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战国“清华简”对传统历史认知有什么样的挑战?

数学压轴陈老师


清华简《系年》目前来说,对传统历史认识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平王东迁的年代问题。传统史书中,都是说公元前771年西周覆灭,然后平王公元前770年东迁。《竹书纪年》的出现,导致后人对西周灭亡后有“二王并立”时期有了新的认识。

《系年》的出现,首先是证实了《竹书纪年》的许多记载。比如说,“国人暴动”之后的“共和执政”,不是指召、周二公共和执政,而是指共伯和篡位执政;西周灭亡后,“二王并立”确实存在等等。


清华简不但补充了前代史书的许多说法,在很多历史细节还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截止目前,依据个人所了解到的资料,《系年》对传统史书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平王东迁年份的记载。

以下段落摘抄至《系年》第二章: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啓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根据以上这段记载,学术界众说纷纭,大致提出了公元前738年、公元前748年、公元前759年、公元前770年四种平王东迁年份之说。但是,主流观点都认为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不太符合当时时势的发展,也就是否定了传统的平王东迁年份说。(详细可参考本人头条文章《让历史难度陡增: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又是哪一年?》)个人是比较赞同公元前759年平王东迁是比较符合情理的。


除了平王东迁,《系年》的出现,还否定了传统史书上的一个重要细节。

《史记》记载,在西周覆灭之际,郑国开国国君郑桓公姬友死于国难。因此,传统上人们根据《竹书纪年》的郑国“二年灭郐,四年灭虢”记载,认为灭郐与东虢之人都是郑武公姬掘突。但是《系年》却明确记载,灭郐之人是郑桓公不是郑武公——那也就意味着,郑桓公并没有死于犬戎入侵渭河平原之役,他在西周灭亡之后还活着。(详见本人头条号文章《太史公又双叒叕错了:他没与周幽王同死,还策划惊天阴谋灭它国!》)

这无疑是对传统史书的另一个小小挑战。


以上所述,只是对于清华简的部分认识。随着清华简的不断整理发表,也许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与传统史书不一致之处。这对于我们真正去认识过去的历史,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欲云谈史论今


《战国清华简》是2008年7月由清华校友捐赠,现收藏于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竹简上记录的主要是战国中晚期的“经、史”类书。



“清华简”对于研究战国中晚期之前的历史帮助极大,甚至包含有商周时期的历史记载。至于对传统历史认知的挑战,则主要是由于“清华简”可以对《史记》等史料中未记载的内容进行完善和论证,甚至是对史料记载进行证伪。

用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的话来说,“这将极大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量”。



我们知道,由于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导致很多战国中晚期之前的很多记载被焚毁,而《史记》等史料则是在汉朝之后编纂的,其中难免有错误,而清华简则可以用来对此进行论证。



目前“清华简”研究团队已经整理发布了第一至第七辑整理报告,内涉及到了战国中晚期之前甚至商初的方方面面。例如:通过研究证明了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乃是伪造等。

清华简可以说是为研究先秦时期历史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极为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香茗史馆


看到题目,我先跟我的几个小伙伴(目前均从事古文字和先秦史的学习和研究)探讨了一下。他们纷纷表示:有挑战吗?我怎么不知道。我表示:如果真有什么挑战,他们学可能白上了。

清华简作为一种史料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确实提供了新的材料或者新的阐释的可能。比如答友提到的东周初年史实的问题,还有答友没提到的秦国来源(见《系年》,但顾颉刚在清华简问世前也得出过秦人东源的结论)。《系年》作为另一种编年史的记述,在另外一些小问题上也有一些新鲜的材料,比如有关齐的一些记载。当然,我们之所以感到新鲜是因为长期以来“文献不足”的情况下的一个反弹。另外其他的篇目如《算表》《筮法》给我们现在人去认识先秦时期的这些具体的问题提供了材料,《楚居》对我们认识楚国的历史提供了材料。简本中有可以与传世文献对照的,比如《金縢》,因为文本互异,在一些细节上多了阐释的余地。我个人认为,清华简作为一种史料(还不是科学发掘的地下出土文献),它的面世丰富了研究的材料和视角,但是不能靠着这个就轻易的下一些结论说什么“颠覆”、“推翻”。

要说有什么挑战,清华简确实带来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古文尚书》经清人判定为伪,几成铁案,很长时间内后辈小子总被教导“这玩意儿不能当先秦史料引用,靠不住”。在清华简面世之前,李先生担任某工程首席科学家前后,是不同意说古文尚书为伪的,总说什么“必然有真的在里边”(相关理论基础见氏著《走出疑古时代》),而学界更多的是认为古文尚书为伪的。等清华简问世的时候,李先生领导的整理团队又说“清华简相关篇目可以证明古文尚书为伪(至少是可能为伪)”,而另外有一些人或许已经拿着这个证明古文尚书为真了。由此例可见清华简对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以及古书真伪问题的研究,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古史研究出现这么吊诡的情况正常吗?我认为是正常的,我们长期以来说“五千年文明古国”(现在好像越来越长),实际上我们把一些事情搞得很清楚吗?并没有。所以一批新材料的出现和相关研究的推进,与其说给传统历史认知带来了什么挑战,不如说给古史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由于本人已经金盆洗手不研究三代,就谈到这里吧。

在答案的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走近清华简》里李先生的一句话“清华简一天不能看太多,看多了心脏受不了”。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解读这句话:清华简给李先生的“历史认知”带来了一定的的挑战?但是我总觉得历史研究是不断推进的,不能有一个固有的认识去充当它前进的阻力。而普罗大众的历史认知是可以被塑造的。这个问题很复杂,说下去会牵扯到好几种“历史认知”,就答到这里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