线。取得一场战斗胜利。再四五个月后,再攻破赵军一道防线。后来,廉颇麾下的几名校尉和前锋主将陆续战死。 赵括任主将后,连续取得几场胜利。歼敌30多万。说明了什么?

说明赵军虽然前面有几次失利。但局势却对赵军有利。而秦军却浑然不知。赵军在一多年里,打的几次败仗都是廉颇编织的陷阱。只能说廉颇太老辣,他的计谋骗过了所有人,包括王屹,白起,秦王和赵王。

赵括只所以能消灭30万秦军,而赵军伤亡不大。只有一种可能。秦军在与赵军展开大决战时,除了正面与赵军对决外,秦军左右两翼遭到了赵军的夹击。但并未合围,否则秦军就会60万大军被全歼。

如果赵军不换帅,廉颇肯定会再打一两场败仗。继任的赵军前锋主将很可能再战死。等廉颇反攻决战时,绝不会只消灭30万秦军,而是利用地形优势(丘陵加平原),把60万秦军包饺子。历史就要改写了。

还有续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后,45万主力被消灭。燕国帅20万大军伐赵,欲收复当年被廉颇攻占的城池。赵国任命廉颇为主将,帅5万大军抵抗。廉颇杀燕军主将,斩首十几万。燕军几乎全军覆没。燕国求和,廉颇不许,燕国割让城池,俯首称臣。跪下叫廉颇爷爷。廉颇才收兵。

廉颇本能消灭60万秦军,继而灭秦。但赵王不能明察秋毫,赵括自以为是,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第三名、白起。

白起战功赫赫。一生攻城70馀座,歼灭五国军队百万,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

公元前292年,白起发兵攻魏,连下三郡。

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

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而后秦军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

公元前279年——278年,鄢郢之战,白起率秦军伐楚,攻破楚国都城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率秦军与魏赵两国交战,秦国获胜侵占魏国大片城池,此战共斩首魏赵联军15万(主力是魏军,赵军打酱油)。

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白起率秦军攻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斩首韩军5万人。

公元前263年,白起伐韩,攻占韩国野王。

公元前262年——260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人。

白起自杀时,六国的青壮年男性已全部战死。秦统一六国已经水到渠成。

白起虽战功赫赫,但若与廉颇对决,长平之战,很可能成为白起的滑铁卢。

第四名、李牧。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创匈奴的不是蒙恬,而是李牧。李牧斩首匈奴十万,把匈奴打哭,灭三个匈奴部落,匈奴首领单于奔走。匈奴跪下叫赵国亲爹。

李牧与王翦对决,数次以弱胜强。战胜秦军。

第五名、孙膑。

孙膑在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中,战胜强大的魏军。把魏国从第一强国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但孙膑仅仅是用围魏救赵的计谋。他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军事制度。即使在孙膑之时,齐军的战斗力也不强。

而与孙膑形成贤明对比的是,吴起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制度。即使吴起离开魏国十年后,魏武卒方阵依然天下无敌。

第六名、匡章。

《孟子》中有匡章的记载:与孟子交好。有人劝孟子疏远匡章,因为其不孝。孟子则认为,为父有慈,儿女有孝。匡章父母不慈,匡章不必尽孝。“

《史记-秦本纪》记载:六年,齐将匡章攻新城。七年,新城陷。

《魏世家》:“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

《韩非子》也记载:齐将匡章帅齐、韩、魏三国军队大败秦军,攻破函谷关。秦国朝野振动。秦昭王与群臣商议,对策有二:一是割让三座大城(附带几十个小城)。齐军就退兵。退兵后,秦昭王肯定后悔,割让的土地太多了。肠子都悔青了。二是不割地,齐军会直逼咸阳,秦王国破被俘虏。更加后悔。

《史记-韩世家》:“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秦国把武遂及外河割让给韩国。

《田敬仲完世家》:“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

此战有三年之久的时间。可见双方都是下了血本的。最终秦军惨败,函谷关沦陷,秦国被迫向韩国割让大量土地求和。

若单论战绩,战国时期,齐国第一名将是匡章,第二才是孙膑。匡章是齐国唯一一个能打硬仗的将领。

第七名、乐毅。

乐毅伐齐,率领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一蹶不振。

乐毅伐齐,客观上加速了秦的统一。

第八名、蒙骜。

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第九名、司马错。

司马错灭义渠,奇袭房陵,夺宜阳铁山,征服巴蜀。与白起、蒙骜、蒙恬并称为秦国四大名将。

第十名、田单、赵奢、蒙恬三人争夺最后一个名额。

田单火牛破燕,收复齐国七十余城。但燕军不强。已经成强弩之末。所以排第十。

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击败鼎盛时期的秦军,斩首八万。而赵军伤亡不大。但赵奢只有这一次大胜仗。

