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是静下心来读书,还是读书把心静下来?你怎么看?

用户4616960835138


静下来,才能真正看见自己。

面对浮躁的社会,我们都拥有一颗浮躁的心,不曾停息。要知道,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

不过在你生命的某些时候,你必定体会过你的心灵十分宁静:你不知不觉地感觉很棒。自己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平和。

这种状态和兴高采烈不同,后者会让你想要又跳又叫,大喊“我很开心”。

它与幸福洋溢的状态也不同,因为当人们幸福洋溢时,说明诸事顺利。感到宁静与感到幸福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前者更为平静,同时也更为和谐。

这甚至有点奇怪,好像宁静的境界高于幸福:内心宁静时,你甚至不需要告诉自己生活是美好的。在那个时刻,生活就是美好的。

这种宁静就是我们最本真的面目,静不下心来是因为我们的本真面目被欲望、恐惧、焦虑、抑郁、... ...所蒙蔽,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除这些杂质。

下面这些书,都可以帮助你剔除杂质,不仅是理论,也有很多实操的方法。

1.《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2.《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遭受到两支箭的攻击: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它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本身;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我们越是挣扎,越是想摆脱它的困扰,这支箭就会在我们的心中陷得越深。

跟自己过不去,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如果你温柔地对待痛苦,痛苦就会温柔地对待你;别人的同情会让自己显得弱小,自我同情则会让我们变得强大。

这本书能终止你内心的纠结和对抗,让你宁静的心田开放出朵朵莲花。

3.《走出焦虑风暴》

在无常世界辛勤劳作的你,如何在有限的绝望中邂逅无限的风景?

过去我们喝了多年鸡汤,是否已经解决问题,还是越补越虚?

是否在不经意间把鸡汤转化成一剂逃避深沉焦虑的药丸?

如何让自己在早上起床时不再有心累的感觉?

实际上,没有“焦虑”提供适当平衡,“幸福”一词也要失去意义。耐心镇静地正向觉察与深度检视是积蓄蜕变的基础。

让我们用相同的速度,同行在一条通道上沿途感受周遭的一切,让我们在一种纯粹的爱、含容与平静的状态下,聆听自己内心的恐惧、焦虑心声,吸收它们的律动与力量。

这本书没有使用枯燥冗长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各种沉重案例上,而是意在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磁场,进而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职责与尊贵,进而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份平静与快乐。

4.《寂静之道》

在这个喧嚣浮躁、竞争激烈的,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视野更开阔,然而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似乎反而变得遥不可及。《寂静之道》收录了希阿荣博堪布对现代人的困惑和烦恼所做的开示,从一个佛法修行人的角度,解读该如何对待宝贵而短暂的生命,如何面对烦恼重重的生活。

这本书不仅涵盖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样的终极命题,也包括了对治负面情绪、处理人 际关系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修行就是修心,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增长了帮助他人的能力。任何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解决自己困惑的方法。

5.《踏上心灵幽径》

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这本经典著作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康菲尔德主张结合禅修与心理治疗,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并且将修行重点从心智(mind)的专注力和观照力转到心灵(heart)的情感疗愈能量。书中充满灵性的抚慰,提供各类初阶到进阶的修行方法,也点出物化灵性与灵性团体的潜在危险。康菲尔德不但是个说故事高手,穿插文中的诗篇、哲语更为这本优美的灵性之书增添丰富的文学性。

6.《冥想,活在当下的练习》

冥想是一种最简单的自我修行方式,旨在将我们的肉身与内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通过冥想练习,我们能够学会不再伪装,变得真诚而富有活力,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佩玛·丘卓深入而细致地探讨了冥想练习的各个细节:冥想的技巧、调伏念头、调伏情绪、调伏感官、打开心胸。

无论是对于想要开始冥想练习的人,还是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冥想练习的人来说,佩玛·丘卓的指导都是非常有益的。


晓人物66


对我来说是读书能让我静下心来。

这个问题还是因人而异吧,主要看这个人什么性格。

我是一个典型的内向型人格,对我来说在家待着自己独处的过程是一个充能过程,而出门交际是一个放能过程,与陌生人交际是一件十分耗费心力的事,会让我感觉非常辛苦。

在这种交际结束后,我回到家里,找一本喜欢的书,读一读,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莫大心理按摩。也能让自己烦躁的内心安静下来。

