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忽必烈:權、利面前,“親情之爭”真的無解嗎?

忽必烈:權、利面前,“親情之爭”真的無解嗎?

文丨《那些年》悅悅

親情,很多時候是我們成功路上的加油站,但有些時候也會成為前進路上的炸藥桶。如果成功要以犧牲親情為代價,你將如何選擇?

對於皇家而言,親人之間圍繞著權力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過。歷史上父子戰場操戈、兄弟鬩牆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內部因為權力之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裂痕。到蒙哥汗時,他和能力出眾的弟弟忽必烈之間產生了嫌隙。蒙哥的猝死更是引起了一連串的兄弟之爭。而忽必烈的最後上位,也受到了來自親情的重重挑戰。

當親情和權、利只能二選一時,哪一項才是正確答案呢?

蒙哥的猜忌

親情的挑戰首先來自忽必烈的兄長蒙哥。蒙哥做了大汗之後,把管理漠南的重任交給了弟弟忽必烈。這個地方既不受重視,也不好管理,但忽必烈卻做得風生水起。後來他又率軍平定了大理,聲望越來越高,被稱為“賢王”,甚至有人誇讚他“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王”。


如此高調,當然就有人在蒙哥面前說閒話:“王府(忽必烈)得中土心”,還有人舉報忽必烈的手下“擅權為奸利事”。

於是1257年,蒙哥派親信到忽必烈的封地“鉤考”,嚴查經濟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忽必烈的很多下屬都受到了牽連,被酷刑折磨死的有20多人。蒙哥這一次出手,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打掉忽必烈的管理團隊。

忽必烈:權、利面前,“親情之爭”真的無解嗎?

如何保住手下,保住前途?關鍵時刻,謀士姚樞為忽必烈分析:大汗,既是君王,也是兄長;大王您是皇弟,也是臣子。所以這事根本沒法兒計較。當務之急,是要徹底消除大汗的猜忌。所以趕緊把王妃和世子送到首都和林,就在大汗眼皮底下生活,大汗的疑慮自然會解除。

忽必烈一切照辦,同時不斷上奏表明自己想“歸牧”漠北。終於得到蒙哥的詔許,允許忽必烈回和林一見。史書記載:二人相見,皆泣下。忽必烈剛想為自己解釋,卻被蒙哥制止。隨即,蒙哥下令撤銷鉤考局。

蒙哥雖然下令停止了“鉤考”,忽必烈仍然被解除了兵權。有人上奏說忽必烈患有腳疾,於是蒙哥便順水推舟讓他回家休養了。忽必烈在漠南經營已久,此時回到漠北,權力被架空,職業生涯遭遇了重大挫折。

1258年,蒙哥親自率軍十餘萬南征,留下幼弟和兒子留守都城,手下大將大部分都跟隨出征,忽必烈卻被排除在名單之外。他手下的謀士獻策說:“大汗對你一直有猜忌,現在他遠涉危難之地,您卻獨處安全,這事不靠譜啊!”忽必烈立即請求蒙哥允許他出徵。當時蒙哥出征受阻,正是用人之際,於是重新啟用了忽必烈。

蒙哥猝死 爭權開始

不知道蒙哥活著兄弟二人的感情會發展成什麼樣?但是蒙哥在南征途中的猝亡卻撕掉了這個黃金家族親情之間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蒙古帝國從此四分五裂。

因為蒙哥死前沒有指定繼承人,汗位的爭奪也就在所難免。

蒙哥的三個弟弟都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但此時三弟旭烈兀在西征途中,距離太遠,鞭長莫及,所以只剩下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是蒙哥最小的弟弟。在蒙古人的傳統中,作為嫡幼子,他能夠繼承父輩更多的財產和權力。蒙哥死時,阿里不哥留守在帝國都城和林,並且得到大多數草原貴族的支持,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蒙哥死去的消息傳來,趁著忽必烈南下,阿里不哥抓緊徵兵,試圖控制漠南的軍隊和財富。

忽必烈:權、利面前,“親情之爭”真的無解嗎?