蒙恬,帅30万秦军大破匈奴,匈奴不敢南下牧马。蒙恬战绩虽然辉煌,但秦国已经统一天下。而当时赵国仅仅是一个诸侯国,就能灭匈奴三个部落,斩首十几万。

鄙人私下认为,在田单、赵奢、蒙恬三人中,虽然赵奢战绩最少。但赵奢却最能打硬仗。

我们在回到阏与之战前:秦国八万大军,大举进攻阏与。赵王征求廉颇意见,廉颇认为阏与地形狭窄,不利于部队展开,只有五成胜算(廉颇不打无把握之战,打则必胜)。

赵王又与赵奢商议,赵奢认为,地形狭窄,就好比两只老鼠在一个通道内打架,谁更勇敢,战斗力更强。谁就能获胜。赵惠文王任命赵奢为主将,指挥阏与之战,全歼秦军,斩首八万。

所以我认为,赵奢应该排第十。





杨朱学派


“起翦颇牧”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是放眼整个战国时代,这四大名将其实并非是整个战国时代最强之四将。首先,这四将全部选自战国后期,并不具代表性;其二,如廉颇,虽也说是声名赫赫,但是看其战绩却主要是从燕、齐两国身上得来的。从其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最多也就能跟秦将王龁打个平手(据史载,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放眼整个战国时代,其实还有与很多名将能与此四大名将相PK,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呢?下面就另选取六位。

第一位,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吴起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而且最终出将入相,堪称全能型战将。其本人既是兵法理论家又是战争实践家,其曾为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未曾一败,更是曾以未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五百辆战车、三千骑兵而击败五十万秦军。吴起还为魏国创立了一支最为精锐和彪悍的重装步兵--魏武卒,魏国凭此纵横天下几十年无敌手。秦始皇最为倚重的军事家与谋略家-尉缭子,曾评价道:“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第二位,孙膑;孙膑也既是位兵法理论家又是战争实践家,围魏救赵,化被动为主动,最让人耳熟能详。其指导的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直接终止了魏国的霸业,而宣告齐国的强势时代的来临。毛泽东曾评价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第三位,赵奢;《史记》载:“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出关与山东六国战,就鲜有败绩,而秦又是以割人头而授爵的,所以,山东六国都谓秦军为虎狼之师,不敢与秦人野战。翻遍整部《史记》唯有赵奢是主动与秦军比勇斗狠的,而长平之战中后来之所以选用赵括的原因也在此,因为只有赵奢才敢主动与秦军战,而此时,赵奢已死,才换上了赵奢的儿子赵括。

根据赵奢与田单论兵,田单认为有三万兵足矣,士兵过多的话,会影响农耕,是“自破之道”。而赵奢却说:“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高不过三百丈,人口最多不过三千余家,所以用三万兵去攻或守,对将帅来说没有什么困难。而如今,七国并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都比比皆是。以三万之兵野战都不足,更不用说攻城了。”赵奢认为田单不但不懂得用兵,对现实世界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而田单听了,也是自愧不如,感叹自己没有想得这么深远。” 假使赵奢若不早死,其与白起尚可一战。

第四、五位,王廖与倪良;之所以把这两位放在一起,是因为战国的史料缺损严重,现存的史料中,并无关於他们过多的记载。但是,一则,贾谊在其《过秦论》中说: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再则,《吕氏春秋》中说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这“儿良”便是贾谊在《过秦论》中所提到的倪良。

《吕氏春秋》中提到的这十位被称为“天下十豪”,《焦氏易林》也记载到“带佗、倪良,明知权兵,将帅合战,敌不可当,赵魏以强。” 而王廖又是与倪良齐名的,据此,这两人绝对是兵家之高手,而且应该既是兵法理论家又是战争实践家。这两位中一人主张先发制人、一人主张后发制人。而且军事理论影响甚大,“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 这三位军事理论家是并列的。

第六位,乐毅;乐毅也是诸葛亮的偶像之一,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乐毅以疲弱之燕而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仅即墨与莒两城未下。燕国破齐军之主力,虽是合了五国之兵力,但下齐国七十余城还是靠燕国自身的实力的,而且齐国在当时是与秦国并称“东西两帝”之一的国家。

网上有些文章肆意诋毁乐毅的能力,认为乐毅是个废材,五年的时间都攻不下齐国剩余的两座城。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乐毅是个废材,齐国人还需要费尽周折搞反间计把乐毅换掉吗?这些人也未免把战争想象得太简单了,首先,连下七十余城是需要时间的,长平之战就打了三年,何况偌大齐国在当时是与秦国并称的两强之一。不是五年时间攻不下两座城,而是用五年时间把齐国打得只剩两座城。

第二,即墨与莒都是大城,并非轻易能攻取,齐国是实行“五都制”,即墨与莒都是位列齐五都的,“五都制”就相当於各自独立的五大军区。各方面的战备资源都较齐备,且这两座城市都是位於齐国的极远之地,燕军也有些鞭长莫及。第三,齐地百姓对燕军的抵抗,从齐国十五岁少年--王孙贾在齐国街市上振臂一呼,就率领四百多人杀掉了楚将绰齿来看,齐国百姓对燕军的抵抗应该会是更激烈的。第四,复杂的列国形势也不允许乐毅放开手去干。齐国招致五国痛扁的原因就在於齐国独吞了宋国,所以,列国是绝不会容易燕国独自吞下齐的。