但是外向型人格,那种很难坐下来的朋友,让他坐下来老老实实看本书都不容易,何况想通过强迫自己安静下来读书呢。

我想大部分人,尤其在心里烦躁的时候,非常难以读下来一本书吧。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读书的人本来就越来越少了,何况,想通过勉强自己安静下来读书是多么的难得,因为现在外部诱惑太大了,短视频平台抖音在软件下载中心常年排行第一就说明了人们在消遣娱乐的时候,想到的大概是手机,网络。而不是安静下来读书。


子煜说


我觉得是读书把心静下来。

对我而言,也是读书可以把心静下来。

的确,静下心来可以做很多事,所谓心静自然凉。比如可以处理工作、做运动、听音乐、画画、写字等。但是读书却可以使自己不安、跳动、骚动、驿动的心静下来,回归正常。

正所谓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在静下心来以后,可以做很多深思熟虑的决定,而不是那么仓促。人生的路很漫长,关键处却只有几步,用心陪你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也许有人会说静下心来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但是心不静时去读书,一旦当你看进书时,看懂书时,读进书时,你的心自然而然就会平静,安静,宁静下来。它会给与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

记得我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时候,那段时间我感觉我很坦然,心里面很安静,完全进入了书中的角色。书中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怀,挖掘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纯洁与可爱,折射出人性的光彩和人生的诗意。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

所以,无论心静不静,读书都会静下心来。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现在的社会有些浮躁,人类活得更有些浮夸。我感觉唯独静下心来读点书才能找到自己的内心,充实自己的人生经历。


桥雁三


朋友: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提出引发大家思考的这么好的一个问题!

其次,我想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我对静下心来读书的理解

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是一个非常自律且训练有素的优秀的阅读行为习惯。说明平时就养成了爱读书,认真读书,喜欢带着思考读书的好习惯。

把读书当做畅游知识海洋,汲取别人经验智慧,丰富完善自我的愉悦享受过程和精神之旅。

二、我对读书把心静下来的理解

读书把心静下来,是通过读书把自己带入一个暂时跳出现实纷扰嘈杂的环境,逐渐进入书中营造的一个虚拟环境,慢慢放松心情,以此缓解来自现实的压力,平复波动的情绪,给自己解压的一种被动式阅读。

三、虽然看似都是读书,但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

静下心来读书,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自己,针对性很强的阅读行为。

读书把心静下来,是把读书当做静心的一种手段,不是为了学习而读书,而是为了把心静下来而读书。是一种被动式、消遣式、浏览式阅读。

因此,读书把心静下来,对读书的目的定位仅仅是:静心。

对获取知识的需求不明显。因此,对所读的书也就没有针对性、计划性,也许,随便拿本书或杂志翻翻而已。

综上所述,我的建议是:

我们应该养成静下心来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通过静心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越来越优秀,用知识改变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体现人生价值。

朋友,我的理解就是这样,不对的地方,希望您批评指正,希望与您保持互动,有着更多的思想火花的碰撞,祝愿我们与大家携手并肩,共同进步!

最后,祝您愉快!


朱绍灵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读书,没有一颗安静的心,你读不进去,或者效率低。当你真正能够静下来读书的时候,书中的精神食粮会潜移默化你的灵魂,读书和念佛有点类似,就是找感觉。读的是书,净化的是心灵;反过来,你博览群书之后的陶冶,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或当你独处的时候,一丝丝一缕缕的灵感,或者是书中那种思想的火花,会促使你思考一些问题,这时你就到了是书把你变得爱思考问题了,知识越积越多,金子般的警句熠熠生辉,有时候睡觉之前念三五个字,你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当你高调时候,自己暗示自己该低调一点了,有邋遢的时候了也可以换一袭漂亮的裙子。睡觉以前把一天的所有的事都删掉,美美睡个好觉,第二天醒来时,按部就班,规划好一日,或者几日的事。所以静下心来读书,和读书把心静下来是互为的,二者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于人的心里和思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道理,读书多了,还需要沉淀和悟性。只有静下来的时候,你的第六感觉才会与众不同哦。所以既要静下心来读书的勇气,又要有读书使人心静的使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先读书,后生华。读多了会沉淀,沉淀了会生出新境界。循环往复,你就是高人了。