此時,忽必烈在做什麼呢?1259年8月,蒙哥死亡的消息第一次傳來時,忽必烈率領大軍走到了淮河北岸。他說:“我們率領了多得像螞蟻和蝗蟲一樣的軍隊來到這裡,怎能因為謠傳就無功而返呢?”於是決定繼續南下。同時派人殺了宋軍的哨兵,以防他們把蒙哥已死的流言傳播出去。

9月,蒙哥猝亡的消息再次傳來,這次是忽必烈的異母兄弟穆哥派人來報。穆哥和忽必烈關係一直都非常要好。忽必烈這才確認了消息的真實性。穆哥還讓使者轉達了請忽必烈北歸以定國家大計的想法。然而此時,忽必烈已經率軍突破了宋軍防線,一路打到了長江北岸,正準備渡江。思考再三後,忽必烈認為:“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於是下令渡江。

忽必烈:權、利面前,“親情之爭”真的無解嗎?

蒙軍渡過長江後,軍中疫病流行,兵員大減,與宋軍相持不下之時,北方陸續有消息傳來:一些貴族要擁立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為可汗。忽必烈的妻子也派人前來秘報:阿里不哥派人從漠南的蒙古軍、漢軍中調取兵丁,似有異動。妻子還讓使者轉達了一番意味頗深的話:“大魚的頭被砍斷了,在小魚中除了你和阿里不哥以外,還剩有誰呢?你回來好不好?”

這一次,忽必烈派人與南宋議和,自己卻悄悄帶領大軍北還燕京。

鬥智:誰先搶佔先機?

聽說忽必烈從南方回到燕京,籌謀多時的阿里不哥頻頻派使臣到燕京請忽必烈北上參加會議。

然而,忽必烈卻不肯中計。他的根基在漠南,貿然北上只能讓自己處於被動之中。雙方就這樣相持不下。

1260年4月,忽必烈先發制人,在開平城(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搶先召開忽裡臺貴族會議,與會的都是支持他的貴族和大臣。在他們的擁戴下,忽必烈登上了汗位。在開平召開忽裡臺會議,事實上這並不符合蒙古人的傳統。而且此時大汗的印璽也不在忽必烈手中,他不得不新制了一枚。

忽必烈:權、利面前,“親情之爭”真的無解嗎?

忽必烈即位後,頒佈詔書,一再闡明自己繼承大統的合理性。

忽必烈這一步讓阿里不哥有些猝不及防,同月,他匆匆召集漠北的諸王宗戚,舉行忽裡臺會議,在會上被擁立為大汗。於是,在蒙古歷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怪現象:同根同源的一撥人分成了兩個陣地,開了兩次會議,票選出了兩個大汗。

決戰:兄弟鬩牆是宿命?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草原雖大也容不下兩個大汗。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先打起了輿論戰,都派人到對方那裡宣諭自己即位的消息,頒佈詔令聲稱自己才是正統。雙方也曾派人交涉,但是隻憑口舌怎能解決權力之爭,最終雙方還是走向了同室操戈,用武力解決爭端。這場兄弟之爭一打就是4年多。

幾次交手之後,阿里不哥大敗,向西北逃竄,他的大部分部眾也紛紛投降。

忽必烈:權、利面前,“親情之爭”真的無解嗎?

1264年,阿里不哥精銳盡失、人心渙散。無奈之下,主動向忽必烈請降。忽必烈問他:“兄弟,在這場紛爭中咱倆誰對誰錯呢?”阿里不哥這樣回答:“當時是我們(對),現在是你們(對)。”忽必烈之後赦免並幽禁了阿里不哥。1266年,阿里不哥患病死去(一說是遭到了忽必烈的毒殺)。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兄弟之戰導致了蒙古內部的巨大分裂,親友團們紛紛站隊。當時蒙古的四大汗國中,欽察汗國(朮赤及兒子拔都建立的汗國)、察合臺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依其領地建立的汗國)、窩闊臺汗國(窩闊臺氏族諸汗世襲領地建立的汗國)都支持阿里不哥,唯有伊爾汗國(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支持忽必烈。阿里不哥失敗後各大汗國紛紛獨立。蒙古雖打下了巨大的土地面積,卻沒有了統一的政權。

忽必烈一路坐上大汗之位,經歷了和兄長蒙哥的周旋,和胞弟阿里不哥在戰場上的兵戎相見。當同胞兄弟遇上權力之爭,當骨肉親情摻雜進陰謀陽謀,他們的選擇有多少不得已而為之呢?無論最後是誰取得勝利,付出的代價又當如何估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