乐毅其先祖乐羊,就是一代名将,乐羊在魏文侯时期为将,替魏文侯攻灭了中山国。乐毅的儿子乐间、宗人乐乘也都能充任将军之责。


有知社


个人认为,评选十大名将,原来的战国四大名将必须上榜,另外再找六个名将,共十大名将。

我把选好的十个人配成了五对,这样便于大家记住并且有点趣味:

第一对儿,孙膑、吴起,都是兵法大家。

分别著有《孙膑兵法》和《吴子兵法》,不过孙膑兵法未能传世,后世一般说谁打仗厉害,就说“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当然这个“孙”主要指孙武,但孙膑也是有份的,他的得意之作就是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射死庞涓。吴起本是魏国人,据说为人不好,但是带兵打仗很有一套,能得兵士死力。他还是著名的改革家,在楚国进行了改革。

第二对儿,白起、李牧,两个“武安君”,都因谗言而死。

白起是著名杀神,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是其经典战例,由于战功卓著,被秦国封为武安君。李牧是战国大将,北击匈奴,西抗强秦,立下赫赫战功,被赵王封为武安君。白起李牧不但封爵都是一样的,而且都是死于谗言,被自己国家处死。

第三对儿,乐毅,田单,一个攻下了齐国70余城,一个收复了这70余城。

乐毅是燕国将领,诸葛亮的偶像之一,卧龙年轻时就自比管仲乐毅。乐毅率领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齐国就剩下即墨和莒两城,几乎亡国。后来燕王中计用骑劫替换了乐毅,而这时齐国的田单运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很快收复了故土。

第四对儿,廉颇、赵奢,两个都是赵国名将,长平之战,赵国用赵奢之子赵括取代廉颇为主帅,造成赵军的大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第五对儿,司马错、王翦,两个都是秦人,时间出场上是战国时秦名将的开始和结束。

司马错可以看做是秦国第一个显名战国的名将,王翦可以算最后一个,因为统一六国后战国就结束了。司马错最大的特长是战略眼光高,看到了伐蜀的重要性,并通过辩论批驳了张仪的伐韩论点,带兵攻占蜀国,对秦国后来实力大增起到巨大作用。王翦是一个常胜将军,最大的战绩就是帅60万人伐楚,给与楚国毁灭性打击。





磨史作镜


战国时代最强的军事家,大概最出色的就是孙膑了。不过孙膑应该归于军师这一类吧,包括吴起、魏无忌、田单、乐毅,严格讲都不算是真正的武将。

单只论武将的话,依军事能力排列,我觉得十大名将应该是:白起,赵奢,李牧,甘茂,昭睢,王翦,廉颇,司马错,犀武,庞煖。

有人说吴起比孙膑厉害……呵呵。

吴起是战国初期人,据说一生未尝败绩,确实不简单。他先后投了鲁、魏、楚三国,军事上的主要对手是秦国和其他一些小国。

吴起很厉害不假,但他的“厉害”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他投靠的国家国力也很强盛。吴起投靠的鲁国是他经历的三个国家里实力最弱的,但是也几乎于战国初期的秦国实力相当,而魏国,综合实力大约是秦国的3到4倍,楚国则是秦国国力的10倍以上。

说句难听的,给你一个标准师你打不败一个连,那叫废柴,而打败了也不算光彩。

吴起是个军事巨人,却是个内政矮子。他创立了“魏武卒”,但这些重甲兵也消耗掉了魏国大量的资源。有人说魏武侯并没有魏文候识人的眼光、用人的气魄,最后逼走了吴起,但事实上,魏武侯是养不起这位大爷了。他消耗掉了魏国太多的资源,而魏国却不止面对西秦,同时还要面对齐、鲁、宋、楚、燕等国,国力被吴起掏得差不多的魏国很是难以支撑,从这个角度上讲,说吴起是魏国的罪人也不为过。

何况,吴起贪功贪得很厉害。他正是因为缺乏政治能力却还在想当相国没当成,最后被魏武侯赶出楚国的。

而反观孙膑,他所投的齐国,在当时国力是不如魏国的。同样面对那么些国家,孙膑是“以弱胜强”,吴起是“以强胜弱”,那吴起还有什么可吹嘘的。

况且,一个军事主官的能力,不能只看军事指挥能力,也要看政治方面。姜子牙《六韬》里第一篇就讲了这些。总是后院起火,那叫什么能耐?

还有,吴起虽胜,但他的胜法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现代军事学推崇孙武孙膑的兵法,却相对轻视《吴子》,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还有一件事,吴起确实打了胜仗,抢了秦国河西之地。问题是,西秦原是游牧为主的国家,一来没有实质性损伤西秦的根本,二来,抢来一片不能出产资源的空地到底有什么鬼用?而且还要时时遭受犬戎的骚扰。

魏武侯让吴起卷铺盖算是客气的了。我要是魏武侯,一定得把这家伙剁碎了才解恨。


纯钧LHGR


孙膑、白起、廉颇、李牧、田忌、司马错、乐毅、蒙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