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所謂的多看書,是看什麼書呢?

傳承-誓言


所謂的多看書,是看什麼書呢?(原問題)

這個問題有個歧義,“所謂的多看書”,這裡的多,應該是“儘量把更多時間放在看書上面”。而有人認為是“儘量看數量多的書”。也有人認為二者皆有,算和稀泥一派吧。

對於讀書,我一向認為應該謹慎為之。吾生也有涯,而書也無涯,把時間放在什麼上面呢?放在什麼上面,都會有什麼相應的成就。所以,不論是誰,都應該把更多時間放在讀書上面,讀書是終身的提高和受益,沒有理由停頓在愚昧狀態。

謹慎為之,謹慎選書。如果你能夠把書城的書籍做一個分類,你就會發現好多類書並不是很有價值的,比如那些期刊雜誌報紙類的,還有好多編撰、彙編類的書,好多都是雜燴或者零散文集。最好讀那些某某某著的書。用排除法的話,工具書又佔了很大的比例,對我們來說一般時候是不需要顧及的。還有,即使世界名著,也有不同出版社不同時期的不同版本的書,也是我們應該做出選擇的。例如《富蘭克林自傳》、《包法利夫人》就有好多版本。還有,就是那些大量的教輔類書籍資料。也是學生除外的人一般不作為閱讀的內容。

這樣下來,可選的書籍比例就大大減小了。

但是書籍的數量依然不少。我們有限的時間怎麼讀書呢?我認為還是應該熟讀、讀透。比如文學類書籍,思維類書籍,管理類書籍,還有你本身偏愛的書籍。都應該讀名著,讀經典,熟讀,讀透,而不應該泛泛而讀。

現在流行對讀書的急功近利,圖數量不求質量,我實在不願苟同。有人號稱每天一本書,有人喜歡“拆書”,其實都是緣木求魚、突飛猛進的做法。第一我想可能他們所選擇的書沒啥深度,沒有多少營養,比如很多所謂的暢銷書,說實話沒多少經得起時間考驗。第二種可能就是,他們只讀了個梗概或者目錄,為炫酷而讀的,為名聲而讀的。並不是讀書,而是褻瀆!

真正的讀書,你得了解創作背景,還有作者生平和思想觀念,才好開始閱讀。而對很多書籍而言,比如哲學類的、思想類的,應該邊思考邊閱讀,讀一段兒,思考一會兒,最好做出自己的讀書筆記。還有的書,是應該反覆閱讀呢。

很難想象每年讀三四百本書,會是個什麼結果,並且好多人信誓旦旦是業餘時間閱讀的。與其炫耀那些數字,倒不如干脆別讀了,書猶藥也,如果你的毛病是懶惰,那就只讀“勤勞”二字即可,又何必讀那幾百頁的闡述“勤勞”的書呢,這不更急功近利嗎?!

走馬觀花看一百本書,不如好好閱讀、消化兩三本書。並且做讀書筆記,把其中精華用時間滲透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拋去那些讀不懂的情況,我覺得首選的書籍應該是哲學類的和思想類的,其次應該是文學、史學、美學類的。再下來,每個人讀書都有自己的偏好領域,有人愛釣魚捕蝦,有人愛書法繪畫,這個倒無可厚非。

為什麼把哲學類書籍放在首位?因為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是自己行動的結果,而指揮行動的便是他的思想,是他的認知。這些精華都儲存在哲學領域。當然,讀哲學書籍很費腦子,卻也有淺顯的供入門的哲學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