阿英嘎


方法/步骤1.调整心态。如果平时不是很重视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人,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不要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你就暗示自己看看书做做练习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要从心理上仇视学习。2.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每天要看什么,看多少,接受多少,掌握多少,详细一点,要是达不到就对自己有所惩罚,比如多久不碰电脑、不碰手机之类的。3.控制自己的上网欲和玩手机欲。我们现在最离不开的就是手机了,几分钟不看,就烧的坐不住了。如果你去自习室,就一定不要带电脑,手机倒是可以带的,把手机放在自己的眼前,提醒自己不能玩手机,只有有电话或短信的时候才能看。4.找个好朋友和你一起去上自习,你们俩约定好,互相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就及时提醒。5.坚持。一个好的习惯只要一周就能形成了,如果你能坚持一周,每天都定点起床,定点去自习室,坐在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人一起看书,那么一周后你就会有这个固定的习惯。要记得不停自我暗示,比如XXX再不好看书你就只能等着挂科了!6.如果没有办法一步做到位,就采取逐步递进法。在上自习的时候,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自己的情绪,并且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去注意外界的事物,只专注于眼前的书本。7.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想一口吞掉一个大胖子,这是不现实的,还会让你产生对学习的反感情绪。可以选择看一个小时书,之后休息十分钟,让大脑和眼睛、身体都休息,看看窗外、和朋友聊聊天等等。切记休息时不要玩手机啊~


民谣精选i


读书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一件事,有的人把它当成一生中的伴侣,有的人却在半路把它放下,书,可以浓缩世界,可以让我们体会世间万物,更可以让我们去进步,它是无声的老师,指引着我们每个人。

静下心来读书还是读书把心静下来,其实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什么从属的成分在其中。

读一本书需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用心,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书中的道理,丰富我们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记忆深刻。古人云,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走进一本书的世界,它又能带给我们,安心、静心的法门,让我们不在困惑,不在与世俗纷争,独善其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静心才能体会书中宝藏,汲取书的养分,让我们更加知性和自信。

所以,我们应该静心的去读一本书,书也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更为安静心境,两者相生相息,不可分离


带着儒意去远航


这两者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但是有强烈的关联:

1、静下心来读书:你已经闲云野鹤一段时间了,改收收心了,需要找回自己最初的状态,回归书本,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所以需要你调整心态准备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2、读书使心静下来:你现在人气很浮躁,做什么事情都是冒冒失失,难以平复内心的躁动,需要借助阅读的力量以及安静的环境,使自己进入到安静思考的世界。



五号乐吧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且认真。

要我说,“静下心读书”与“”读书来静心”,两者都没错。但如果非要追问,以哪一种为准,却是非常不必要。因为,你首先得明白,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假如,你想要的是读书,“静下心”只是读书的理想状态。可能受习惯、性格、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你不一定能达到“静下心”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你要做的是解决影响因素,投入到读书这件事上来。时日一久,“静下心读书”自然可得。

相反地,你想要的是静心,读书只是静心的方式之一。这对于不好读书的人来说,反而躁动难安,适得其反。静心的方式何其之多,例如美术、音乐、茶道、书法等等,不一而足。何必舍“真香”的路径而求远呢!

以上是本人内心所思所想,相当认真。[大侦探皮卡丘][大侦探皮卡丘]





hello栗小姐


我觉得这应该是个互为前提和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事情吧。

一方面,只有真正把心静下来,才能把书看进去。如果心里很浮躁,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是很难专心把书读进去的。

另一方面,通过专心认真地去读书,使精力集中起来,也可以让自己浮躁的心灵逐渐静下来,并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所以说,不管是为了静心去读书,还是为了读书而静心,只要坚持去读书,最终都会获得静心和收获知识的双重甚至多重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